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鏡黏膜下剝離術治療上消化道黏膜下腫瘤的臨床研究

2017-01-20 16:51
中國社區醫師 2017年36期
關鍵詞:胃底腫物肌層

041000山西省臨汾市中心醫院消化內科

隨著胃鏡及超聲內鏡(EUS)的進步,上消化道黏膜下腫瘤(SMTs)的確診率有了明顯的提高。而內鏡黏膜切除術(EMR)及內鏡黏膜下剝離術(ESD)的臨床應用,極大地發揮了內鏡微創治療的優勢[1]。本研究通過對32例上消化道黏膜下腫物患者行ESD的治療和隨訪情況進行回顧性分析,評價內鏡ESD對上消化道黏膜下腫瘤的治療價值。

資料與方法

2014年5月-2016年5月收治上消化道黏膜下腫瘤患者32例。男18例,女14例;年齡31~68歲,平均(45.3±14.8)歲。排除標準:①排除黏膜下腫瘤屬于腔外型或腫物>3.0 cm的患者;②排除患有其他嚴重軀體疾病,可能會對研究結果產生影響的患者,如嚴重的肝腎疾病、心腦血管疾病等。所有入組患者均詳細告知手術內容和注意事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器械及配件:OLYMPUS-H260胃鏡及內鏡主機,EndoEcho EU-M 2000型超聲內鏡小探頭;ERBE公司高頻電切裝置(ICC 200,ERBE,德國)、APC2型氬離子凝 固 器(ERBE);Dualknife 刀(KD-650L,Olympus),注射針(NM-4L-1,Olympus),IT2 電刀(KD-611L,Olympus);CO2氣泵(CR4500,杭州安杰思公司);三角刀(KD-640L, Olympus), 鈦 夾 (HX-610-135L)及植入器,圈套器(SD-230U-20或30,Olympus)、透明帽(ND-201-11802,Olympus),Coagrasper電凝止血鉗(FG-8U-1,Olympus)。

方法:所有患者均采用內鏡微創治療手段。術中予氣管插管,丙泊酚全身復合麻醉,麻醉成功后行內鏡操作,胃鏡前端加透明帽。在對患者進行手術治療之前,均需完善輔助檢查,行高頻小探頭超聲檢查,如果檢查結果顯示病變局限在黏膜肌層或黏膜下層且<1.0 cm,則可以選擇EMR切除的手術方式進行治療;如果檢查結果顯示病變大小1.0~3.0 cm,或來源于固有肌層,則可以選擇ESD治療。如果在內鏡治療下發現無法完全切除病灶,則需改行外科手術治療,以保證手術治療的效果。切除的病灶送病理學檢查。

ESD操作方法:①標記:用APC對病灶周圍5 mm黏膜進行標記,每個標記點間隔約5~10 mm。②黏膜下注射:予靛胭脂生理鹽水混合液(100 mL生理鹽水+2 mL靛胭脂+1 mL腎上腺素)進行反復黏膜下注射,至病灶明顯抬起。③邊緣切開:沿標記點應用三角刀切開病變周圍黏膜,首先切開的部位為病變的遠端。④剝離:剝離過程中,根據情況采用三角刀或IT刀將病灶從黏膜下層進行剝離,同時需反復地黏膜下注射,防止術野不清。⑤創面處理:應用APC對創面所有可見血管進行預防性止血處理。

病理診斷:切除標本均以4%甲醛固定,制片行HE染色及免疫組化染色(抗體 為 CD34、 CD117、 DOG1、 SMA、Desmin、S-100)明確性質。

術后處理及隨訪:所有患者術后禁食2~5 d,伴有并發癥者,延長禁食時間;靜脈予抗生素、質子泵抑制劑、止血藥、營養支持等,待逐漸恢復飲食后出院。院外繼續口服質子泵抑制劑4周。術后第3、6、12個月內鏡及超聲內鏡(第6個月)隨訪復查,觀察創面愈合情況,有無病變殘留及復發等情況。

結 果

一般結果:病變位于食管22例(上段3例,中下段19例),胃部10例(胃底2例,胃體3例,胃竇5例);病變平均大小(1.5±0.7)cm;EUS提示來源于黏膜肌層12例,黏膜下層6例,固有肌層14例;6例病變行EMR完整切除;24例行ESD術,其中1例病變位于胃底,術中穿孔轉外科手術治療,余均完整切除;另有2例位于食管下段且病變≥2.0 cm,經內鏡隧道腫瘤切除術(STER)完整切除;術后病理提示25例平滑肌瘤,3例間質瘤(極低度惡性),4例異位胰腺,切緣均為陰性。

并發癥及處理方法:大部分病灶術中均有微小出血,均予三角刀或IT刀電凝止血,對于較大的血管應用Coagrasper電凝止血鉗止血;術中1例病變位于胃底穹窿部,小探頭超聲提示來源于固有肌層,大小約1.5 cm×1.2 cm,予ESD治療,術中發現,病變來源于固有肌深層,且與漿膜層粘連,切除過程中漿膜層破損,發生氣腹,病變相對較大,不能在短時間內切除,發生腹腔感染機會較大,轉外科手術。另有2例病變位于食管下段,EUS提示均來源于固有肌層,1例呈馬蹄狀,大小約2.5 cm×2.0 cm;1例為半球狀,大小約2.0 cm×2.0 cm,采用ESD術穿孔可能性較大,且不易修補,遂行STER術完整切除,術后無隧道出血及感染。

術后處理:所有病例術后均禁食2~5 d,并予抑酸、止血、營養等處理。所有患者術后均進行胃鏡及超聲內鏡隨訪,隨訪期3~12個月,術后創面愈合,無病變殘留和復發。

討 論

ESD主要并發癥是出血及穿孔。出血是最常見的并發癥,包括術中即時出血及術后遲發性出血。術中出血,多為微小出血,多數可控;遲發性出血多在術后24~72 h發生。另外,穿孔是ESD術的嚴重并發癥,可能影響ESD的成功與否。術中較小的穿孔均可行予鈦夾封閉,較大的穿孔需要外科修補[2]。本研究顯示上消化道淺表、<1.0 cm的病變,均可行EMR完整切除,并發癥少。而病變來源層次較深或者>1.0 cm黏膜下腫物,可采取不同的手術方式切除。本研究中較為突出的是位于胃底的黏膜下腫物,胃底部位胃壁薄,而病變相對較大、來源于固有肌層,術中發生穿孔,短期無法切除病變,封閉穿孔,轉外科手術。

總之,術前EUS可有效預判上消化道黏膜下腫瘤的病變性質及來源層次,指導內鏡病例選擇。EMR術治療微小平滑肌瘤成功率較高,可獲得病理標本,可作為治療微小平滑肌瘤的優先治療方式;而較大病變或者來源于固有肌層的黏膜下腫物,可靈活采取ESD(STER)治療。

[1]徐美東,李亮.內鏡黏膜下剝離術治療消化道巨大脂肪瘤[J].中華消化雜志,2012,32(8):505-508.

[2]程秀,尹雪.內鏡黏膜下剝離術治療消化道黏膜下腫瘤的護理[C].第二十四屆全國中西醫結合消化系統疾病學術會議論文集,2012.

猜你喜歡
胃底腫物肌層
乳腺腫物的超聲自動容積成像與增強磁共振診斷對比分析
3D腹腔鏡下巨大食管裂孔疝修補術聯合胃底折疊術的臨床應用
改良三明治法同步與序貫聯合套扎治療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的療效比較
經腹腔鏡Nissen與Toupet胃底折疊術治療GERD前瞻性隨機對照研究的Meta分析
TURBT治療早期非肌層浸潤性膀胱癌的效果分析
非肌層浸潤性膀胱癌診治現狀及進展
高齡患者結腸癌伴右肝腫物的診治探討
非肌層浸潤膀胱腫瘤灌注治療研究進展
HX-610-135L型鈦夾在經尿道2μm激光切除術治療非肌層浸潤性膀胱癌中的應用
主氣管腫物手術的氣道建立和麻醉管理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