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地理過程”的有效教學探討

2017-01-19 14:52金梅
考試周刊 2017年2期
關鍵詞:原理考查變化

金梅

“地理過程”是指地理事物和現象隨時間的推移而出現的動態演變過程。地理過程的研究興起于20世紀60年代,是現代地理學研究的核心內容,它改變了傳統地理學的靜態研究,能提供和預測地理環境變化的發展趨勢。

一、“地理過程”含義及有效教學意義

1.“地理過程”含義

“地理過程”是指地理事物和現象隨時間的推移而出現的動態演變過程,可分為自然地理過程和人文地理過程。自然地理過程的考查主要包括地球運動過程、大氣受熱過程、大氣運動過程、天氣和氣候變化過程、水循環過程、地貌演變過程、自然地理環境演變過程等。人文地理過程的考查主要包括人口再生產類型的轉變過程、人口遷移的時空演變過程、城市功能分區的形成過程、城市化過程、各產業活動區位變化過程、生態環境演變過程等。

2.“地理過程”有效教學的意義

國家地理課程標準建構了三維課程目標體系:知識與技能目標、過程與方法目標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過程與方法目標是新課程改革的亮點之一,是三維目標體系的核心。該目標變“追求學習結果”為“強調學習過程”,只有在過程中才能真正建構屬于自己的地理學科知識體系,掌握科學的地理學科方法和地理思維方式,樹立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所以在過程目標實現過程中,才能真正實現三維課程目標。

二、高考對地理過程的考查及有效復習策略

高考考試說明地理考核四項能力要求為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調動和運用地理知識、描述和闡釋地理事物、論證和探討地理問題。近些年高考更注重對地理學科能力的考查,實際上就是對地理學習過程與方法的考查。

1.“地理過程”的研究內容和高考對“地理過程”的??碱}型

“地理過程”的研究內容主要包括三個方面。

第一,認識有限時段內的變化規律。在一定時間間隔內,盡可能詳盡地記錄地理現象的變化過程,從中發現地理事物的變化規律,以便推測該時段之前或之后的變化狀況。

第二,對于未來可能發生的地理事象進行模擬和預測。這是地理過程研究的最高層次,也是地理學科科學性與實用性的集中體現。

第三,研究地理過程與地理分布之間的耦合關系,從而把地理學的規律統一于時間與空間的共同基礎之中。

高考對“地理過程”的??碱}型:題型一:考查地理過程的演變順序或階段及相關地理規律和原理。

例題:下圖為某地地質的示意圖。讀圖回答:

圖中巖石和地貌形態形成的先后順序是( )

A.②④① B.③①④

C.④②① D.④①③

該題要求根據所學的喀斯特地貌的發育規律,推導出該地貌形態的形成順序。

題型二:根據所學的地理規律和原理預測地理事象未來的發展演變。

例題:一般情況下,空氣的密度與氣溫、空氣中的水汽含量呈負相關。下圖示意北半球中緯度某區域的地形和8時氣溫狀況剖面,高空自西向東的氣流速度約20千米/時。正午前后( )

A.甲地氣溫上升最快

B.乙地可能出現強對流天氣

C.丙地刮起東北風

D.甲地出現強勁的偏南風

該題要求根據所學的大氣規律和原理,預測某地氣溫的變化趨勢和氣流的運動變化過程。

題型三:考查地理分布與地理過程的耦合關系。

例題:根據材料和下圖,結合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新疆羅布泊水面在古代曾經超過3000平方千米,100多年前尚存500多平方千米,1972年完全干涸。塔里木河曾經是羅布泊的主要水源。20世紀后半期,塔里木河流域修建水庫200多座,耕地面積擴大約1倍。

運用地理環境整體性原理,說明三角洲位置變化的主要過程。

該題根據三角洲分布位置的變化和湖岸線位置的變化,推導出三角洲位置變化的整個過程和變化的原因。

2.有效高考復習策略

(1)把握高中“地理過程”類知識的規律和原理

高中地理中與“地理過程”類知識有關的地理基本規律和原理大致可以分為四大類。

第一類,地理循環過程。指地理事物和現象在一定空間領域內周而復始地運動或變化過程。如地球自轉和公轉運動規律、大氣環流(三圈環流、季風環流)、水循環、洋流、地殼物質循環過程、生物循環。這一類地理過程要弄清地理循環過程的運動環節或階段,闡明地理循環過程的動力、條件及循環過程的地理意義。

第二類,地理演變過程。指地理事物和現象隨時間推移而出現的新舊更替、盛衰消長等變化過程。如天氣變化過程(天氣系統的變化)、內外力地貌的演變過程(河流地貌的發育過程、巖溶地貌的發育、山岳的形成過程等)、人口再生產類型演變過程。這一類地理過程要使學生清楚地理解地理過程演變的順序或階段,理解演變過程發生的原因和條件,并預測地理事象演變的發展趨向。例如,地上喀斯特地貌的演變過程:石芽—石林—峰林—殘峰—最后消失。發育條件有:巖石條件、氣候條件、地質條件等。

第三類,地理波動性變化過程。指地理事象數量在一段時期內的波動變化過程。如氣溫的日變化和年變化過程、工農業產品數量變化過程、河流流量的年變化過程等。這一類地理過程要重點引導學生探究數量變化的原因及規律。

第四類,地理擴散過程。指地理事象向四周擴散的過程,如污染物的擴散、工業化及城市化過程、產業轉移過程。重點在于探究擴散的發展方向及原因。

總之,在日常教學中將地理過程體現的地理原理和規律分析透徹,引導學生學會按照時間先后、因果聯系描述或分析地理過程。

(2)重視教材和各類地理資料中的地理過程示意圖

地理過程示意圖是反映地理事物時空變化過程及規律的圖示,能動態、直觀地說明地理過程,促進對地理規律和原理的理解。高中地理教材中有豐富多彩的地理過程示意圖,如大氣受熱過程圖、三圈環流形成過程圖、水循環過程圖等,在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自主繪制出這些地理過程示意圖,并描述其形成的過程,并分析其原因。

除教材外,我們還要多關注生活中的地理過程類素材,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的地理過程類原理分析問題。如《中國國家地理》雜志里面有很多地理過程類的素材(如西沙藍洞的形成過程、峽灣地貌的形成過程、河流裁彎取直的過程等),可以精選這類素材,引導學生提取素材信息,運用地理原理分析其形成過程,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3)重視逆向思維和整體性思維在地理過程中的應用

逆向思維也叫求異思維,它是對司空見慣的似乎已成定論的事物或觀點反過來思考的一種思維方式。在教學過程中,對地理過程的學習采用順向思維比較多,而近年來的高考試題很多卻以逆向思維的方式出現。必修1第三章第一節《水循環》通過閱讀材料分析黃河三角洲的形成原因,但是高考中卻讓學生分析為什么剛果河河口沒能形成明顯三角洲的原因。我們應該根據三角洲發育的原因,逆向思考推出不利于三角洲發育的原因。因此,在教學問題的設計上,特別是高考復習的問題設計上應體現逆向思維,加強學生的逆向思維訓練,學會由果執因。

整體性特征是自然地理環境的特征之一,某項地理要素發生變化會引起其他地理要素的變化,因此在分析地理過程時,要學會運用整體性思維方式從整體上把握,分析各地理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進而準確分析出各要素的地理演變過程。例如:運用地理環境整體性的原理,分析R河徑流量減少對下游自然環境的影響。本題就是運用整體性思維方式,分析徑流減少帶來的各自然地理要素(地貌、氣候、水文、生物、土壤)的地理演變過程。

當前高考越來越注重對學生思維品質的考查,所以在地理教學中,我們要加強逆向思維和整體性思維能力的培養。

猜你喜歡
原理考查變化
創新視角下高考中關于統計的考查
創新視角下高考中關于統計的考查
從9到3的變化
了解咳嗽祛痰原理,有效維護健康
平均場正倒向隨機控制系統的最大值原理
這五年的變化
例談氯及其化合物的學習與考查
化學反應原理全解讀
釩及其化合物在高考中的考查
通信原理教學改革探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