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角度和力度一樣重要 淺析評論的視角選擇

2017-01-12 13:53劉青
記者搖籃 2016年11期
關鍵詞:立場力度角度

劉青

【摘 要】評論在堅持有深度、有銳度、有力度的同時,也要講究立場、內容和藝術。包括評論在內的所有新聞都有一個最貼近群眾的點,找準了這個點,就找到了距離群眾最近的角度。不論怎樣選擇角度,都要和大局合拍,只有對所評論的事件做出正確的感情判斷,形成正確的導向,才能在思想感情上和讀者真正產生共鳴,達成理想的宣傳效果。

【關鍵詞】角度 力度 立場 事實 合時

寫好一篇評論,關鍵點不在于作者喊得聲多高,情緒有多飽滿,而在于角度的選擇。

普利策有一句名言:“倘若一個國家是一條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聞記者就是船頭上的瞭望者。他要在一望無際的海面上觀察一切,審視海上的不測風云和淺灘暗礁,及時地發出警告?!倍u論作為報紙的一面旗幟、思想導向,在實現這一功能上有著先天優勢,既能見微知著、敏銳地發現問題和矛盾,又能搶占輿論高地、掌握話語權。但是,評論在堅持有深度、有銳度、有力度的同時,也要講究立場、內容和藝術,這樣,正確的觀點配合嚴密的邏輯、生動的語言,深入淺出、小中見大,才能讓人愿讀愛看、受到啟發。

每個新聞評論都有一個可以切入的角度,新聞素材只有經過作者的認真分析、縝密思考(這里包含著對事物了解的程度,掌握政策水平、立場觀點等),才能選擇出恰當的角度,使素材所凸現的主題高度凝聚,進而揭示出蘊含事實深層的深沉思想,體現其獨特的新聞,從而才能提煉出鮮明、正確、深刻的主題。所以說,選擇好切入的角度,是作者主觀認識和客觀事實相統一的過程,是感性認識向理性思索的升華。一定的材料只能提煉出一定的主題,但不同的角度可選出不同的主題,有的一個主題可從幾個角度來審視、來環繞,但主題的選擇是有限度的,不能超出事物所包容的范圍。包括評論在內的所有新聞都有一個最貼近群眾的點,找準了這個點,就找到了距離群眾最近的角度。

那么,該如何選好評論的角度?

首先,要站對立場

所謂評論,可以評,可以爭,也可以諫、可以諷、可以怨,但無論哪種方式,站對立場很重要。只要是為讀者采寫、為讀者報道,貼近讀者需求,符合干部群眾的口味,就一定會有吸引力、感染力,老百姓每天都會花時間來讀。所以,評論文章要將視線投向普通百姓,關心他們的日常生活,關注他們的衣食住行,了解他們的酸甜苦辣;評論記者也要到普通百姓當中,到最普通的社區當中,了解百姓的疾苦,抓住百姓最為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正視百姓思想感情的聚集點。即使是時政新聞、經濟新聞、政府部門的工作報道,看似生硬呆板,遠離生活,但是許多都與百姓生活密不可分,教育、住房、社保、醫保、就業、打官司等等,都有對應的宏觀政策。如果評論站在人民的立場上,按照百姓的所想、所思,對著百姓的“胃口”進行解讀,不僅可讀、實用,能實現對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的指導,還能很好地完成上情下達的任務。

在2010年丹東新聞網論壇上有一個指責海華橋以及縣前街附近占道經營問題的帖子,點擊量已經接近3.8萬,回復量近300條。一位熱心網友定時定期跟進反饋被曝光地點的整治情況。然而,通過將近一年的觀察卻發現,只有在迎接文明城市測評時占道經營等城市亂象才有收斂。一方是“較勁”的網友執著追問,一方卻是無動于衷,充耳不聞。不但如此,許多地方占道經營情況都很嚴重。近年來,城市管理屢受詬病,關于管不管、如何管的討論聲不斷,有關部門也從中有所感悟并逐步改進。去年搞城市管理體制改革,市綜合執法局撤銷,部分部門、權力下放到各區就是為了理順體制,更好地服務城市??蓵r至今日,許多地方的體制依然沒有理順,滿大街看不到一個綜合執法人員的影子,城市亂象放任自流。的確,既要讓城市居民“活得好”,還要讓弱勢群體“活下去”是道難題,解開這道難題要透過復雜的現象,找到問題的根源,而后尋找答案。這個過程中,既需要直面問題的銳度,也需要投入時的舍得。而這考驗的不僅是管理者的智慧,同樣是勇氣和決心。于是,我就以《沒有綜合執法不能沒了法》為切入點寫了一篇評論,選了這么一個主題作為切入點。后來,這篇文章還因為立場和態度被網友放到了帖子上。

其次,就是在尊重事實的基礎上,挖出新聞背后的新聞,堅持評論在新聞后面

還記得多年前看過一個紀事節目叫《變形記》,講的是一個丑女打電話向媒體求助找不到工作,后來得到了免費整容的機會。這個節目可以媲美一部電影大片,峰回路轉,人物命運帶動觀眾的情緒跌宕起伏。節目的主人公看似是張靜,其實背后的“操縱大佬”媒體也是始作俑者。小學肆業、疾病纏身、智力有些欠缺的張靜,每個階段的變形背后,是媒體的不實跟風炒作,媒體的渲染讓張靜升上云端,又始亂終棄,除了讓美容院也順便炒作一把的面貌變化,她依然一無所有,甚至傷痕累累。

這個新聞報道系列的警醒意義至今猶存,特別是評論創作上面。如果為了吸引眼球而不負責地扭曲事實,誤導輿論,最后只能是自毀形象。新聞寫作的角度選擇,也就是采訪選擇題材的著眼點,不僅要看到大事熱點,也要看到細小之處。新聞是客觀的反映,而客觀世界又是紛繁復雜的,同一件新事物,在某地區是合適的,而在另一地區則可能不合適。記者必須學會辯證地分析問題,努力在角度的選擇、主題的選擇上同黨和政府保持一致。不論你的新聞出自一村還是一市,不論怎樣選擇角度,都要和大局合拍。

現在網絡發達,資訊傳播快捷。剛剛發生的事情,幾秒鐘之后就可能上傳到網絡,一篇有著鮮明導向的評論的導向力也是巨大的,同時思維方式的變化,對創作者的判斷提出了很多挑戰。用筆寫字,有思考的空間,到最后發表在報紙上,更有把關空間。而如今在電腦上打字,快得沒有了思考的空間,情緒、偏見和浮躁輕易就會輸入電腦,加上便捷的、沒有把關的發表平臺,更沒有了距離去思考。這種浮躁很容易讓評論跑在新聞的前面。

最后,要貼近群眾,合時而作

一些膾炙人口的文章之所以被大家記住,原因恐怕也在于這些觀點的理論源泉在實踐,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古人都懂得“下下人有上上智”,今日的評論記者同樣不應忽視群眾的智慧。群眾那里有新思想,群眾那里有鮮活的語言,經常同群眾在一起才能用群眾的心里話取代大話和空話。往往群眾越高度關注,越是他們立場觀點最需要表達、思想感情最需要宣泄的地方,也是輿論最需要加以引導的地方。如果回避,就會讓群眾失望;如果欺瞞,就會使群眾反感;如果引導不當,就會火上澆油,引發矛盾。我們的新聞報道能不能讓讀者滿意、群眾滿意?能不能在報道的過程中及時反映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能不能使這些問題引起黨和政府以及各級領導的注意,促進這些問題的有效解決?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立場是包括評論記者在內的所有新聞工作者的一個情感和立場問題。作為新聞工作者如果沒有與群眾、讀者建立起血與肉的聯系,就不能使采訪深入下去;就不可能寫出打動人心的東西;稿件就會缺乏真情實感,缺乏新聞傳播價值;就不可能為群眾仗義執言、堅持真理、為人民群眾鼓與呼。對此,評論記者不可回避,不可欺瞞,不可媚俗。評論記者只有不盲從于偏激情緒,不隨波逐流,對所評論的事件做出正確的感情判斷,形成正確的導向,才能在思想感情上和讀者真正產生共鳴,達成理想的宣傳效果。

立場決定觀點和方法。評論記者應有自己的鮮明立場,這就是“站穩群眾立場,堅持與群眾站在一起,同群眾坐在一條板凳上”。站穩了群眾立場,我們就容易認清紛繁復雜的社會現象,就容易辨別林林總總的各種觀點。做到這一點,記者就不容易被某些謠言所左右,不容易被利用,進而在新聞宣傳和輿論引導中自覺站穩群眾立場、增進群眾感情、強化群眾視角、運用群眾語言、回應群眾關切,不斷提高新聞宣傳質量水平。

綜上所述,好的角度是評論文章的方向,要選擇、提煉出鮮明、深刻的新聞主題,就必須選準新聞角度,從最能揭示事物本質的切入點、側重點介入,以客觀事實作基石,以科學分析作闡述,來提煉與升華主題。

(作者單位:丹東日報社)

猜你喜歡
立場力度角度
神奇的角度
加大建設推進力度 確保按時建成達效
李克強:對排污違法行為要加大處罰力度
設計立場和手工生產關系的辯證認識
加大授權力度中科院先行一步
一個涉及角度和的幾何不等式鏈的改進
兼具力度與美感 Bowers & Wilkins 702 S2/707 S2/HTM71 S2/ASW10CM S2
立場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