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學生早年經歷與青春期親子關系的相關性研究

2017-01-16 12:52楊思魁龍江馨張永貴
東方教育 2016年18期
關鍵詞:親子關系青春期相關性

楊思魁+龍江馨+張永貴

摘要:當今社會,青春期的孩子與父母之間的有效溝通越來越少,親子關系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問題。我們從孩子的早年經歷出發,探究影響青春期親子關系的相關因素,包括嬰幼時期撫養方式、早年創傷性經歷類型和教養方式等。通過對大學生早年經歷對青春期親子關系造成的影響及其產生的原因分析,進而提出父母應該如何在生活中避免對孩子造成心理傷害以及如何有效增加親子關系的親密度。

關鍵詞:早年經歷;青春期;親子關系;相關性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本研究以當代大學生(江蘇大學本科生)為研究對象,發放調查問卷400份,回收問卷387份,其中有效問卷347份,回收率為96.75%,有效率為86.75%。在所有的有效問卷中,被試者為大一到大四學生,其中男生163人,所占比例為46.97%;女生184人,占比為53.03%。其中獨生子女174人,非獨生子女173人。測試對象中,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分別為86、101、96、64人;按照地域劃分,華北、東北、華東、華中、華南、西南、西北,分別占比12.97%、5.19%、43.8%、8.36%、4.9%、14.99%、9.8%。

1.2 方法

1.2.1 早年經歷與個體發展狀況調查問卷

由研究小組自行設計,用于對早期各種經歷,包括創傷經歷(可分為普通傷害、軀體傷害、情感傷害和性創傷四種創傷經歷)、嬰幼時期的撫養方式和教養方式等對個體以后的發展以及親子關系的影響。通過能量覺察觀點來分析早年經歷對親子關系和個體心理健康水平的影響。采取能量覺察觀點進行分析的主要原因是該論點認為不論是什么時候的創傷能量郁結,只要不消解、流動、疏通,都會在身體和心靈上留下潛伏的能量。然而,這些殘存、潛伏下來的能量郁結中,童年創傷的能量可能是影響更久遠的,能量亦然也是更大的,所以本研究采取該能量覺察觀點對結果的分析是非常實用的。

1.2.2 程序與數據處理

在學生課間展開問卷調查,由于課間時間充足并且人員集中,所以調查起來比較方便。被試者統一采取筆試的方法在紙質問卷上作答。試卷回收后篩選出有效問卷,然后將有效問卷的內容利用手機或電腦輸入“問卷星”并導出數據。數據導出后,利用SPSS20.0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主要是對各種早年經歷與個體發展的相關性進行分析,然后根據相關結果對早期經歷與青春期親子關系的相關性展開深入研究。

2 結果

2.1 嬰幼時期撫養方式與親子關系

研究發現,嬰兒出生后由母乳喂養的時間長短與其在青春期與父母的關系在0.05水平上顯著相關(見表1)。嬰兒出生后由母乳喂養的時間越長,其在青春期與父母的關系就越親密。嬰兒剛出生后,對母親的依戀性很強。母乳喂養作為親子互動的一種有效方式,可以顯著提高親子之間的親密度。這種親密性會顯著持續到成年,青春期表現在與父母的關系更融洽,不易發生沖突。根據表2的相關性分析,我們發現,父母與嬰兒建立互動的時間越早,越有利于形成良好的親子關系。

2.2 早年創傷性經歷類型與親子關系

我們對早年創傷性經歷的類型與青春期的親子關系做了相關性分析。根據表3的數據,可以認為,早年經歷的創傷性事件的類型與青春期的親子關系顯著相關。普通傷害(天災疾病類)對青春期親子之間的親密度影響較小,而性創傷對親子之間的親密度的影響最大。早年遭受普通傷害的人比遭受性創傷的人在青春期與父母的關系更密切。

2.3 教養方式與親子關系

表4表明,父母的教養方式與子女在青春期與父母的關系有顯著的相關性。一般說來,父母對子女越疼愛,采用民主或散養的教養方式,子女在青春期與父母的關系也就越親密。嚴厲的父母對子女嚴格教育,很容易在孩子的青春期激發他們的逆反心理,從而導致子女性格叛逆,不按父母的意愿行事,最終對親子關系造成消極影響。

3 討論

本研究發現,母乳喂養時間與青春期形成良好親子關系的控制維度呈顯著正相關。說明隨母乳喂養時間的增加形成良好親子關系的可能性越大,母乳作為母嬰聯系的感情紐帶,極大地促進親子間互動,增進了母嬰的依戀關系。依戀是嬰幼生活中最重要的社會關系,也是個體社會性發展的開端和組成部分。近年來國內外一些研究顯示母乳喂養時間在孩子成長過程中與親子關系密切相關[1]。母乳喂養通過母子的親密接觸,增進母子交流,建立相互信任與依戀,且這種依戀關系具有很強的穩定性[2]。因此根據本研究顯示,應盡可能延長母乳喂養時間,為形成較為良好的親子關系做良好的基礎。

孩子0~3歲期間由父母撫養照顧與青春期良好的親子關系呈顯著正相關,說明了嬰幼時期有父母撫養更可能處于長期依戀關系,有充分的親子互動,這種親子互動有助于維系良好的親子關系,對青春期的親子關系有正向預測。在嬰幼時期缺失母嬰依戀會損失個體心理的安全感,造成親子之間疏遠,即使形成新的依戀,也會表現出與現實生活壓力無關的焦慮或失望[3],對青春期形成良好親子關系的具有反向作用。因此,在孩子嬰幼時期應盡可能由父母雙方的照顧,增加父母與孩子之間的互動,給予孩子應有的愛與關懷。

根據表4相關性分析,青春期親子關系在四種典型教養方式上有明顯的差異性。國內研究學者大致分為四種典型教養方式,分別是權威性(高關心,高控制),專制型(低關心,高控制),民主型(高關心,低控制),放任型((低關心,低控制)[4]。權威教養方式,在青春期的親子關系最差,遠比民主型和放任型的親子關系惡劣。專制型教養方式中,父母過于強調孩子對父母的服從,過分干涉孩子自由以及對孩子使用懲罰等高控策略。長期在這樣的生長環境中,青少時期易產生強烈的逆反心理,導致親子沖突幾率增大,親子關系不和睦。親子沖突是指親子之間由于認知、情感、行為、態度等的不相容兒產生的心理或者外顯行為的對抗狀態。權威型父母因對子女抱有很高的期望,同時也給予很多的關愛,這種矛盾的教養方式使的青春期孩子十分容易叛逆,導致親子關系急劇惡化。而放任型則是另一個極端,同樣不利于增進親子關系。青春期面對沉重的學業壓力、尋求群體認同的壓力和青春期的生理的巨大轉變,使的自身內心焦慮情感缺失[5] [6]。此時父母沒有給予正確引導,無視孩子內心情感缺失,會使孩子無法感受到來自家庭、父母的溫暖,從而惡化親子關系。教養方式對親子關系效應說明,父母應對孩子表現出關愛、理解同時也要給予一定的控制,這樣將更有利于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相反,若過度溺愛或嚴格約束,親子間易產生矛盾不利于促進親子關系。

分析數據發現,早年的創傷性事件與親子關系顯著相關,尤其經歷過性創傷的人難以建立良好親子關系,與之相比普通傷害對親子關系的影響最小。情感忽視在成長過程中也尤為突出,因長期的不重視孩子的情感需求,忽視父母對于孩子情感關懷的重要性,導致青春期親子關系建立困難。提示我們在成長過程中應盡量避免暴力、被冷漠和拋棄、性侵害等創傷事件,如發生這幾類創傷父母應給予重視,并應積極進行心理干預或者在專業人士的幫助下干預疏導。

參考文獻:

[1].劉芳,馬立吉,衣明紀.母乳喂養與4~5歲兒童氣質及行為發育關系研究[J].中國當代兒科雜志,2006 8(4):334-337

[2].劉娜,劉希平.親子依戀質量的影響因素及啟示[J]社會心理學科,2007,22(89-90):229-235

[3].張文新.兒童社會性發展.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5,215.

[4].黃河清.父母的教養方式與子女的心理健康[J].教育評論,1998,(2):41-43

[5].劉賢臣,楊杰.Achenbach 青少年行為自評量表的信度和效度研究[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1997,11(4):200-203

[6].方曉義,夏翠翠,林丹華,等.母子性格,性格匹配與青少年母子沖突的關系[J].心理發展與教育,2005,21(3):22-26

猜你喜歡
親子關系青春期相關性
親子舞蹈特定價值的研究
青春期多囊卵巢綜合征經達英—35及媽富隆治療的效果觀察
代孕子女親子規則認定
青少年如何合理度過青春期
基于Kronecker信道的MIMO系統通信性能分析
小兒支氣管哮喘與小兒肺炎支原體感染相關性分析
腦梗死與高同型半胱氨酸的相關性研究(2)
腦梗死與高同型半胱氨酸的相關性研究
微信也會走過“青春期”嗎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