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湘南宗祠木雕結構裝飾藝術研究

2017-01-18 13:12歐陽逸斐
現代裝飾·理論 2016年11期
關鍵詞:湘南地區湘南祠堂

湘南宗祠木雕筑體現出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特點,這些宗祠木雕結構承載了湘南地區的人文價值,起到文化傳承的作用。文化的大融合對湘南地區明清木雕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藝術價值都產生了較為深遠的影響,承載了湘南地區先民的感情寄托,記錄著湘南的歷史變遷。它無論是作為一個建筑構件還是造型要素,都是中國傳統工藝技術和藝術的高度體現,具有獨特的地域特色,是湘南民間文化、藝術的典型代表。

祠堂木雕主要出現于祠堂建筑的橫梁、門柱、神龕、窗欞、門簪等物體上,是祠堂中較常見的裝飾工藝。湘南宗祠木雕表現題材豐富,從表現內容上來看主要有戲曲故事、神話傳說、花草游魚、祥禽瑞獸。例如鴻門梁上的雙龍戲珠、梁托上的戲曲人物、門樓上的道教八仙、槅扇門上的喜鵲牡丹,各種題材交相輝映,各自成趣,形成了“圖必有意,意必吉祥”的特性。

鴻門梁

祠堂大門開間兩柱之間的梁尺寸跨度較大,同時作為祠堂的主要出入口,此處的梁成為了裝飾重點,因此也比其他部位梁的裝飾要精細,復雜。該梁在湘南地區汝城被稱為鴻門梁,形制上帶有弧度,尤如一輪新月,又稱之“仿月梁”。此橫梁是祠堂的“門面”,其份量可謂舉足輕重,是體現建筑層次與工藝水平的重要構建。圖案上以精細的雙龍戲珠(圖1-1)為主題造型。龍鳳圖案本為皇帝專用裝飾題材,但因湘南地區遠離京城,當地人大量使用龍鳳圖案旨在祈福納貴,這在其他地區是難以想象的,這也就充分體現了當地特色。整個橫梁大氣、美觀,圖案結構緊致,裝飾主題鮮明,視覺效果極強。作為衡量祠堂整個工藝水平的參照以及組成建筑層次的重要構件,它在汝城祠堂建筑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在雕刻鴻門梁之前,各家族都會重金聘請技藝純熟的匠人,擇吉日良辰,舉行傳統儀式后再開工雕鑿;工巧匠們為了能雕刻出精美的鴻門梁,往往為之不計時日的傾注心血。

汝城縣益道村的范氏家廟“雙龍戲珠”鴻門梁圖案,兩條栩栩如生、翻云覆海的巨龍相互纏繞,雕刻精細,甚至龍身上的鱗片都刻畫出來了。圓目怒睜,聚精會神的雙龍纏繞一個火珠。整個雕刻手法采用的是鏤空雕,生動逼真,寓意吉祥、平安、好運生生不息、財源連綿不斷。汝城金山村葉氏家廟是湘南地區至今保存最為完整的明代的鴻門梁,同樣為雙龍戲珠的題材,采用上乘材質打造,結構對稱,三層結構的鏤空雕,雙龍戲珠雕刻虛實對比強,主次分明,畫面曲折蜿蜒,形象生動,云水紋內外相互相通,連連相扣,線條纖巧而富張力,工藝精美,立體感極強。

湘南木雕鴻門梁不僅融入了嶺南建筑木雕所采用的深淺浮雕和透雕工藝,也加入了徽州建筑木雕的圓雕工藝。起伏的淺浮雕、層次多變的高浮雕、玲瓏剔透的透雕、立體真實的圓雕,各種雕刻手法靈活運用,使每件雙龍戲珠木雕裝飾作品都具有自己的特色,形成了汝城宗祠建筑美輪美奐的“臉面”。鴻門梁表現內容大體相同,風格稍異。然而,大量雕刻精美的鴻門梁在文革時期被毀,幸存的已為數不多。此外,據統計汝城目前能雕刻制作鴻門梁的師傅不過十人,如若不及時進行搶救,此工藝將有失傳的可能。

神龕

“神龕”是具有特殊象征意義的構件,設于廳堂正墻中央,是陳列祖宗神位之地。正可謂“木有本,水有源,物本乎天,人本乎祖”,內格設計層層遞進,先祖神位整齊排列,外側的隔扇構圖完整,雕刻精華,整體飽滿、端莊、大方,裝飾圖案形象生動,動靜手法呼應、點線面結合;整個隔扇處理得主次分明、虛實相間,且加以傳統色彩,整體效果突出強烈,主體圖案涂金粉,盡顯堂皇富麗的視覺效果。內容上多為“三星高照”、歷史典故、神話傳說、“百壽圖”花草蟲鳥、吉祥圖案等;紋樣有云紋、龍紋、百草紋、回字紋、纏枝紋等,整體氛圍祥和肅穆。

盧氏家祠的“神龕”是湘南地區保存最為完整,雕工最為精細,色彩最為豐富的,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從圖案寓意的角度欣賞,最底層為各類人物,有歡快起舞的,有大談詩詞歌賦的,體現了盧家重禮樂,重學識的家風。人物雕刻的上一層設計為各類動植物,有鹿、喜鵲、蝦蟹、茄子、扁豆、石榴花,其中動物都體現了吉祥如意的含義,而植物都是多子類的,表達出多子多福,子嗣連綿的美好期望。最主要的中間層為二方連續的“福祿壽”字組合紋樣,也是“神龕”的最大特點,在整體雕刻上“福祿壽”與祥云圖案結合,主次分明色彩豐富。在雕刻上雖不及建筑構架那般細膩,但傳達的含義還是表達的十分到位的(圖2-1)。

歐陽家祠的“神龕”以鏤空雕為主,最上層為各類花果鳥雀圖。葡萄、荔枝、牡丹、牽?;?、喜鵲紋樣在民間都帶有吉祥寓意,整體形象逼真,一目了然。中間部位也是“三星高照”圖,形式更為統一,纏枝紋連接,端莊、大氣。最底層紋樣有法螺、法輪、寶傘、白蓋、蓮花、寶瓶、金魚、盤長,為“暗八仙”,寓意吉祥(圖2-2)。

雀替

雀替,又稱角替,在中國傳統木結構建筑中位于柱頭與梁、枋交接的三角處,其作用主要是用于承托梁、枋,是具有穩定性功能的建筑構件。原來的雀替是由拱形替木演變而來,最初它是從柱內伸出用來承托額枋,主要從力學的角度來設置的建筑構件,其功能是減少額枋的跨度、增大額枋榫子所受力的作用,后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發展成美學的裝飾構件。湘南地區的雀替兼具技術和精神雙重性質的價值,題材較多為“鰲魚”、“卷草”、“花卉”、“瓜果”、“回字紋”、“云紋”、“龍紋”等。相對碩大的梁枋,雀替和梁托顯得十分嬌小。

范氏祠堂的雀替內容豐富,由喜鵲與團花纏繞,寓意著喜鵲報喜,好事連連。而圖中人物袍服官吏,手持一長條錦帛寫有“當朝一品”四字,“一品”為封建王朝官員最高等級,彰顯出范氏家族在當地有著光輝歷史的事實。再加上下方的鶴立于巖石上旁邊有湍急的潮水,"潮"又與"朝"諧音,寓意"一品當朝"表示官位極高,主持朝政。整幅畫面和諧統一,內容飽滿,線條靈活舒暢(圖3-1)。

鳳凰穿插在回環往復的云水紋中,若云非云,如水非水、似煙非煙,卷似流云,卷似波濤,卷草大多圍繞在雀替外形,內紋外廓巧妙聯結,流暢飽滿,有曲曲生祥瑞之氣寓意,其造型將百草與鳳鳥連為一體,甚至成為鳳體的組成部分,同時也表達普照萬物之意。

百鳥與牡丹圖在汝城金山村的雀替中有著較廣的運用。宋氏家祠入門口的雀替上,牡丹花與枝葉纏繞,牡丹形象飽滿,花卉造型簡練,粗中有細互成對比。枝葉的水波紋流暢,內容豐富,描繪的細膩甚佳,雕刻方面以鏤空雕刻畫,雕工精致,呈現出一副至善至美的圖畫。此外,春燕給整幅圖增加靈性,紋樣雕刻精細,毛發細膩,栩栩如生(圖3-2)。

湘南地區祠堂組合型雀替也是豐富多樣的,這類一般結合了草木花卉、戲文人物、奇珍異獸、龍鳳麒麟等紋樣。由牡丹春燕圖、如意節、文人雅士、祥鹿、瓜果共同組成,內容豐富,每個單獨出來都是一個完整的紋樣。這類雀替一般運用在入門口處,表達更為豐富的吉祥寓意,其中牡丹春燕圖、如意節為寓意吉祥;文人雅士為家族文化底蘊,名門風雅;祥鹿為湘南地區常見的動物,很多民間傳說都與鹿息息相關,它寓意長壽,健康;瓜果則寓意著多子多福,可以說一個小小的雀替內容足夠豐富,涵蓋了人們所有的期望。

架梁

架梁呈上下雙梁,工字結構,下梁承擔上梁的重力,中間連接部分加以裝飾圖案。湘南明清古祠堂對此也是很講究的,裝飾內容較為豐富,雖在做工上沒有“鴻門梁”繁復,但造型上有自己的特色,古樸生動、線條剛勁、刀法有力,顯得粗狂大氣,通常橫梁上的圖案以紅、綠、黃、白的油彩依照形體進行描繪,色彩對比強烈,層次豐富,極富裝飾性。不飾色彩的架梁,一般材質上乘,雕工老道,古雅質樸。湘南地區的梁架圖案種類多樣,與雀替有類似之處,但其主題更為明確,有單一的牡丹花的紋樣作為中間連接部位的裝飾,色彩豐富,其上下雙梁雕刻百草紋進行呼應,主次分明,寓意花開富貴。將龍、麒麟、葫蘆的紋樣組合在梁架上,龍的紋樣與百草紋相連接,并不會像“鴻門梁”那樣雕刻深入只是勾勒出形態,而有自己的特色;麒麟是這組圖案的中心,刻畫入微,有神獸之稱,將麟、鳳、龜、龍的特點融于一身,有著祥瑞之意,生育貴子之征兆。

結語

湘南古建筑體現出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特點,這些古建筑承載了湘南地區的人文價值,起到文化傳承的作用。文化的大融合對湘南地區明清木雕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藝術價值都產生了較為深遠的影響,承載了湘南地區先民的感情寄托,記錄著湘南的歷史變遷。它無論是作為一個建筑構件還是造型要素,都是中國傳統工藝技術和藝術的高度體現,具有獨特的地域特色,是湘南民間文化、藝術的典型代表。

(作者單位:中山大學南方學院)

作者簡介:歐陽逸斐(1991-),女,工業設計工程碩士,助教,研究方向:公共藝術、環境藝術設計。

猜你喜歡
湘南地區湘南祠堂
梁家祠堂史話
走過湘南
湘南起義朱德“智取宜章”是否赴宴考辨
沈家祠堂
祠堂,祠堂
謝湘南的詩
書院、祠堂與湘學學統
同行在湘南路上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