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護航中華鱘拯救活化石

2017-01-16 09:28陳凌墨
中國周刊 2017年1期
關鍵詞:中華鱘科研人員長江

陳凌墨

長江是世界水生生物多樣性最為典型的河流之一,是我國最大的漁業資源基因庫,分布有魚類370余種,其中特有魚類約170種。近年來,受水利工程、水域污染、過度捕撈、航道整治、挖砂采石等影響,長江水生生物的生存環境日趨惡化,生物多樣性指數持續下降,不僅珍稀特有物種全面衰退,白鱀豚功能性滅絕、白鱘野外絕跡,中華鱘極度瀕危,就連青草鰱鳙—四大家魚,也正在以驚人的速度從長江中消逝。

艱難的找尋

今年11月24日,是水生態修復研究室副主任姜偉3年來最興奮的一天。當天上午10時許,在葛洲壩下游約400米處的江面上,他和同事們像往常一樣拉起專業采集中華鱘卵的網具。一小團粘在一起的黑灰色顆粒物掛在網上,姜偉撥開水草仔細辨認:“是中華鱘卵!終于找到了!”

野生中華鱘正常產卵期為每年10月至11月,上次監測到其自然產卵是在2012年11月中旬。而隨后的2013年、2014年,科研人員都未在葛洲壩下游的傳統產卵場里監測到野生中華鱘產卵行為。

直到2015年春,上海長江口出現大批中華鱘幼魚。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東海水產研究所科研人員通過分子生物學的方法,檢測遺傳背景,確認該魚群為中華鱘幼魚。

這意味著,中華鱘的自然產卵場可能發生了轉移。同時也意味著,野生中華鱘種群仍然在頑強地生存。

2015年10月,農業部組織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中國長江三峽集團公司中華鱘研究所、水利部中國科學院水工程生態研究所等,啟動中華鱘新產卵場大型科考。4個多月時間里,近200名科研人員,運用聲學探測、食卵魚解剖、江底采卵等多種技術手段,在宜昌至安慶1041公里長江江段展開拉網式搜尋,試圖尋找野生中華鱘產卵跡象,然而,一無所獲。

人們沒有放棄尋找。2016年11月初開始,上述幾家科研機構繼續在葛洲壩下江段展開中華鱘繁殖監測工作。11月18日以來,伴隨著降溫,科研人員及時加密布設網具,于24日終于監測到中華鱘產卵。姜偉介紹,根據魚卵發育情況推斷,產卵時間為24日凌晨。

隨后的一周時間里,姜偉和他的同事們,一共采集到了1000多粒中華鱘卵?!斑@應該是同一批中華鱘卵。在2000年以前,每年可以采到兩批中華鱘卵,之后每年只有一批,偶爾有兩批?!苯獋フf,根據聲吶監測,洄游來壩下產卵的親魚很少,只有個位數,具體數量還要做分析后才能確定。

2016年12月17日上午,三峽集團中華鱘研究所實驗室。上千條中華鱘幼苗在培養皿中游弋,大的有3厘米,小的約2厘米。

姜偉差不多每隔1小時左右就會來看看,他注視這些魚苗的神情,就如同看著自己的孩子。

從事中華鱘研究11年,姜偉已經3年沒有看到這樣漂亮的野生中華鱘魚苗了。

接下來的工作,就是等著這批魚卵長大,明年放流到長江?!拔覀円矔粝律俨糠?,用來優化人工繁育資源?!敝匦掳l現中華鱘卵的喜悅過后,是深深的憂慮,姜偉明白,明年能否打撈到野生中華鱘卵,還是個大大的未知數。

未卜的命運

“2015年的調查數據顯示,野生大熊貓數量有1864只。目前,每年洄游到長江產卵的中華鱘有多少?大概只有百頭??梢哉f,中華鱘的生存危機比大熊貓更嚴峻?!鞭r業部長江流域漁政監督管理辦公室處長趙依民說。

中華鱘種群自白堊紀延續至今,已歷1.4億年,是最古老的魚類之一,親歷了長江的形成和變遷,也見證了恐龍的繁盛與滅亡。中華鱘被譽為“水中國寶”,是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為極危物種。

科學界對中華鱘的第一次認識始于1972年。四川省長江水產資源調查組對該省境內長江段的中華鱘、達氏鱘進行調查,才有了中國科學界對于中華鱘的第一次認識。

中華鱘屬溯河產卵洄游性魚類,每年10-11月,它們到長江上游繁殖。隨后,幼苗順江而下,到長江口稍作停留,然后在大海中發育。性成熟后,中華鱘游回長江,繼續繁殖后代,往返路徑長達5000多公里。正是由于這種執著的“千里尋根”的習性,人們稱它為“中華鱘”。

然而,這條尋根之路并非一帆風順,捕漁網、螺旋槳、電魚器、還有化工廠排出的污水,都有可能讓中華鱘的尋根之旅變成絕命之旅。

1981年葛洲壩的修建,更是截斷了這一古老物種億萬年來的洄游通道。中華鱘在長江的洄游路徑縮短近一半,其命運也由此被徹底改變。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首席科學家危起偉說,1981年前,洄游的中華鱘最遠能游到金沙江,天然產卵場至少有16處。1981年后的天然產卵場,僅葛洲壩下江段這一處?!坝浀媒亓骱蠛脦啄?,壩下游經??梢钥吹街腥A鱘的尸體,都是為了到上游產卵撞上去的。過了好幾年中華鱘才適應了這個產卵場?!?/p>

事實上,在2013、2014這兩個未監測到野生中華鱘產卵的年份里,科研人員并非沒有檢測到親魚。

為什么中華鱘回來了,卻不產卵呢?

長江上游水壩和三峽水庫產生的“滯溫”效應,被認為是影響中華鱘產卵活動的關鍵因素。危起偉介紹,中華鱘需要冷水刺激性腺發育,其適宜產卵的水溫為16℃-20℃,而三峽庫區猶如一座“溫室”,擾亂了它們的生物鐘。

還有一個實證:2014年11月,科研人員對一條不幸身亡的中華鱘解剖發現,其性腺中脂肪很少,卵已經退化。成熟的中華鱘卵應該呈橢圓形,顆顆分明,而這只中華鱘的卵已經成“稀飯”了。

2015年5月4日,WWF與長江三峽集團中華鱘研究所合作舉辦中華鱘放流活動,3000尾年幼的中華鱘回歸長江。當天,由WWF發起的追蹤活動—“護航中華鱘”,也在放流日當天啟航。

“以前中華鱘比較多的時候,科研技術跟不上;現在技術有了,魚卻沒有了?!蔽F饌フf,中華鱘身上保留著許多生物進化的痕跡,具有重要科學價值,被譽為“長江活化石”。

他認為,中華鱘種群面臨的最大問題,是無法自然繁殖,而人工增殖只能是輔助手段。在長江入??诘谋O測結果表明,人工放流的中華鱘僅占中華鱘總量5%,其對野生種群的補給作用無法確定。

最后的拯救

2015年10月,農業部發布《中華鱘拯救行動計劃(2015-2030年)》,2015年底尋找新產卵場的大型科考便是該計劃的首個行動?!吨腥A鱘拯救行動計劃》提出了就地保護、遷地保護、遺傳資源保護和支撐保障的總體行動方案,以期緩解不利影響、減緩中華鱘的衰退趨勢、實現物種延續。

“拯救的前提是,找到洄游中華鱘的所有可能的棲息地,盡快成立保護區?!敝袊a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研究員王成友連續兩年堅守在長江石首至武漢426公里江段,運用超聲波探魚儀、水下視頻觀測等手段,尋找中華鱘可能的新“產房”。2015年春夏長江口出現的野生中華鱘幼魚來自哪里,至今仍是未解之謎,王成友和他的同事們期待新的發現。

在王成友眼里,中華鱘很神奇:它們不僅能精準地在茫茫大海中找到長江口,逆江而上完成種群代代延續,并且在一年多時間、3000多公里的長途跋涉過程中,粒食不進,表現出驚人的耐饑、耐勞、辨別方向的能力?!斑@個謎底,仍有待我們去解開?!?/p>

王成友不希望,長江中的另一個古老精靈白鱘的命運重演:我們還沒了解白鱘的時候,它就已經沒有了?!?002年前后,白鱘也是突然消失一年,第二年又出現,之后就再也沒有出現過?!?

猜你喜歡
中華鱘科研人員長江
長江掠影
實現三代功能化輪烷樹狀分子合成
科學數據需共享科研圍墻也要拆除
企業科研人員激勵問題及對策研究
快來看,科學家都支持睡懶覺啦
長江8號
長江8號
長江8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