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試論如何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

2017-01-21 17:27卓拉滿都拉
卷宗 2016年10期
關鍵詞:傳承與發展文化遺產

卓拉滿都拉

摘 要:我國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國,但由于法規的不完善及人們的保護意識薄弱等原因,導致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瀕危、失傳的重大危機,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刻不容緩。因此必須通過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合理制定保護措施,并利用各種途徑進行文化傳承,才能保證非物質文化遺產永久流傳。

關鍵詞:文化遺產;項目保護;傳承與發展

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對自然環境的矛盾越來越深,為使經濟的發展在社會和諧的背景下進行,就必須重視和諧文化的建設,其中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的現實意義和悠久的文化底蘊,是和諧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通過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不但能構建和諧社會,還能刺激社會經濟的發展,從而出現雙贏的局面。

1 建立完善的“非遺”保護體系

建立完善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體系,是整個保護工作的重中之重,要以黨的十八大精神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構建科學有效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體系,充分發揮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傳承、弘揚中華民族精神,增強民族凝聚力,促進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不可替代的作用。建立完善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機制、工作機制,切實執行落實“非遺法”,設立專項保護資金,納入到政府財政預算,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生態保護區,制定傳承人保護計劃,完善四級名錄保護體系,加強普查成果的研究整理與保存。加強“非遺”保護工作隊伍建設,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專業性很強,涉及范圍廣,要取得卓有成效的“非遺”保護,就必須努力建立起一支真正素質高、業務精、熱愛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優秀人才隊伍。要以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堅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真實性和完整性,在有效保護的前提下合理利用,防止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誤解、歪曲和濫用,在科學認定的基礎上,采取有力措施,使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社會中得到確認、尊重和弘揚。

2 重點項目保護

明確“非遺”重點項目保護,是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以有效保護的切入點。重點項目的保護,主要是針對地域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進行科學的論證和劃分,既要客觀又要有重點和分級,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集中、特色鮮明、形式和內涵保持完整的特定區域,應當制定重點保護規劃,實行區域性整體保護,對具有重大歷史價值、文化價值、科學價值、瀕臨滅絕、亟待搶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實行重點優先保護,采取圖像錄制、圖片采集、文字記錄、實物收集等一切有效手段進行收集并建立數據庫,經論證后,按級別積極申報進入名錄保護體系,對重點項目進行深入發掘、整理和研究,扶持鼓勵重點項目的傳承和傳播,采取展示、展演、宣傳和推廣等積極措施,加大對重點項目的保護力度,使一批優秀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有效搶救保護。

3 “活態”傳承是非遺保護最有效的方法

我國的傳統文化是傳承的文化、是傳人的文化,代代相傳、口傳心授是其獨特的傳播延續方式。因此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關鍵在于人,尤其是針對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的積極有效保護。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才得以保存,得以流傳至今。因此,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最理想的方式就是“活態”傳承。

(一)名錄項目保護。建立本地域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體系。對那些確有歷史價值、文學價值、藝術價值、科學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采取項目保護,要鼓勵積極申報國家級、省級、市級、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全面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普查、調查工作,摸清家底,建立起四級名錄保護體系。

(二)傳承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存在是人的存在,要想保護好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要保護其文化形態,更重要的是以人為載體的知識和技藝的保護與傳承。要健全傳承制度,加大對代表性傳承人、學藝者的培養和扶持,提供必要的傳承場所,建立傳承人檔案,提高他們的社會地位、經濟保障,政府要大力支持和鼓勵傳承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提供必要的經費資助其開展授徒、傳藝、交流等活動,做好非遺知識普及教育,加強對熟練掌握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技能藝人的跟蹤調查,有針對性地進行有效保護,支持和提供其參與社會公益性活動,把“活態”保護和傳承保護結合起來。

(三)節會保護。利用“文化遺產日”、宣傳民族民間傳統節日,擴大知名度,提高影響力,充分展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獨特魅力。舉辦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展示活動,搭設傳統手工技藝展示平臺,以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展覽、展演、講座等宣傳展示活動,積極培育傳統表演藝術精品項目,促進優秀文化傳播和弘揚,讓人民群眾共享非遺保護成果,讓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民族民間傳統節會中復活。

(四)基地保護。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非遺”傳承基地和生態保護區等各類載體,弘揚優秀的民族民間傳統文化,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通過本真的形式再現給世人,讓人們感受到傳統文化的無限魅力和原汁原味的民風民俗,使民間習俗、絕技、絕藝在基地保護中得以存活、傳承,讓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社會、融入生活,促進當地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將基地保護和活動保護結合起來。

4 非遺與旅游發展有機結合

非遺與旅游、與文化發展有機結合,是“非遺”生產性保護的一種常見模式。發掘、搶救一個“非遺”項目,不是要把它們放入博物館,而是要拓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公共性文化空間,充分展示傳統文化的豐富性和獨特性,讓人們通過旅游,真實地感受到非物質文化遺產就在我們的身邊,使民眾有一種認同感、歷史感和歸屬感,將文化資源優勢轉換為經濟優勢,讓文化旅游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5 創新宣傳機制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個國家和民族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創造的特殊文化形式,物質生活的極大豐富也催生了人們對更高精神文化的需求,在非物質文化遺產這個當今熱門詞語下,人們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歸屬感心理日益強烈,人們越來越意識到,那些涵蓋在民族民間習俗內的古老傳統的智慧與價值所在。要積極運用現代技術傳播平臺,擴大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有效利用和宣傳展示,不僅要靠廣播、電視、網絡、報刊等媒體宣傳,更重要的是注重傳統文化的教育,要讓優秀的傳統文化走進學園,讓青少年了解和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和精神,利用一切宣傳手段,營造良好氛圍,凝聚全社會有識之士共同參與、形成合力,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6 正確處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發展的關系

在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實際工作中,要正確處理好保護與傳承、傳承與發展的關系,要認真貫徹搶救第一、保護為主、合理利用的方針,要正確理解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原則。保護和傳承我們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傳承是發展的基礎和條件,而發展和合理利用又是創新的基礎和動力,發展是為了更好的保護和傳承,它們又是緊密相連、缺一不可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要在有效保護的基礎上,將其中的優良基因延續不斷地傳承下去,并在傳承的過程加以發展和創新,進行活態保護和活態繁衍,在繁衍中得到發展壯大,為人類服務、為社會服務,為建設先進的社會主義文化服務,使經濟和文化協調發展。

綜上所述,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任務極其艱巨,只有充分認識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對自己民族文化建設的重大意義,再切實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才能在真正意義上傳承民族文化思想。

參考文獻

[1]翟風儉.從“草根”到“國家文化符號”[J].藝術評論,2007.6

[2]王巨山.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征及其保護的再認識[J].社會科學特刊,2006.5

[3]唐祥.“花兒”進校園 塞上歌聲甜――對寧夏“花兒”進校園教學活動的思考[J].群文天地,2012,(07):9

猜你喜歡
傳承與發展文化遺產
與文化遺產相遇
酌古參今——頤和園文化遺產之美
論非物質文化遺產整體性保護
活態文化
《文化遺產》2016總目錄
淺談貴州地區布依族舞蹈的傳承與發展
文化遺產保護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