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陵山片區多樣化扶貧模式研究

2017-01-10 12:20寧燕
中國經貿 2016年21期

注:基金項目:吉首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

【摘 要】湘西州作為武陵山片區扶貧攻堅的主戰場,因受基礎條件、發展要素、思想教育等因素制約,湘西州仍然是片區脫貧攻堅的重點對象。湘西州在國家新一輪扶貧幵發、支持民族地區發展和湖南省委扶貧開發等政策機遇下,逐步形成多樣化扶貧模式,經濟生活得到了快速改善。本文作者嘗試對湘西州當前運行的多樣化扶貧模式進行簡要整理及分析,以期為湘西地區的幫扶工作、穩定脫貧及精準扶貧工作提供參考。

【關鍵詞】武陵山片區;湘西州;多樣化扶貧

湘西自治州位于湖南省的西北部、深處武陵山區、民族地區、革命老區、貧困地區以及生態功能區,是一個以苗族和土家族人口為主的集聚少數民族地區。全州土地總面積15462萬平方公里,總人口288萬人,其中土家族125.28萬人,苗族98.78萬人?,F轄8縣1市,分別是古丈縣、龍山縣、永順縣、鳳凰縣、爐溪縣、保靖縣、花垣縣和吉首市,除吉首市以外,其他7個縣均被評為國家級貧困縣。湘西州因為經濟基礎差、貧困人口廣、貧困程度深等問題,嚴重制約了當地經濟發展。扶貧貴在精準,重在精準,成敗之舉在于精準,湘西州在開展精準扶貧路線后,2014年至2015年累計有23.48萬人實現脫貧。本文作者通過對湘西州開展的扶貧模式進行檢驗,希望湘西州能夠走出一條適合自己的脫貧道路,早日擺脫貧窮走上致富之路。

一、旅游扶貧視角下的多樣化模式

旅游扶貧主要是通過旅游開發,積極引導貧困人口參與本地區的旅游產業發展,共享旅游業發展帶來的基礎公共服務,增加貧困人口經營性收入或資產性收益,從而促進貧困人口的可持續發展。湘西州由于發展起步晚,仍然保留了許多優越的自然生態環境和獨特的歷史文化景觀,這為貧困地區通過旅游開發實現脫貧致富提供了可能。

湘西州各貧困縣市中,旅游資源的蘊藏量都較為豐富,其中自然景觀有古丈縣的紅石林地質公園,龍山縣的烏龍山景區、保靖縣的酉溪園、滬溪縣的沅水風光帶、花垣縣的古苗河風景區,吉首市的德夯風景區;名勝古跡有永順縣的芙蓉鎮、老司城和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舊址等,龍山縣的里耶古城遺址,鳳凰縣的鳳凰古城、南方古長城、黃絲橋古城等;民俗文化有“擺手舞”、“毛古斯”、“花鼓”、“社巴節”、“趕秋節”等,豐富的旅游資源為湘西州各貧困縣市大力發展旅游經濟,為實現跨越式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礎條件。

1.政府主導模式

所謂政府主導型旅游扶貧,是指在以市場為基礎配置資源的前提條件下,全面實行政府主導型旅游扶貧發展模式。主要是地方政府充分利用國家支持扶貧開發的各項政策,整合一切支農資金和社會資金,統籌城鄉旅游發展與美麗鄉村建設并與易地扶貧搬遷相結合,推動區域整體脫貧。湘西地區由于受自然、社會、經濟、交通、環境等因素的影響,整體發展較為滯后,以政府為主導的旅游業發展通過制度創新、形式創新、政策創新等創新手段直接推動旅游業的良好發展。在整個扶貧開發過程中,政府也始終在旅游宣傳、策劃、規劃、培訓、服務等環節扮演著重要角色,所以不論是旅游部門還是扶貧部門都應該根據旅游扶貧工作內容將旅游扶貧工作作為本部門的職權范圍,形成以扶貧部門牽頭,各部門相互配合的工作機制。

2.龍頭企業帶動模式

在旅游扶貧工作中引入市場機制不僅可以提高扶貧的精準性還可以提高扶貧的效率,引入市場機制主要是通過龍頭企業的帶動,重點解決好農民生產、生活、就業以及農戶土地、房屋等資產性收益問題。貧困地區以市場為導向,調整經濟結構,開發當地旅游資源,逐步形成以產業龍頭企業、合作組織、農戶等不同的利益主體。在旅游扶貧開發中,貧困地區不同利益主體的加入使得旅游扶貧工作得到了快速提升,其加入更好的能更好的體現市場經濟的運行規律,在優化配置旅游資源、土地、資金、勞動力、技術等生產要素方面起到了示范作用。由于湘西州旅游業起步較晚,過去的旅游發展方式又基本是粗放型的增長方式,在市場環境好的時候企業效益好,市場環境壞的時候企業效益下降,普遍缺乏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也缺乏真正的競爭力。因此,要完成旅游業從粗放型向集約型增長方式的轉變,還需要樹立效益觀念,加大市場開拓的力度。

二、特色農業扶貧視角下的多樣化模式

特色農業是欠發達地區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增長點和支柱產業,發展特色優勢產業是打贏扶貧攻堅戰的關鍵,特別是對貧困山區來說,是其實現脫貧致富的不二選擇。伴隨著特色產業基地規模的擴大,一批農產品加工、經銷、貯藏等龍頭企業相繼崛起,他們為貧困農戶建基地、供原料、抓培訓、銷產品,有效解決了貧困山區農民面臨缺資金、技術、產品、信息、市場的難題,實現了山區貧困戶在扶貧產業中增收脫貧的喜悅,但在培育和壯大特色產業的過程中,還需建立完善企業、合作社和農民之間的利益機制,方能實現共贏。

近年來,湘西州各貧困縣立足于資源優勢,圍繞農業發展方式,大力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積極培育特色主導產業,形成了以發展特色農業為主的脫貧發展模式。湘西州因地制宜發展農村特色產業,通過鏈接基地、農戶、合作社、龍頭企業、金融機構、特色品牌、園區等機制,大力推進椪柑、獼猴桃、茶葉、百合、煙草、油茶、杜仲中藥材等特色種植業和湘西黃牛、山羊、黑毛豬等特色養殖業的適度規模經營發展。湘西州以特色農業發展的地區主要有古丈縣、龍山縣和保靖縣三大地區,同時,在大力發展“古丈毛尖”、“龍山百合”和“保靖黃金茶”等特色農業產業上還需各利益方積極推進特色農業由傳統粗放型方式向現代集約型方式轉變,促使特色農業發展真正走上規模經營、集約經營、專業經營的產業化增值延伸之路。

1.“公司+基地+農戶”模式

產業扶貧是指以經濟效益為中心,以市場為導向,以產業發展為杠桿的扶貧開發過程,是促進貧困地區發展、增加貧困人民收入的有效途徑,是扶貧開發戰略的重點。以鳳凰縣菖蒲塘村為例。菖蒲塘村是一個典型的土家族小村落,有3個自然寨,202戶農戶、共906人。隨著產業的調整、交通條件的改善以及鳳凰小鎮旅游的帶動,菖蒲塘村開始專注打造生態農業休閑觀光游,瞄準了水果市場和百畝水果產業觀光園?,F今,菖蒲塘村建成的特色生態水果產業園達1600余畝,人均種植水果1.85畝,年產值1300多萬元,一度被評為省級新農村建設示范村。菖蒲塘村的特色水果產業就是通過"公司+基地+農戶"的產業模式逐步發展壯大的,實現了種養、加工、銷售一體化。這種產業模式能夠很好地把家庭經營生產方式與社會化大生產有效結合起來,從而促進產業的標準化生產、規?;洜I,進而提升產業市場競爭力。農戶在這種產業化經營模式下也能夠獲得土地流轉收益、產業紅利收益、勞動收益等多種途徑收益,在一定程度增加了貧困農戶收入,提供了就業機會,生活得以改善,習近平總書記對該村通過發展特色水果產業脫貧致富也給予了充分肯定。

2.“傳統農業+電子商務”模式

為拓寬果蔬銷售渠道,減少流通環節,縮短農產品的銷售周期,有效解決老百姓關心的“賣菜難、菜價低”等問題,近年來湘西地區積極探索傳統農業+電子商務”農產品銷售新模式,全力打造“網上供銷社”,引導農村商業電子商務化,推動“農產品進城”和“工業品下鄉”雙向流通。以鳳凰縣為例,該縣成立縣電子商務協會,獨資成立縣惠農電子商務公司,整合全縣電商資源,積極對接全國供銷電子商務平臺和其他電商平臺,通過與網售平臺供銷、淘寶、天貓、京東、1號店等電子商務平臺進行對接合作,宣傳和擴大了農特產品網上銷售渠道業務拓展,且收效明顯。據不完全統計,縣域電子商務發展迅猛,網商突破了360家,2015年度網上銷售額突破1億元。

三、教育扶貧視角下的多樣化模式

治貧先治愚,扶貧先扶智。貧困人口能否長久脫貧,根本取決于人口素質,而貧困人口的素質提高又處決于受教育水平的程度?;凇笆谌艘贼~,不如授之以漁”的扶貧思想理念,通過教育精準扶貧為切入口來提高貧困地區貧困人口素質和脫貧致富的能力,因此,要使特困片區脫貧致富,還須抓好教育扶貧這一制高點。

1.提升素質模式

湘西地區的貧窮落后,一定程度上還得歸咎于人的科學文化素養落后。提升農民自身素質,培養有文化、會經營的新型農民順應時代要求,但這項任務工作量大、時間長、見效慢,需要足夠的政策、經費、體系、人力等支撐條件加以保障。2009年以來,湘西自治州創先推行“一村一名農民大學生計劃”(以下簡稱“一村一大”),通過采取“入學免試、學費全免、8年學籍、自選專業、幫扶創業、重點培養”等優惠政策,培養了一批具有科學文化素養、具備一定經營管理能力的新型職業人員,幫助了1638名農村優秀青年完成了大學學業。該計劃主要根據湘西“兩果兩葉”(煙草、茶葉、椪柑、獼猴桃)、特色養殖、藥材等優勢產業發展出發,開設煙葉栽培、茶葉評審與營銷、設施農業技術、畜牧獸醫、農村行政管理、農村經濟管理和農村法律事務等7種專業,每年根據學員需求進行適當調整,采取靈活學習方式,這一基層人才培養新模式,成為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推進精準扶貧和鞏固基層基礎的有效舉措。此外,湘西州還充分發揮遠教平臺的組織優勢、網絡優勢和技術支撐作用,把遠教站點提升為科技推廣、勞動培訓、信息服務、文化娛樂、計生保健等綜合性的活動場所,實現了一站多能、共享共用的目標,辦起了家門口的大學,為廣大農民群眾學習農技知識、提升自身素質提供了方便。

2.阻隔貧困代際傳遞模式

資助貧困學生模式主要是圍繞“精準”對接發力,將國家資助、社會資助、校內資助、助學貸款、貧困救助等類型精準對接到學校、作用于學生,準對接最貧困家庭和學生,不斷提升教育服務貧困家庭脫貧解困的能力,最終實現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根本目標。如,2014年湘西州籌集各項資金2.68億元,直接用以救助貧困學生12萬余人,贊助方針從學前教育延伸到一般高校,完成贊助全面覆蓋。

3.提升實用技術模式

目前,貧困地區農村勞動力大部分仍屬于傳統經驗型和體力型,不足以具備科技現代化生產對勞動者的初級技術需求。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和新興產業的興起,缺乏科學素養和轉崗就業技能的農村勞動力人口就業難度將變得越來越大。所以實用技術提升脫貧模式應用而生,該模式主要是在農業生產技術比較低下、農民知識水平比較低的地方實施,通過聘請農業科技專家、安排科技人員進行集中現場授課或手把手指導等方式來提升貧困農民的生產技術,不斷提高其增產創收的能力來達到脫貧的目的。比如,近年來,湘西州采取科技特派員形式,通過開展試驗、推廣、示范、指導、調研、培訓等把農業科技成果與產業開發相融合,提高了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有效地推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陳友華.基于扶貧目的的我國旅游扶貧開發新思路[J].當代旅游,2013,04.

[2] 張園園.湘西自治州脫貧發展模式及其調控政策[D].湖南師范大學,2013,05.

[3] 李勇,周紅泉.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一村一大”助力精準扶貧[DB/OL]. http://hn.rednet.cn/c/2015/11/26/3849847.htm.

作者簡介:

寧燕,女,湖南衡陽人,吉首大學2014級研究生,研究方向:區域經濟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