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空間能力如何滲透在地理教學中

2017-02-06 21:52張潤生
考試周刊 2017年7期
關鍵詞:滲透方法高中地理

張潤生

摘 要: 地理學科的性質決定了其思維方式的空間特色,因此學生學好地理的關鍵是空間能力的形成。本文首先分析了高中地理學習存在的問題,然后從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聯系生活,擴大學生的活動空間;在讀圖活動中發展空間思維能力;形成和運用心理地圖四個方面歸納空間能力如何在地理教學過程中滲透的方法。

關鍵詞: 高中地理 空間能力 滲透方法

2010年廣東高考取消原來的3+X+1模式,而是采用3+文綜/理綜模式,隨著模式的改革,學生的學習重心與以往相比發生改變。在文科綜合考試中,地理學科是個重頭戲,考試內容有一定難度,整個文綜卷的成敗取決于地理成績的好壞。

1.高中地理學習存在的問題

地理這門學科涉及的知識對象,大多是學生本來較熟悉的具體事物,比如山脈、河流、湖泊、礦產、國家、城市等。然而,這些較熟悉的東西,學生卻難以從整體上真正透徹地理解、掌握并運用。原因是對于地理事物的認識,本應該從它的成因、分布、特點三個方面著手;而前面所說的學生“較為熟悉”,實際上只是針對“特點”這一方面而言的,并不包含成因和分布在內,所以才如此。例如,2010年揭陽高考“一?!蔽目凭C合的地理試題,第41題第(2)小題考查“展望五國”(越南、印尼、南非、土耳其、阿根廷)中有地中海氣候的國家有幾個?很多學生的答案是1個或3個。答案是1個的原因在于學生就只知道地中海沿岸是這種氣候類型,而不清楚它分布的規律是大陸西岸南北緯30°~40°,所以五國中除了土耳其還有南非,選擇3個的學生錯在把阿根廷也算進去,從試卷圖中可知40°S穿過它的境內,但這個國家是在大陸東岸。從這個案例可以反映出:在高中地理學習中,部分學生感到困難,究其根本原因是空間思維能力的缺乏。近年來高考題中關于區域的問題不斷出現,而且所占的分值較大,空間思維能力的培養既是地理教學的重點,又是困擾地理教師的難點。因此,教師在地理教學過程中把地理空間能力滲透進去,很有必要。

2.空間能力滲透在地理教學中的方法

2.1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

多媒體教學的優點很多?,F代的教學手段可以“化抽象為直觀”,在眾多現代教學設備中又以計算機多媒體課件的作用最大。通過多媒體課件,教師可以將大量的信息帶給學生,使課堂教學活動變得生動有趣,還可以改變傳統單調的教學模式,從而活躍學生的思維和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得到空前的提高。

例如教學人教版地理(必修3)“區域農業發展——以我國東北地區為例”這節時,可以通過下面教學設計完成:①放映東北地區位置圖,然后讓學生思考:這與按行政區劃分的東北地區的范圍是不是一樣的?學生仔細讀圖后會發現該圖的東北地區包括黑、吉、遼、內蒙古東部這四個部分,而按行政區劃分的東北地區只包括黑、吉、遼三個省份。②放映地形圖,讓學生分析該區的氣候、地形、河流等自然條件,并歸納這些因素對農業生產的有利和不利影響。③放映當地農業生產活動的景觀圖,分析當地生產的社會經濟條件。通過多媒體教學,學生在空間定位及思維能力方面日積月累,逐漸得到提高,同時也有利于學生對地理事物的記憶。

2.2聯系生活,擴大學生的活動空間。

生活中無處不存在地理信息,在課堂教學中應多引導學生將生活現象和地理知識聯系起來,讓學生在現實生活中學習地理,從中體驗學地理的成功樂趣,同時也為學生的想象提供最直觀的素材和準確的空間概念。

例如,人教版地理(必修1)在學習正午太陽高度角時,對這個概念的教學可以通過下面的教學設計完成:①課前先布置活動,讓學生觀察一天中自己的影子的長短變化。同時也要讓學生留心觀察:影子什么時候接近最短,大概是幾點?②在課堂教學時,可先讓學生說出觀察結論:早晨影子長,越接近中午,影子越短,過正午后,影子逐漸變長。影子最短的時刻,太陽的高度最大,從而引出太陽的高度角的概念:一天中當地正午時刻太陽高度最大,這就是正午太陽高度角。③再引導學生思考:影子最短時,手表的時間剛好就是12點嗎?細心的學生會發現不是,原因在于學校所在的經線約為116°E,手表的時間是120°E經線的時間,所以通過時差換算可知,在12:16左右,影子才最短。所以這個“正午時刻”是指該地經線的地方時12點。在地理教學過程中應始終與生活中的地理現象相聯系,不能脫離現實生活空間。

2.3在讀圖活動中發展空間思維能力。

地圖是地理事物空間分布的信息載體,是地理學的第二語言,地理圖表蘊含地理事物發生的過程和規律。讀圖活動是培養學生空間能力的必要階段,其目的是訓練他們進行準確的空間定位和表達,具體做法如下:

2.3.1培養學生熟練掌握地圖的基本知識,建立空間聯系。在地理教學過程中首先培養學生正確讀圖的一般程序,其次是明確從圖中該獲取哪些重要的信息。例如在讀世界六大板塊示意圖時,首先結合圖例符號認識板塊的名稱,接下來是了解各板塊的位置和范圍,然后設置問題:印度洋板塊,它就是位于印度洋嗎?學生通過仔細讀圖發現,這個板塊包括印度洋的一部分,還有亞洲的阿拉伯半島、印度半島、澳大利亞大陸。

2.3.2地圖疊置,獲取空間信息和特征。地圖疊置就是將兩幅或多幅地圖重疊在一起,從而發現類型結構上相互聯系和地區差異及動態變化等特征。如在學習季風水田農業時,將亞洲的水稻分布圖、氣候類型圖、地形圖和亞洲人口分布圖四幅圖重疊一起,學生就能分析亞洲水稻主要分布區——東亞、東南亞、南亞,該區生產水稻的自然條件是季風氣候、平原地區,人文條件是勞動力充足,糧食需求量大,而水稻單產高,能滿足當地人的糧食需求。通過地圖的疊置,學生更容易認識整個區域的特征及相關的聯系。

2.4形成和運用心理地圖。

心理地圖即人們對地表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的內化了的印象,這些腦中的地圖給學生提供了一種感知世界,是貯存和提取地球上自然信息和人文信息的必要方式。很多學生都有這樣的感受,平時做練習題,手中有地圖冊,練習題輕而易舉地做出來;而在考試時,失去地圖冊,就茫然,總是記不起來試題中的圖是哪個區域的。因此在地理教學過程中應當構建心理地圖。首先,要培養學生的區域空間定位的能力。例如,在高二復習中國地理時,對中國心理地圖可通過4條緯線23°26′N、30°N、35°N、40°N及4條經線120°E、110°E、100°E、90°E進行宏觀定位。其次,平時讓學生盡量多畫一些地理簡圖,通過動手,學生可以加深對區域位置及相關地理事物的記憶。例如,通過了解中國主要的經緯線后,要求學生動手在圖上畫出中國的經緯網,然后在相應的位置寫出主要的山脈,這樣可以增強記憶效果。再次,在地理課堂教學中要讓學生練習根據心理地圖才能表述的問題,考試也應考慮心理地圖的形成和運用水平。心理地圖的構建最終能發展學生的空間想象及形象思維能力,實現知識的同化與順應。

空間能力的形成過程是長期的、反復訓練的過程。學生的地理空間能力得依靠教師循序漸進地在地理教學中滲透,以逐步提高。教師要善于整合教材中豐富的活動,突出地理事物的時空特征,易于學生建立空間概念。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多引導學生思考和探索地理之間的因果聯系、地域聯系等時空聯系,促進學生進行空間想象和空間思維活動,從而達到增強教學效果這一根本的目的。

參考文獻:

[1]朱愛民.關于文綜地理綜合題答題的基本模式探究.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0(1-2):99-100.

[2]蘇文.淺談地理空間思維能力的培養.www.lajsjx.com,2005-9-2.

[3]丁宇.在現實生活中學習地理知識.www.eduhc.com,2007- 11-9.

[4]黃習.高中生地理空間思維能力的系統培養.www.doc88.com,2009-9-28.

[5]林元龍.心理地圖的內涵剖析和構建策略.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09(4):14-15.

[6]湯國榮.高中生學習區域地理的基本要求與方法.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09(10):48-49.

猜你喜歡
滲透方法高中地理
新課改理念下高中地理課堂語言策略的研究
理論結合實際,創新高中地理教學
回歸生活實際的高中地理教學研究
關于高中地理課堂教學效果提升的具體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