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一種愛叫得體地退出

2017-02-07 02:23雪櫻
愛尚生活 2016年12期
關鍵詞:張靚穎中國式婚姻

雪櫻

母愛很偉大,有些時候,母愛也會變得很可怕。得體地退出,在今天顯得越來越重要,不失為一種智慧和需要。

影視劇《中國式關系》熱播,劇中的故事令不少觀眾產生共鳴;而女星張靚穎家的“中國式關系”還一度成為全民熱議的話題。女兒曝出于意大利舉辦婚禮的消息,媽媽發出一封致公眾的公開信《我不想讓女兒再錯下去》,宣稱“女婿拿自己的女兒當賺錢工具”,“不是值得托付終身的男人”等等,此信一公開就被無數網友轉發。張靚穎贏得廣大粉絲的一片同情,也同時引發關于母子關系的大討論:母親,該怎樣正確地愛孩子?

從“登報逼婚”到“丈母娘經濟”推動房價,近幾年來,父母對兒女婚姻的過度干涉所引發的家庭糾紛比比皆是。從心理學角度分析,這與親子關系過于緊張或者嚴重缺失,以及親密關系界限模糊有著一定關系。重塑親密關系,重視親子關系,為了孩子明天的幸福,該放手時就要“得體地退出”。

生活麥克風:

“中國式母女對決”,你怎么看

沒有界限的關系毀掉兩代人

@神奇的糖豆,80后,青島人

對于張靚穎與媽媽的矛盾,我只有一句話,沒有界限的關系會毀掉兩代人,最終都是受害者。

母親心智不成熟,女兒就會遭殃

@下午茶1978,70后,上海人

張媽媽真是“毀”女不倦,反對就反對吧,還非要把“手書”曬在大庭廣眾之下,將女兒扔進輿論的漩渦。心智不成熟的母親必會養育出心智不成熟的女兒。

讓父母妥協是一種進步

@巴厘島的陽光,90后,濟南人

我很佩服張靚穎,當全國人民都勸慰她“聽媽媽的話”與馮軻分手時,她能夠堅持個人立場,做個不折不扣的斗士,最終讓父母妥協。她為自己負責,自由選擇自己的幸福,這就是進步。

有一種聲討叫“母憑女貴”

@維多利亞咖啡館,85后,北京人

張媽媽的做法不過是“母憑女貴”,沒有什么不正常。眼見自己的女兒有出息了,好處卻全讓“外人”撈了,身為長輩的張媽媽咽不下這口氣。

生活大數據:

中國父母都是逼婚達人?

“中國式家庭關系引發的戰火硝煙,你有何感想?”小編通過微信群對50位網友隨機調查,28.5%的人認為,中國父母都是逼婚達人,擁有強烈的占有欲和控制欲;其中,也有12.9%的網友覺得,類似像張靚穎那樣的反抗也是一種進步,說明年輕人自主選擇婚姻的意愿增強;24.2%的人表示,“要想減緩現代家庭婚姻的焦慮感,政府需要不斷完善公共政策,改善婚姻外部環境和支持系統,從某種程度上減少不必要的傷害和破壞?!?/p>

生活深呼吸:

這些情感模式,哪些正在困擾你

類型描述:逼婚模式

常見指數:★★★★★

常見癥狀:到了法定年齡不結婚,就會遭遇被逼婚,潛臺詞是“我為你好”,單身的人會變成“萬惡之源”。專欄作家咪蒙總結道,“不談戀愛約等于不孝,光談戀愛不結婚約等于變態,結了婚不生小孩約等于現行反革命,這就是中國父母的主流價值觀?!?/p>

技術支持:說服父母的確很難,但是,可以先回歸內心,弄清自己的擇偶標準和人生規劃,然后動用“蔡康永的說話之道”與父母平和地交流。

類型描述:母子同盟

常見指數:★★★

常見癥狀:女性與老公夫妻關系緊張,不愿示弱,絞盡腦汁通過孩子暗示老公,或是控制老公,專家把這種現象稱為“假性單親媽媽”,即男性缺席家庭情感系統,使得婚姻出現傾斜,母親與孩子形成了一種補償性“婚姻關系”,也叫“母子同盟”。至于孩子教育、成長、就業、結婚等事情,往往唯母命是從。

技術支持:“母子同盟”是婚姻家庭中“潛伏”的病毒,女性應該與老公合理分權、分責,在承擔限度上達成一定共識。當然,孩子也應獨立。

類型描述:單親模式

常見指數:★★

常見癥狀:喪偶或離異的單親家庭,子女的婚姻極易受到家長的控制,這里面既有自幼“不幸婚姻”(或重組家庭)潛移默化導致的被動選擇,也有安全感長期缺失所產生的過度依賴。如果不及時疏導這樣的情緒與認知,很容易影響到愛情的秩序。輕者夫妻關系緊張,重者會重蹈父母的模式。

技術支持:放下抱怨,回歸理性,用愛與包容善待父母,讓自己的內心變得強大起來,迎接愛情的眷顧。

生活后花園:

不要以愛的名義傷害孩子

不逼婚的父母是珍稀生物

講述者:城微,男,36歲,私企經理

我父母都是高校教師,大學畢業后我在美國攻讀管理學學位,去年回國訂婚。我自認為父母很開明,但是,在婚事上他們整天暗示我,給我很大壓力,搞得我無法專心工作。在國外生活那么多年,觀念上的改變非常難,按照我的想法,很想一直單身,這是一種選擇,至于何時結婚一切隨緣。未婚妻與我門當戶對,沒想到她也是被逼婚,在中國不逼婚的父母實屬鳳毛麟角,這與傳統文化有著密切關系。

無條件接納原生家庭的痛

講述者:伊希,女,42歲,外企人力資源

我成長在一個單親家庭,很小的時候父母就離婚了。從上大學戀愛時母親就為我操心和把關,生怕我嫁錯人,千挑萬選,可是我的婚姻依然沒有擺脫陰影。2011年,離婚后,我帶著兩個孩子來到上海,重新開啟生活,經歷一番波折才安頓下來。后來我考取心理咨詢師,業余時間與朋友開了個心靈工作坊。接觸案例中,我慢慢地懂得,原生家庭的傷與痛永遠不可抹殺,伴隨時間的流逝,它成為我們生命的一部分,唯有無條件地接納,并認識到婚姻動態性導致的脆弱。沒有完美的婚姻,只有我們自己不斷成熟和強大,才能找到通向幸福的途徑。

不要以愛的名義傷害孩子

講述者:寒冰,男,59歲,房地產副總

經常聽到周圍朋友對子女說,不結婚將來你老了沒人照顧你,這時我就會站出來說,有了孩子也未必照顧你,孩子不是你的私有財產。你養育他長大,但總不能讓他一輩子都聽你的。當年,我就是違抗父母的命令,自由戀愛,引發親友指責。后來看我混得好、過得幸福,父母也就接納了。那些為孩子“做主”的父母,都是以愛的名義傷害孩子,整個家庭也不會和諧美滿。在我們家,婚姻實行民主制,今年孫子也結婚了,對象是外國人,我們一家人都非常滿意。

生活心綠洲:該放手時就放手

如果“我愛你才管你”,那該怎樣斷、舍、離

在國人內心深處,生長著一種不分你我的連體之愛,用專業術語說就是“群體性自我”,這類家長的口頭禪是:“我愛你才管你”。共生狀態下,孩子沒有自我,失去自主權;尤其是父母退休或年老后,熱衷從孩子身上找回價值感和安全感,所以對子女婚姻的掌控也是一種未完成心愿的投射。改變這種控制與占有,父母應學會“斷、舍、離”,建立邊界意識,營造屬于自己的空間,發展自己的愛好。

找回丟失的親子關系

新的精神分析理論認為,母親對于孩子未來的情感方式和生活的幸福是起決定性作用的。因此,如果一個人與母親的親子關系劍拔弩張或者過度依戀,那么成年后就很難處理好與另一半的親密關系。童年的內心模式會在成年后呈現出來,以此形成一個輪回。所以,父母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就是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該“斷奶”時就勇于放手,給他們以自由空間,也是給自己重新發現生活的機會。

試著與父母“離婚”

一般來說,憤怒的父母與不孝的兒女是點燃中國式家庭矛盾的導火索。深入分析,背后是兩種不同的關系,牽纏與疏離。前者是父母過度卷入子女的世界,善于操控。后者是父母對子女的關愛不夠,尤其是缺乏情感溝通,極易讓孩子心底產生憤怒。前者最為常見,這也是“中國式母女對決”頻繁上演的緣故。因此,試著與父母“離婚”是每個人的必修課,遠離不合理、不正常的親子關系,重新找回自我,再與父母理性地互動,這也是成長的必經之路。

猜你喜歡
張靚穎中國式婚姻
婚姻是一門溝通課
中國式民主
不要讓中國式焦慮,廢掉了你的孩子
婚姻中要“看見”彼此
中國式失敗
張靚穎減壓妙招:枕頭墊腳易入睡
那場猝不及防的婚姻 外一篇
門當戶對的婚姻最幸福?
中國式性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