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朋友圈的拉康式解讀

2017-01-05 16:05曾哲揚
關鍵詞:微信朋友圈凝視欲望

曾哲揚

摘 要:微信成為了絕大多數人的“延伸”,它巧妙地將用戶圈在一個熟人空間,搭建出一個最敏感的看與被看的閉環式平臺——朋友圈。具有媒介特色及社會學旨意的微信朋友圈完全可以視為一面“像”,用戶對此深深迷戀——迷戀想象的“自我”與他者的權威,進而通過表達日常使得主體進入新的象征境界——欲望著他者的欲望,從而讓朋友圈為“本質是虛無的欲望”的在場提供了寄居場地。

關鍵詞:微信朋友圈;鏡像;欲望;凝視

中圖分類號:G2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6)11-0115-02

在費瑟斯通《消費主義與后現代文化》一書中發現,20世紀中葉以后,隨著電子傳媒技術的大力發展,出現了現實與虛擬交織的欲望消費的類像化空間。費瑟斯通沒有意料到的是,在媒介更為發達的今天,隨著微信等社會化媒體的出現,我們已經進入杰弗里羅森所說的“共視社會”,而費瑟斯通所描述的空間也不僅僅滿足于欲望消費,它更成為了生產欲望、表達欲望、觀看欲望的全景欲望空間。根據2015年騰訊發布的微信用戶數據報告,微信每月活躍用戶高達5.49億。微信作為一個本土開發的社會化媒體應用,除了承擔我們每天習以為常的通訊聯絡功能外,也在充分拓展和深化我們日常的社會關系網絡——社會化媒體的根本使命就是重構社會關系,而且特別強調在空間意義上發現、激活并搭建新的人脈關系。在此基礎上,也讓我們的日常生活在前者所說的“社會關系”中找到欲望的出口——他者,讓用戶有興趣為空間的內容生產投注“力比多”。企鵝智庫在2016年首份《微信數據化報告》中公布,61.4%用戶每次打開微信必刷“朋友圈”,朋友圈以58%的比例成為微信首位功能。朋友圈作為用戶的日常分享與表達平臺,毋庸置疑。分享即意味著去私人化,分享進而以言語進入“他者”網絡作為歸依。從這種角度來看,微信朋友圈完滿地成為了拉康精神分析的媒介樣本。

一、鏡像與他者

拉康把鏡像實驗中觀察到的現象引向了一個結構性的時刻,6個月大的嬰孩在鏡子面前發現自己的形象時會將鏡中影像誤認成自己,并且表現出極大的欣慰?!八谝幌盗凶藙葜?,證明鏡中形象的動作與其所反映的周圍環境之間,實際事物與它所重復的現實之間——也就是孩子自己的身體,大人和物以及周圍東西——存在著關系?!崩祻娬{的想象界使得伴隨這個嬰孩一生的自戀性認同甚至是他者對自我的確證性認同都在這一個想象空間內得以構成。說到他者對自我的確證性,需要談到拉康所說的小寫他者,它同樣來源于嬰孩的鏡像階段。鏡像階段的“小寫他者”的典型特征在于它與最親近的人的面容構成一種迎對,讓嬰孩“受用一生”。梅洛旁蒂在《可見的與不可見的》中表示:“無論如何,他者的體驗對我來說并不是烏有,因為我是相信他者的——而且這個體驗與我自己是相關的,因為它作為投射于我的他者眼光而存在著。這張熟悉的面孔就在這里,這笑容,這嗓音的抑揚也在這里,我很熟悉他們的風格,就像熟悉我自己一樣。在我生命的許多時刻,他者對我來說也許都化入了這個可能是一種誘惑的景象之中?!毙懰邿o關話語,它表現為一種影像,與感性的他人形象相關,但我們并不能把它等同于他人的形象或他人,而必須注意,小寫他者與拉康的那個大寫他者一樣,都是躲在個體背后的一個缺失或匱乏。小寫他者對主體造成“壓制”,使得其認同過程產生了分裂。在拉康看來,通過把語言結構與精神分析的結合——大寫他者出現了。拉康在索緒爾關于能指和所指的基礎上認為,能指和所指的互動使得能指鏈得以建立,構成了大寫他者的意義。

二、微信朋友圈中他者“凝視”

拉康鏡像階段理論建立在一個鏡子裝置的基礎上,我們可把這個鏡子裝置同時看作是一個觀看裝置,一個捕捉和結構我們的視覺活動的裝置——自我作為他人而存在不就是通過認同我在鏡中所看到且是想象的看到的那個鏡像而完成的嗎?!“我”在朋友圈的觀看實則是“我”正在無意識思考如何將那個鏡像中的完美形象內化在自我之中,為后期通過“言詞”進入到象征界做好了預備?!斑@扇窗戶,如果它比較暗,如果我有理由認為它的背后有人,那它直接地就是一種凝視。從這個凝視存在的一刻起,我已經是某個他人,因為我察覺到自己正在成為他人凝視的對象。但是,在這個位置——它是相互的——他人也知道我是一個知道自己將被觀看的對象?!彼叩哪曉谖⑿排笥讶χ袕牟蝗狈?,即便他者沒有通過言語或話語與我們產生互動,我們也因為存在于不可回避的熟人網絡中而進入到象征秩序——“我”總有理由說服自己正在被凝視,“我”愿意相信自己處于被凝視的狀態而賦予朋友圈“言語”的意義。凝視是一種“為他”的結構,盡管通常以“我”的表現作為憑借,它來源于一種“確信”的覺得,使“我”愿意去作為或者不作為。拉康還表達了凝視的效果:透過它,光線被形體化;透過它——如果允許我像往常一樣以肢解的方式使用一個詞——我“被攝入像中”。想象界與象征界并不能被視為一種先后關系,想象的凝視也并不是只在想象層面得逞,“他人在他者領域的象征的看以及主體對這個位置的看的認同才是根本的”,這也就直接帶來一個新的問題——對父法秩序的權威確信使得他者的凝視轉而隱退到一個“滅點”上,從而產生出對凝視的想象性省略,而這也很好地闡釋了很多微信用戶選擇屏蔽朋友圈的原因——一些用戶堅信不開放朋友圈這一“對凝視的省略”行為確保了“其所認同的形象與位置的確定性和一致性”進而保證了“理想自我”的完美,另一方面,其對鏡中的理想自我的保持這一“縫合的效果一旦被揭穿——并且必定會被揭穿——被建構的主體將會發現——我想從他者的觀點來觀看和建構自己的統一性的嘗試終究是徒勞,我認為他者握有關于我的全部秘密也只是一種幻覺,我所面對的根本上是一種不可能性……真正主宰者我的觀看行為的就是這個不可能性,是這個在實在界閃爍不定的堅硬內核,是它在凝視著我”。關閉朋友圈這一行為在拉康的理論視閾下不足以完滿地讓“我”處于不被凝視的境界,“我”在使用微信時就已經被列入凝視的名單中,“我”在進入象征秩序之前的幻象遲早會被打破——“我”總有一刻會無意識地觸及朋友圈這一功能成為被凝視的對象,進而與作為對象a的凝視交匯于某一瞬間,它讓我們原初的匱乏被暴露。

三、微信朋友圈中的欲望閉環

拉康的欲望理論也可以解釋朋友圈的空間生產機制。開放朋友圈即代表欲望開始了生產,它正在使得“表達”這一欲望成為可能,可見,朋友圈的起點已經為欲望表達提供了可趁之機,并且真實地建構了欲望——遣詞造句背后即為欲望。拉康在對科耶夫的批判闡釋了自己對欲望的理解,“總而言之,再明確不過的是,人的欲望是在他人的欲望中發現其意義的,這不是因為他人掌控有所欲望對象的鑰匙,而是因為它的首要目的在于得到他人的承認”。拉康對于欲望的認識相當干脆,“欲望的辯證法實際是欲望滿足根本的不可能性與在不可能性中尋求可能性的辯證法”。同時,主體不過是一個欲望主體。拉康從弗洛伊德借鑒出,力比多投資就是欲望的行為。因而,欲望就像一個邏輯閉環。同樣,微信朋友圈則巧妙地包裹起了這個巨大的欲望包袱,強化了用戶無從知曉的欲望實質,而在日常朋友圈的表達中滿足了“自以為是的欲望實現”。用戶對像的依附需要轉移到對言語的依附,在拉康看來,“言語就像是水車輪,人類欲望在此通過進入語言系統而不停地受到調?!?。言語給予了一條通向象征界的道路,人的欲望需要通過語言才能與他人相遇,通過語言,主體開始意識,辨認,命名,表達,甚至決定欲望?!耙坏┯谒说脑趫鲋斜槐磉_,被命名,它——不論它是什么——就在在于充分的意義上被確認了?!迸笥讶梢砸暈橐粋€言詞的表達場地,即欲望的表達場地,它表現出一種淺層次的在場關系,讓主體“我”堅信我在此的欲望投資會因為熟人互動保持足夠的活力。欲望的表達直接以言說作為形式,語言的出現必然先于我們進入象征界之前,我們對欲望的表達實際上用他者的語言對他者的欲望進行的表達。前文中我們已經用對象a表述了一切的不可能——欲望的不可能,但通過符號化的語言——“我”在朋友圈的表達實在地表達了欲望,遮蓋了欲望的“無”,進而,欲望呈現出一種“真切”的在場,就像拉康舉出的“fort/……da”游戲,它完整地“替補”了母親的不在場,一切便顯得自然。微信朋友圈通過表達的集合實現了一種欲望的偽在場,“我”充分相信“我”的表達連接了我的欲望且被他人凝視著,他者對我朋友圈的互動使得我確信了這份凝視且被賦予了快感,朋友圈從功能的互動上制造更多的幻象使得我們對他者的欲望深信不疑。由此可見,欲望的“無”通過表達的“有”來實現也必然無法完全抵達欲望。但通常,表達使得欲望變得可恥。這其實是欲望的變異,欲望的變異最明顯的就在于表達的變形,表達是欲望的表征,人一說話就會發生變異,主體往往言不由衷,指鹿為馬。當“我”過于依賴朋友圈建構出來的表達場地,我的表達可能會與我本意的欲望脫韁——“我”的表達偏差了本意通過語言承載的欲望,使得“我”直接暴露了欲望的否定性,這實際上也是前文所詳述的對象a與主體在想象界的幻象的縫隙被發現的結果,直接造成主體與主體的欲望同時被否定了。這直接表現在朋友圈里過分的“曬”實質會遭受在他者場域的冷場,“我”的表達遭到回應冰點甚至抵觸。接受到這個回饋的“我”不會甘于承受,進而“我”只能以“消滅”他人的方式來占據他人的位置,由此可以得出,在想象層面上,自我與他人的共存是完全不可能的。這種回饋會“引起禁忌和逃離的反應”,即主體自身基于力比多的侵凌性。

不難發現,微信朋友圈在強化社會關系的認同過程中,促使主體基于一種他者的凝視去生產內容——在朋友圈中進行“言詞”的表達,它與主體對他者的“乞求”息息相關,而這又基于他認可朋友圈可以作為一個想象的鏡像。主體在微信朋友圈通過與他者的互動確信欲望的在場,使得自己卷入象征界的秩序——通過語言的連指去表達欲望,進而有了微信朋友圈對主體的烙印。表達欲望的過程實質是用他者的語言表達他者的欲望,但在他者的點贊和評論中,主體更是欲罷不能,渾然不知欲望本身的虛無性。當欲望的表達發生滑落時,主體在與對象a的相遇中承擔痛苦,但痛感稍縱即逝,主體始終陷入象征秩序的欲望表達中不可自拔。

參考文獻:

〔1〕張媛.我國海明威研究第二次高潮趨勢[J].山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02).

〔2〕張志成.終極價值的三位一體的藝術象征——《老人與?!返奈谋窘馕鯷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上旬),2014,(04).

〔3〕凌威.從圣地亞哥的力量變化論海明威的死亡哲學[J].六盤水師范學院學報,2013,(03).

〔4〕謝妍.從姓名缺失論《老人與?!返乃劳稣芾韀J].名作欣賞,2013,(14).

〔5〕凌威,錢米青.力量的衰退、修補與新生——試論《老人與?!分惺サ貋喐绲睦夏昃秤鯷J].金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02).

〔6〕梅洛龐蒂.可見的與不可見的[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20-21.

〔7〕吳瓊.雅克拉康.閱讀你的癥狀[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546.

〔8〕禾木.淺談拉康的欲望理論[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03).

〔9〕劉玲.拉康理論視野中后現代社會的欲望問題研究[D].四川:四川大學,2006.48. (責任編輯 姜黎梅)

猜你喜歡
微信朋友圈凝視欲望
網站開發課程交互中朋友圈群體信任解決方案
官員“微信朋友圈”緣何“官味十足”
“微信朋友圈”之法律問題反思
社會學視角下的微信朋友圈研究
高分四號,從3.6萬公里外“凝視”中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