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追「天」問事的廿四節氣

2017-01-28 21:39蔣怡
神州民俗(學術版) 2017年1期
關鍵詞:立秋霜降谷雨

追「天」問事的廿四節氣

2016年11月30日,在埃塞俄比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十一屆常會上,中國申報的“二十四節氣”被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認知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面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和社會實踐。將太陽周年運動軌跡劃分為24等份,每一等份為一個“節氣”,統稱“二十四節氣”。而“二十四節氣”的作用是指導傳統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是中國傳統歷法體系及其相關實踐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國際氣象界,這一時間認知體系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2006年,“二十四節氣”已經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對于現在的國人來說,“二十四節氣”耳熟能詳,但由于現代化生活的影響,其指導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的意義已經淡化了不少,趁此次申遺成功的機會,我們來看看“二十四節氣”的劃分、來歷,以及其現實意義。

二十四節氣的劃分

首先,我們把“二十四節氣”按時間與名稱的含義進行排列:

立春 每年的2月4日或5日,謂春季開始之節氣。

雨水 每年的2月19日或20日,此時冬去春來,氣溫開始回升,空氣濕度不斷增大,但冷空氣活動仍十分頻繁。

驚蟄 每年的3月5日或6日,指的是冬天蟄伏土中的冬眠生物開始活動。驚蟄前后乍寒乍暖,氣溫和風的變化都較大。

春分 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陽光直照赤道,晝夜幾乎等長。我國廣大地區越冬作物將進入春季生長階段。

清明 每年的4月4日或5日,氣溫回升,天氣逐漸轉暖。

谷雨 每年的4月20日或21日,雨水增多,利于谷類生長。

立夏 每年的5月5日或6日,萬物生長,欣欣向榮。

小滿 每年的5月21日或22日,麥類等夏熟作物此時顆粒開始飽滿,但未成熟。

芒種 每年的6月5日或6日,此時太陽移至黃經75度。麥類等有芒作物已經成熟,可以收藏種子。

夏至 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日光直射北回歸線,出現“日北至,日長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

小暑 每年的7月7日或8日,入暑,標志著我國大部分地區進入炎熱季節。

大暑 每年的7月22日或23日,正值中伏前后。這一時期是我國廣大地區一年中最炎熱的時期,但也有反常年份,“大暑不熱”,雨水偏多。

立秋 每年的8月7日或8日,草木開始結果,到了收獲季節。

處暑 每年的8月23日或24日,“處”為結束的意思,至暑氣即將結束,天氣將變得涼爽了。由于正值秋收之際,降水十分寶貴。

白露 每年的9月7日或8日,由于太陽直射點明顯南移,各地氣溫下降很快,天氣涼爽,晚上貼近地面的水氣在草木上結成白色露珠,由此得名“白露”。

秋分 每年的9月23日或24日,日光直射點又回到赤道,形成晝夜等長。

寒露 每年的10月8日或9日。此時太陽直射點開始向南移動,北半球氣溫繼續下降,天氣更冷,露水有森森寒意,故名為“寒露風”。

霜降 每年的10月23日或24日,黃河流域初霜期一般在10月下旬,與“霜降”節令相吻合,霜對生長中的農作物危害很大。

立冬 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冬季開始

小雪 每年的11月22日或23日,北方冷空氣勢力增強,氣溫迅速下降,降水出現雪花,但此時為初雪階段,雪量小,次數不多,黃河流域多在“小雪”節氣后降雪。

大雪:每年的12月7日或8日。此時太陽直射點快接近南回歸線,北半球晝短夜長。

冬至:每年的12月22日或23日,此時太陽幾乎直射南回歸線,北半球則形成了日南至、日短至、日影長至,成為一年中白晝最短的一天。冬至以后北半球白晝漸長,氣溫持續下降,并進入年氣溫最低的“三九”。

小寒:每年的1月5日或6日,此時氣候開始寒冷。

大寒:每年的1月20日或21日,數九嚴寒,一年中最寒冷的時候。

如果按功能分類上來劃分,“二十四節氣”可以分成以下幾類:以季節劃分:“立春、立夏、立秋、立冬”;這“四立”分別代表四個季節的開始。從天文角度來劃分:“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反映了太陽高度變化的轉折點。按照氣溫劃分:“小暑、大暑、處暑、小寒、大寒”,表示一年中不同時期的寒熱程度。按降水現象來劃分:“雨水、谷雨、小雪、大雪”,表明降雨、降雪的時間和強度。按水汽凝結的情況來劃分,則是“白露、寒露、霜降”這三個。按照作物成熟劃分:有“小滿”和“芒種”。反映自然物候現象:“驚蟄”、“清明”,尤其是驚蟄,天上初雷加上地下蟄蟲復蘇,預示春天的來臨。

‘ 二十四節氣 ’的由來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古人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戰國后期成書的《呂氏春秋》就出現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這八個節氣名稱,但當時注重的是太陽運行情況。后來古人觀測身邊動植物、天氣變化情況,總結出清明、雨水、驚蟄、大雪、霜降等節氣。

目前已知最早記錄“二十四節氣”全稱的,是西漢初年的《淮南子·天文訓》。公元前104年,由鄧平等制定的《太初歷》,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于歷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

由于農業生產取決于太陽與氣候,所以根據太陽運行規律總結的“二十四節氣”就有了指導農事的作用,很多節氣成了農民耕種的日程指南。而某些反映四季天氣的節氣,其精確性就有可能打折扣,這個折扣建立在不影響農事的基礎上,譬如,谷雨當天可能不會下雨,但谷雨后,雨水肯定是越來越多。中國農業社會靠天吃飯,這足以指導農事。

‘ 二十四節氣 ’的現實意義

時至今日,由于天氣預報的準確,“二十四節氣”已經不再有指導農事的價值,但它依舊有相當的現實意義。

首先,可以通過“二十四節氣”,體會古人的智慧?,F在天氣預報是通過精確的觀測工具做出的,但“二十四節氣”在古代是完全憑經驗積累,建立起這樣一套大致不差的體系,體現了勞動人民的智慧。其中很多物候概念已經成為一種常識,大眾可以學到一些物候學方面的知識。

另外,部分節氣已經演化成中國的傳統民俗節日,最顯著的例子就是清明與冬至。清明衍化為中國最重要的民間節日之一,象征草木復綠,大家一起踏青遠游,祭拜先人。北方有冬至餃子夏至面,南方更視冬至為重要節日。而立春嘗春、立秋吃瓜秋游、大寒詠雪賞梅也成為一種傳統的生活情趣。

除了節日,“二十四節氣”也為中國留下了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如同被列入“二十四節氣”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擴展名錄的九華立春祭、班春勸農、石阡說春,三門祭冬、壯族霜降節、苗族趕秋、安仁趕分社等等。還包括相關的諺語、歌謠、傳說,傳統生產工具、生活器具、工藝品、書畫等藝術作品,可以說是數不勝數。連中醫的季節用藥習慣與治療方式、日常飲食的季節調節與身體保健等等,都和“二十四節氣”脫不了關系。這些,就是“二十四節氣”在今天的現實意義!

(整理/蔣 怡)

猜你喜歡
立秋霜降谷雨
霜降
關于立秋你知道嗎
《立秋》
谷雨
深秋寒霜降
?? ( 谷雨)
二十四節氣之寒露·霜降
二十四節氣之清明·谷雨
立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