?

論高中歷史教學創新與實踐

2016-12-28 15:53薛嬌
未來英才 2016年22期
關鍵詞:創新與實踐高中歷史課堂教學

薛嬌

摘要:高中歷史老師要針對學生的不同特點制訂不同的教學方案,深化歷史教學理念,改變傳統教學模式,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欲望,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豐富學生的歷史知識。文章通過不同的角度探討了高中歷史課堂教學創新與實踐。

關鍵詞:高中歷史;課堂教學;創新與實踐

新的歷史課程不再是老師在課堂上一味地講解課本知識,或讓學生自己閱讀課本,被動地接收學習,新課程要求以學生為主題,教師為主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在高中時期,歷史老師要改變傳統的歷史教學方法,根據學生的特點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從而提高教學質量。要求學校教育更應從素質教育、個性教育入手,創設培養能力的環境,培養學生更多些創新精神。本文結合教學實踐,對高中歷史教學創新與實踐作了探討分析。

一、在教學模式選擇上注重多樣性

歷史教學倡導靈活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和方法,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創造必要的前提,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積極性與參與性。引發學生探求知識的欲望,有利于學生的主體作用和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個性發展。教師應注重啟發、誘導和點撥,在設問回答和互動交流中,善于發現學生創新思維的火花,并及時進行激發和正確的引導,以飽滿的激情和學生一起融入到整個教學過程中。

在教學中,不能用既定的模式和一成不變的標準去衡量學生的觀點和見解,更不能對其進行扼殺和禁錮,這樣才能使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和個性追求得到最大限度的展示和發揮。比如,讓學生扮演特定的與教材相關的角色,體驗歷史情境,掌握歷史知識,培養實踐能力。在研究課《春秋戰國思想及中國古代主流思想的演變》,讓學生分別扮演孔子、老子、孟子、墨子、韓非子等思想家,整堂課教學分成四幕:第一幕――“導游”(學生主持人)領著“游客”(學生)來到“先秦”時期;第二幕――“孔子”、“老子”、“孟子”、“墨子”、“韓非子”向“游客”介紹“自己”的主張及原因;第三幕――“導游”帶領大家“暢游”古代思想長河,探尋我國古代三大主流思想的演變過程;第四幕――教師的點評歸納。四大幕對比鮮明,重點突出。學生唱主角,有小組代表的介紹發言,有學生評委當堂評分。通過具體場景的體驗,激起學生積極的情感,進而達到培養歷史思維和科學創新能力的目的;同時也為學生開拓了寬闊的創造空間,學生的整體素質也日趨完善和健全。

二、在教學手段上充分利用多媒體

高中歷史新課程剛剛走進實驗區,并沒有可供遵循的現成模式,一切要靠廣大歷史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探索。新課程改革明確提出高中歷史課堂教學要體現多樣性和選擇性,關注學生的個性發展和終身發展。隨著教育目的、教育內容、教育形式的改變,隨著科學對教育的滲透,課堂教學方法、教學手段也要隨之改變,課堂教學中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手段進行輔助教學。歷史是一門時間跨度極大、涉及內容極廣、綜合性極強的學科,在教學手段的選擇上現代信息技術的運用無疑是首選。因為借用多媒體技術可以將歷史文本、圖像、視頻、原始資料等多種信息組織成實用性極強的歷史教學課件,不但能起到增加課堂容量、突破教學重點、難點的作用,而且還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閱讀、分析的能力。教師應積極主動地去適應、掌握和運用多媒體技術,發揮其優勢,為教學服務。值得注意的是,應該擺正現代化教學手段與傳統教學方法之間的關系。在教學手段的選擇上我們不能片面追求形式,而應該以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益為目的,以轉變學生學習方式和促進學生發展為宗旨,大力推進現代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運用,并繼續挖掘和發揮傳統教學方法的積極作用,實現現代信息技術與傳統教學手段的交互滲透和互相補充。

三、在教學評價上采用多元評價的激勵效應

高中歷史教學中的課堂評價不能僅僅像過去那樣只重視終極評價、忽略過程評價,而是要兩者兼而用之。傳統教學中,對學生的評價過于單一,而且重結果輕過程,只看考試分數,忽視了學生對學習過程中的豐富感受和體驗。新課程強調過程評價,目的就在于及時發現學生的優點、激勵和引導學生健康發展。過程評價可以體現在課堂討論、劇情表演、主題辯論、學生問答、提綱展示、課堂演講、社團活動、社會調查和社會考察等各種各樣的活動中,評價的及時性給學生參與學習的過程添注了積極動力,非常有益于提高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的效能。

我們不能把考試作為惟一評價手段。傳統的習題練習形式單調,容易引起學生的厭倦。據此,本人在傳統的習題練習之外,結合學生學習情況和本地實際,適當布置學生完成一些多元化、個性化的歷史作業,如:歷史小論文,歷史小報,歷史漫畫,歷史遺跡的參觀,本地歷史的考察研究,歷史研究性課題等。為了讓學生在創新歷史習作中得到鍛煉,我設計了一些與學生生活和環境較為貼近的問題調查,讓學生把現實生活當作歷史學習的第二課堂,引導他們在現實中去尋找歷史素材。在高一學生學習中國近代史前期歷史時,針對這部分內容,我布置過作業:“作為一名中學生,從近代百年屈辱史的學習中你得到了哪些感受?寫一篇歷史小論文”。 這就幫助學生強化了歷史概念,拓展了視野和思維,培養了學生的歷史素養和能力。又如期末,我給學生布置的寒假作業是:“考察貴州省范圍內的人文、歷史、經濟、文化和民風民情,收集一些適合當地歷史實踐活動的素材,寫一篇800字以上的調查報告或采訪記錄”。這樣的作業,學生有興趣也有條件去完成,在實踐中既培養了他們收集、整理資料、合作學習、分析問題的能力,又融入了情感與價值觀的教育,還配合了歷史課堂的教學。

四、結語

歷史老師應認真貫徹執行新的教學思想,制訂新的教學方案,提高歷史教學質量,實現歷史教學的有效性。讓高中學生認識到,通過自身認真、勤奮的學習以達到目標,及高中這段時期的價值和意義。

參考文獻

[1] 王國琴.克服不良心理投身歷史新課程改革[J].網絡科技時代,2012,(10).

[2] 姜南.異步教學法在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的應用[J].貴州教育,2013,(15).

[3] 張養民.如何提高歷史課堂教學的績效[J].當代教育科學,2014,(07).

[4] 龐友海.課程改革:對歷史課堂教學模式的思考[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4,(05).

猜你喜歡
創新與實踐高中歷史課堂教學
討論法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好習慣
高中歷史學科高效課堂的構建
高中歷史的學習感悟
且行且思,讓批注式閱讀融入課堂教學
包產到戶與包干到戶——岳麓版高中歷史教材商榷
把“三個倡導”融入課堂教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