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密度城市形態下的規劃探索

2017-01-19 23:19陳靜媛
環球人文地理·評論版 2016年8期
關鍵詞:城市形態城市交通高密度

陳靜媛

摘要: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人口持續增長,城市的建筑密度越來越高,東部沿海城市的高密度化發展趨勢尤其顯著。適當的高密度可以為城市增添活力,但從國內城市目前情況來看,高密度帶來的問題甚于利益。在交通、公共開發空間、更新與再開發等方面,高密度為城市建設方面帶來了巨大的挑戰,本文介紹了近年國內學者對高密度城市形態及高密度為城市帶來的問題及其解決辦法的研究進展,為未來如何更好應對高密度帶來的挑戰進行展望。

關鍵詞:高密度;城市形態;城市規劃;城市交通;公共開放空間

1引言:人們對城市形態高密度的關注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紀歐洲城市,享受著工業革命帶來的城市快速發展的成果的同時,也為其帶來過度擁擠的街道、密集的住宅及所伴隨著的空氣污染、犯罪率上升和疾病肆虐的苦果而開始反思,以密度屬性作為城市建設的警示之一。21世紀的城市面貌和19世紀相比已大不相同,但城市建筑高度與密度人不斷上升,其導致的城市交通擁堵加劇、景觀綠化缺乏、環境污染嚴重、人性化公共開放空間的缺失等快速城市化所面臨的問題依舊未得到根治。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人口持續增長,城市的建筑密度越來越高,東部沿海城市的高密度化發展趨勢尤其顯著,高密度問題也日益受到各界學者們的關注。

2相關概念界定

2.1密度?!懊芏取痹诒疚闹幸鉃閱挝幻娣e上擁有某些物質數量的含義。區別于部分學者以“人口密度”的角度來探討城市,本文從城市規劃領域選擇角度是“建筑密度”。作為衡量開發強度的重要指標之一的建筑密度,指在一定范圍內,建筑物的基底面積總和與總用地面積的比例,即單位土地面積上所容納的建筑的數量。

2.2城市形態?!俺鞘行螒B”是在悠遠的城市規劃發展的歷史長河中最終繼承和延續下來的城市要素在空間上的體現,不同的學科語境對城市形態有著不同的解讀,有學者將城市形態的內容歸類為“布局形態”、“結構形態”以及“肌理形態”三大類型。

2.3高密度城市形態?,F國內外尚未有學者提出“高密度城市形態”的明確定義,未有界定當城市的建筑密度或者其他密度屬性達到何值時其形態可以被稱為“高密度城市形態”。對于“高密度城市”,有學者提出其概念是相對的,可以通過各種要素的城市密度來對比判斷城市是否具有高密度的特征,包括人口密度、建筑密度、容積率、就業崗位密度等等,如果某城市的一個或多個密度屬性明顯高于其他城市,那么該城市則可被定性為“高密度城市”。也有學者提出“高密度狀態下的城市”,解釋為在城市中心區、城市核心區或者城市某區片的建筑集群中存在一點或多點的建筑高密度區域的城市。這是由于該學者認為整個城市處于整體高密度的情況幾乎不存在,許多小城市也存在著部分區片高密度的狀態。

綜上所述,對“高密度城市形態”的解釋可以闡述為某城市或特定城市的某一片區域的城市形態其密度屬性明顯高于其他城市或該特定城市的其他區域的可以被稱為“高密度城市形態”。

3研究進展

當前國內城市規劃領域對于高密度城市形態的研究仍處于初步階段,相關研究亦有待完善。近十年,相關文獻發表數量基本呈逐年遞增趨勢,說明高密度城市形態對城市的影響受到了越來越多各領域學者的關注。

本評述所研究的相關文獻中,研究地域主要集中在國內城市,對國內城市的研究主要集中為香港,主要原因為香港的城市形態高密度特征明顯,對城市形態的研究時間起始較早。其余為國內同有高密度形態特征的城市,以東南沿海城市居多,包括廣州、上海、廈門、大連。對于國外的城市的研究,則集中于英國、美國城市、巴塞羅那、阿姆斯特丹等。

對于高密度城市形態的研究中,單獨針對高密度城市形態本體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對形態本體特征或規律分析。相關文獻大部分采用以定量研究為主,與定性研究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專家學者們依據調查得到的現實資料數據,通過空間句法、建筑密度統計測量兩種理論手段,運用經驗測量、統計分析和建立模型等方法和工具進行分析,最終以數據、模式、圖形等表達觀點。

對高密度城市帶來的隱憂,國內學者從不同的視角,包括城市交通、公共開放空間、居住區規劃、城市更新與開發等方向,對高密度城市形態進行分析,研究高密度帶來的多方面問題,對問題解決方法進行探索。

4對高密度城市形態帶來的隱憂的規劃探索

近年來專家學者們已經對高密度城市現象有了較高關注,尤其對其引發的問題如何解決進行了思考。但當前對高密度城市形態本體的研究還是處于初步階段。除了高密度住宅(小區)的課題常被研究外,對于整個大城市區域(非住宅或小區等封閉性區域)的高密度的研究目前還很少。

4.1城市交通。高密度城市形態下的城市空間與交通系統相互影響,適當的高密度可以提升城市活力,使城市的交通系統高效運作,而過高的密度則會帶來城市交通擁堵,步行環境惡劣等問題。當前國內研究主要為交通與高密度城市形態的相互作用、步行交通系統體系策略研究。

對于高密度城市形態與城市交通之間的聯系及未來發展方向,有必要進行審慎的研究,垂直化、立體化交通、或者是對交通管理進行改革創新,都可能成為解決未來城市交通問題的最有效對策。

當前從交通視角,國內學者費移山、王建國(2004)詳細考察了香港城市形態與城市交通的發展歷程,指出城市形態與城市交通之間和諧適應的關系,是形成城市活力的必要條件;姜亞麗(2007)全面系統地進行城市土地利用與交通系統地相互影響作用機制的研究,對于探討交通問題產生的根源及其解決途徑;對于高密度城市形態下的步行交通,郭巍、侯曉蕾(2011)通過汲取香港中環地區步行體系的成敗經驗,提出高密度城市中心區的步行體系發展策略。

4.2公共開放空間。高密度城市形態下的城市用地緊張,公共開放空間的規劃設計對于城市居民的生活質量有著重要關聯。高密度城市環境帶來的隱憂中,備受關注的一點對于未來社會公共服務無法滿足高密度的需求的擔憂。公共開放空間是社會公共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數量和品質是從事規劃和城市設計的執業人員需要重點關注的問題。在密度不斷升高的趨勢下,如何長遠地為公共開放空間規劃進行考慮并提出開發原則和策略是值得關注和思考的問題。

當前針對公共開放空間的研究中,國內學者楊曉春等(2015)對公共開放空間作出定性研究,提出綜合評價方法,并對公共開放空間的可達性等問題進行了定量分析研究,為其規劃提出有效策略;陳可石、崔種(2011)以銅鑼灣商業中心區和位于同一地段的維多利亞公園為研究對象,總結出高密度城市中公共開放空間的規劃設計原則。

4.3居住區規劃。社區休憩空間是城市生活最貼近居民的部分,高密度城市形態對城市居民的居住環境有著重要影響,如何在高密度的條件下更好地對居住區進行規劃設計值得規劃師們研究探討。

當前已有國內學者王紀武、戴彥(2007)總結出高密度城市環境中的低層住宅設計、高層住宅布局、街道立面控制、公共空間與設施布置四個方面經驗;另有學者杜宏武(2012)對當代高密度居住環境下的社區休憩空間規劃設計做了較詳盡的研究。

4.4城市更新與開發。高密度影響下的城市更新與開發應萬分謹慎,充分考慮項目的能耗與可持續性,并應對城市密度增長帶來的挑戰。

當前已有國內學者李嘉莉(2011)等對影響高密度城市的城市更新因素進行總結;楊沛儒、權紀戈(2014)提出在城市更新開發過程中,使用生態容積率這一規劃評估工具,通過減少城市環境的碳排放來應對城市密度增長的問題。另有學者萬漢斌(2013)對于如何能夠能在已形成的高密度中開發利用好城市地下空間,優化城市高密度發展地區的空間環境,建立緊湊型、立體化、高效率的城市空間體系這一問題進行研究分析。

結語:城市應當集中有效地使用土地,高密度不一定代表著過于擁擠,適當的高密度可以促進人口的密度,促進城市多樣性的產生和城市活力的進發。但從目前來看,高密度帶來的問題甚于利益,我們應當對城市的建設反思。高密度的城市形態無疑在交通、公共空間、城市更新與再開發等城市建設方面帶來了巨大的挑戰。如何才是適當的高密度也非常難界定,高密度的城市形態很容易成為城市問題的溫床。建筑的高密度是具有可制約性和可操控性的,若能通過對高密度城市形態的問題進行研究,獲知如何在未形成高密度的普通區域盡可能地去控制高密度同時也在必要的地方去創造合理的高密度,同時對于已存的高密度,我們不盲目抹殺其全部,在已形成高密度的區域探究如何使高密度成為建設的一個基礎,在此基礎上改善城市空間并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質量。城市該如何在現有的高密度城市形態下可持續發展是當前城市建設的重要課題。

近年來對高密度城市形態的相關研究呈逐年遞增趨勢,相信未來也會有更多專家學者們參與到對高密度城市形態的研究中來。目前在國內針對高密度城市形態本體的研究較少,現有的空間句法、建筑密度測量等量化研究手段尚未廣泛應用到對高密度城市形態的研究中去。未來研究不僅限于本文提到的交通、公共開放空間、居住區、更新開發四個視角,還應應借鑒歐美發達國家的經驗,加強城市空間增長管理,結合各領域專家學者對高密度城市形態所帶來的問題和挑戰所進行的社會學、經濟學、地理科學、建筑規劃學等等視角進行深入探究,并且對高密度城市形態的本體進行科學分析,以在未來為城市建筑密度和其他開發強度值提供可參考的數據,并研究如何在現有的高密度城市形態的基礎上,對城市進行優化設計。

我國雖然“地大物博”,但是真正可以開發建設的用地比例不大,對高密度城市形態的研究對我國的土地資源的節約和國家的整體長遠發展、對于很多近年由于城市發展進程過快,城市中高密度區域較多或集中高密度較大的城市有著積極的意義。未來,建筑師和規劃師、社會學家等學者們從城市建筑高度聚集的現狀的角度研究如何去優化我們的城市設計,如何避免或者整合對城市不利的高密度,以及如何在特定的條件下適當合理地去創造對城市有利的高密度,希望在未來可以通過對其高密度城市形態的綜合探究,提出更好的具有針對性的城市整合和優化的策略和手段。

猜你喜歡
城市形態城市交通高密度
高密度電法在斷裂構造探測中的應用
新形勢下我國城市交通發展戰略思考
高密度電法在尋找地下水中的應用
上海城市交通大數據研究與實踐
抽象與現實
城市高密度環境下的建筑學探討
長三角地區城市形態對區域碳排放影響的時空分異研究
契合城市交通需求 推進單軌交通發展
高密度互連技術強勁發展
基于GIS的城市交通流模擬與決策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