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族傳統民間歌曲創作的美學特征

2017-01-09 09:29齊江
河北經貿大學學報·綜合版 2016年4期
關鍵詞:音樂表演美學特征音樂欣賞

齊江

摘要:從音樂實踐整體的角度來看,漢族傳統民歌創作、表演和欣賞三個環節的獨立性不強。從音樂創作的過程來看,單獨的精神創作這一過程在勞動號子、山歌等漢族民間歌曲當中體現得不是那么明顯。從創作所產生的作品特征來看,漢族傳統民歌作品所體現的更多是地域性音樂文化的共性,而不是創作者的個性。

關鍵詞:中國傳統音樂美學;漢族傳統民歌;美學特征;音樂創作;音樂實踐;音樂表演;音樂欣賞

中圖分類號:J64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1573(2016)04-0032-04

劉承華教授曾經指出,“中國傳統音樂美學”這一概念業已為學界所接受,但其確切定義卻依然模糊,同“中國古代音樂美學”及“中國傳統音樂欣賞”的關系亟待厘清。①筆者認為,中國傳統音樂美學就是針對中國各民族的傳統音樂所進行的美學研究,屬于音樂技術理論學科與美學交叉而形成的音樂學分支學科。本文就是中國傳統音樂美學領域的一個研究成果。

音樂創作是音樂實踐中的一個重要環節,也是音樂美學關于音樂實踐研究的一個重要方面。目前,我國的音樂美學研究主要針對西方藝術音樂展開。該學科中所總結的一些規律大部分也僅僅適用于西方藝術音樂。筆者認為,不能將那些從西方藝術音樂中歸納出來的美學規律看作普遍的音樂美學理論。文化生活、音樂生活的多樣性已經逐漸被人們所認識和理解,因而我們有必要建設多樣性的音樂美學理論。

筆者在總結中國民間音樂的獨特美學特征時所選擇的參照物是西方藝術音樂。也就是說,本文對于中國民間歌曲創作美學特征的歸納,是相對于西方藝術音樂而言的美學特征。

一、從音樂實踐整體的角度看漢族傳統民歌

一般的音樂美學理論②將音樂的實踐劃分為三個環節,即創作、表演和欣賞,并且認為音樂創作是音樂實踐活動的基礎。西方音樂史也基本上是關于作曲家的創作歷史。音樂表演作為二度創作,乃是音樂創作和音樂欣賞的中介。音樂欣賞一方面是音樂實踐中的接受環節,另一方面以反饋的形式對音樂創作和表演有一定的積極影響。對于西方藝術音樂而言,音樂實踐確實存在著這樣三個較為獨立的環節,它們彼此影響、相互制約。

漢族傳統民歌在這方面有著很大的不同。很多漢族傳統民間歌曲同實際社會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在勞動號子、山歌、小調這三種形式中,前兩者同實際生活的聯系尤為緊密。比如,具有協調和指揮勞動作用的勞動號子,是勞動人民對最初勞動呼號的一種美化。③勞動號子在原始社會曾經更為普遍。普列漢諾夫曾經指出:“在原始部落那里,每種勞動有自己的歌,歌的拍子總是十分精確地適應于這種勞動所特有的生產動作的節奏?!雹軇趧犹栕油瑒趧由畹穆撓得懿豢煞?,甚至可以說是勞動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勞動號子的創作、表演、欣賞是參加勞動的群眾集體完成的。創作者、表演者,是同一批勞動者,他們集創作和表演于一身。因為勞動號子并不是一種娛樂,不是以表演為目的。因而,參與勞動的人實際上也是勞動號子的欣賞者的一部分或者全部。也就是說,勞動號子的演唱,實際上并非是完全意義上的表演。因為,表演是通過人的演唱、演奏或人體動作、表情來塑造形象、傳達情緒、情感從而表現生活的。表演應該有獨立于表演者之外的欣賞者。勞動號子的演唱,本身就是勞動生活的一部分。勞動號子往往沒有獨立于表演者之外的欣賞者。

同時,由于即興創作的原因,他們的創作過程和表演過程并不能截然分開。勞動群眾往往在創作的同時,也就演唱了出來。再比如自由抒發感情的漢族山歌,也往往是一種即興創作的產物。其創作、表演、欣賞也往往很難截然分開的,不是彼此獨立的三個音樂實踐的環節。

小調類民歌因其有進一步的分類,所以情況有些復雜。小調類的漢族民歌可以分為吟唱調、謠曲、時調三種類型。吟唱調的旋律接近日常語言聲調,結構簡單,完整性及獨立性不是很強。在小調類的民歌當中,吟唱調的實用性較強,其演唱常常是伴隨著實際生活中的實用性需要。⑤比如兒歌、搖兒歌、哭嫁歌、祭祀歌等都屬于這種形式。吟唱調類的創作、表演和欣賞的情況同勞動號子以及山歌類似。謠曲類民歌在藝術形式方面要比吟唱調成熟,樂段結構相對完整。訴苦歌、情歌、生活歌和嬉游歌等都屬于謠曲類民歌。由于演唱的即興性特點,謠曲類的民間歌曲的創作、演唱和欣賞也很難彼此分開。

時調類歌曲是漢族民間歌曲中藝術成就最高的一種。有些情況下,會有職業、半職業的藝人演唱小調類民間歌曲,換取報酬。有些文人甚至也會參與到時調歌曲的創作當中。時調類歌曲會形成一些較為固定的旋律骨架,這些旋律骨架形成不同的時調的同宗民歌。⑥同宗民歌常常源自一個民歌母體?!懊窀枘阁w”所包含的音樂要素多種多樣,其概念具有一定的綜合性。時調類歌曲的結構比較規整,唱詞內容也涉及民間傳說、歷史事件、現實社會生活等諸多方面。時調類歌曲具有易于交流和傳播的特征。當時調從一個地區流傳到另外一個地區的時候,大多都會發生一些地域性變異,同當地的語言和民間音樂相結合,同當地的文化整體融為一體。

創作同宗民歌“民歌母體”的作者是集體性的。而且,這一母體自其誕生之日起,便在不斷地發展、變化著。同宗民歌的演唱者在演唱前人的“民歌母體”時,不一定非要忠實于“原作”。他可以根據唱詞內容、演唱環境、自己的心情等不同程度地對“原作”加以變異。這種變異的過程,實際上就是一種創作。因此,即使是有一定“民歌母體”作為依據的民間歌曲演唱,也在很大程度上融創作和演唱為一體。

小調類歌曲,尤其是其中的時調,往往會有獨立的欣賞者。演唱者往往靠在街頭巷尾等人多之處演唱小調來換取報酬。這是小調類歌曲同勞動號子、山歌所不同的地方。

綜上所述,如果我們將音樂的實踐劃分為三個環節——創作、表演和欣賞的話,中國漢族傳統民間歌曲具有以下與西方藝術音樂不同之處。首先,漢族傳統民歌創作、表演和欣賞這三個環節的獨立性不強。由于民間歌曲創作的集體性與即興性以及流傳的變異性,導致民間歌曲的創作、表演和欣賞三個環節往往在同一時間完成。其次,歌曲的創作者、演唱者也往往是同一個或者同一群人來擔當。歌曲創造者的分工并不像西方藝術音樂中那樣的明確。

二、從創作過程的角度看漢族傳統民間歌曲

一般的音樂美學理論將音樂創作的過程歸納為兩個階段,即:精神創作和物質創作。我們也可以對漢族民間歌曲從這兩個環節加以考量。

音樂創作的精神創作過程就是作曲家把自己的現實社會生活體驗通過音樂藝術思維構建音樂藝術意象的活動。精神創作是作曲家的審美認識活動。精神創作同物質創作一同構成了音樂創作的完整過程,它們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是一個有機的整體。這種劃分也是理論研究上的需要。物質創作和精神創作的比重,在不同類型的音樂體裁中有著不同的體現?!耙话銇碚f,小型的、簡單的或單旋律的音樂作品往往以精神創作為主;而大型的、復雜的和多聲部的音樂作品則往往以物質創作為主?!雹?/p>

精神創作是作曲家在進行物質創作之前對整部作品的構架,它不僅包括音樂的主題,也包含著整部作品的曲式結構、和聲布局、節奏模式等諸多方面。也就是說,作曲家要在動筆之前,首先在腦海里構建一部作品的音樂模型。此模型常常是一個作品的框架而已。少數作曲家在構思某些音樂作品時,也可能在腦海里形成一部作品的較為完整的映像。一般而言,作品的篇幅、難度也制約著這一模型與成品的差距幅度。

莫扎特可以通過精神創作這一環節構思規模宏大的作品,在他的創作中精神創作具有重要的作用。⑧通過他的這番話我們可以想見,在莫扎特的音樂創作中,精神創作具有重要作用。

民間歌曲的創作者是一般勞動者,并非職業作曲家。他們或多或少都會有一些創作的體會,但他們的創作一般沒有系統的音樂理論做指導。有些群眾在即興演唱民間歌曲之前,也會有一些思考和醞釀。這種思考和醞釀應該屬于精神創作的范疇。但是他們的創作大多數情況下往往是即興性的有感而發。單獨的精神創作這一過程在勞動號子、山歌等漢族民間歌曲當中體現得不是那么明顯。對于即興性很強的漢族民間歌曲而言,精神創作往往統一在實際的創作過程中。

作曲家的物質創作就是作曲家書面的筆頭作業這一環節。在這一環節當中,作曲家將音樂藝術意象落實于譜面之上。物質創作過程是一項艱苦的勞動。在這一過程中,他要將在精神創作過程中所構想的作品的藍圖加以實現,要對精神模型作反復梳理、加工和提煉。物質創作對于專業作曲家而言是一個較為漫長的過程。因此,物質創作這一過程也制約著專業作曲家作品的成敗。精神創作所依賴的主要是想象力,再豐富的想象也無法創作出完美的作品。作曲家的想象要依靠物質創作來完成。物質創作是以邏輯和技巧作為主要的創作方式的,能夠彌補精神創作在邏輯和技巧方面的不足。

漢族傳統民間歌曲的創作是一種口頭創作,民歌的演唱者就是民歌的創作者??梢詫⑦@種集創作和演唱為一體的人稱作民歌的創造者。民歌的創造,絕大多數情況下無需落實在筆頭上。他們的創造過程不需要譜紙,也不需要筆。所以,在他們的創作過程中并不存在著物質創作這一環節。

三、從音樂創作的目的看漢族傳統民歌

西方藝術音樂創作的主要目的是表達社會生活。因而,其創作是一種表現時代精神和思想的藝術實踐。

作曲家喬治·克拉姆曾指出:“對我來說……似乎任何時期、任何風格的優秀音樂,都呈現出了靈感和思想的完美平衡?!薄拔腋杏X作曲家開始寫一部新作品時,總帶著他對他們所希望表達的社會精神氣質的直覺入手的?!薄叭绻业囊魳纺鼙磉_此時此地的什么,那我就感到無比幸福了?!雹嵬ㄟ^這些話我們可以看出:西方藝術音樂的作曲家的音樂創作,是為了表達社會精神氣質。

作曲家雖然是要表現時代精神和思想,但總是要受到音樂藝術本身特點的制約。由于音樂是一種情感的藝術,其長處并不在于寫實和再現,因而作曲家往往很難把社會風貌刻畫清晰。音樂作品所反映的時代精神,往往是作曲家內心對時代思想、時代精神的體驗。

在很多情況下,民間歌曲的創作目的是實用性的,其目的不是為了表達社會生活。比如勞動群眾創作和演唱勞動號子,主要目的是為了統一勞動者的節奏、調劑勞動者的興趣,從而提高勞動效率。創作和演唱號子,不是一種表演,而是社會生活本身的一部分。

西方藝術音樂的創作目的,是為了表演給欣賞者,欣賞是整個音樂實踐中的重要環節之一,對音樂創作有著重要的影響。美國音樂學家默賽爾指出:“音樂欣賞在一定意義上是音樂活動的基本形式,是作曲家和演奏家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雹庖驗橹袊鴤鹘y民間歌曲創作所側重的是歌曲的實用性,加上創作、表演和欣賞的密切統一性,民間歌曲的創作受音樂欣賞的制約和影響不大。很多情況下,民間歌曲的創作和演唱,并不以滿足音樂欣賞者的欣賞需求為目的。相反,民間歌曲的創作和演唱,往往是為了滿足民歌創作者自身的需要。而且,在很多情況下民歌的創造者和欣賞者是同一個人或同一個群體。有學者將我國民歌的實際功能歸納為如下四種:教育與傳承、人生禮儀、祭祀與驅邪、交際。11民歌的創作和演唱實際上也主要是為了滿足上述實用功能能夠順利完成。漢族傳統民間歌曲的創作,實用性重于他娛性。

四、從作品的角度看漢族傳統民歌

西方藝術音樂領域的作曲家們的創作是一種個體化的創作,絕大多數作品都是作曲家單獨完成。作曲家們也都追求自己的獨特個性和風格。即使是同處一個歷史時期、一個音樂流派的作曲家,他們的創作都會體現出各自的藝術個性。

18世紀中葉至19世紀20年代,西方音樂史上產生了一個舉世聞名的維也納古典樂派。這一樂派的代表人物是海頓、莫扎特和貝多芬。雖然同處于一個歷史時期,音樂生活也主要是在同一座城市(維也納)里展開,三位作曲家的創作卻有著不同的藝術個性。

海頓的生活比較安逸、生性樂觀,他的音樂充滿了健康、明快、幽默、輕松的氣息。莫扎特的后半生生活困苦,但他的音樂卻始終能夠充溢著明朗活潑的情緒。同時,在他晚年的創作中也出現了一定程度的悲劇性、戲劇性因素。

貝多芬作品所包含的內容及感情范圍要比海頓和莫扎特更為廣泛。正如李應華先生所描述的:“他的音樂中,有沉重痛苦、悲哀也有強勁豪邁、近于粗獷的沖擊力量;有含蓄、溫暖的柔情,深沉的思索,也有勝利凱旋的喜悅和狂歡?!?2

漢族傳統民間歌曲往往是人民群眾口頭即興創作的,在音樂風格和音樂創作手法上,所體現的往往是某一文化區域總體的音樂風格。漢族傳統民間歌曲所采用的是口耳相傳的傳播方式,這種方式使得民間歌曲的創作是以集體創作的方式完成的。它所體現的特征,實際上是集中了無數勞動群眾的集體智慧的結晶。

結語

漢族傳統民歌在創作上同西方藝術音樂有著很大的不同。整個中國傳統音樂同西方藝術音樂在美學特征上都有很大的不同。這方面的研究,屬于中國傳統音樂美學的研究范圍。中國傳統音樂美學研究是一個大有可為的研究領域。

注釋:

①劉承華:《中國傳統音樂美學建設的幾個問題》,http://www.emus.cn/?uid-8141-action-viewspace-itemid-41774。

②此處的一般音樂美學是指一些較為重要的美學論著、教材中的相關音樂美學理論。其理論論述大多數僅僅針對西方藝術音樂,也僅僅適用于西方藝術音樂。

③11周青青:《中國民間音樂概論》,人民音樂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第17頁、第14頁。

④普列漢諾夫著,曹葆華譯:《論藝術》,三聯書店1964年12月版。

⑤江明惇:《漢族民歌概論》,上海音樂出版社1982年第一版。

⑥馮光鈺:《中國同宗民歌散論》,《人民音樂》1997年第2期。

⑦張前、王次炤:《音樂美學基礎》,人民音樂出版社1992年第一版,第157頁。

⑧《中國音樂學》1988年第1期,第137、138頁。

⑨吉萊斯皮:《喬治·克拉姆,一位作曲家的簡介》,載《音樂研究》1989年第l期,第91頁。

⑩默賽爾:《音樂欣賞心理的本質》,載《中國音樂》1987年第1期,第8頁。

12李應華:《西方音樂史略》,人民音樂出版社1988年第一版,第45頁。

責任編輯、校對:艾 嵐

Abstract:In terms of music practice, traditionalfolk songs of Han Chinese lack independence in three aspects, such as creation, performance and appreciation. In terms of music creation, spirit creation is not distinctively reflected in work songs. In terms of the features of the works, the similarities of local music are displayed rather than the personality of the creator.

Key words:Chinese traditional music aesthetics,traditional folk songsof Han Chinese,aesthetic features,music creation,music practice,music performance,music appreciation

猜你喜歡
音樂表演美學特征音樂欣賞
音樂表演心理素質的培養
陶冶情操,培養審美
提高學生音樂欣賞興趣的方法
優秀的音樂表演具備的幾大特點
第六代導演的美學追求
攝影藝術的美學特征與現代審美變遷淺論
論血型對音樂表演的影響
巧用圖譜 事半功倍
談初中音樂欣賞教學與學生音樂審美能力的培養
論音樂表演創造的美學原則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