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強制個體化的風險:女性自我認同危機與生活困境

2017-01-19 23:46石慶齡
學理論·下 2016年12期
關鍵詞:自我認同風險社會個體化

石慶齡

摘 要:貝克和吉登斯在現代化理論中對個體化風險都有所闡述,前者論述了個體化帶來的客觀領域的生活境況,后者闡述了主觀領域的自我認同。本文通過梳理個體化理論探索女性在高度現代性下的自我認同危機和生活困境。全球化觀念與地區生活、分裂與聯合、無力感與占有、權威與不確定性、個體化與商品化這一系列兩難困境影響了女性自我認同的構建。而存在于婚姻、教育與工作中的諸多矛盾加深了女性自我認同的危機。女性的生活境況處于“不再”與“尚未”之間的尷尬地位——雖然教育機會是平等的,但社會并沒有給她們同樣的就業機會;婦女從婚姻供養中擺脫出來,卻不能自由地通過在家庭外的工作獲得自主生活。

關鍵詞:個體化;自我認同;風險社會;女性困境

中圖分類號:C913.68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16)12-0101-03

安東尼·吉登斯在《現代性與自我認同》中,通過研究個人生活的變化豐富了現代性理論,論述了現代性的諸多后果在外延性的兩極上表現為全球化的諸多影響和個人素質的改變。烏爾里?!へ惪送ㄟ^《風險社會》和《個體化》闡述了其風險社會理論的兩個主題:“風險主題”與“個體化主題”。對于現代性的發展是否超越自身這一問題,貝克與吉登斯有著相同的立場,認為現代性是一個遠未完結的過程。自反性成為風險社會或者說第二現代性社會的動力機制,“風險社會”“個體化”和“多維全球化”代表著現代化動力的極端形態,同時也是第二現代性的基本特征。本文關注的焦點并非吉登斯的現代性框架或是貝克的風險社會思想體系,而是想從他們的研究中,理解“高度”現代性社會中的女性自我認同危機和生活困境。

個體化過程影響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女性不僅在其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其變化也最為明顯。不同于男性以獨立姿態存在于傳統社會中,女性常依附于父親、丈夫或是子女,為他人為家庭而活。因而,高度現代性社會中的強制個體化——為自己而活,無疑會給女性帶來劇烈而深遠的影響,這些變化和影響無論是在自我認同的主觀領域還是在生活境況的客觀領域都是男性無法達到的。不可否認,女性自我認同與生活境況是“高度”現代性社會中極具代表性的一部分,同樣,對女性自我認同危機和生活困境的理解與分析有助于了解風險社會中存在的個體化風險。

一、個體化

斯科特拉什強調個體化的非線性,包含在第二現代性中的是一種流動邏輯。貝克在《個體化》一書中闡述的個體主義,則是第二現代性現象,亦即自反性現代化現象。第一現代性下的個體是反思性的,第二現代性下的個體則是自反性的。反思是通過某種方式把客體納入知識主體,這就假定了一種二元科學態度,認為主體和知識對象分屬不同領域,并假定存在必然性和確定性知識。自反性更多牽涉自反作用而非反思,其特點在于不確定性與緊迫性,它所應對的是一個快速運行、決策的世界。家庭、工會、福利國家等首先出現的是失范性、去組織化,然后又出現新的常態化過程,這個常態化過程是對反常狀態的制度化,被制度化的不是常態而是例外狀態。第二現代性的常態性混亂,既是由非線性系統來調節,也是由強力交織在一起的社會系統和技術系統來調節。

對鮑曼來說,“個體化”在于把人們從“承受者”轉變為“責任者”,使行動者承擔執行任務的責任,并對其行為的后果(包括副作用)負責?,F代性用強制性、義務性的社會地位自決取代了社會地位的被決。然而個體化卻是不可選擇之事。命定的個體性和作為自決實踐能力的個體性之間存在裂縫愈發擴大。

貝克認為個體化逐漸成為第二現代性社會自身的社會結構,是“制度性的個人主義”,強調了個體化進程的四項基本特征:一是去傳統化;二是個體的制度化抽離和再嵌入;三是被迫追尋“為自己而活”;四是系統風險的生平內在化。強調對中國個體化進程的研究應在借鑒西方理論的同時注意區分應用前提的差異,并從中國個體化路徑的復雜歷史文化背景和情況中,獲得豐富的經驗和概念資源來解構或重構個體化模式,完善個體化理論。

二、自我認同

現代性的三大動力機制是時空分離機制、社會制度的抽離化、社會反思性機制。吉登斯對社會中自我的研究建立在上述三大動力機制基礎上。

(一)本體安全感與慣例

本體安全感是不同意識形態下或不同文化中的絕大多數人類活動的共同特征,而本體安全感的情感和認知依托則是實踐意識,該意識及其再生產出來的日常慣例蘊含著社會穩定性并且提供定向模式,以在實踐層面上回答有關存在框架的諸多問題。個體在慣例基礎上發展本體安全感框架,通過這一框架中的情感與行動處理危險及其帶來的恐懼,這些屬于日常行為和思想的一部分。

然而高度現代性的懷疑主義將自然態度下置之不理的問題列入思考范圍,這些問題的答案并不能彌補由于思考這些問題而打破日常生活連續性所帶來的極度不確定。獲得本體性安全等于在無意識和實踐意識層面擁有眾人認可并共享的基本存在問題的答案,因此,焦慮在一定程度上與自由相隨,源于個體超前思考或預期與當下行動有關的反事實的未來可能性的能力與必要性。在前現代社會中,傳統在連接行動和本體范圍中扮演著關鍵角色,通過限制反事實未來的開放性來安排時間。在傳統實踐模式中,過去會把寬廣范圍的可靠時間插入未來之中。

(二)自我認同與生活風格選擇

自我認同是獲得本體安全感要求自我去解決的四類存在性問題中的一類。穩定的自我認同為本體安全的其他因素設下了前提,但它不能從后者中引申出來。必須要說的是,自我認同并不是被給定的,而是在個體的反思活動中必須被慣例性地創造和維系的某種東西。本體不安全表現出以下一種或多種特征:首先,缺乏個人經歷一致性的感受。其次,在不斷變化的外部環境中,個人被風險帶來的憂郁所麻痹。最后,個人不能在自我完善中發展或維持信任。

高度現代性社會中,隱含著多種可能的選擇。生活風格是慣例化的實踐,融入到衣食住行各方面。多元化的生活風格源于生活世界的多元化、信念的多元化、被傳遞的經驗無處不在以及純粹的親密關系等。其一,抽象系統常滲入到日常生活中提供多種選擇,權威成為一種可能的選擇,且沒有固定可靠的行動指南。其二,媒體為個體提供了進入不同時空情境的路徑,時空界限被打破。其三,不同于傳統場合中緊密且全方位的個人聯系,純粹關系不依靠外部的社會和經濟生活狀況,似乎是自由漂泊的。

(三)影響女性自我認同危機的兩難困境

在晚期現代性中,每個人依然過著一種當地性的生活,并且身體的局限性使得在每一時刻所有個體都處在時空的特定情境下。然而,具體時空下的特殊情境常受到地點轉化的影響和全球性的干擾。觀念雖然進行著國際性和全球性的傳播和影響,但是當地人在某地某時的觀念可能常常與全球的觀念并不一致,如果把這些劃分成跟男性相關和跟女性相關的兩類觀念的話,前者的不一致性遠遠小于后者。晚期現代性中對男性的期待都與傳統社會的大方向基本一致。而對女性的期待則與傳統社會有著截然不同的差別,期待原本依附于他人的女性獨立卻不解除家庭對女性的需要和束縛。全球性晚期現代性觀念沖擊著女性在當地的傳統生活,其結果必然是女性自我認同的混亂。

這一觀念與現實分裂的困境需要“聯合”來保護和重構對自我認同的敘述。一種是圍繞一組固定的承諾建構自我認同,不同的社會環境經過建構獲得重新的解釋和定義。另一種,使自我形成“權威性服從”的適應性反應,完全接受文化模式帶來的人格,因此與大眾所期望的人一樣。前者大多是個性獨特、思想獨立的個體,后者類似變色龍穿梭于不同情境中,活在別人的期待中。這兩類在女性中均有體現,大眾對前者的非議較多,后者常受到大眾的夸贊和推崇。大眾對自我認同敘述的反饋性評價同樣建構了女性選擇自我認同敘述的類型。

在高度現代性的條件下,包括自我領域在內的許多社會生活領域,都不再存在決定性的權威。而現代社會對權威的訴求卻是存在的且遠超于前現代文化中的類似要求。傳統社會中,女性可以尋求的權威包括父權、夫權、宗教、有經驗的老者等等。雖然,在現代社會中,某些傳統的權威還存在,但僅成為其他權威中的一類,實質上變得與專家的建議是一樣的。權威類型較多且地位平等的情況下等于沒有權威。說到底,相信哪個權威,以哪個為信仰全都需要女性自己決定。但是,女性并不是出于真空狀態下進行選擇的,看似擁有占有權的女性,實際上會受到很多制度化和非制度化的影響,因而正如她們親身體會的感覺一樣是無力的。

大眾傳媒通過一種連貫的故事敘述方法來呈現個體顯意識或潛意識中渴望的生活方式以此獲得讀者或觀眾的認同。個體在故事的敘述過程中不僅獲得了一致性的情感體驗,而且產生了有能力分析其生存環境并隨之調整行動的一種反思性感受。這種情感體驗與感受一定程度上平衡了在實際情景中自我敘述保護困難而帶來的焦慮。但是,對大眾傳媒中故事的認同與反思并不能真正解決現實生活中的自我認同危機,實際上是造成了對自我認同危機感的麻痹,自我認同危機依然存在。

三、生活困境:婚姻家庭和工作職業

(一)個體化的女性:為自己而活

個體化進程中的女性處于“不再”與“尚未”之間的尷尬地位,不再像過去女性一樣,但也尚未達到與男性平等的地位。女性已經不再像以前一樣被認為屬于家庭生活,但在家庭中女性仍然要比男性負擔更多責任。

個體化進程中的女性所處的“不再”與“尚未”之間的尷尬地位主要體現在教育與工作的關系上。隨著新中國的成立、義務教育的強制實行,女性獲得了幾乎與男性一樣的受教育的權利。并且,近年來,高學歷女性的比例不斷增加。雖在一些情況下仍有不平等,但總體而言,進入教育機構的機會較之其他方面幾乎算是平等的。教育方面的客觀變化使得女性能夠積極應對自己的處境,可以發展新的個人和政治的自我意識,女性的視野不再局限于家庭中。教育機會的平等使得勞動力市場的不平等失去了其合法性,同時也意味著支撐男性特權和鞏固女性附屬地位的環境的終結,結果是女性不再無條件地把結婚當作要盡快去實現的目標。

近代的中國被迫卷入資本主義市場體系中,在沿海發達地區的繅絲行業中,女性甚至比男性更先參與到機械化生產中。經濟上的獨立無疑增加了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和權利,同時使女性有了更大的自主性。工作中的女性體會到她們在時間方面有不同的權利,并且有更多的機會可以獲得新的關系和經驗。然而,地域流動、工作機會的分化、社會流動以及代際突變導致的結果是:通過工作獲得的經驗鴻溝在各個層面將女性和女性區分開。她們越來越需要面對新的狀況,因為一切傳統的行為規則和形式都不再能滿足現在的需要。但是,現代社會中舊結構依然與新結構并行,性別二元化的勞動市場里依舊存在對女性的諸多歧視,在工作與家庭相互對立而造成的雙重標準和矛盾要求這一方面,已婚婦女首當其沖。雖然教育機會是平等的,但社會并沒有給她們同樣的就業機會。女性人生規劃與能夠完成這些規劃的實際機會之間產生的緊張關系,成了不安、焦慮和失望的源頭。另外,女性之間的代際區隔和代內分化同樣給女性生活制造了矛盾,使得女性之間缺乏最起碼的理解或存在誤解。

(二)家庭內外的沖突

談論婚姻家庭生活避不開工作、錢財、職業與流動,特別是有關不平等分配的內容。我們現在面臨的是新意識和老狀況的混合情況,更為平等的教育機會和不斷增加的地位平等意識使得女性形成了對職業和家庭中更多平等合作的期待,但這種期待在勞動力市場和家庭生活中均遭受打擊。女性對男女平等的期待與現實的不平等之間的矛盾,男性對男女共同責任的號召與對舊有角色任務保留之間的矛盾正變得嚴重起來??梢钥吹?,工作的女性并沒有從日常雜務中解脫出來,她們不僅要為自己好好表現,而且在很大程度上還要為丈夫和孩子忙活。工作女性的流動軌跡常追隨丈夫,學歷或工資收入高于丈夫可能危及他們的關系。

男女間的沖突是社會結構在私人領域中崩潰的表現。首先,性別特征的歸因是工業社會的基礎。一方面,工業社會未把家庭勞動設定為能夠獲得報酬的商品或服務,實際上預設了用家庭解決有工作的個體除工作以外的其他活,無薪的家庭勞動通過婚姻施加給女性。因此可以說工業社會是建立在封建社會的地基上的。另一方面,不平等的現象或結果違背了現代性的重要原則,因而在實現男女平等的過程當中,家庭的基礎遭到了質疑。其次,令人脫離階級或階層文化的個體化的動力同樣影響到了家庭領域。在兩性關系中,個體化的過程有著非常矛盾的結果。一方面,男女雙方均從傳統的角色中解脫出來。另一方面,在被削弱的社會關系中,人們為了追求精神上的支持而又被推進束縛中。最后,在男女共同生活的模式中,沖突爆發。存在選擇的機會導致了沖突,人們在做出選擇時開始意識到男女間不同的影響和風險,進而意識到互相間狀況的差異。這些抉擇導致的結果既有個人因素又有制度因素。

人口統計學意義上的解放、家務勞動的去技能化、避孕、離婚、接受教育和參與工作表現了婦女的解放程度。但這些導向個體化的狀況中包含著使婦女重新回到傳統角色分派的狀況?!暗玫阶杂伞迸c“自由去做”之間的中間狀態,也被她們向母性的復歸進一步加強了。只要她們還生育孩子,感覺到自己對他們的責任并看作是自己主要的生命任務,孩子仍舊是職業競爭中可預期的“障礙”,同樣也是做出不利于經濟獨立和職業生涯的有意識決定的誘因。

四、總結與討論

總之,個體化進程中女性存在著普遍的自我認同危機與生活困境。第二現代性下的個體化的非線性、命定的與結構的持續過程,在流動邏輯下,具有自反性的個人被強制個體化,結果是社會共存的既有基礎的摧毀與行動者對行為及其后果(包括副作用)的負責。在這樣獨具特點的強制個體化的背景下,女性面臨的風險不僅存在于婚姻家庭生活與職業工作等方面,而且滲入自我認同的主觀意識領域。

高度現代性社會中,普遍的懷疑主義、生活風格的多元化、實質性權威的缺失融入到了生活的各個方面。其最重要的后果則是逼迫個體在對立類型的沖突主張之間做出方向性的抉擇后在行動者身上產生更大范圍且更具擴散性的擔憂。具體而言,全球性觀念沖擊著女性在當地的傳統生活,其結果必然是女性自我認同的混亂。保護和重構對自我認同敘述以緩解混亂危機的“聯合”方式受到制度化和非制度化的影響,大眾對“聯合”的反饋性評價同樣建構了女性選擇自我認同敘述的類型。通過大眾傳媒的故事敘述,女性產生了一致性情感體驗與反思性感受,一定程度上平衡了在實際情景中自我敘述保護困難而帶來的焦慮。但并不能真正解決現實生活中的自我認同危機,實際上造成了對自我認同危機感的麻痹,自我認同危機依然存在。

個體化進程中的女性處于“不再”與“尚未”之間的尷尬地位。教育機會的平等使得勞動力市場的性別不平等失去了其合法性,但社會并沒有給女性同樣的就業機會。因而,需求和現實之間產生了難以彌合的鴻溝,隨之而來的是不安、焦慮和失望。當工作遭遇家庭時,我們面臨的是新意識和老狀況的混合情況,更為平等的教育機會和不斷增加的地位平等意識使得女性形成了對職業和家庭中更多平等合作的期待,但這種期待在勞動力市場和家庭生活中均遭受打擊。婦女從婚姻供養中擺脫出來,卻不能自由地通過在家庭外的工作獲得自主的生活。教育平等與工作平等之間的鴻溝、家庭與職業之間的矛盾無疑是女性面臨的兩大主要的生活困境,且加劇了女性自我認同的危機。

這是既好又壞的時代所帶給女性的機遇與挑戰。這一狀態是常態還是暫時的,女性如何走出困境,未來的發展方向如何等等問題,本文暫未做任何討論。本文的目的僅在于闡述女性所遇到的前所未有的危機,其他方面的論證與闡述有待于后續的研究。

參考文獻:

[1]安東尼·吉登斯.現代性的后果[M].南京:譯林出版社,2000.

[2]烏爾里?!へ惪?風險社會[M].南京:譯林出版社,2004.

[3]烏爾里?!へ惪?個體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猜你喜歡
自我認同風險社會個體化
個體化健康教育在小兒厭食癥患者中的應用
個體化護理在手術室護理質量中的應用研究
個體化護理在感染科中的護理應用
個體化疼痛護理干預在緩解帶狀皰疹患者疼痛中的應用效果分析
學校場域中的教師標定
全球治理下的外層空問國際環境法治問題
風險社會背景下大學生安全意識及防范能力調查
當代大學生自我認同問題的研究現狀與展望
炫耀性消費對中學生自我認同的影響研究
論風險社會下生態文明建設中新聞媒體角度的塑造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