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潮水退去之后

2017-02-15 19:09蔣方舟
視野 2017年4期
關鍵詞:文翰張強潮水

蔣方舟

前兩天我去上海出差,打了個“體制外的車”——說“黑車”有點不禮貌。司機三十多歲,帥,收拾得也很體面。路上聊天,他開始聊自己想怎么掙錢。我非常喜歡在沒有利益相關和資源整合的前提下聽人聊掙錢,這對我來說是完全陌生的知識,感覺像聽量子物理一樣迷人。

司機感慨經濟不好,黑車不好開,想找別的門路。他前兩年買了一個很老很小的房子,在郊區,市值兩百萬左右。他打算把這個房子賣掉,各種循環貸款,換一套一千五百萬左右的大別墅。別墅他已經去看過,非常滿意,搶到就是賺到。

我不懂經濟,但是有每個月記錄經濟數據的習慣,把它作為社會變化的某種刻度。他說著我順手用手機查,看到8月信貸數據公布,上海非金融企業的人民幣貸款下降302億,居民人民幣貸款增加359億,其中房貸增加342億。企業捂緊錢包,居民沖鋒陷陣,真實版的“冰與火之歌”。

我問司機:“房價要是降了怎么辦?”

司機愣了一下,說:“那么多人都是高價買房,跌又不只跌我一個。幾年前等著房市崩盤的人現在都后悔了?!?/p>

我說:“看居民存款增速已經下降到10%以下了,房貸還增長了這么多,還是不正常吧?!?/p>

司機說:“國家那么強大,不會讓房價跌的?!比缓缶统聊?,把冷氣開大。

這是個短暫的、沒有贏家的辯論。我和司機沒有本質的分歧,我們的認知和《新聞聯播》里每天告訴全國人民的一樣——經濟形勢不好,房地產市場過熱,卻得出了完全相反的結論。原因在于他是一個樂觀主義者,我是一個悲觀主義者。他看到時勢如潮水,他只要順勢加入,賬面上瞬間成了千萬富翁;我看到的是潮水下的礁石。

社會的潮水是滾燙的,以“創業熱”、“電商熱”、“IP熱”、“網紅熱”等等形式出現,每一輪熱潮伴隨的都是一堆財富故事。大眾媒體只宣傳浪尖上的人,浪下的人卻被掩蓋住了。

前幾天,我終于在黃山看了一個MINI中國發起的不一樣的紀錄片,叫作《內心引力》。導演是一對夫妻,拍了18個月。他們拍了七個創業者,每個人播放出來只有十分鐘。

或許把影片里的人叫作“創業者”并不恰當,因為他們中的很多人依然是單槍匹馬,沒有“業”可言,只能被叫作“獨立品牌創始人”,其中最成功的人是“例外”的創始人毛繼紅和“雕刻時光”的創始人莊松冽,他們的品牌都創立了20年左右。但其他拍攝對象遠遠談不上成功,他們經營的品牌還處于剛剛起步的階段。

片子里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兩個人,一個是著名外科專家張強,一個是做食材網店的把文翰。

幾年前我曾經見過張強,那時是參加一個拍攝計劃,拍攝各行各業人的手,張強的手也出鏡了,他當時的身份是著名醫院的著名血管外科專家??催@個紀錄片我才知道他離開了體制,成立了中國首家醫生集團,想打造一支獨立執業的醫生隊伍,為患者提供一對一的服務。

張強的想法簡單而正確:提升醫生的效率,提高患者的滿意。當他把這個想法解釋給他體制內做醫生的老同學,一個老同學說:“我們還在坐火車,看到張強已經在坐飛機了?!闭Z氣里并不全是褒義。

更慘烈的鏡頭是他見投資人,投資人一連串地發問:“你這個增長點在哪里?爆發點在哪里?怎么給我回報?……”

張強一臉溫和而尷尬的笑,投資人拂袖離去。

這是最近幾年我在大屏幕上看到的最具戲劇張力的畫面。它太真實了,人性的貪婪、階級優越、財富的焦慮,每一幀鏡頭都是時代真實的寫照。

第二個印象深刻的人是把文翰,他畢業后本來在大公司做得順風順水,后來辭去了工作,創辦了一家食材的網店。他是甘肅人,為了找食材學了四川話,自己在四川的深山老林里尋找沒有經過污染的蜂蜜和筍干之類食材。

他只有一個人,一個人挑選、采摘、購買、拍攝。把文翰在整部紀錄片里非常沒有演員的自我修養,全程皺著眉頭在一堆食材里掏來掏去。正因為他的嚴肅和挑剔,讓觀眾對他非常信任??醇o錄片的時候,我發現好幾個觀眾都開了小差,偷偷拿手機搜他的店下單——和我一樣。

因為對食材的品質和保鮮時間要求很高,所以他的網店規模很小,產品只有二十幾樣,價格都不太貴,包裝很樸實。如果讓張強的投資人來看,這樣的模式肯定是走不通的。按照“消費升級”的思路,應該講個好故事,然后跑量,消費者花了稍微貴一點的價格,買了個充滿情懷的故事,獲得了中產階級的優越感,網店的流量也上去了。這才符合電商新思路。

但是把文翰沒有這樣,他依然是一個人,一副不高興的樣子和老鄉談判著筍干的價格。

紀錄片放映結束,有個短暫的主創交流時間。導演說這個紀錄片原本叫做《創造力2.0》,拍了十個人,最后拿掉了三個。他說了被拿掉的三個創業者的名字,都是當紅的“互聯網+成功”案例。如果不剔除,他們或許會讓片子有更高的名氣,更高的票房,也會顯得更勵志,更雞血,但是那就讓片子變調了。

我喜歡現在紀錄片的名字和拍攝對象,因為他們簡單。我不想把片子里的人形容為“理想主義者”——這個詞已經變爛了,情懷和理想早已變成了一種產品包裝,加快產品變現的速度。

在浪下行走很難。因為最有挑戰的事情不是被挫折打垮,而是不被誘惑馴服。以我熟悉的寫作為例,這不是一個具有財富潛力的能力,但寫作者看著連這個能力都不具備的人都掙著了錢,也難免動心,寫小說想靠IP掙錢,寫非虛構的想把新聞做成劇本孵化,寫不了長文章的人覺得我多炮制幾篇“10萬+微信公眾號”也能融資百萬。

前段時間我見一個在互聯網公司負責直播業務的朋友,他介紹公司直播平臺上一個美女主播,說她不會唱歌跳舞,不會插科打諢,唯一的特長是“扯扯衣領”——一邊說“太熱了”,一邊把衣領往下扯兩寸露出肌膚,她每晚直播收入六位數。

我聽著難免眼紅,心想自己要不要苦練一邊寫作一邊扯衣領的技術,回頭也開個直播?畢竟我還多一個技能。寫作者也要升級升級。

后來想想還是作罷。一是丟不起這人,二是不想在“升級”中迅速消耗自己。

但我依然動了心,就像大部分人一樣,眼看著潮水涌來,或許馬上就要退去,自己也應該乘勢而上,能撈一把是一把。

乘勢而上的確不難,但加入一股潮流中,迅速消耗自己積累多年的技藝與積蓄,消耗了骨子里的純真熱情,當潮水退去,我們真能保證自己全身而退?據說片子點映之后,很多年輕人覺得“片子里的人太特殊了,沒有可復制性”。這真讓我覺得詫異。年輕人會從“集齊天時地利舍本逐利拿了幾百萬融資卻依然前途未卜”的城市傳說中獲得啟發,卻覺得老老實實做一件事,走一條筆直的路太難想象?

年輕觀眾對此片“不予茍同”,或許是因為片子里的人都太艱難了:受氣,被打擊,沒有伯樂,沒有同儕。紀錄片的導演甚至到了影片結束,也沒有以汪峰的歌作為背景音樂勵志煽情。影片最后有短暫的介紹,介紹拍攝兩年之后人物的變化,他們的困難沒有解決,規模也沒有變大,但沒有一個人放棄。

我太喜歡影片最后的處理。潮水退去之后,在浪下行走的人或許依然艱難,但他們不會被拍死在礁石上,他們一直在路上。(李昭瑾摘自“七個作家”)

猜你喜歡
文翰張強潮水
半纖維素包裝薄膜材料的研究進展
體驗式德育模式研究與實踐——以桂城街道文翰第四小學為例
潮水的秘密
王夭一先勝張強
靜與凈
張強:轉身后的感悟
張強:“求包養”何來體面?
加班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