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策略研究

2017-01-21 13:38馬曉飛
卷宗 2016年10期
關鍵詞:問題意識初中語文策略

馬曉飛

摘 要:素質教育的呼聲近幾年愈來愈強烈,我們在肯定已取得的成績的同時不得不面對傳統教學遺留下來的種種后患,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是新課程改革所做的必然選擇,本文從閱讀文本的角度探討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策略。

關鍵詞:初中語文;問題意識;策略

要真正讀懂一篇文章,光了解詞句的表達作用還不夠,還需要了解文章的結構布局,從整體把握,教會學生段、篇質疑方法。那么段、篇質疑如何進行?盡管文無定法,但有規律可循。首先要讓學生了解各類文章的基本閱讀方法,以及與此相關的表達方式、表現手法。其次,了解析段的基本手法:劃分層次,歸納段意,理清段落層次之間的關系與聯系,注意段落層次之間的過渡與照應。以上訓練有規律可循,學生避免了質疑的盲目性、隨意性。思維總是從問題開始的,質疑也就發展了學生的思維,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引發了學生獨立鉆研課文的興趣,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通過訓練,學生基本上自己能有針對性地進行質疑了。

1 記敘文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問題意識

文體特點:記敘文是指記人、敘事、寫景、狀物等類的文章。古代的記、傳、序、表、志等,現代的消息、通訊、簡報、特寫、傳記、回憶錄、游記等,都屬于記敘文的范疇。記敘文的主要特點是以記敘為主,采取綜合表達的方法,包括記敘中的描寫、記敘中的說明、記敘中的議論和抒情等。記敘的要素包括時間、地點、人物和事件的原因、經過和結果。從寫作對象的不同,可分為四類:1.寫人的記敘文:不一定有完整的故事,但一定要有集中的人物。 2.敘事的記敘文:不一定有集中的人物,但一定要有完整的事件。(記事的六要素一定要交代清楚: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原因、結果) 3.寫景的記敘文(即散文):觀察逼真、繪景絢麗、語言優美。4、狀物的記敘文:沒有完整的事件和集中的人物。但是它們知識性強,內容新鮮,描寫生動,富有兒童情趣。

培養策略:教無定法,但還是有一些規律可循的。比如很多記敘文可以從課文題目發問。文章的題目往往是文章內容的精辟的提煉,主旨所在,猶如文章的“眼睛”。抓住了課題,文章的內容也就了解了。啟發學生通過課題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使閱讀帶有濃厚的趣味性,從而培養學生從課題入手閱讀課文的能力。寫人的記敘文如《我的叔叔于勒》可針對題目質疑“于勒”是個什么樣的人?為什么要寫于勒?作者會運用怎樣的手法去寫于勒?通過于勒的故事想表現怎樣的主題?寫景的記敘文如《濟南的冬天》學生也會根據題目問道:“濟南是個怎樣的地方?那里的冬天有怎樣的特點?作者為什么寫濟南的冬天?”以事件命題的文章如《“諾曼底號”遇難記》,教學生質疑時,讓學生抓住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發問。學生會問:遇難時的情形是怎樣的?為什么會遇難?有人營救嗎?結果是怎樣的?一下就抓住了文章的主要內容。學習時,圍繞這些問題展開討論,問題解決了,課文也就讀懂了。

2 議論文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問題意識

文體特點:關于對議論文文體基本特征的認識,我們引用魏晉南北朝梁代劉勰在《文心雕龍·論說篇》中所說的話來加以強調和說明。議論古代稱“論說”。劉勰認為:“圣哲彝訓曰經,述經敘理曰論。論者,倫也。倫理無爽,則圣意不墜?!边@就是說,古代的圣哲賢人的精辟言論叫做經,而闡述經典、敘釋哲理的叫做論。就是說經是原典,而論是闡述發揮。議論文展開議論是以說服讀者為目的的。它無論對什么問題、什么事物展開議論,無論在議論中表達什么見解,提出什么主張,講述什么道理,或者反駁他人的什么觀點,都是為了達到說服讀者,令讀者信服的目的。如果說,說明文的基本特點是它的解說性,要把說明的對象是“什么”向讀者解說清楚,那么,議論文的基本特點則是它的說服性,從思維類型上來說,要回答出“為什么”,要講出道理來說服讀者。葉圣陶說:“說明文以‘說明白了為成功。而議論文卻以‘說服他人為成功?!边@正說明了議論文的基本特點。

培養策略:議論文有三要素:論點、論據、論證。在閱讀教學的過程中針對這三要素進行質疑,會對文本理解的更加深刻。以一篇文章為例,最典型的是吳晗的《談骨氣》: 引論部分:開篇提出論點——我們中國人是有骨氣的。接著,用孟子的話解釋論點“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本論部分 :用三個事例分別證明論點——文天祥的“富貴不能淫”;窮人不食嗟來之食的“貧賤不能移”,聞一多的“威武不能屈”。結論部分:解釋當今無產階級的骨氣并發出號召??梢砸龑W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就三要素提出問題:文章論點是什么?為什么要這樣?我們應該怎么做?帶著這些問題再去細讀文章,仔細體會就會發現:三個部分之間都有過渡,在引論和本論之間有“我們祖先的許多有骨氣的動人事跡,還有他積極的教育意義?!币鱿旅嫒齻€事例的敘述。本論和結論之間有“孟子的這些話,雖然在兩千多年以前說的,但直到現在,還有他積極的意義?!边M行過渡。在第一和第二例之間,有“另一個故事”、“還有個例子”進行過渡。這些過渡句,使文章渾然一體。 三個部分分別回答了三個問題:引論部分解答“是什么”的問題;本論部分解答“為什么(要有骨氣)”的問題;結論部分回答“我們怎么辦”的問題。三個事例都是概括敘述的,每個事例的后面都有幾句簡短的議論。這些議論闡明了事件所包含的意義,把事例緊緊地扣在論點上,是論點和論據聯系的紐帶,否則就就事論事,論點和論據脫節了。

3 說明文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問題意識

文體特點:說明文是以說明為主,兼用敘述、描寫、議論等表達方式,用以介紹事物、解說事理的文體。它主要是介紹客觀事物的形狀、構造、性質、特點、成因、關系、功用,解釋事理的含義、特點、演變過程等。說明文的特點是“說”,而且具有一定的知識性。這種知識,或者來自有關科學研究資料,或者是親身實踐、調查、考察的所得,都具有嚴格的科學性。為了要把事物說明白,就必須把握事物的特征,進而揭示出事物的本質屬性,即不僅要說明“是什么”,還要說明“為什么”是這樣。因為說明文以給人科學知識為目的,所以它以客觀介紹為主,一般不表示作者的主張和思想感情的傾向。同時說明文的語言必須簡潔、準確、明白,讓人易懂易解。

培養策略:閱讀說明文要注意這樣幾點:說明對象的特征,說明的順序,說明方法,說明文語言的特點等。學生就此生發各種各樣的問題就會更準確地把握文章的重點。比如教《宇宙里有些什么》有這樣一句話:“可是這種星星的物質,密度特別大,火柴頭那么大的一點點就抵得上十多個成年人的重量?!比绻唤探o學生這里運用了作比較的說明方法,學生就會死記答案。如果學生會提出“為什么用這種說明方法”的問題,就會進一步體會到用了作比較的說明方法會使說明對象的特征更加鮮明,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自然也會對這種事物的特征把握的更加準確。再如講授《中國石拱橋》我讓學生看了很多的石拱橋,有學生就問到石拱橋看上去好像一樣,又好像不一樣,那它的特點是什么呢?我也就勢問學生:“是啊,石拱橋又有怎樣的特征,為什么要具備這樣的特征呢?”帶著這樣的問題學生再去閱讀課文就會對事物的特征把握的更準確了。

參考文獻

[1]王恩娟.《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學生問題意識培養探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6.17

猜你喜歡
問題意識初中語文策略
如何打造初中語文高效課堂
例談未知角三角函數值的求解策略
我說你做講策略
高中數學復習的具體策略
淺議學生問題意識培養策略
Passage Four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