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育在中學語文教學中的作用

2016-12-29 21:12唐育貞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16年12期
關鍵詞:享受發掘營造

唐育貞

【摘 要】美育的基本特征是形象性、情感性、愉悅性。美育可以通過具體可感的生動形象來感染人、啟發人,情感性是美育的特殊功能,美育將理性蘊含在感性之中,以情感來維系主體與客體的關系,而不像智育和德育那樣的理性來維系主體與客體的關系。本文談論美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主要是讓讀者明白怎樣挖掘美的作用,挖掘美在語文教學中的因素有哪些,并從中得到美的享受。

【關鍵詞】發掘;作用;營造;享受

隨著基礎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發展,為了全面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曾經一度被忽視的美育日益受到重視。在全國教育會議中,美育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多次得到強調。筆者多年來一直從事中學語文教學工作,近年來,在語文教學中,注重發現語文教材中美的因素,對學生進行美的教育,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中學語文教學與社會美的教育:

中學生正處于人生觀、審美觀形成的時期,因此,對他們進行社會美的教育,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審美觀,顯得十分重要。

中學語文教材中社會美的素材非常豐富,我們所提倡的“五講四美”中的“四美”都可以從中找到例證,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完全可以加強“四美”教育?!八拿馈钡暮诵氖切撵`美,而社會美的核心也是心靈美。心靈美是相對于人的外在美(儀表美)而言的,現在的中學生普遍比較注重儀表美。人固然應該講究儀表美,但更重要的還是內在美即心靈美。心靈美是語言美、行為美、環境美的基礎,它借助于語言美、行為美、環境美表現出來。反過來,通過語言美、行為美、環境美的教育,又有助于陶冶美好的心靈。

中學語文教材具有語言美的特色。語言美包括形式和內容兩個方面。從形式美來說,語音、語調、語法、句法正確,速度適中,就是美的,否則就是不美的;從內容來說,中學語文教材中的很多內容就是語言美的體現。

中學語文“四環節”課堂教學的要求,中學語文教材特點和學生心理特征,我以為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全心挖掘美的作用,營造美的氛圍,可以使學生獲得美的享受,愉快主動地學習并掌握語文知識。

首先,要善于挖掘語文教材中的美育因素,引導學生發現美

中學語文教材選文都是語言文字好、思想內容好的“文質兼備”的文章,我們要善于挖掘各類文章包含的美育因素,引導學生發現美。議論文不僅說理透徹,內涵豐富,而且環環緊扣,邏輯性強,體現了哲理美和藝術美的高度統一。如教學魯迅先生的《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就可以引導學生領略先生以犀利的論戰藝術,欣賞先生在激烈的論戰中游刃有余的恢宏氣度。說明文語言準確嚴密,融科學性、形象性、趣味性為一體。如教學《蘇州園林》,就可以盡情欣賞蘇州園林的圖畫美,品味設計者獨具匠心的情趣。至于大量的詩歌、小說、童話等作品不僅謳歌美,它們自身就是美的結晶:典型的人物形象、豐富的思想感情、巧妙的情節構思、和諧的節奏韻律、優美的詞匯、深邃的意境等。這些作品更有利于教師用美的形式發掘美的潛力,營造美的氛圍。教師除了用包含感情的語言感染學生外,更要充分利用圖片、音像等教具配合教學。這些教具能直觀地展現美,讓學生更容易發現美。如教學朱自清以寫人為主的文章《背影》,可以在課堂上播放音樂,讓學生在低沉傷感的旋律中體會濃濃的父子親情。而詩歌本身就是美的化身:行動的形象、和諧的音韻、或悲壯激昂或婉約憂傷的情感等,這些都很容易引起學生強烈的美感,讓他們產生心靈上的共鳴,從而得到美的享受。

其次,通過學習課文,要學生體會作者的情感美

毛澤東同志說:“感受到了的東西,我們不可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東西,才能更深刻地感受它?!币黄玫奈恼?,無處不是作者美其名曰的情感的流露,無處不閃爍著情感的火花。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深入體會作者的情感,并用它來陶冶學生的情感。

教學《藤野先生》時,引導學生體會作者為什么要寫與藤野先生交往和離別的情景,學生細讀作者與藤野先生交往、離別的細節,領悟到寫這些情景,一方面體現了藤野先生沒有民族偏見、嚴謹治學等崇高品質,另一方面表達了作者對藤野先生的無限崇敬和懷念之情。這樣,能喚起學生在學習課文時對作者情感美的發現,產生心靈共鳴,點燃情感火花。

第三,挖掘作品主題美

美的主題是作者用美的情感和巧妙的方法感受提煉生活。教學中語文教師必須挖掘作品美的主題,對學生進行美育,不斷提高思想素質。如教學都德的《最后一課》時,應引導學生體會課文精選的典型材料所表現出來的愛國主義精神的主題美,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思想情感。

第四,剖析人物內心美

內心描寫,是指對人物的思想活動描寫,能凸現人物的內心世界。如教學中學語文《香菱學詩》這篇課文時,教師應抓住課文中人物內心世界進行剖析:文章中著力描寫了香菱從不會寫詩到學會寫詩的心理變化過程,細膩而深刻,這就讓學生從人物美的內心受到深刻的感染和教育,形成高尚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第五,欣賞作品的自然美

中學語文教材里反映美的內容包羅萬象,教師要以敏銳的眼光,認識和發現教材里的美,并有意識地啟發學生探求作品的美,讓學生在學到語文知識的同時,也得到美的享受。自然風光能陶冶人的情操,培養豁達的胸襟和個性。古人有“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美談,優美的散文與詩畫有異曲同工之妙。自然美的教學可采用情景、美讀法、簡筆畫法等方法結合學生提供具體可感的審美對象。如教學朱自清的寫景抒情散文《春》一文時,就可以綜合運用上述方法。老師可先播放一著《春江花月夜》的曲子,指導學生有表情地朗讀,并引導他們展開豐富的想像,再現景物畫面,產生身在圖畫中的美感:春風徐徐,嫩柳搖曳,遍地青草,百花吐艷。春的氣息立刻洋溢在教室中,洋溢在學生的臉上和心中,使他們陶醉在詩情畫意的氛圍中。再讓學生把通過美讀與想像產生的景象用簡筆畫表現出來。學生不僅體會了情境美,而且感受到了意蘊美,自然而然地萌生出憧憬未來,奮發向上的喜悅和力量。學生由此所引起的審美體驗是十分深刻的。

第六,要通過美與丑的比較,引導學生鑒賞美

不僅要引導學生發現美、感受美,還要使他們具備正確的審美情趣,逐步學會鑒賞美。有比較才有鑒別,要把課文表現的高尚美好的東西同卑劣丑惡的東西放在一起進行比較。這樣通過美與丑的對比,可以使丑的更丑,美的更美,讓學生能分清美丑。如人物形象的比較,就可以充分利用那些反面人物:驕橫愚蠢的皇帝、媚上欺下的“變色龍”、老奸巨滑的高利貸者夏洛克……把他們的“丑”與保爾、白求恩、武松等正面人物的人格美進行對照,組織學生開辯論會或專題講座來討論比較。通過比較,更能使學生對“丑”由衷地反感乃至嫉“丑”如仇,更主動地追求美。

在學生感受美,追求美的基礎上,教師要適時引導學生發現美、創造美,讓學生獲得創造美的愉悅感。遵循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原則,可以先指導學生練習造句(要求用多種修辭方法并能表達自己的愿望),寫勉勵自己的座右銘,然后引導學生寫一兩段精彩的文章并能當場有感情地朗誦,還可以進一步引導學生結合課文內容進行擴寫、續寫練習或者即興演講,課后寫讀書札記等。這樣既能訓練學生的聽說讀寫練習或者即興演講,課后寫讀書札記等。這樣既能訓練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又能使學生受到美的熏陶,獲得創造美的愉悅感,更愉快主動地學習和掌握語文知識。

學生獲得的美感享受在其思想性格形成過程中產生的影響是長遠的、巨大的。我們在中學語文教學中要大膽舍棄某些環節,在“四環節”教學過程中,全身心挖掘美在中學語文教學中的作用,營造美的氛圍,做到以美育人。

猜你喜歡
享受發掘營造
誠心為“僑” 營造“家”溫暖
2021年山西將完成營造林26.67萬公頃(400萬畝)
擅長營造美好的音色 Marantz SA-10 S1/PM-10 S1
情法共奏讓寫字插上隱形的翅膀
營造方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