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芻議生態建筑設計:建筑與環境的融合

2016-12-29 10:42周穎婉吳琴水
建筑建材裝飾 2016年9期
關鍵詞:生態建筑方向措施

周穎婉 吳琴水

摘要: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的代價是環境的污染和破壞,而現代人的生活水平越來越高,因此居住環境的要求也變得更高,希望環境更加的綠色環保?;谶@個愿景,也為使得生態環境在滿足人們日益增高的生活標準的同時,能夠保持自身的持續發展,生態建筑的設計和環境保護顯得尤為重要。只有把生態理念運用到建筑中,才能讓百姓的生活更加的綠色環保。因此,筆者在杭州麗景山項目的建設過程中,著力把生態理念運用到建筑設計中,同時還配合具體的實現措施,致力于生態建筑的運用,保護生態自然環境。

關鍵詞:生態建筑;設計;發展;措施;方向

中圖分類號:TU20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3024(2016)09-91-02

前言

我國對生態建筑的開發十分的重視,但是我國的地理環境具有多樣性,所以在進行生態設計的時候,要根據當地的地理環境設計符合當地情況的建筑,以促進生態建筑發揮出更高的價值。我國的生態建筑還處于發展時期,無論是從概念理解,設計方式和建設手段都存在一些問題,所以,為促進生態建筑在我國的發展,準確定位生態建筑的前進走向,掌握更加符合建筑生態化的技術,處理好建筑和人文的關系,和生態環境的關系是必不可少的。

1.生態建筑設計的概念與存在問題

(1)概念:生態建筑在現代社會應用的越來越多,但是生態建筑的發展經歷了一個長時間的過程,是在上個世紀六十年代提出的,而在現在才開始興起。生態建筑,顧名思義就是把建筑當作一個生態體系,運用科學合理的方法,把建筑在生態系統內進行不同的組合,找到最佳的狀態,讓建筑能夠真正的實現物質能源在內部的充分循環,同時還可以減少耗能,降低能源的消耗,減少了環境的污染,并且可以形成污染少的,綠色的平衡系統,從而真正的達到了保護自然,消耗能源少,讓建筑和自然能夠有機的結合在一起,為百姓提供一個和諧的,綠色的,環保的生存環境。所以,生態建筑是人們基于綠色環保,人與自然統一協調發展的理念而進行設計的一種建筑,使我們的居住環境能夠不悖于自然生態的諧調發展。

(2)存在的問題

現今社會的快速發展提升了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卻也極大程度的破壞了環境,帶來很多污染。雖然生態建筑的理念已經提出了半個世紀,但是真正的運用這個概念還是在近些年。所以很多設計者并未真正明白何為生態建筑設計的核心,也就不能設計出真正的,可以實現內部循環的建筑系統。

其次,有很多的企業并不重視建設生態建筑,同時由于當地政府的不重視,導致城市在規劃的過程中,沒有生態建筑的出現,甚至很少的出現。這就導致很多的城市沒有建立起生態系統建筑,所以導致城市環境越來越差。因此,想要改變現有的環境狀況,就一定要讓企業重視生態建筑的作用,同時在建設生態建筑的工程中,企業還可以降低成本,在保護城市環境的同時,還可以提高自己的經濟利益和工作效率。

2.生態建筑設計改進措施

(1)加深生態建筑設計的改革

在城市進行規劃和改革的時候,就要合理的安排生態建筑,只有在整體規劃上都考慮到生態建筑,才能保證生態建設計實現。所以,第一步是要加大對生態建筑設計的改革。讓生態建筑設計更符合現代社會發展的要求,更符合人們對環境的要求,也更符合人們對自然和居住環境結合的要求。只有這樣,才能保證生態建筑的理念被正確的運用,在保護環境的同時,還可以達到國家對可持續發展的要求。

(2)增加生態平衡的調節作用

生態建筑設計的過程中,如何做到在利用自然的同時,又減少對自然的消耗,建筑與自然之間的關系是必須要考慮的,即如何在建筑中形成一個能夠保持良性循環的系統。因此,想要內部消耗這些污染,又可以有效的利用自然資源,就要設計一個平衡生態的調節作用。讓自然和建筑在平衡狀態下,可以互相利用。同時可以最大程度降低土地資源的浪費,并且把保護環境的人文關懷融入到了建筑之中。這樣就能夠達到建筑和生態真正的平衡,讓城市在發展的過程,保證人們的生活質量。

(3)創新生態建筑設計的觀念和方法

傳統的生態建筑理念和設計觀念以及方法都不是很符合現代的生態建筑,所以,要根據時代的進步以及人們對環境的需求,和現代環境的狀況等,改變傳統的設計觀念和方法,才能真正做出符合社會需要的生態建筑。除了要考慮對環境和自然的保護,城市的資源利用率和經濟發展也是推動生態建筑的同時要考慮的。因此,要把生態觀念和城市建筑發展有效的結合起來,在保證綠色化環保的生態建筑運行的過程中,還要促進城市的經濟發展。

3.案例分析

以本項目為例,從規劃布局、山體整治、小區道路、豎向、景觀等方面來闡述建筑與環境的融合,讓建筑在環境中有機生長。

(1)項目概況

本項目地塊位于倉前鎮上倉路東側,西南側與白云深處住宅小區相連,西北部為規劃建設中的新湖果嶺住宅小區。小區基地內總建筑面積253835平方米,其中地上總建筑面積156031平方米,地下室建筑面積97804平方米,容積率為1.2。

本項目基地地貌為典型的丘陵地,總體地勢為東高西低的側坡,并有三個朝向上倉路的小山丘?,F有植物多為低矮灌木及雜亂小樹。

如何更好的結合現有景觀環境;如何處理好建筑與山體景觀的關系,盡量減少土方量,如何運用生態建筑的理念,將建筑與環境相融合,做到合理的土方平衡,處理好臨上倉路的城市界面,合理降低建設方的成本等,為本次設計的重點。

(2)總體布局

基地形狀總體南北長(最長處700多米)東西窄(最寬處290米)?;乇眰茸钫?,南邊略寬,中部相對寬廣。南北兩區內部地勢高差相對較小,中部地勢高差較大。結合此地勢地形特點,在規劃上分為北、南兩個區域。在這兩個區域分別規劃為山地排房和高層。這樣的規劃方式,既有機結合了地形特點,又創造了豐富的建筑空間層次。

這樣的規劃層次有很多優勢,有效豐富了臨上倉路的城市界面。北部布置低層排房可以減少本地塊建筑對相鄰地塊的間距和日照影響,并且大大降低建筑對上倉路的壓迫感,低層建筑可以更好的與山體景觀相融合。高層布置在南面,可以避免對上倉路西北面新建民宅的日照影響。

中部結合東高西低的地勢,規劃為4排依山而上的排房組團。每個組團之間錯落布置,營造豐富新穎的建筑空間。排房組團的設計借鑒了傳統的四合院落理念,布置了20多個BLOCK形式的排房組團,形成多層次的組團公共活動空間、坊里空間和私家院落空間,不同于常規矩形院落的兩點透視,給人耳目一新的、親切的圍合空間。同時通過公共空間與坊里空問、私家院落的相互交融滲透,給人豐富的空間感受。

我們將每個BLOCK組團旋轉45度布置,既順應了地塊走勢,契合了地形結構,也解決了排房單體的采光和日照。同時四條BLOCK組團通過錯落布置,增加了組團問的通透感,形成典型的山地規劃模式。通過二條跌落的人工水系的引入,將水景引入山景之中,創造出依山傍水的景觀氛圍。

南部結合上倉路走勢布置了一個高層組團,同時適當增加高層建筑相對上蒼路的退讓距離,并呈錯落布置,減少了高層建筑對城市界面的壓迫感。高層組團通過10幢錯落布置的高層單體圍合出一個大型中心庭院,豐富了高層組團的景觀資源。

小區的主出入口設置在地塊中部臨上倉路側,高層組團與排房組團之間,直接連接至小區內部的主干道。在此設主出入口對于基地來講,位置比較適中,到小區內各點遠近比較合理。臨上蒼路南北各設一處小區次出入口,以滿足業主進出方便和應急要求。

在主出入口處設置了一幢配套公建樓,結合小區主入口廣場,建筑形式采用對稱環抱設計,層層退臺的建筑體量創造出親切宜人的入口界面。形成小區出入口的標志性建筑。

為順應地形,減少土方量,將小區臨上倉路一側的地平適當抬高5-9米。這樣的處理方式既能減小道路對小區的影響,同時符合山體建筑的特點,拓寬了建筑視野。同時能營造出多層次的城市界面,豐富了城市道路周邊的景觀。

(3)山體整治及土方分析

整個地塊的地形較為復雜,原有山地地形雜亂,小山包較多,

地塊的西南部較為平坦,我們將其中地勢突變較大的地方經行少量開挖,將土方填入地形較為低洼的部位,將這個部分梳理成一個平整的場地,通過2層地下車庫的設置,使場地完成面地坪與上倉路面標高有約9米的高差。在此地塊內布置高層,建筑與用地紅線之間的退讓較大,在退讓線與用地紅線之間經行多層次的臺地處理,合理解決了高差景觀問題。

地塊中部地形較為復雜,為西低東高的側坡,并存在多處山包。我們通過土方的開挖及回填,將這個地塊處理成四個較為平整的臺地。臨上倉路的臺地比上倉路面提高了約5米。通過地下車庫及排房組團的設置,合理消化了高差。每個BLOCK組團內部也設計了1.2米的高差,既順應了山勢,同時也豐富了BLOCK組團的內部景觀,將精致臺地景觀引入組團內院。

總的來說,規劃設計上充分尊重地形地貌,合理開挖回填,盡量土方平衡。通過合理適量的地形梳理,營造一個新穎、有一定特點的高檔山地住宅小區。

(4)小區道路交通

小區的主出入口開設在地塊西南部的上倉路上,通過一條小區主干道延伸至小區內部并連接至地塊北部的次出入口。小區主干道設置為7米的車行道并在單邊設1米的人行道,在主干道二側設有四處地下室出入口,方便住戶就近進入地下車庫停車,避免人車混流。同時地塊的南側臨上倉路還開設了一處地下室出入口,方便高層住戶直接進入地下室。西南部高層地塊通過一條6米寬的環形的車道連接至小區主干道,形成了完整的車行交通系統。

中部地塊通過修建集中地下室,解決了停車問題,做到了人車分流。排房組團問通過2米寬的人行道路進行橫向及縱向的溝通,最終接至小區主干道的人行道上,形成多層次、立體的人行交通體系。

(5)總平面豎向設計

基地西側的上倉路較為平緩,在基地周邊的路段,路面標高為黃海高程10-15米,基地南部的高層組團地塊通過兩層地下車庫的設計和山體的修整,地面完成標高為黃海高程20.0米。中部地塊通過山體的修整和地下室的修建,自西向東順應地勢形,分別形成標高為黃海高程約為20.米、25米、29米、32米左右的四個臺地,每個臺地內部西南略低,西北略高。既順應山勢,同時也能合理解決場地排水問題。

(6)小區景觀綠化

本項目地塊被山體環繞,周邊景觀資源優勢十分突出。

我們在小區主出入口處設置了一處入口廣場,豐富了主出入口處的景觀,同時提升小區的品質。小區的主干道兩側精心設計了臨路景觀帶,讓住戶在回家的途中能享受到優美的景觀資源。

排房組團地塊,通過圍合的建筑形式,形成一個個的組團中心景觀院落,同時各個block之間通過臺地景觀的處理手法,結合人工水景,與中心景觀院落相互滲透,形成多層次,立體化的景觀體系。

西南部高層組團圍合出的中心庭院,豐富了高層組團的景觀環境,并與沿路中心景觀帶緊密結合。高層的架空層,結合住宅門廳設置了多種休閑小品,并將綠化自然延伸至架空層內,增加住戶回家的歸屬感和親切感。高層地塊沿上倉路側,退讓紅線與用地紅線之間設計了一條景觀長廊,為小區內住戶提供散步及運動的場所,居高臨下,能享受到寬闊的景觀視野。

同時我們在景觀設計中結合景觀小品設置了多處公共娛樂設施,并在高層組團的東側設置了兩處羽毛球場,為小區內居民提供鍛煉、散布、休憩的場所。

景觀設計要遵從植物的地域性,多采用當地植物,創造植物特色。適地適樹原則合理配置植物,依據植物的生物學特性,合理布局,實現高,中,低的植物層次多樣,色彩豐富。多用色葉樹種,豐富四季的季象變化,配合色彩的分析設計,組織植物色彩,利用植物創造對景,框景等景觀手法。

4.結束語

生態建筑、建筑與環境的融合,不只是現階段建筑發展的主流方向,亦是未來建筑的必然選擇。所以如何把生態理念運用到建筑中,并且能夠在建筑建設和發展中,讓生態理念得到具體充分的體現,這樣才能在保證城市高速運轉消耗的時候,減少對環境的污染,同時可以保證百姓的生活質量。因此,生態建筑的設計發展,是時代進步的的標志,也是人來為了改變現有的生活狀況而進行的改變。

猜你喜歡
生態建筑方向措施
解答排列組合問題的幾種常用措施
我不知道風是在哪一個方向吹
求函數零點個數的措施
解答高中數學問題的幾個常用措施
淺談生態建筑結構設計的要點
基于綠色理念的城市綜合體技術應用研究
生態建筑理念和“包豪斯”理念漫談
改變顏色和方向
位置與方向
閱讀練習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