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石油價格波動的邏輯與中國的國際能源合作

2017-02-15 22:31韋進深
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 2016年3期
關鍵詞:供求關系石油價格

韋進深

摘要 石油具有商品屬性、金融屬性和政治屬性。石油的多重屬性決定了世界石油價格的波動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進入21世紀以來,國際石油價格的暴漲急跌對于中國能源安全產生了重大影響。本文探討了供求關系、金融投機和國際石油體系對國際石油價格波動的影響,認為在供求關系總體平衡的情況下,國際石油期貨市場的金融投機行為和國際石油體系的動蕩和調整構成了21世紀國際石油價格波動的主要誘因。中國的國際能源合作,在通過市場行為利用石油價格的周期波動來抑制價格沖擊的同時,應當重視在雙邊或多邊層面建立或參與國際能源安全的議題同盟,進而融入國際能源體系,設置或參與設置能源安全議程,實現中國與國際能源體系的良性互動。

關鍵詞 石油價格 供求關系 金融投機 國際石油體系 國際能源合作

進入21世紀以來,國際石油價格呈現急漲暴跌的態勢。根據美國能源署的數據,國際油價(NYMEX)在2000-2003年的多數時間低于30美元每桶,延續了20世紀90年代低油價的趨勢。自2004年到2008年,國際油價持續上漲,在2008年7月一度逼近150美元每桶的歷史高位。此后形勢逆轉,國際油價一路下跌,到2008年底跌至2003年水平。2009-2014年,國際油價開始新一輪的上漲,長期保持每桶100美元以上的高位。然而,2014年底以來,國際油價再次持續走低。進入2016年,國際油價一度跌破30美元每桶,回到了21世紀初的價格水平。

國際油價的暴漲急跌嚴重危及中國的能源安全。自1993年成為石油凈進口國以來,中國石油對外依存度不斷攀升。根據國際能源機構(IEA)的預測,到2020年,中國石油對外依存度將達到68%,2030年將達到74%。國際能源價格的劇烈波動將對中國的經濟發展產生嚴重影響,如何保障能源安全成為事關中國和平發展道路上的重大現實問題,也是中國進行國際能源合作的重要目標。因此,必須探討國際油價暴漲急跌背后的邏輯,并在此基礎上加以應對。

一、供求關系與國際油價波動

石油具有商品屬性,石油價格受到供求關系的制約。供應和需求方面的變化影響國際油價的波動。就供給方面來說,影響石油價格波動的因素包括全球石油已探明可開采儲量,每年的開采量,開采成本、石油生產國的產量控制、石油儲備等。就需求層面來說,影響石油價格波動的因素包括世界各國的經濟結構和經濟發展水平、可替代能源的選擇等。

1.剩余探明儲量、開采量、儲采比

進入21世紀,世界石油剩余探明儲量保持了緩慢增長的態勢。2008年以后世界石油剩余探明儲量出現了較快增長的趨勢。與此同時,世界石油的年開采量增幅較小。儲采比自進入21世紀以來長期保持40(年)以上,對于一定程度上維護世界石油市場的穩定和緩和石油價格上漲的壓力做出了重大的貢獻。(見表1)

需要指出的是,21世紀世界石油剩余探明儲量的增加,主要原因在于勘探技術水平的提高和非常規石油資源的發現,尤其是北美地區加拿大油砂資源和美國頁巖油的開發。此外,受經濟和政治因素的影響,一些石油生產國通過儲量復算的方式大幅度提高了本國石油剩余探明儲量,也對世界石油剩余探明儲量的增加產生了影響。

2.原油的勘探成本和生產成本

進入21世紀,世界各地原油勘探成本和開發、生產成本呈上升趨勢。表2列出了世界各地原油勘探成本和生產成本。在勘探成本方面,除中東地區維持了較低成本外,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勘探成本較新世紀初均大幅上漲,歐洲、非洲和北美地區的勘探成本最大。與中東地區相比,歐洲地區的原油勘探成本超過60美元/桶,是中東地區的12倍。主要原因是歐洲地區的北海油田為離岸油田,勘探成本昂貴。在北美地區,對油砂、頁巖油等非常規石油資源和海上油田的勘探拉高了這一地區的平均成本。

總的來說,世界上高成本地區的原油成本價格決定了世界石油價格的底線,扣除物價上漲、人工成本和美元通脹(美元在2009年比1999年貶值了大約40%)等因素,各地常規石油的勘探成本和生產成本并未發生較大幅度的變化。

3.石油生產國的產量控制

對世界石油價格影響最大的是OPEC組織成員國。OPEC組織的11個成員國的石油儲量占世界石油蘊藏近80%,產量占全球產油量的40%,出口量占全球石油出口的50%。因此,OPEC的石油政策、產量控制和石油價格對于世界石油價格的影響最大。

在世界石油需求和高油價刺激的雙重作用下,2004年以來,OPEC的石油日產量一直維持在3100萬桶左右。圖2為2000-2015年OPEC日均石油產量示意圖。2008年,受世界金融危機的沖擊,OPEC做出了減產的決定,但2009年OPEC的日均石油產量仍然達到了3009萬桶。2015年,為了應對世界油價的暴跌,OPEC曾就原油產量上限達成一致意見,即成員國總的控制指標為每天3000萬桶。但是這一指標并未被成員國所遵守。2015年全年,OPEC的日均石油產量3165萬桶。目前,OPEC的日均石油產量突破3200萬桶,達到2008年以來的歷史新高。OPEC不減產的做法對于石油價格的持續走低產生了重大影響。

4.石油產量和消費量

近十年來,世界石油供求大致平衡(見表3所示)。根據經典經濟學理論的解釋,在此情況下,世界石油價格將保持總體穩定,價格波動將限制在一定范圍。然而,恰恰是在近十年中,世界石油價格經歷了兩次過山車般的暴漲急跌(2004-2010年,2010年至今)。這表明,關于基本面的理論已經不能完全解釋世界石油價格的波動。除了供求關系的影響之外,其他因素對于石油價格波動的影響越來越大。

二、金融投機與石油價格波動

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機爆發后,美國認識到石油在世界經濟中舉足輕重的作用。1974年底,美國與沙特簽署一項“不可動搖”的協議,確定把美元作為石油結算的唯一貨幣。該協議得到了其他OPEC成員國的同意。此后,非OPEC成員產油國也宣布在石油貿易中使用美元結算。1976年,布雷頓森林體系宣告終結,石油美元體系正式建立。1983年,美國紐約商品交易所正式推出WTI石油期貨交易。1988年,英國倫敦國際石油交易所推出布倫特石油期貨。歐美國家重新影響了原油定價權。石油美元體系的建立使得石油具有金融屬性,石油價格與美元之間建立了密切關聯。

進入21世紀,石油的金融屬性越加明顯。石油價格的急劇動蕩使人們將關注的重點放在金融層面的美元沖擊和世界石油期貨市場的金融投機行為上。

1.美元指數對石油價格的影響

石油美元體系建立后,世界石油價格的波動與美元匯率的變化相關聯。美元匯率走高,則石油價格下降。相反,美元貶值,石油價格則上漲。彭民等運用協整分析、誤差修正模型和格蘭杰(Granger)因果關系探討了國際原油價格與美元指數之間的關系,結論是美元指數與國際石油價格之間存在一定程度的長短期關系,而且美元指數對石油價格短期影響大于長期影響。美元指數與石油價格之間存在單向的引導關系,美元指數變化對石油價格的影響會在1周內迅速得到反應。

進入21世紀,受多種因素影響,美元一改20世紀90年代的強勢地位,美元匯率持續走低。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后,投資者紛紛拋售美國股票和債券,進一步加劇了美元的貶值。僅就供需關系而言,由于國際石油市場主要是美元計價,石油出口國為維護石油美元的價值,便會選擇提高石油價格。而石油進口國也會擴大石油進口,導致國際市場對石油需求的增加,從而進一步抬高世界石油價格。因此美元的持續貶值勢必造成石油價格的上漲。2002年到2008年國際油價與美元指數之間呈現顯著的負相關性。

為應對金融危機的沖擊,美聯儲從2008年11月25日正式啟動了為期6年共4輪的量化寬松政策,穩定了美國的金融體系,并通過壓低長期利率刺激實體經濟的發展。2014年10月29日,美聯儲宣布結束量化寬松政策。量化寬松政策促進了美國經濟的好轉和美元的強勢回歸。2015年12月17日,美聯儲自2008年12月以來第一次上調利率0.25個百分點。量化寬松和加息的政策推高了美元匯率。美元的升值對以美元計價的大宗商品(包括石油在內)形成了價格下跌的壓力。

2.金融投機對石油價格的影響

隨著國際油價金融屬性的加強,石油期貨交易規模不斷擴大,金融投機對于世界石油價格的影響越來越大。由于美元泛濫造成的全球流動性過剩和市場監管的放松對于石油期貨市場的投機行為產生了推波助瀾的作用。紐約商品交易所倫敦洲際交易所和迪拜原油交易所成為金融投機的樂園。統計數據顯示,僅2004-2008年期間,國際石油期貨市場的投資基金數量由4000多家增加到9000多家,估計投資金額更是超過10000億美元。這些資金大多是投機性對沖基金。美國眾議院能源商務委員會的報告統計,紐約商品交易所超過70%的期貨交易合約被投機交易者所持有。在此情況下,有學者認為商品市場的金融化趨勢已經改變了商品價格的形成機制,原油價格自2003年以來的上漲和2008年的暴跌均是金融因素導致的。

世界石油期貨市場上的金融投機逐利行為導致世界石油價格的劇烈波動當實體經濟部門吸引投資的能力降低而金融市場出現過高的杠桿比例、市場監管放松的情況,過剩的流動性就會進入世界石油期貨市場,從而導致石油價格的暴漲。反之,當全球資產價格下跌而造成流動性喪失,則石油期貨市場的金融投機行為減少,從而導致石油價格的暴跌。Hache和Lantz的研究證明在國際石油期貨市場中非商業交易者對原油價格的波動具有重要影響,并且金融交易者也存在非理性的交易行為。金融市場中的追漲殺跌的羊群行為等非理性因素進一步放大了石油價格的波動幅度。

按照這一邏輯,2000年之后,美國增加貨幣供給造成了世界流動性的增加由于網絡經濟泡沫的破滅和新興市場吸引外資能力的下降,過剩的流動性更多流向金融市場而非實體經濟,世界石油期貨市場的金融投機行為泛濫,紐約商品交易所一個期貨市場的每日交易量2002年以來達到2-4億桶,最高交易日更能瘋狂地突破10億桶,數倍于真實需求量,從而對世界石油價格產生投機性的沖擊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后,世界石油期貨市場收益下跌而風險上升,在此情況下,出現了瘋狂拋售,金融投機行為減少,從而造成了世界石油價格的暴跌。

2008年以來,美聯儲執行了連續4輪量化寬松政策,共計投放了3萬億美元的貨幣,在歐美經濟走弱,全球供需基本平很的背景下,進入金融市場的流動性大幅增加,從而推動石油期貨市場凈持倉猛漲160%以上,世界石油價格從2009年年初的40美元猛漲到2014年第三季度近120美元。

2013年10月,美國金融監管機構批準“沃克爾法則”,加強了對美國金融業的監管。沃克爾法則的主要內容是禁止商業銀行從事高風險的自營交易,將商業銀行業務和其他業務分隔開來。反對商業銀行擁有對沖基金和私人股權基金,限制衍生品交易。對金融機構的規模施以嚴格限制。受沃克爾法則的影響,從2014年7月開始,石油期貨市場中的資金開始減倉撤離,從而導致世界油價在2014年從110美元的高點下滑至40度美元。2014年12月美聯儲宣布延后“沃克爾規則”的執行期,世界石油價格又開始了恢復性反彈。

上述事實表明,隨著石油價格金融屬性的加強,金融投機對世界石油價格的影響越來越大。進入21世紀后,在石油美元石油價格金融衍生工具美元匯率和對沖基金等多種金融因素的綜合影響之下,世界石油價格的波動頻率和波動幅度越來越大,由此對世界能源安全造成了嚴重的影響。

三、國際石油體系與石油價格波動

作為一種重要的戰略資源,石油對國際關系的發展演變產生了深刻的影響。當國家取代跨國石油公司成為國際石油秩序的主導者,國際石油體系逐漸形成。世界石油價格因此也具備了政治屬性。20世紀70年代,國際石油體系的兩次動蕩導致石油價格暴漲,并對世界經濟產生了嚴重沖擊。

國際石油體系的發展經歷了“由英國主導到美國主導再到OPEC主導直至美國主導下多方協調平衡的轉變”。國際石油體系的行為體,既有石油出口國。石油消費國和石油過境運輸國等國家行為體,也包括跨國石油公司和國際能源組織在內的非國家行為體。隨著國家成為國際石油體系的重要行為體,國際石油秩序的規則和決策程序得以重新制定,并因此維持了國際石油市場供需的大致平衡和國際石油體系的穩定。然而,總的來說,目前國際石油體系的均衡機制還比較脆弱,國際石油體系并沒有將全部的主要行為體囊括在內,從合作的機制和合作的內容來看,國際石油秩序仍十分脆弱。

經過國際石油體系的震蕩和調整,20世紀80年代以來,美國主導下的國際石油秩序已經穩定下來。目前國際石油秩序主要包括以TFA(國際能源機構)為代表的國際能源消費國議題同盟和以OPEC為代表的國際能源生產國議題同盟。以“石油-美元”為特征的計價結算體系以及以五大現貨市場(西北歐市場地中海市場、加勒比海市場、新加坡市場、美國市場)、三大期貨市場(紐約商品交易所、倫敦洲際交易所、東京工業品交易所)所決定的國際石油市場格局。

20世紀70年代以來的歷次國際石油價格的劇烈波動,不僅受到了供需關系變化和金融投機的影響,更重要的是反映了不同利益集團之間“爭奪與反爭奪、控制與反控制、壟斷與反壟斷斗爭和博弈的結果”。因此,國際石油體系的震蕩和調整是國際石油價格波動的結構性影響因素,進入21世紀后國際油價的暴漲急跌,不僅反映了基本面的供需關系的變化和金融面上投機行為的泛濫,更重要的是,國際石油體系在21世紀的調整。

首先是美國以頁巖油和頁巖氣開發為主要內容的能源革命對世界石油體系的沖擊。據《BP世界能源統計2015》統計,美國自2012年以來連續3年成為世界上石油平均每年產量至少增加100萬桶/日的國家。2014年,美國石油產量增長160萬桶/日,年產石油5.19億噸,接近沙特阿拉伯的5.43億噸。在天然氣產量上,得益于頁巖氣的開發,2014年美國天然氣產量為7283億立方米。成為世界最大的產氣國(同期俄羅斯的天然氣產量為5787億立方米)

美國能源信息署預計美國在2035年能源自給率將達到87%。同2004年相比,2014年美國的石油進口從1289.8萬桶/日減少為922.1萬桶/日,減少了28.5%,石油出口則從99.1萬桶/日增加為409.9萬桶/日,增加了314%。美國在世界石油體系中的主導地位將進一步加強,并將逐步取代中東地區掌握全球石油價格的定價權。因此,美國的能源革命在未來將打破自20世紀70年代形成的供需關系平衡,甚至改變目前世界石油秩序中的議題同盟。美國的能源革命對世界常規石油出口國產生了巨大的壓力。在世界石油價格不斷走低的情況下,沙特阿拉伯等石油出口國不但拒絕減產維護石油價格,相反,憑借生產成本的優勢擴大石油產量來維護自己在世界石油市場中的份額。從體系結構分析,美國的能源革命將對世界石油體系產生深遠影響,圍繞市場份額和石油定價權的競爭和博弈將長期存在。

其次,現存國際能源體系沒有完全顧及新興市場的利益關切。從本質上看,現存國際能源體系仍是美國主導下維護西方利益的體系,并沒有完全顧及中國印度等新興市場的利益關切。以國際能源機構(TFA)為例,作為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的獨立機構,IEA目前有29個成員國,均為OECD國家。中國、印度、巴西等新興市場國家由于不是經合組織成員,不具備加入TEA的條件但是,與lEA成立之初相比,國際石油市場已經發生了深刻的變化。TEA成員國在全球石油消費的比重由1974年的72%下降到2014年的49%。同一時期,新興市場國家在全球石油消費的比重不斷上升。2014年,中國的石油消費量為1105萬桶/日,其中進口621萬桶/日,印度的石油消費量為385萬桶/日,幾乎全部依賴進口。對于國際能源機構來說,只有與包括中國在內的新興市場國家進行有效合作,才能履行其創立者所賦予的保障能源安全保護環境促進能源市場高效運行的使命。

最后,金融危機后的國際油價波動與地緣政治的重大事件密切相關。美蘇冷戰期間,美國通過施壓OPEC增產,使世界石油價格在20世紀80年代長期在低價位運行,拖垮了蘇聯經濟,“美國發動的全球油價‘逆危機成為蘇聯解體的重要因素之一”。進入21世紀,尤其是金融危機以來的國際油價波動,仍然可以感受到地緣政治的影響。2013年底,烏克蘭危機爆發,克里米亞宣布獨立2014年3月18日,俄羅斯與克里米亞簽署條約,克里米亞加入俄羅斯。西方國家宣布對俄羅斯進行經濟制裁,金融,能源、軍工成為歐美國家對俄制裁的重點壓低國際石油價格,減少俄羅斯的石油收入促進俄羅斯改變外交政策成為歐美制裁俄羅斯的主要目標。雖然國際石油價格因為烏克蘭危機的進一步升級和歐美制裁的進一步加強而短期上漲,但在OPEC成員國拒絕減產、世界石油市場供大于求的背景之下,國際石油價格自2014年下半年以來一路走低。制裁切斷了俄羅斯向西方國家融資的渠道,重創了包括石油工業在內的俄羅斯經濟。

美國的能源革命提高了美國能源的自給能力,進一步強化了美國在世界石油體系中的主導地位。2016年1月,歐美宣布解除對伊朗的制裁,隨著伊朗原油出口量的提高,國際石油市場供過于求的局面將繼續維持,從而進一步增強了國際石油價格的下行壓力。由此可見,國際石油體系在21世紀的動蕩和調整,對于國際石油價格的波動將產生深遠的影響。

四、中國的國際能源合作

進入新世紀以來,國際能源價格特別是石油價格的急漲暴跌,嚴重影響中國的能源安全。根據國際能源機構(IEA)的預測,到2020年,中國石油對外依存度將達到68%,2030年將達到74%。在此背景下,國外有學者認為中國的經濟高速增長導致了原油需求的上漲,需求的漲速超過了供給的增長,造成了原油供需失衡,從而引發了價格的持續上漲。這樣的論斷為國際能源貿易中“中國能源威脅論”的觀點提供了理論支持,也使中國的國際能源合作產生了一定的困惑。

在立足國內的同時,如何通過中國與國際能源市場和國際能源體系的良性互動,消弭“中國能源威脅論”等雜音,維護中國的能源安全,是中國國際能源合作的重要內容。從石油的商品屬性。金融屬性和政治屬性出發,在認識了國際石油價格波動的影響機制的基礎上,中國的國際能源合作可以從市場、金融和體系結構三個方面來加以探討。

第一,發展與石油出口國的貿易合作,通過在國際石油市場中的市場行為,投資石油現貨市場和期貨市場,利用石油價格的周期波動來抑制價格沖擊。

隨著中國的經濟發展和工業化進程的推進,中國的能源需求呈不斷增長的趨勢,并且這種趨勢將長期存在。由于國內石油產量的增長速度遠遠落后于需求量的增長速度,石油缺口不斷擴大,從而導致中國石油的對外依存度不斷提高。然而,在未來較長的一段時間內,我國的石油缺口完全可以通過在國際石油市場中的市場行為加以彌補。因此,我國能源安全的風險并不在于能源的供應不足,而在于石油的價格波動帶來的損益風險和供應渠道的安全風險。在短期內,石油價格的波動對于我國的能源安全影響較大。在國際石油市場供過于求和價格波動較大的情況下,通過發展與石油出口國的貿易合作,投資石油現貨市場和期貨市場,利用石油價格的周期波動來抑制價格沖擊成為目前我國國際能源合作的主要選擇。

從國際經驗看,構建戰略石油儲備體系(SPR)是石油消費國應對突發危機穩定供求關系的重要手段,也是保障能源安全的有效措施。在世界石油價格波動期間,采用“高拋低吸”策略成為戰略石油儲備平抑石油價格波動對經濟影響的主要手段。2008年金融危機期間,美國正是采用“高拋低吸”的策略,減少了財政赤字和儲備成本。2003年,中國正式啟動了戰略石油儲備工程建設,按照《國家石油儲備中長期規劃(2008-2020年)》,中國將在2020年前形成相當于100天石油凈進口量的儲備總規模。然而,石油儲備的數量并非是越多越好,如何平衡石油采購和儲備成本與潛在收益的關系,并在此基礎上得出石油儲備量的最優規模,是中國構建戰略石油儲備體系必須加以考慮的核心問題。

目前,中東地區的局勢動蕩、烏克蘭危機、委內瑞拉債務違約等問題凸顯了石油進口來源單一對我國石油進口及供給安全的嚴重影響。因此,在構建戰略石油儲備體系的同時,如何通過市場行為發展與石油出口國的貿易合作,推動我國石油進口來源地多樣化,確保石油供應安全是短期內我國國際能源合作的重點。

第二,加強與國際石油消費國的合作,建立或參與國際能源安全的議題同盟

進入21世紀,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加大了中國的能源進口,隨著中國取代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的石油進口國,國際社會中“中國能源威脅論”的聲音甚囂塵上。這一方面反映了國際社會對于中國能源進口規模擴大的擔憂,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中國國際能源話語權缺失、中國被排斥于國際能源安全議題同盟,尤其是國際能源消費國議題同盟之外的事實。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石油進口國和石油消費國之一,近年來,中國加強了與國際石油消費國對話合作的力度。2005年,中美兩國政府舉行了首次能源政策對話,2013年,中美兩國政府舉行了首次部長級的能源對話,能源議題也是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的重要內容。作為世界上兩個最大的能源消費國,中美兩國在能源節約和新能源的開發、謀求國際能源的安全和穩定、共同面對氣候變化的挑戰等方面具有利益共同點。

在多邊層面,中國參加了國際能源論壇、世界能源大會,亞太經合組織、東盟“10+3”等多邊能源對話機制。近年來,中國與國際能源機構的對話與合作成為國際社會能源對話領域中的熱點現象。對中國來說,國際能源機構在協調成員國能源政策、優化能源結構、提高能源效率、環境保護,收集能源信息等領域發揮了重要作用,與國際能源機構的對話與合作對于中國參與能源消費國的議題同盟至關重要。對于國際能源機構來說,發展與中國的關系對于加強國際能源機構在全球能源話語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具有重要的意義。2015年11月,中國成為國際能源機構的聯盟國。

總之,中國通過與美國,日本,韓國、印度等世界能源消費國的溝通與對話,在競爭的同時加強了合作,有助于減少國際社會對中國能源政策的認識和理解,減少或避免不必要的摩擦。而加入多邊能源合作機制或加強合作,中國能夠參與國際能源安全的議題同盟,對于完善世界能源政治和多邊合作能源機制,維護全球能源市場的穩定具有重要意義。這也是中國國際能源合作的重要內容和主要目標。

第三,融入國際能源體系,設置或參與設置能源安全議程,實現中國與國際能源體系的良性互動

從長遠看,融入國際能源體系,設置或參與設置能源安全議程,實現中國與國際能源體系的良性互動是保障中國能源安全的重要方式,也是中國進行國際能源合作的根本目標。設置能源安全國際議程,一方面可以將與自身利益密切相關的重大議題設置為全球議題,從而捍衛自身的國家利益;另一方面可以推動整個國際社會對能源安全議題的關注和治理,從而發揮中國負責任大國的作用一從能力。意愿。經驗和機遇看,中國設置或參與設置能源安全議程,實現與國際能源體系的良性互動的現實可行性體現在:第一,實力增長和國際影響力提升使中國能源安全國際化的能力不斷增強。第二,中國國際責任意識的提升使其產生能源安全國際化的意愿。第三,中國融入國際社會的進程和參與全球治理的實踐是能源安全國際化的寶貴經驗。第四,中國主辦重要國際會議是設置能源安全國際議程的重要機遇。

2014年7月9日,習近平同志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六次會議上的講話中要求積極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在中國的能源國際戰略方面,習近平同志指出:“全方位加強國際合作,實現開放條件下能源安全。在主要立足國內的前提條件下,在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所涉及的各個方面加強國際合作,有效利用國際資源”。中國共產黨十八屆五中全會公報中提出:我國要“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和公共產品供給,提高我國在全球經濟治理中的制度性話語權,構建廣泛的利益共同體”。對于積極融入國際能源體系參與能源安全全球治理的中國而言,設置或參與設置能源安全國際議程是中國承擔國際責任、提升國際能源話語權的重要途徑,也是維護國家利益的重要方式。

五、結論

石油的多重屬性決定了國際石油價格波動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進入21世紀以來,在國際石油市場供求關系總體平衡的情況下,金融危機和體系動蕩調整對國際石油價格的暴漲急跌產生了重要影響。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前,金融面的過剩流動性進入世界石油期貨市場,對國際石油價格產生了投機性的沖擊金融危機爆發后,世界石油期貨市場收益下跌而風險上升,石油期貨市場出現了瘋狂式的拋售,金融投機行為減少,從而造成了世界石油價格的暴跌。2012年以來,以頁巖油、頁巖氣開發為主要內容的美國能源革命對國際能源體系產生了深遠影響。隨著開發成本的進一步降低,美國的石油自給率逐年提高,對國際石油市場的依賴性減少,進一步提升了美國在國際石油體系中的話語權,導致了國際石油體系在21世紀進入新一輪的動蕩和調整。為了搶奪市場份額,以OPEC成員國為代表的石油出口國并沒有采取減產保價的策略,而是擴大石油的生產和出口,石油的政治屬性開始彰顯,并且這一屬性隨著烏克蘭危機爆發和西方對俄羅斯制裁而加強。在這一階段,美聯儲結束量化寬松政策和加息等行為對國際石油價格的走低起到了推波助瀾的行為??梢灶A測,在國際石油體系新一輪的動蕩和調整完成之前,國際石油價格的波動仍將延續。

中國的工業化進程和經濟發展推動了能源消費需求量的增加,石油進口的增長導致石油需求的對外依存度不斷增長。在此背景下,如何通過中國與國際能源市場和國際能源體系的良性互動維護中國的能源安全,是中國國際能源合作的重要內容。在探析石油價格波動的影響因素及其理論邏輯的基礎上,本文從市場、金融和體系三個方面討論了中國國際能源合作的路徑和具體內容。在短期內,供求關系和金融投機對國際石油價格波動的影響較大,中國的國際能源合作重點在于發展與石油出口國的貿易合作,通過在國際石油市場中的市場行為,投資石油現貨市場和期貨市場,利用石油價格的周期波動來抑制價格沖擊此外,近年來我國加強了與國際石油消費國的合作,建立或參與雙邊或多邊的國際能源安全的議題同盟。通過與美國、日本、韓國、印度等世界能源消費國的溝通與對話,有助于減少國際社會對中國能源政策的認識和理解,減少或避免不必要的摩擦。通過與多邊能源合作機制的合作,中國參與了國際能源安全的議題同盟,對于完善世界能源政治和多邊合作能源機制,維護全球能源市場的穩定具有重要意義。最后,從長期看,融入國際能源體系,設置或參與設置能源安全議程,實現中國與國際能源體系的良性互動是保障中國能源安全的重要方式,應當是中國進行國際能源合作的根本目標。

猜你喜歡
供求關系石油價格
石油價格波動對中國經濟增長的影響分析
國際石油價格波動與我國通貨膨脹關系的實證分析
電力市場營銷的價格策略研究
基于供求關系視角淺析我國房產稅改革的影響
抽樣調查在供求關系穩定程度中的應用
經濟增長對石油需求及石油價格影響的計量分析
油價下跌的根本原因和深遠影響
供求關系視閾下對高校圖書館服務轉型的思考
理解經濟基本概念,上好高一政治課
基于極值BMM模型的石油價格極端風險度量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