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渭北旱塬東部小麥不同播種方式試驗

2017-02-15 17:17洪曉強
湖北農業科學 2016年20期
關鍵詞:渭北拔節期旱地

摘要:為了探索旱地小麥(Triticum aestivum L.)增產新途徑,在渭北旱塬東部設置了小麥不同行距試驗。結果表明,行距10、17、13 cm處理667 m2產量分別為231.7、229.2、225.8 kg,極顯著高于20和23 cm。從群體結構上看,不同行距處理冬、春分蘗數無明顯差異,但成穗數窄行距顯著高于寬行距,單株穗數、千粒重也高。拔節期窄行距處理總分蘗數、4葉以上分蘗數和次生根數均高于寬行處理。抽穗期土壤水分測定結果表明,窄行距處理表土層高出寬行距2.3~3.3個百分點,耕作層高出3.4~4.6個百分點。從抗倒性上看,窄行距處理均無倒伏現象,隨著行距的加寬倒伏愈加嚴重。

關鍵詞:小麥(Triticum aestivum L.);行距;土壤水分;群體結構;渭北旱塬東部

中圖分類號:S512.1;S3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6)20-5187-03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6.20.005

Abstract: In order to explore new ways of dryland wheat production in east of Weibei plateau, this test was se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yield of 10,17,13 cm row spacing treatment were 231.7 kg/667 m2,229.2 kg/667 m2 and 225.8 kg/667 m2,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20 and 23 cm row spacing treatment. As far as population structure was concerned, the winter equinox tiller numbers had no obvious difference in different row spacing treatments, but spike number, ear number per plant and 1000 grain weight of narrow row spacing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wide row spacing. In jointing process, the total tillers, the above 4 leaves tiller number and the number of secondary roots of narrow spacing were higher than that of wide spacing. At heading stage soil moisture of narrow row spacing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wide row spacing by 2.3-3.3 percentage points in layers of topsoil, and by 3.4-4.6 percentage points in tillage store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odging resistance, narrow row spacing treatments had no lodging. Lodging became more serious with the increase of row space.

Key words: wheat(Triticum aestivum L.); row space; soil moisture; population structure; eastern Weibei plateau

渭北旱塬位于陜西省渭河以北的黃土高原地區,包括行政區劃上的渭南、寶雞、咸陽、銅川及延安地區南部23個縣,年降水量550~730 mm,保證率為80%的年雨量自西向東遞減,西部500~600 mm左右,東部只有400 mm,降水偏少,且分布不均。干旱是當地的主要自然災害,旱地小麥(Triticum aestivum L.)栽培是以蓄水保墑、提高自然降水利用率為中心進行的。20世紀80年代以來,渭北旱塬東部傳統的倒茬作物豌豆、苜蓿面積大幅度減少,導致土壤肥力下降,自然降水利用率不高,產量減少嚴重。近年來還出現麥地投入不足、化肥施用過多、品種混雜退化等問題。針對以上問題,研究者從不同的技術角度出發做了大量工作。李華等[1]認為,地膜覆蓋栽培能促進小麥生長過程中干物質的累積及其向穗部的轉移;黨建友等[2]的研究表明,旱地小麥播期適當推遲,可以提高降水利用效率;李立科等[3]提出旱地小麥留茬免耕栽培技術,并在當地推廣了一定面積。近年來,一些研究者還從秸稈還田、模式栽培、免耕技術等途徑進行旱地小麥栽培試驗[4-6]。

本試驗旨在探討同一播種量條件下不同行距對小麥土壤水分利用、小麥生長發育以及產量的影響,為改進旱地小麥栽培技術提供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小麥試驗品種為陜合6號,試驗小區面積為12 m2,播種前深翻時施有機肥2 500 kg/667 m2,碳酸氫銨、磷肥各50 kg/667 m2,播種期為2011年9月2日,翌年6月10日收獲。播種量為13萬粒/667 m2,實行人工開溝擺子。試驗采用隨機區組排列,重復3次,共設6個處理,即行距為10、13、17、20、23(溝播)與23(平播)cm,各處理行數分別為20、15、12、10、9、9行。

2 結果與分析

2.1 產量結果

經方差分析,行距10、17、13 cm處理667 m2產量分別為231.7、229.2和225.8 kg,均極顯著高于20和23 cm(溝播與平播)處理;窄行距處理(10、13、17 cm)比20 cm處理增產10.0%~13.0%,比23 cm處理增產20.3%~27.5%(表1、表2、表3)。

2.2 不同行距對小麥群體結構的影響

行距縮短后,種子在田間呈均勻狀態分布,行距愈短愈均勻。苗期階段,窄行距處理麥苗生長均勻,匍匐程度大于寬行距處理。從冬、春群體結構上看,不同行距處理分蘗數無明顯差異,但在成穗數上,窄行距(10、13 cm)處理顯著高于寬行距,單株穗數、千粒重也高,穗粒數則相反(表4)。

2.3 不同行距處理土壤水分差異

表5為抽穗期土壤水分測定結果。從表5可以看出,行距10 cm處理0~10 cm土層土壤水分高出20、23 cm(平播和溝播)處理2.3、2.5、3.3個百分點;10~30 cm高出3.1、4.0、4.6個百分點;30~50 cm高出1.5、2.0、2.3個百分點。13、17 cm處理也有相同的趨勢。窄行距處理墑情明顯好于寬行距處理,導致上述的窄行距各處理小麥成穗率高這一結果。

2.4 不同行距處理拔節期麥苗個體發育狀況

由表6可見,10、13 cm處理拔節期在4月10日和4月5日,其他處理在4月3日,行距縮小拔節期有推遲的趨勢。根據4月1日調查結果,10、13和17 cm處理的單株分蘗數、4葉以上分蘗數和次生根數均高于其他處理。從抗倒性上看,窄行距10和13 cm處理均無倒伏現象,隨著行距加寬倒伏愈加嚴重。

3 小結與討論

1)本試驗結果表明,10、17、13 cm處理667 m2產量分別為231.7、229.2和225.8 kg,均極顯著高于20和23 cm(溝播與平播);窄行距處理(10、13、17 cm)比20 cm處理增產10.0%~13.0%,比23 cm處理增產20.3%~27.5%。渭北旱塬東部小麥生產在不增加投入量的情況下,可以通過縮短小麥行距獲得顯著的增產效果。其增產機理在于,行距縮短為小麥種子均勻分布創造了條件,有利于培育壯苗[7],顯著提高成穗率和穗粒數,提高光能利用率[8],構成比較合理的產量結構[9]。

2)該試驗土壤水分測定結果,窄行距處理抽穗期表土層、耕作層土壤水分含量較寬行距為高,這與寬行距各處理這一時期土表裸露面積大、土壤水分無效蒸發損失有關[10]。窄行距處理墑情明顯好于寬行距處理,導致其成穗率高、增產作用明顯,這與以往的試驗結果相一致[11-13]。同時,本試驗中行距縮短后能顯著增強小麥抗倒伏能力,也是增產的重要原因之一。

參考文獻:

[1] 李 華,王朝暉,王西娜,等.不同栽培模式對冬小麥產量形成及氮素吸收運轉的影響[J].農業環境科學學報,2007,26(1):369-374.

[2] 黨建友,王姣愛,張 晶,等.干旱年份播期對旱地小麥產量及水分利用率的影響[J].干旱地區農業研究,2011,29(1):172-176.

[3] 李立科,洪曉強,魏世賢,等.渭北旱塬農田蒸發水開發技術研究[J].陜西農業科學,2013(3):131-133.

[4] 李富翠,趙護兵,王朝輝,等.渭北旱地夏閑期秸稈還田和種植綠肥對土壤水分、養分和冬小麥產量的影響[J].農業環境科學學報,2011,30(9):102-105.

[5] 孫嬰嬰,陳玉華,陳士穎,等.不同栽培模式對旱作冬小麥根系生長時空分布及水分利用的影響[J].中國農學通報,2014,30(30):75-82.

[6] 洪曉強,李立科,楊少偉,等.關中西部小麥秸稈覆蓋免耕播種生態試驗[J].西北農業學報,2011,20(11):52-55.

[7] 方日堯,趙慧清,方 娟.不同保護性耕作對渭北旱塬冬小麥病害發生的影響[J].中國農學通報,2007,23(3):194-197.

[8] 趙 榮,張存嶺,陳若禮,等.影響淮北地區小麥生產的降水因子分析[J].中國農學通報,2005,21(12):117-120.

[9] 付增光,杜世平,廖允成.渭北旱地小麥留茬深松膜側溝播耕作技術體系研究[J].干旱地區農業研究,2003,21(2):13-17.

[10] 張樹蘭,同延安.渭北旱塬不同田間管理措施下冬小麥產量及水分利用效率[J].農業工程學報,2005,21(4):20-24.

[11] 楊 青,薛少平,朱瑞祥,等.中國北方一年兩作區保護性耕作技術研究[J].農業工程學報,2007,23(1):32-39.

[12] ABBAS H,LRAJ E. Dry land winter wheat response to conservation tillage in a continuous cropping system in Northwestern lran[J].Soil & Tillage Research,2006,86:99-109.

[13] FABRRIZE K P,GARCIA F O,COSTA J L.Soil water dynamic,physical properties and corn and wheat response to minimum and no-tillage systems in south pampas of Argentina[J].Soil & Tillage Research,2005,81:57-69.

猜你喜歡
渭北拔節期旱地
旱地麥田夏閑期復種綠肥 保持土壤的可持續生產力
2021年山西省小麥返青拔節期主要病蟲發生趨勢預報
兩個蘋果品種在渭北旱塬的引種表現及栽培技術
旱地冰球運動開展價值的研究
旱地冰球運動推廣及發展策略
紅色渭北頌
渭北明珠
——林皋湖
拔節期弱光脅迫對揚麥15麥秸營養成分和體外發酵的影響
長期施肥下紅壤旱地土壤CO2排放及碳平衡特征
拔節期追氮對鮮食糯玉米粉糊化和熱力學特性的影響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