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網絡民粹主義近十年(2007—2016)的研究梳理

2017-01-09 18:40謝精忠
今傳媒 2016年12期
關鍵詞:社會參與文獻綜述

謝精忠?

摘 要:互聯網給民粹主義提供了一個新的棲息地,網民公共事件的社會參與更加平民化和草根化,導致網絡民粹主義傾向時常出現于當下的網絡公共事件中。本文通過對近十年(2007~2016)有關網絡民粹主義研究文獻進行梳理得知:研究主要集中時間在2011年后且成果數量呈上升趨勢,學科歸屬集中在新聞傳播學和政治與社會學;研究的焦點主要集中在網絡民粹主義的概念與特征、網絡民粹主義的基本表現與脈絡、網絡民粹主義形成的原因和影響、網絡民粹主義的規避與治理等。

關鍵詞:網絡民粹主義;社會參與;文獻綜述

中圖分類號:G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6)12-0061-03

一、引 言

民粹主義是一個政治學范疇的概念,與精英主義相對,其作為政治話語的核心觀點認為平民的利益被國家和社會中的精英所壓制,對現存的國家結構的精英人物不信任,主張把平民大眾當作唯一決定力量對社會進行政治改革??v觀近年一系列網絡公共事件,事件從醞釀到發生、發展、直到網絡輿論的形成,從線上虛擬聚集到線下的活動組織,由于網絡社會參與更加強調平民的利益與價值,更加富有草根意識,對社會的現存權威和精英的解構和顛覆更具有沖擊,導致網絡民粹主義在網絡中渲染起一次次的輿論旋風,甚至影響公共事件的發展和結局。

在這樣的背景之下,網絡的社會參與和網絡民粹主義現象已經引起不少社會學、傳播學學者的關注。本文以我國2007年~2016年間關于網絡民粹主義的學術期刊論文為研究對象,對近十年網絡民粹主義的研究狀況進行梳理,以期呈現近十年來這一研究領域的基本輪廓。

二、網絡民粹主義研究的總體狀況和主要理論取向

本文以中國知網全文數據庫CNKI收錄的論文為文獻來源,以“篇名”為檢索項,以“民粹主義”并含“網絡”為檢索詞,年限選擇2007年~2016年,共檢索到文章99篇,(如表1所示)。

從文獻發表的時間和數量來看,最早的研究始于2009年,研究主要集中在2011年以后,2010年以前發表的論文僅有4篇,占發表總量的4%。2011年以后,相關研究的論文成持續上升趨勢,原因在于2010年以后網絡公共事件的頻發,網民參與事件的意識和積極性提高,而網絡公共事件的不斷涌現與影響逾趨擴大,直接為研究提供眾多案例,學術界對網絡民粹主義的關注也隨之增加。

縱觀發表的論文集中在新聞傳播學、政治學和社會學等學科,研究方法主要是理論探討與案例分析。新聞傳播學者們主要從新聞事件媒介呈現入手,探討具體網絡公共事件的話語壟斷和網絡民粹主義現象的傳播機理。政治社會學者們從具體個案出發,以政府治理的角度對網絡公共事件民粹化傾向和治理方式與措施進行了探討。

三、網絡民粹主義研究的主要議題

(一)網絡民粹主義的概念與特征

至今網絡民粹主義的代表性定義主要有下列幾種。夏忠敏提出,網絡民粹主義是伴隨著互聯網的發展而出現的一種社會思潮。民粹主義作為網絡傳播空間的一種表現形式,體現了對現實精英主義的抵抗,也是民粹主義對現實生活的延伸[1]。郭中軍認為,網絡民粹主義,即電子民粹主義,是新型的民粹主義,它的形成以互聯網為媒介,互聯網則成為政治參與的形式以及政治動員的工具[2]。陳堯認為網絡民粹主義是由反權威、反精英的網絡批判現實主義和反全球化、反西方極端排外網絡民族主義兩種力量所構成[3]。網絡民粹主義的定義國內并沒有形成統一,但對于其內涵主要集中在政治參與和動員的工具、現實民粹主義思潮的延展和極端的民族主義三個本質取向。

網絡民粹主義是“網絡+民粹主義”的一種融合,與傳統民粹主義仍然有著密切聯系。不過陳龍指出,網絡民粹主義并非民粹主義進化的產物,其內涵并未變化,變化的只是其產生和存在的空間與形式[4]。陳堯通過對傳統民粹主義與網絡民粹主義進行對比發現,網絡民粹主義不同于傳統民粹主義的是其明顯的非核心性,突破了地域限制而具有全國性甚至全球性的特點,參與更為徹底、直接[3]。曹建萍認為,網絡民粹主義的本質特征主要體現在其價值訴求在主體的平民性、直接民主的表象形式、話語強占的語言形式和二元對立的思維方式以及集中爆發的行為方式等方面。[5]陳虹認為就本質而言,網絡民粹主義實際上是一種極端平民化性質的思潮或運動,具有諸如虛擬現實性、人民至上性、直接參與性、群體極化性、話語霸權性等特征[6]。

(二)網絡民粹主義的基本表現和脈絡方面

當網絡給予了傳統民粹主義新的棲息地,網絡民粹主義也延展出新的表現和脈絡。

李良榮、徐曉東指出,網絡民粹主義最為典型表現形式為“二元對立”,即在民眾和精英之間,表現出極其鮮明的反對專家、反對權威甚至反對知識分子、反對知識的一種“反智”色彩[7]。反對權威,反對精英的同時,也更加扎根于平民和底層。陶文昭則表示,網絡民粹主義思潮與一般的民粹主義相似,都強調平民性,它理所當然地反對或批判與之相對立的權威和精英,而諸如專家學者、政府官員等權威或精英階層的代表,自然成為網絡民粹主義思潮的主要抨擊對象[8]。孟威認為,民粹主義表現出對峙精英,挑戰既有的權力結構,極化民意權威,激起群體對立,其在網絡的表現更加影響了公民參與[9]。陳龍指出,網絡民粹主義集中表現為非理性和簡單化,并且來勢兇猛,其最為突出的表現形式在則是在網絡輿論形成過程中掌握的話語霸權,也就是話語強占[10]。譚毅認為網絡民粹主義行為的具體表現形式有造謠和傳謠、盲目轉發和崇信、人肉搜索和精英敵視等,刻意制造官民對立形成群體極化[11]。郭小安、雷閃閃從網絡民粹主義在敘事方式探討其具體表現,認為期具有底層、哄客和對抗三種敘事方式:利用“弱者的武器”來美化弱者、仇視精英,形成一種“安撫弱者,打擊強者”的輿論氛圍,從而達到底層敘事的效果;通過戲謔化的表達,使事件敏感化、娛樂化,進而形成話語壟斷,這是哄客敘事;通過人肉搜索、建構和傳播謠言、動員造勢等手段虛構事實與身份建構,企圖使普通的糾紛渲染變成規模性的群體性事件,這是對抗敘事[12]。另外申亞萍也認為,民粹主義在互聯網的寄居的形式復雜多樣,主要有與民族主義融合的網絡民族民粹主義、以輿論監督為代表的網絡政治民粹主義和與娛樂主義結合的網絡文化民粹主義[13]。

(三)網絡民粹主義形成的原因和影響方面

互聯網絡為民粹主義的發展提供了新的傳播空間,在開放、自由的網絡空間肆意妄為,產生很大影響。國內學者也紛紛探討網絡民粹主義形成的原因和影響,了解其根源,以期針對性的進行治理改善。葉金品以“杭州飆車案”為個案研究,認為民粹主義思潮在互聯網盛行,與媒介技術的發展息息相關,但有其社會根源——社會平民群體對精英群體的刻板印象和對抗心理[14]。石義彬、王君玲也通過對“哈爾濱警察打死大學生”網絡事件的分析,指出社會各階層間以及各地域間的矛盾、貧富差距的增大、百姓對政府的不滿與對立造成了國內矛盾交織并激化,網民需要一個渠道去得到表達和釋放,這個過程中眾多網絡公共事件就將出現民粹主義現象[15]。也有學者認為產生網絡事件民粹化現象也有社會心理層面的原因,陳龍指出網絡給民眾提供了一個釋放的空間,網民可以通過這樣一個平臺紓解在現實生活中產生的不滿情緒,從而導致了傳播的非理性化,網絡草根傳播的民粹化的心理根源是“力比多”釋放帶來的[16]。賴風、宋振超則認為精英和權威代表是強勢階層和群體,但在互聯網中的他們卻成為“弱者”,網民卻與現實弱勢地位相反,具有了輿論賦予的針對精英階層的“弱者的武器”——話語霸權[17]。

近年來,網絡公共事件的民粹化現象愈來愈頻繁出現,給社會生活、網絡環境和政府治理帶來巨大影響。王德余在其博士論文中提到,網絡民粹主義關注弱勢群體和平民,為他們提供了更自由的話語空間,對現實生活的影響日益增強,但它也包含了大量的非理性因素,對社會輿論產生了巨大的沖擊[18]。陳堯認為,由于網絡民粹主義利用極端偏激的話語非理性地描述和評論社會轉型過程中的敏感問題和矛盾,加劇了精英與平民階層的緊張情緒,甚至激化了二者之間的敵對,群體性事件地頻繁發生也推動了現實民粹主義社會運動的形成[3]。劉強則指出網絡民粹主義造成的負面效應體現在國際和國內層面:國際層面可能會導致新的宗教和民族沖突,影響世界安全和穩定;國內層面講造成社會不同階層的對抗和社會疏離,導致社會認知的偏執和非理性化,致使干擾政府的管理和政策的選擇[19]。

(四)網絡民粹主義的規避與治理方面

網絡民粹主義對社會帶來的影響不容輕視,國家、政府和社會都應審慎處理,積極引導。田婧認為,我們應該理性客觀辯證的對待網絡民粹主義這把雙刃劍,在承認其存在的合理性,不能夸大其負面效應和將其妖魔化的同時,也不能對其產生崇拜和依賴,更不能利用民粹主義的動員策略來控制輿論[20]。林伯海、石立春表示,中國應堅持在黨的領導下化解“問題中國”的根源問題,通過改善民生與保障民權結合的方式,消除民粹主義滋生和蔓延的土壤;對網絡輿論進行規范引導,提高法治化水平,使其負面效應消解[21]。李金龍、歐陽果華則從國家政策制定的角度提出,網絡民粹主義在我國轉型過程中難以根除,需要通過加強民主制度建設、建設法治體系、培育現代化公民、培養理性文化等方式,在長期的政策制定實踐中實現對網絡民粹主義的規范馴導[22]。叢日云也表示,在公民意識已經覺醒的今天,需要開放其他公民參與的領域,讓公民在參與中學會參與;開放教育,使網民受到健康的公民教育,培養合格的、負責任的公民[23]。趙智敏、馬逸飛指出,可以通過對信息流的控制,引導影響流和對網絡熱點事件中的噪音流加以消除的等手段來消解網絡民粹主義[24]。武文霞、李春雷則認為應該對網絡進行“輿論松綁”,提升廣大網民的媒介素養,加強媒體的專業主義精神,促進政府宣傳等各部門的網絡化(新媒體化)的建構。而陶鵬則認為治理網絡民粹主義應該以人為本,努力實現虛擬世界與現實世界的良性互動,通過建構高質量的網絡生態文明、健全網絡監督體系等途徑規制和消解網絡民粹主義的負面效應,實現網絡與現實社會的健康和諧發展[25]。

四、網絡民粹主義研究的缺陷和不足

縱觀已有的研究,雖不乏亮點,但總體上存在以下不足。首先,已有學術論文對網絡民粹主義的研究仍處于起步階段,研究成果較為單一。目前的成果大多著眼于從單一視角對個別事件、議題的淺層分析和描述,鮮有從宏觀角度系統化地對網絡民粹主義進行梳理。而只有以宏觀與微觀視野綜合對網絡民粹主義予以規整和梳理,才能更好地對網絡民粹主義問題輔以規避路徑的考量;其次,對網絡民粹主義規制問題的深入探討略顯不足。以往的大多針對網絡民粹主義來源和原因進行闡釋和討論,而對于其形成和傳播機制、規避策略的探討相對較少,且不夠深入。網絡民粹主義就本質而言仍是民粹主義,依托網絡媒介的推動,具備了不同于傳統民粹主義特點的新特點,因此對其形成和傳播機制探討對于規制路徑的提出應該更加有針對性。

參考文獻:

[1] 夏忠敏.“東莞掃黃風暴”中的網絡民粹主義傳播實踐[J].當代傳播,2014(4):51-52

[2] 郭中軍.警惕網絡民粹主義來襲[J]. 社會觀察,2009(12):19-21.

[3] 陳堯.網絡民粹主義的躁動:從虛擬集則聚到社會運動[J].學術月刊,2011(6):24-29.

[4] 陳龍.網絡民粹主義潛流的棲居空間——當前網絡民粹主義新動向[J].人民論壇,2013(6):68-69.

[5] 曹建萍.網絡民粹主義本質特征及其價值訴求的消解[J].人民論壇,2014(35):185-187.

[6] 陳虹.網絡民粹主義特征的政治學解讀[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3):19-20+56.

[7] 李良榮,徐曉東.互聯網與民粹主義流行——新傳播革命系列研究之三[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2(5):26-29.

[8] 陶文昭.互聯網上的民粹主義思潮[J].探索與爭鳴,2009(5):46-49.

[9] 孟威.民粹主義的網絡喧囂[J].人民論壇,2016(3):38-41.

[10] 陳龍.話語強占:網絡民粹主義的傳播實踐[J].國際新聞界,2011(10):16-21.

[11] 譚毅.青年網民的網絡民粹主義行為:原因、表現及管控[J].青年探索,2014(6):90-93.

[12] 郭小安,雷閃閃.網絡民粹主義三種敘事方式及其反思[J].理論探索,2015(5):65-69.

[13] 申亞萍.網絡輿論中民粹主義傾向淺析[J].新聞世界,2013(3):81-82.

[14] 葉金品.淺析網絡傳播中的民粹主義現象——以“杭州飆車案”為例[J].新聞世界,2013(5):161-162.

[15] 王君玲,石義彬.網絡事件中的民粹主義現象分析——以“哈爾濱警察打死大學生”事件為例[J].國際新聞界,2009(4):92-95.

[16] 陳龍.Web2.0時代“草根傳播”的民粹主義傾向[J].國際新聞界,2009(8):76-80.

[17] 賴風,宋振超.網絡民粹主義與網絡輿論引導[J].學理論,2010(35):23-24.

[18] 王德余.網絡傳播中的民粹主義分析[D].安徽大學,2012.

[19] 劉強.網絡民粹主義國際與國內危害[J].人民論壇,2016 (13):34-36.

[20] 田婧.網絡輿論表達中的民粹主義傾向[D].陜西師范大學,2013.

[21] 林伯海,石立春.新世紀以來網絡民粹主義及其應對[J].思想理論教育,2014(5):38-42.

[22] 李金龍,歐陽果華.馴導網絡民粹主義:我國政策制定中的長期性難題[J].甘肅社會科學,2014(2):74-78

[23] 叢日云.中國網絡民粹主義表現與出路[J].人民論壇,2014(4):54-56.

[24] 趙智敏,馬逸飛.網絡民粹主義的傳播特點及應對策略——基于微媒體背景下的傳播流視角分析[J].新聞愛好者,2015(7):50-54.

[25] 陶鵬.對網絡民粹主義的審視與治理思考[J].理論導刊,2013(9):10-14.

[責任編輯:東方緒]

猜你喜歡
社會參與文獻綜述
引導社會參與豐富老年教育形式研究
英國的高校自治與政府調控及啟示
城市規模經濟文獻綜述
馬克思創新思想研究綜述
Scratch教學研究綜述 
煙臺市加快推進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探析
普利茲克獎2016新標向
從知識習得到知識創造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