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莫貴精能變化

2017-02-17 19:18錢荃
現代語文(學術綜合) 2017年1期
關鍵詞:柳宗元韓愈變化

錢荃

摘 要:柳宗元與韓愈皆是唐代古文運動的領袖。放在一起不是為了比較而分出高下,而是通過辨析以達到更加了解的目的。本文選取柳宗元《送薛存義之任序》與韓愈《送董邵南游河北序》兩篇贈別序為例,細析柳文之精能、韓文之變化。并從思想內容、寫作風格、語言等方面辨析韓柳的異同,以求達到對二人更加深刻的理解層次。

關鍵詞:韓愈 柳宗元 精能 變化 特點辨析

柳宗元與韓愈,皆是唐代古文運動的領袖,散文的理論和實踐方面都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但在文學風格與思想方面,二人也存在著差異,加上性格、經歷、學術淵源、審美情趣的不同,使二人的文風又表現出不同的面貌。筆者選定贈序這一文體,從二人各自的一篇贈序名篇入手,細析二者之間的異同。

清人劉熙載有言:“文貴莫精能變化,昌黎《送董邵南游河北序》可謂變化之至;柳州《送薛存義之任序》,可謂精能之至?!盵1]用精能與變化來概括二序之風格,可謂恰當。實則兩篇小序,《送董邵南游河北序》與《送薛存義之任序》皆有精能變化之風,不同在于,昌黎《送董邵南游河北序》,為變化之中見精能,柳州《送薛存義之任序》則精能之中見變化。

先看昌黎《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燕趙古稱多感慨悲歌之士。董生舉進士,屢不得志于有司,懷抱利器,郁郁適茲土。吾知其必有合也。董生勉乎哉!

夫以子之不遇時,茍慕義強仁者皆愛惜焉。矧燕趙之士出乎其性者哉!然吾嘗聞風俗與化移易,吾惡知其今不異于古所云邪?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董生勉乎哉!

吾因子有所感矣。為我吊望諸君之墓,而觀于其市,復有昔時屠狗者(乎?為我謝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p>

劉熙載言此篇:“有無限開闔,無限變化,無限含蓄”,堪稱“短篇圣手”[2]從全篇來看,文章誠然是“無限開闔”中有“無限變化”,第一段,先說董生去往河北“必有合”,第二段就有“可能合”轉為“未必合”,到第三段,又透露出韓愈的本義,即勸勉董生不必去之意。朱宗洛《古文一隅》卷中道此篇“本是送他往,卻要止他住,故‘合一層易說,‘不合一層難說?!盵3]但韓愈用三段,由“必有合”——“未必合”——“不必去”,大開大合,大起大落,使文章精妙富有變化。

而從每一段來說,每一段的內容與結構上也是蘊含著無限變化。

首先,韓愈先說燕趙之地“多感慨悲歌之士”,再說董生去往河北的原因是因為董生“連不得至于有司”,而“懷抱利器”是說董生本身有才氣,有志氣,“郁郁”是說董生有不得志之痛苦,而“適茲土”則是說董生去往河北是去謀求他的出路。因此,得出“我知其必有合也”的祝福,并且發出慰勉“董生勉乎哉”。但是就在這短短的幾句話之中,本身就蘊含著變化。韓愈說“燕趙古稱多感慨悲歌之士”,那就意味著,如今的河北未必“多感慨悲歌之士”了。再來,董生“不得至”的原因在于“有司”,而韓愈感慨董生要去的河北“多”的是“感慨悲歌之士”而非“有司”。況且“知”,畢竟是主觀的猜測而非事實,因此,這一段中韓愈所說“必有合”的結論下,實則蘊含著復雜的變化。

第二段,先說董生去往河北,可能會得到“慕義強仁者”的愛惜,似乎是在說董生應該去河北,但馬上,韓愈就緊接著一個大變化,提出“風俗與化移易”“易于古”的問題,再得出一個“聊以吾子之行卜之”的結論。使人捉摸不透。

第三段,韓愈不再明言董生去河北之事,而是從“望”“觀”“謝”等字中,舉出諸君樂毅及屠狗者高漸離等歷史上的忠臣義士為榜樣,也說明自己希望董生可以留下來的意圖。

這樣的一篇妙文誠然是“無限變化”的,結構上的開闔與文筆上的多變相輔相成,使其富有變化。全文只用百余字,卻又含蓄深遠,曲折有致,韓愈在如此短的篇幅里,表達了他充實而完整的思想內容,語言迂徐婉轉,深微屈曲,文筆簡練精妙,層層遞進,層層變化,在迂回變化中見韓愈遣詞用字之精能。

再看柳州《送薛存義之任序》一文,精深獨到,內容上有獨到的見解,文章又寫得精細透徹,將其獨到的內容充分表達出來。

河東薛存義將行,柳子載肉于俎,崇酒於觴,追而送之江滸,飲食之。且告曰:“凡吏于土者,若知其職乎?蓋民之役,非以役民而已也。凡民之食于土者,出其什一傭乎吏,使司平于我也。今我受其直,怠其事者,天下皆然。豈惟怠之,又從而盜之。向使傭一夫于家,受若值,怠若事,又盜若貨器,則必甚怒而黜罰之矣。以今天下多類此,而民莫敢肆其怒與黜罰者,何哉?勢不同也。勢不同而理同,如吾民何?有達于理者,得不恐而畏乎!”

存義假令零陵二年矣。早作而夜思,勤力而勞心;訟者平,賦者均,老弱無懷詐暴憎。其為不虛取直也的矣,其知恐而畏也審矣。

吾賤且辱,不得與考績幽明之說;于其往也,故賞以酒肉而重之以辭。

明代鐘惺有言:“此篇文勢園轉,如珠走盤,略無滯凝”[4],全文共有三段,先敘江邊餞別,然后引入正題,前規后頌,與正反相形中,表達了柳宗元對于官理民生的精辟見解,以及對當時政治現實的批判。

以論吏職一段尤為精彩,柳宗元本是在送別之際對薛存義諄諄相告官吏的職責,但是卻不把所告對象局限在薛存義一人之上。先由“凡吏于土者,若知其職乎”發問,使所論之文具有普遍意義,隨后提出了“蓋民之役,非以役民而已也”,這個閃耀著民主進步思想的“官為民役”的命題。隨之引出由此而來民對官的要求,即農民將自己收入的十分之一用來雇傭官吏,是為了讓官吏為自己處理事情。但為官者多不能盡其職。于是柳宗元筆鋒一轉,斥責當時官吏“受其直”“怠其事”,違背了民“傭乎吏的本義”,但又“天下皆然”,展現出當時官場的普遍腐敗?!皢⑽倍?,又更推進一層,不僅“怠之”,更是“盜之”,對當時吏治的揭露尖銳深刻。接著,又用“傭一夫于家”的比喻將人民黜罰不稱職的官吏的合法性說得明白透徹。但隨之柳宗元又筆鋒一轉,一句頓跌,指出盡管當今的官吏皆是這一類人,但人民卻不能充分表達自己的憤怒和行使黜罰之權,原因在于“勢不同”。其后四句再轉“勢不同而理同,如吾民何?”“有達于理者,得不恐而畏乎!”筆筆跳躍,句句變化,層層深入,毫無拘章之態。在簡單的前置后引出主題,得出結論,再說明理由,而讓人有更深的了解,舉卑近之例,并提出質疑,而又作出解答。正如清人孫琮所言此篇“妙在筆筆跳躍,如生龍活虎,不可逼視”。[5]

最后,柳宗元將論述官吏的職責又落回到題目,頌揚薛存義的政績,并把對朋友熱情的勉勵歸為送別一事。

整篇文章由送別開始,又由送別結束,中間借送別論述吏職,首尾呼應,于平易中見功力,于端直中見曲折,簡樸而有深情后移,因而謂之“精能”之至,而又變化多姿。

兩篇小序寫法各有奇妙,贈別中均有告誡之語,鼓勵之詞,感情真摯,態度誠懇,雖是短篇,可都有曲折波瀾。柳宗元文章處處嚴正,論理之法卻變化多姿。朱宗洛《古文一隅》中稱此篇的章法句法多樣“或用推進法,或用借形法,或用頓跌法,或用推原法,或用繳足法”[6]??芍^精能之中見其變化。韓愈文章又在層層推進,步步變化中見其精深獨到的構詞,變化之中視其精能。文發兩處,妙思同歸。細品兩篇小序,也可以從中窺出二人文章的些許異同。

一、皆以明道為核心,但思想主張又有差異

韓愈的《送董邵南游河北序》是為友人董生因懷才不遇而招赴河北而作,其中既有對友人的同情與理解“連不得志于有司,懷抱利器,郁郁適茲土”,又有無限的依戀,殷切的希望,希望董生不要效忠藩鎮勢力,而應該以燕趙豪杰為楷模,效忠中央王室。文章先敘友人的應招河北,次議河北非棲身之地,后抒心中真摯情誼,最后強調反對割據,贊成統一的主張,將復雜的事、理、情巧妙和諧地交織在一起。柳宗元則在《送薛存義之任序》尖銳地提出了“蓋民之役,非以役民而已也”的反叛進步主張。也表達了對友人離去的祝福。清人沈德潛認為“民之役非以役民也”為“奇語至言”,足見此語在當時的反叛程度。因此,兩篇贈序中,二人皆精妙地表達了自己對于政治的追求與治國安民的見解。將贈序與抒發自身的政治觀點,看法相結合。

但是,韓愈的《送董邵南游河北序》與柳宗元《送薛存義之任序》,雖然都表達了自身對于政治的看法,但其所明之道,卻又有差異。

韓愈主觀上信仰儒道,而他自己又曾經身經藩鎮動亂的困苦,因此,他一生堅決反對分裂割據、要求社會安定。而反映在創作上,則表現在,他常常發揮儒學中大一統、正名分、反僭亂、明綱紀的思想,針對社會現實,在文章中提出反對分裂割據,維護安定統一的要求。這在當時藩鎮割據的局面下,對于加強朝廷權威,打擊驕兵叛將的暴亂和分裂是有積極意義的?!端投勰嫌魏颖毙颉愤@篇文章,所明之道的重點,便是把焦點放在揭露當時割據藩鎮與朝廷爭奪人才的點上,勸說友人為明天子出仕,對藩鎮動亂表示擔憂。

而柳宗元由于自身的經歷以及學識,其思想當中則有很多超越當時社會的先進觀點,例如他對“天人感應”論的反對,就與他的政治改革思想聯系密切。他在否定天命的基礎上,提出了“生人之意”的歷史發展觀,在一定程度上看到了人民在歷史上的決定性作用,主觀上要求順應人民的意志和愿望,這種思想是極具有進步意義的?;诖?,他在《送薛存義之任序》中進一步確立并發揮了《送寧國范明府詩序》中所提出的“為吏者,人役也”的思想,明確地主張是民養官,而不是官養民,更肯定了民可以黜罰官之“理”,也看到了民抗官的威脅。這種觀點在當時必定是石破天驚的異端理論,但也極具進步的意義。

二、皆文約而事豐,但又各有風格

兩篇贈序文還有一個引人注目的共同點,那就是言簡而意骸,尺幅之中具有波濤萬里之勢,發展了古代散文“文約而事豐”的優良傳統。

韓愈的《送董邵南游河北序》,寥寥一百五十字,容量卻出人意料地大,勸告之意鮮明,語言含蓄、省凈,移易一字不得。柳宗元的《送薛存義之任序》,講的則是有關吏治的大道理,但全文也不到二百個字,其語言的準確凝練程度,就不言而與了。這一特點,與二人的作文主張有關。

柳宗元主張作文應該“意盡言止”,提倡“廉之欲其節”。韓愈主張作文也應尚簡,倡導“豐而不余一言,約而不失一辭”。因此,二人的兩篇贈序,雖然立意都很深,內容也極為豐富,但篇幅卻相對短小精悍,典型地表現了二人“以小見大”的美學特征。這一點,主要是通過語言的準確程度,即“字字經思,句句著意,無一句懈怠”(宋謝枋得《文章規范》卷二),凝練程度,即無贅詞泛筆,多精句簡語,具有高度概括力來完成的,更具體的分析,可見兩篇文章多使用十字左右的句子,最長不過十一字,而長句少見。

但兩篇文章也有不同之處。

韓愈《送董邵南游河北序》的典型特點在于變化,其文勢曲折有致,波瀾迭起。友人懷才不遇而之河北,韓愈贈序挽留。這樣的文章可以說是很難寫的,分寸不易把握。但韓愈先說“燕趙古稱多感慨悲壯之士”,迎合朋友心理,話講得動聽。隨后,文勢急轉直下,又說“風俗與化移易”,暗示河北并非托身之地。緊接著連用兩句“董生勉乎哉”,深表警戒,最后舉出歷史人物做榜樣,勸其報效朝廷。文章經過層層變化,道出韓愈的心里話。文筆之精彩,技法之嫻熟,文勢變化多端,令人拍案叫絕。明人唐順之有言:“漢以前之文,未嘗無法,而未嘗有法,法寓于無法之中,故其為法也,密而不可窺。唐與近代之文,不能無法,而能毫厘不失乎法,以有法為法,故其為法也嚴而不可犯?!保ā肚G川先生文集》),這話的意思是說,唐代以后的散文比漢以前的散文更加嚴于章法,更加有意識地重視散文的組織結構以及文勢。但此話所說的“法”,也有“死法”與“活法”之別,韓愈的文章就是善于在遵守規矩的前提下靈活多變,語出新意。從要表達的內容出發,結合具體的情況來布局、結構,嚴而不死,靈活多變。而韓愈文章“變化”的特點,筆者認為主要得力于兩個方面。首先,從文學繼承上來看,明人貝瓊說“韓子之文祖于孟子”(《清江貝先生文集》卷二十八《潛溪先生宗公文集序》)。茅坤也說,“韓愈溯孟軻、荀卿、晁錯、董仲舒、司馬遷、劉向、楊雄及班掾之旨,而揣摩之”(《唐宋八家文鈔》、《韓文公文鈔引》),這些都使得韓愈的文風異變而又有矩。其次,韓愈在文體、文風和文學語言上的革新理論全面詳備,強調“變動猶鬼神,不可端倪”(《送高閑上人序》),“變化若雷霆,浩乎若河漢”(《上襄陽于相公書》),強調文章富有變化,力求做到變化莫測。這一切構成了《送董邵南游河北序》中特有的變化之美。

與韓愈的《送董邵南游河北序》相比,柳宗元的《送薛存義之任序》的突出特點則是精能。與精能中表現自己的個性。在《送薛存義之任序》之中,柳宗元意在闡明“吏為民役”的思想,即地方官應該勤懇地為百姓辦事,切不可魚肉百姓的嚴肅主題。但文章并沒有像韓愈的《送董邵南游河北序》那樣非凡的起筆,也沒有一波三折、一唱三嘆,變化不已的文勢,更多的是從容的江邊餞別以及鄭重其事的誘導。柳宗元在《送薛存義之任序》中似一位成熟的政治家在向自己的朋友闡述真理,也像以為慈愛的長者向晚輩發出告誡。文章僅用13字就寫出了薛存義在永州代理縣令的政績:“訟者平,賦者均”六字寫其理政公平,賦稅合理?!袄先鯚o懷詐暴憎”七字寫其得百姓之信任。言淺意深,精能準確。柳宗元的這種文風,根據宋人呂祖謙的話是“出自《國語》”(《古文關鍵》)。嚴羽也說:“唐人惟柳子厚深得騷學”[7]。這說明柳宗元的文章更多的是受《國語》以及屈原作品的影響,這顯然不同于韓愈,再加上柳宗元特殊的身世遭遇和思想修養,所以,《送薛存義之任序》體現出不同于《送董邵南游河北序》的精能凝練。

三、語言上也各有特點

在語言上,兩篇贈序也各有特點。

從兩篇贈序中可以看出,韓愈《送董邵南游河北序》中,多用感嘆句,疑問句,兩句“董生勉乎哉”看似為平常的感嘆句,這感嘆之中又夾雜著勉勵,更包含著告誡之意。同樣的一句話,放在不同的地方,顯現迥異的藝術效果,足見韓愈駕馭語言的能力,也讓讀者感受其語言上的靈氣與才氣。而柳宗元的《送薛存義之任序》,則多用陳述句,喜用“也”“矣”之類的語助詞,更關鍵的是柳州善于準確地使用實詞,特別是關鍵性的動詞。如“河東薛存義將行,柳子載肉于俎,崇酒於觴,追而送之江滸,飲食之?!蓖ㄟ^“載”“崇”“追”“送”“飲”幾個詞的排列組合,不僅把復雜的送別過程描寫得形象具體,生動可感,給人留下難忘的印象,而且僅透過這些極普通的動詞,讀者便可領略其對于友人的深厚情誼。由此可見,柳子之言,雖不像韓愈語言那樣靈氣和富有刺激性,卻有其自身的學問功底,獨具典雅之美。這也正是二者語言上所表現出來的不同的特點。

綜上而言,本文從韓愈的《送董邵南游河北序》與柳宗元的《送薛存義之任序》二文入手,細析韓文《送董邵南游河北序》之變化,與柳文《送薛存義之任序》之精能,并從內容、風格、語言三個方面簡要分析了二文之異同??傊?,韓、柳雖同為古文運動的領袖,創作上雖相互呼應,但其文學觀、政治觀和哲學觀上都有很多分歧,其文章大有可比性,值得引起重視。

注釋:

[1]劉熙載.藝概·文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25).

[2]劉熙載.藝概·文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27).

[3]王水照主編.歷代文話第四冊(3680)[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

[4]陸建林譯,盧琦哲彥著.論柳宗元《送薛存義之任序》[J].柳州師專學報,2001,(2):8.

[5]陸建林譯,盧琦哲彥著.論柳宗元《送薛存義之任序》[J].柳州師專學報,2001,(2):8.

[6]王水照主編.歷代文話第四冊(3676)[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

[7]郭紹虞注譯,嚴羽著.滄浪詩話校釋[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178).

參考文獻:

[1]韓愈著,劉振鵬主編.韓愈文集[M].遼寧:遼海出版社,2015.

[2]劉振鵬主編,柳宗元.柳宗元文集[M].遼寧:遼海出版社,2015.

[3]劉熙載.藝概·文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4]王水照主編.歷代文話(第四冊)[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

[5]郭紹虞注譯,嚴羽著.滄浪詩話校釋[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

[6]陸建林譯,盧琦哲彥著.論柳宗元《送薛存義之任序》[J].柳州師專學報,2001,(2):8.

[7]江鳳賢.韓柳贈序文藝術個性之比較[J].撫州師專學報,1990,(1):66-71.

[8]宋瑞婷.韓愈柳宗元贈序文研究[D].寧夏:寧夏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

猜你喜歡
柳宗元韓愈變化
江雪
這五年的變化
經理人的六大變化
喜看猴年新變化
變化休想逃過我的眼睛
江雪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