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產關系與歷史唯物主義理論的發展

2017-01-21 19:16李美寶
卷宗 2016年10期
關鍵詞:生產關系歷史唯物主義生產力

摘 要:生產力和生產關系范疇是馬克思借以批判和分析資本主義生產過程的重要概念,也是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理論中的基石。生產關系是馬克思剖析資本主義社會的概念工具,隨著馬克思經濟學知識水平的完善和對現實認識的深化,生產關系概念也不斷推進,內涵更加豐富準確,直至最后以關系來解釋資本,以關系來認識整個資本主義運行方式,總結出歷史唯物主義以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內在矛盾為基礎的歷史規律,創立剩余價值理論,指認資本主義生產的顛倒性,即資本對人的統治,資產階級社會生產的本質是對工人的剝削。

關鍵詞:生產力;生產關系;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

1 生產關系概念的內涵演變

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之前,馬克思基本上是從倫理層面上以異化的交往形式來剖析和批判市民社會,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通過論述異化勞動的四種表現,即:勞動者和勞動產品相異化、勞動者和勞動活動相異化、勞動者同人的本質相異化、人與人相異化來初步揭示資本主義私有制的生產關系的本質?!渡袷ゼ易濉肥菍Α?844年手稿》的思想的繼續和深化,將異化勞動下的生產關系的本質思想進一步發展,“在資本主義私有制生產關系下,資產階級占有生產資料,無產階級喪失了生產資料,資產階級用占有的生產資料無償地占有工人的剩余勞動,生產資料只為私有者(資本家)本身帶來利益,對勞動者(工人)來說則是奴役人的手段。所以,私有制、特別是資本主義私有制的生產關系的實質是剝削與被剝削、壓迫與被壓迫、奴役與被奴役的關系。馬克思、恩格斯認為,私有制、特別是資本主義私有制的生產關系是極不合理的,無產階級必須通過社會主義革命消滅資本主義私有制和一切私有制的生產關系,建立合理的社會主義公有制的生產關系?!盵1] 因此,在《1844年手稿》和《神圣家族》中,馬克思、恩格斯已經接近提出生產關系概念。

生產關系概念正式提出和運用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 “共產主義和所有過去的運動不同的地方在于:它推翻一切舊的生產關系和交往關系的基礎,并且第一次自覺地把一切自發形成的前提看做是前人的創造,消除這些前提的自發性,使它們受聯合起來的個人的支配?!盵2]“一切歷史沖突都根源于生產力和交往形式之間的矛盾”[3]“生產力與交往形式的關系就是交往形式與個人的行動或活動的關系”,“這種活動的基本形式當然是物質活動,一切其他的活動,如精神活動、政治活動、宗教活動等取決于它?!盵4]通過文本考察不難發現,雖然馬克思已經提出了生產關系概念,但是更大意義上只是從交往關系、交換關系的角度來理解生產關系。究其原因,此時馬克思在分工語境下的生產關系還是一種籠統的、倫理上的交往形式,而不是馬克思在1857年前后所形成的以資本和雇傭勞動為基礎的,從生產過程的社會性質來說明生產關系概念。此時的馬克思還未超越斯密,沒有區分社會分工和工場手工業的內部分工,仍然從交往形式出發,用分工來解釋不同社會形式的物質生產的本質差別,而直到《哲學的貧困》中馬克思才指出工場手工業分工是資本主義社會特有的分工,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對社會歷史剖析是沿著歷史-物質生產-所有制-分工的邏輯進行的。

在《哲學的貧困》中,馬克思將生產關系作為一個核心概念提出來,但是更多的還是從交換關系或者分配關系層面而不是從生產的社會性質來理解生產關系。此時,馬克思對資本的認識是從物的角度理解為積累勞動,而不是將其理解為生產關系?!?一個最核心的問題是: 馬克思還沒有發現,隨著手工業資本主義向資本主義大工業的轉變,原本以貨幣為媒介的交換關系會演變成資本對雇傭勞動所創造的剩余價值的剝削,或者說演變成資本自身的增殖過程。一旦深入到這一層面,研究者便不再會滿足于對交換關系的關注,而必然會關注資本主義生產的獨特的社會性質。此時的馬克思還沒有到達這一思想水平?!盵5]雖然馬克思還是從交換關系的角度理解生產關系,但已不再是《德意志意識形態》中簡單的交換關系,而是進入到積累的勞動和與直接的勞動的對抗關系的不平等交換關系層面?!斑@難道不是說,生產方式,生產力在其中發展的那些關系,并不是永恒的規律,而是同人們及其生產力的一定發展相適應的東西,人們的生產力的一切變化必然引起他們的生產關系的變化嗎?由于最重要的是不使文明的果實—已經獲得的生產力被剝奪,所以必須粉碎生產力在其中產生的那些傳統形式?!盵6]雖然馬克思對生產關系的本質是什么,沒有做出科學的界定,但是在《哲學的貧困》中馬克思已進入到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同時,馬克思指出生產關系同產品一樣,也是人們在生產過程中生產出來的。他說 :“經濟學家蒲魯東先生非常明白,人們是在一定的生產關系中制造呢絨、麻布和絲織品的。但他不明白,這些一定的社會關系同麻布、亞麻等一樣,也是人們生產出來的。社會關系和生產力密切相聯。隨著新生產力的獲得,人們改變自己的生產方式,隨著生產方式即謀生的方式的改變,人們也就會改變自己的一切社會關系。手推磨產生的是封建主的社會,蒸汽磨產生的是工業資本家的社會?!盵7]

在《雇傭勞動與資本》中,馬克思明確指出資本是一種生產關系,反對只從“物”的角度把資本理解為積累起來的勞動,“資本的實質并不在于積累起來的勞動是替活勞動充當進行新生產的手段”[8]“資本也是一種社會關系。這是資產階級的生產關系,是資產階級社會的生產關系。構成資本的生活資料、勞動工具和原料,難道不是在一定的社會條件下,不是在一定的社會關系內生產出來和積累起來的嗎?難道這一切不是在一定的社會條件下,在一定的社會關系內被用來進行新生產的嗎?并且,難道不正是這種一定的社會性質把那些用來進行新生產的產品變為資本的嗎?”[9] 資本作為一種社會生產關系,有其產生的歷史前提和發展過程,因此,資本不可能是自在自為的永恒存在,而只能是一種歷史性的存在,在一定的歷史發展階段必將被超越。同時在《雇傭勞動與資本》中,馬克思進一步發展了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相結合思想,“各個人借以進行生產的社會關系,即社會生產關系,是隨著物質生產資料、生產力的變化和發展而變化和改變的?!盵10]

隨著經濟學研究的推進,在五六十年代,馬克思克服古典政治經濟學的缺陷,創立了剩余價值理論,為馬克思全面剖析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及其本質提供了科學依據。隨著剩余價值的生產,勞動資料變成資本,勞動變成雇傭勞動,貨幣所有者變成資本家,勞動者變成雇傭工人,資產階級社會的生產過程實際上已表現為資本家對工人剝削關系的生產過程。在《1857 ~ 1858 年經濟學手稿》中馬克思進一步強調資本不是物,而是以物為中介的生產關系。馬克思認為,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中,商品、貨幣、資本、價值、利潤、利息、地租、信用、工資等,雖然都是以物的形式存在的,但它們的實質不是物,而是在物與物的關系的形式下掩蓋著的人與人之間的社會生產關系;正是因為在資本主義社會中,人們之間物的關系和物與物的關系掩蓋了人們之間的社會生產關系,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顛倒為物與物的關系,馬克思以此揭示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拜物教性質,馬克思說“要找一個比喻,我們就得逃到宗教世界的幻想中去。在那里,人腦的產物表現為賦有生命的、彼此發生關系并同人發生關系的獨立存在的東西。在商品世界里,人手的產物也是這樣。我把這叫作拜物教。勞動產品一旦作為商品來生產,就帶上拜物教性質,因此拜物教是同商品生產分不開的?!盵11]在《資本論》中,馬克思特別強調從再生產過程的角度分析生產關系,全面揭示了生產關系總體系的各個方面及其相互關系。馬克思指出生產資料所有制是一切生產關系的基礎,生產關系決定著分配關系、交換關系和消費方式?!霸谝磺猩鐣问街卸加幸环N一定的生產決定其他一切生產的地位和影響,因而它的關系也決定其他一切關系的地位和影響。這是一種普照的光,它掩蓋了其他一切色彩,改變著他們的特點。這是一種特殊的以太,它決定著它里面顯露出來的一切存在的比重”[12]。因此,交換關系不在是一種自在自為的關系,而是被生產關系所決定的社會關系。

2 分工邏輯中的生產關系

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恩格斯是以分工邏輯尺度來分析生產力的?!吧鲜鋈齻€因素即生產力、社會狀況和意識,彼此之間可能而且一定會發生矛盾,因為分工不僅使精神活動和物質活動、享受和勞動、生產和消費由不同的個人來分擔這種情況稱為可能,而且成為現實,而要使這三個因素彼此不發生矛盾,則只有再先滅分工”“隨著分工的發展也產生了單個人的利益或單個家庭的利益與所有互相交往的個人的共同利益之間的矛盾”“只要分工還不是出于自愿,而是自然形成的,那么人本身的活動對人來說就成為一種異己的、同他對立的力量,這種力量壓迫著人,而不是人駕馭著這種力量?!盵13]馬克思將分工與所有制等同,還沒有認識到所有制的劃分依據是生產中人與人的社會關系,而分工只是不同勞動形式的劃分,用斯密的分工邏輯來理解生產力和 機器大工業,必然導致生產力的異化,因此馬克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強調要消滅分工和所有制。

雖然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建立在分工邏輯上,但這并不影響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在哲學層面構建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馬克思主義歷史觀一定是建立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基礎上的?!暗?,如果這種倫理、神學、哲學、道德等等和現存的關系發生矛盾,那么,這僅僅是因為現存的關系發生矛盾”[14]“只有隨著生產力的這種普遍發展,人們的普遍交往才能建立起來”[15]。雖然此時的生產關系更多的是屈于交往關系概念之下,還沒有達到準確的社會關系的內涵,但是馬克思已經開始從客觀現實矛盾去剖析歷史中資本主義社會,為在《哲學的貧困》和《雇傭勞動與資本》中從生產過程理解社會關系打下基礎。

3 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與歷史唯物主義理論的形成

歷史唯物主義既包括人與自然的關系即生產力;也包括人與人的關系即生產關系?!兜乱庵疽庾R形態》是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理論形成的基礎起點,整個西方形而上學,柏拉圖、笛卡爾等追求萬事萬物現象后的永恒本質,而“理念”則被看成這個永恒不變的本質,認為歷史是觀念的自律。而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從實踐的物質生產出發,把觀念回溯到世俗基礎,瓦解觀念、理性的自律性,從生產出發來理解社會,開始建立自己的歷史唯物主義理論。受斯密和赫斯的影響,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從交往形式出發,雖然對不同社會形態的生產關系的本質并不理解,但已經初步進入到以生產力和交往形式的矛盾運動解釋現實,“一定的生產方式或一定的工業階段始終是與一定的的共同活動方式或一定的社會階段聯系著的,而這種共同活動方式本身就是‘生產力;由此可見,人們所達到的生產力的總和決定著社會狀況,因而,始終必須把‘人類的歷史同工業和交換的歷史聯系起來研究和探討”[16]。馬克思還通過論述生產力與交往的矛盾運動來闡述自己的“共產主義觀”,馬克思明確表示共產主義不是理想,而是現實的運動,“只有隨著生產力的這種普遍發展,人們的普遍交往才能建立起來;普遍交往,一方面,可以產生一切民族中同時都存在著‘沒有財產的群眾這一現象(普遍競爭),使每一民族都依賴于其他民族的變革;最后,地域性的個人為世界歷史性的、經驗上普遍的個人所代替”[17]“共產主義對我們來說不是應當確立的狀況,不是現實應當與之相適應的理想。我們所稱為共產主義的是那種消滅現存狀況的現實運動。這個運動的條件是由現有的前提產生的”[18]。同時,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已經從物質生產出發闡述自己的歷史觀,即市民社會是整個歷史的基礎,從市民社會出發闡明意識的產生過程。而且強調生產力、交往形式的矛盾運動與階級意識產生的關系,“一方面還沒有一定的生產力,另一方面還沒有形成不僅反抗舊社會的個別條件,而且反抗舊的‘生活生產本身、反抗舊社會所依據的‘總和活動的革命群眾,那么,正如共產主義的歷史所證明的,盡管這種變革的觀念已經表述過千百次,但這對于實際發展沒有任何意義”[19],因此階級意識的產生只能來源于生產力的發展,階級斗爭只能在生產力、交往從形式的矛盾充分發展后才能成功。

在《哲學的貧困》中,通過批判古典政治經濟學的形而上學和蒲魯東把政治經濟學變成“概念史”形而上學,馬克思對歷史唯物主義第一次有了較科學的論述。馬克思批判古典政治經濟學把資產階級生產關系說成是永恒不變的范疇,以及蒲魯東把生產關系看作是原理,認為生產關系是不依賴現實關系而自生的思想,完全忽略其產生的歷史運動。馬克思強調說“人們按照自己的物質生產率建立相應的社會關系,正是這些人又按照自己的社會關系創造了相應的原理、觀念和范疇。所以,這些觀念、范疇也同它們所表現的關系一樣,不是永恒的。他們是歷史的、暫時的產物。生產力的增長、社會關系的破壞、觀念的形成都是不斷運動的,只有運動的抽象即‘不死的死才是停滯不動的”[20]。因此,馬克思認識到對古典政治經濟學的批判,僅僅回到世俗基礎(現實生活)還不夠,還必須深入生活的內在矛盾,即成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馬克思說“資產階級借以在其中活動的那些生產關系的性質決不是單一的、單純的,而是兩重的;在產生財富的那些關系中也產生貧困;在發展生產力的那些關系中也發展一種產生壓迫的力量;這些關系只有不斷消滅資產階級單個成員的財富和產生出不斷壯大的無產階級,才能產生資產者的財富,即資產階級的財富;這一切都一天比一天明顯了?!盵21]通過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馬克思看到了對抗中的階級關系,而不再是《德意志意識形態》中自由的交往形式,強調階級的對抗只能是經濟關系的對抗,而不是范疇的變革;階級斗爭不是自主性的,而是建立在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之上。

《1857-1858經濟學手稿》是馬克思在經濟學研究中對歷史唯物主義建構的邏輯完成,“當馬克思還沒有通過經濟學深入到現代社會生活的復雜層面,尤其還沒透析‘資產階級社會經濟運作中社會本質的顛倒性物化現象時,歷史唯物主義的哲學抽象就還沒有完全得到歷史確證。我以為,馬克思在他的第三次經濟學研究,即《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中必將要完成這個重要的跨越?!盵22]隨著商品和勞動二重性學說以及剩余價值理論的建立,馬克思看到資本這種生產關系對人的統治,對資本主義生產過程實質的理解也有了根本性的突破,即貨幣所有者變成資本家,勞動者變成雇傭工人,資產階級社會的生產過程實際上已表現為資本家對工人剝削關系的生產過程?!吧a過程和價值增殖過程的結果,首先表現為資本和勞動的關系本身的,資本家和工人的關系本身的再生產和新生產。這種社會關系,生產關系,實際上是這個過程的比其物質結果更為重要的結果?!盵23]馬克思通過再次深入分析“資本”,認識到資本對資產階級社會的統治,提出“資本生產方式”概念,馬克思說“我們稱為資本主義生產的是這樣一種社會生產方式,在這種生產方式下,生產過程從屬于資本,或者說,這種生產方式以資本和雇傭勞動的關系為基礎,而且這種關系是起決定作用的、占支配地位的生產方式?!盵24]“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概念的提出,是馬克思對資產階級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社會存在和社會關系矛盾的總結,標志著馬克思科學資本主義批判理論的成熟,也是歷史唯物主義理論的再次確證。

注釋

[1]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人民出版社 1979年版,第 151 頁。

參考文獻

[1] 趙家祥,《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和《神圣家族》中的生產關系思想,[J],教學與研究,2011年第7期.

[2][3][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 ,人民出版社, 1995,第790-791頁,第82頁,第123頁.

[5] 唐正東:《馬克思生產關系概念的內涵演變及其哲學意義》,[J],〔北京〕《哲學研究》2011 年第 6 期.

[6][7][8][9][10][20][21]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第603頁,第602頁,第726頁,第724頁,第724頁,第603頁,第614頁。.

[11]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版)第44卷,[M],人民出版社,第90頁。

[12]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版)第46卷,[M],人民出版社,第44頁。

[13][14][15][16] [17][18][19] 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識形態》(節選本),[M],人民出版社,2003, 第29頁,第26頁,第30頁,第24頁,第30頁,第31頁,第37頁.

[22] 張一兵,《回到馬克思》,[M],江蘇人民出版社,第513頁。

[23]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 人民出版社,1995,第450頁。

[24]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人民出版社 1979,第 151 頁。

作者簡介

李美寶(1991-),女,湖北恩施,南京大學哲學系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哲學意識形態理論研究。

猜你喜歡
生產關系歷史唯物主義生產力
辯證法與歷史唯物主義的內在統一——以《資本論》第一卷為例
歷史唯物主義的五種西方重構模式解析
基于歷史唯物主義的馬克思正義觀再思考
把“風景”轉化成“生產力
關于如何創新和完善計算機軟件工程管理的探討
黑龍江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實施及現代啟示
記者的時代觀與歷史唯物主義的平衡
人口紅利與提高生產力
展望2014:推動科技創新轉化為第一生產力
凡事就怕做到極致 一個詞的生產力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