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傳承優良家風 促進社會和諧

2017-02-21 17:43楊國才張亞萍
道德與文明 2016年6期
關鍵詞:宗親家訓家風

楊國才 張亞萍

2016年9月21-23日,由中國人類學民族學研究會宗親文化研究專業委員會和甘肅省鎮原縣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主題為“傳承優良家風促進社會和諧”的第二屆中國宗親文化論壇在甘肅鎮原舉行。來自國內十多所大學的教授、專家四十余人與來自廣東、湖北、湖南、安徽、重慶、四川、貴州、云南及甘肅本地的近兩百余名姓氏宗親歡聚一堂,針對家教、家風、家規、家訓等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現實意義和重要作用進行了熱烈交流。

大會開幕式由宗親文化研究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廣東胡氏宗親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香港創富集團董事局主席、世界杰出華商協會副主席胡偉明主持,鎮原縣委副書記、縣長侯志強致歡迎辭,宗親文化研究專業委員會副主任、貴州省建設廳巡視員路言志致開幕詞,宗親文化研究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兼秘書長周昆山講話。胡偉明先生在開幕式上指出:我們一定要以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的“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基因,根植在中國人的內心,宗族文化有其鮮明的民族特色,有其永不褪色的時代價值”為指導思想,來開展宗親文化研究。會議分主旨發言和分組討論,現將研討概況綜述如下。

一、優秀傳統家風傳承的方式與載體

中國人類學民族學研究會宗親文化研究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云南民族大學人文學院楊國才教授,江蘇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張琳博士,湖南吉首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羅康隆教授,安徽大學社會與政治學院副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博士后湯奪先,中國人類學民族學研究會宗親文化研究專業委員副秘書長、廣西縣域經濟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周作勝先生分別就家風教育及建設的現狀、少數民族的優良家風、祠堂文化與地方社會程序、家風在民風文化產業發展中的作用做了交流。

楊國才教授認為,在優秀傳統文化家風家規家訓中,凝聚著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追求和歷久彌新的精神財富,是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深厚基礎,是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重要支撐。要進一步深刻領會習總書記關于“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的重要指示,必須深化家庭家風問題研究,加強好家風建設研究,才能充分發揮宗族研究者在宣傳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方面的積極作用。要全面認識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家風家規家訓,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古為今用、推陳出新,堅持保護利用、普及弘揚并重,加強對優秀家風家規家訓思想價值的挖掘和闡發,維護民族文化基本元素,使優秀家風家規家訓成為新時代鼓舞人們前進的精神力量。而云南作為祖國西南邊陲的一個多民族省份,除了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更擁有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資源,這其中就包括少數民族家風家規家訓中的倫理道德規范。因為,少數民族傳統道德中的家風家規家訓是少數民族先民留給我們的一筆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也是當代社會主義道德建設不可忽視的理論資源。系統挖掘和整理少數民族傳統道德中的家風家規家訓,在批判繼承的基礎上弘揚少數民族的優秀倫理道德,創造適應新時期的社會主義倫理道德,對于增強各民族之間的團結,維護邊疆安全、穩定,促進民族地區的道德建設,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均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她指出,許多儒家優秀家風傳統在漢族中原地區消失了,卻在少數民族地區傳承著。如白族是西南少數民族中的古老民族之一,白族聚居區的許多村落,自唐、宋、元、明時期始直到今日都相繼制定過鄉規民約、族譜、家風、家規、家訓,讓村民、族人共同遵守,作為自己的行為準則,保持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故白族人民歷來把幫助別人看作自己應盡的義務,也把接受別人的幫助看成一項權利,從而把個人和大家融為一個整體,借以解決生產和生活中的困難。故白族諺語說:“一根麥稈編不成一頂草帽?!痹诎鬃迦说挠^念里,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夕禍福,因此,無論遇上什么人,白族人都會給予幫助。白族家風中有團結互助的原則,不只局限于家庭、村落集團內部的互助關系,同時也包含著家庭、村落之間以及整個社會中的人與人之間廣泛的互助關系。白族地區有各式各樣的鄉規民約碑,家風、家規、家訓、民歌,反映白族對賴以生存的社會與自然生態環境保護的觀念。

江蘇師范大學陳延斌教授和張琳博士在對蘇、魯、豫、皖、京、浙、桂、川、陜、遼等省、市進行了家庭教育和家風建設的現狀調查,共發放問卷6000份,回收有效問卷5642份。調查顯示:當前民眾對家庭在社會建設、家風在家庭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給予了充分肯定,對這一觀點,55.19%的被調查者“充分贊成”,38.89%的被調查者“部分贊成”;民眾對家風與社會風氣、家庭教育和個人發展的密切聯系較為認可,父母仍是家庭教育的主要角色,但其知識來源較傳統社會發生了顯著變化。同時,調查中也發現存在一些突出問題。單親家庭和重組家庭、流動人口(子女不與父母同?。┱嫉奖徽{查總數的13.72%?!伴L期與孩子共同生活的成年人”中,與“父母”雙方共同生活的僅占22.39%,與“父親”或者“母親”一方生活的分別占20.46%和25.77%,與“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共同生活的占到四分之一多,此外還有5.73%的人與“保姆”“兄弟姐妹”共同生活。家庭教育中父母一方缺失現象較為嚴重。成才教育重于成人教育是家教和家風建設中的突出問題。家風難敵世風,優良家風亟待培育和弘揚,家風家訓文獻在現代家庭中的傳承不夠。對此,應引導家長轉變教育觀念以提高家庭教育效果。日常生活中的熏陶是傳承好家風的重要路徑,營造和優化世風是培育優良家風的重要外在條件,家長、教師、親友在孩子教育和家風培育中具有關鍵作用,家庭、學校、社會、媒體凝成合力是培育優秀家風的保障。

羅康隆教授針對“清水江下游祠堂文化與地方社會秩序”做了交流。他認為清水江下游祠堂文化刻載著清水江流域的木材貿易與人工營林業形成與發展的歷程,木材貿易的形成造就了清水江下游地區的社會結構變遷,使得清水江流域的祠堂文化興起并呈鏈式分布,地方社會的祠堂不僅在清水江主干道,而且在其支流區域也有大量的祠堂分布。在木材流動的“江利”紛爭時代,國家對地方的治理依托祠堂文化進行地方的“儒化”。清水江流域利用“儒家”施以教化的主要途徑就是大興家祠,撰修族譜,以此為載體,發展祠堂文化來規約家族百姓。于是,利用祠堂文化綏靖地方,這既成為上級官員治理地方的良方,也是家族凝聚的文化空間,使得祠堂文化成為清水江地方文化的標識。在祠堂文化的規約下,實現了林地產權的穩定,維護了該區域人工營林業的發展,地方社會精英在“文字入疆”的引領下,以林地契約與地方教育的方式規制了地方社會。清水江下游地區祠堂文化在地方有序化進程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推動了地方社會的進步與發展。

湯奪先副教授認為敬天祭祖的祭祀儀式在中國流傳了千年,祖先崇拜在人們的宗教生活中占據重要位置?!叭~落歸根”“尋根熱”引起了人們對自己家族的好奇,續族譜、家譜、建祠堂等現象屢見不鮮。與祖先崇拜密切相關的請家堂儀式進入學者的研究視野。請家堂是流行于魯中南山區在年節期間舉行的宗族中較為莊重的祭祀祖先儀式。他在系統梳理學術界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運用象征理論與功能理論對魯中南地區請家堂儀式進行了解讀。完整的請家堂儀式過程由請家堂、守家堂、拜家堂、送家堂等環節構成,該儀式具有保障維護祖靈信仰的功能與象征性特點;是穿越生死時空限制的連接媒介,具有強化和教化的功能;具有神圣性和世俗化、功利性和目的性的特點。請家堂儀式對維系宗族秩序具有積極的價值,強化了家庭間的倫理道德秩序,維護了宗族內部和宗族間的秩序,體現了宗族社會中的親屬血緣關系的差序格局,反映了宗族內部的等級結構,展示出一種地方秩序與國家秩序、地方權力與國家權力、小家與大家之間的互動關系。

周作勝先生以“論家風在民風文化創意產業發展中的作用”為題切入,認為家風是植根于內心的修養,無須提醒的自覺,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有為別人著想的善良,是最直接最現實最細碎的文化反映。我們的民族需要一種和諧友善的精神,家風文化就是這種民族精神的具體體現。他講了一個很有哲理的故事:阿聯酋的綿羊,主人從小用活禽飼養,綿羊不再吃草了;養出的綿羊看見小動物,就像狼一樣撲上去。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生活環境和生活習慣能改變生命的本性。家風家訓的意義也在這里。一個孩子并不是天生的好人或者壞人,他小時候的生活環境和家庭環境對他影響巨大,他接觸的倫理觀念、行為方式,會深深地影響他一生。因此,家風是一種珍視和體會的文化,家風家訓是最直接最現實最細微的文化反映,社會發展與家風文化是相輔相成的,家訓家風家教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

二、家風家祠與宗親文化的關系

會議共設三個分會場,與會學者圍繞少數民族宗親文化、區域性宗親文化與家風、家祠文化等問題展開了熱烈討論。

(一)少數民族宗親文化

西藏民族大學民族研究院馬東東討論了西藏的世家貴族——帕拉家族。帕拉家族是一個有著三百多年歷史的西藏貴族世家,隨著西藏甘丹頗章政權的建立而興起,隨著封建農奴制的瓦解而覆滅。帕拉家族既有五位家族成員擔任過噶廈的噶倫,又有家族成員擔任過基巧堪布等地位顯赫的僧官,集貴族、官家、寺廟上層僧侶為一身,在政教合一的舊西藏有很大的影響??v觀帕拉家族三百多年的歷史,不難發現歷史上帕拉家族對維護祖國統一穩定、促進西藏地方發展做出了貢獻,正是在這樣的基礎上,有了帕拉家族的興旺發達。與會學者認為西藏貴族的興起,以及現代社會中舊貴族保留的權利和地位與國家是密不可分的,有國才有家。學術研究者要堅定愛國愛家,才能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和國家的統一安定。

云南民族大學張亞萍以“哈尼族家文化傳承與和諧社會建設”為主題,論述了家是構成社會的基本細胞,家庭和諧直接關系到社會和諧。在倫理學的視角下,家庭倫理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問題,而家文化是家庭倫理的核心,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樂育鄉的哈尼族同胞團結、尊老的家文化尤為突出,同一個寨子的哈尼族同胞如果要修葺房屋,全寨子的哈尼族都會義務地去幫忙。哈尼族同胞在長輩面前蹺二郎腿就會被認為是對自己的詛咒,可見其對長輩之尊敬。這些日常的瑣碎事件呈現了哈尼族優良的家風,其實這些少數民族的優良家風都是以前儒家文化傳入進來被少數民族所吸收和改造利用的,而儒家文化在漢族地區的傳承卻有所減弱。因此,研究和弘揚哈尼族族文化,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

寧夏大學博士生樊慶元基于對大理碑刻的收集、整理,探討了大理碑刻中的家庭倫理道德。他以文獻研究與實地調查相結合,提出白族豐富的碑刻顯示出白族家庭倫理道德的特征:持家以勤儉為要;興家以和善為優;治家以嚴教為旨;傳家以孝道為寶。他認為大理碑刻中的家庭倫理文化深受傳統儒家文化影響,從“四面征戰、兇惡難狻”到“華夏之風、燦然可觀”,從“地卑夷雜、禮儀不通”到“尊宗敬祖”“出入孝悌”,從“隔絕中華”“杜絕聲教”到“四時墓祭”“咸遵家禮”“仁孝之風漓盡”;等等。大理白族人民在與中原漢族人民的民族大融合過程中相互學習、相互交流,逐漸把儒家家庭倫理道德思想融入自己的日常生活之中,與本主崇拜、巫師巫術、道教、佛教有機結合起來,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大理家庭倫理文化。

(二)區域性宗親文化

貴州師范學院陳業強教授以云南省富民縣芭蕉箐為例,討論了宗教信仰與社會和諧的關系。他認為,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宗教信仰的自由。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有信仰這種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那種宗教的自由;在同一宗教里,有信仰這個教派的自由,也有信仰那個教派的自由。他以芭蕉箐苗族基督教信仰為研究個案,描述了教堂教會和家庭教會分裂對社會和諧的影響。根據陳教授對芭蕉箐村的了解,宗教對家庭成員之間的感情影響巨大。有很多年輕人是在參加宗教活動時認識的,宗教是他們聯系的紐帶。芭蕉箐苗族傳統家庭中男女地位比較平等,有事共同協商,夫妻共同勞動,夫妻和睦。在芭蕉箐苗族的家庭成員之間,不論信教和不信教的都能夠和睦相處。他認為宗教具有社會控制功能、整合功能、心理調適功能與文化交往功能。如果對宗教的這些功能利用得當,就能使宗教發揮維護社會穩定,調動信教群眾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積極性,促進人與人、人與社會、國家與外部世界和諧的作用。

西藏民族大學馬寧副教授的主題是“論‘隴西走廊的概念及其內涵”。隴西走廊是費孝通先生在1985年提出的一個歷史地理概念,馬寧認為,這個走廊中古道縱橫、四通八達,從古到今,既是民族遷徙、通商貿易的重要通道,也是戰爭頻發,大軍鏖戰的重要戰場,體現出國家權力的變換更迭,形成了藏傳佛教、伊斯蘭教和民間信仰三大宗教文化類型,是我國著名民族走廊之一,發揮著連接河西走廊與藏彝走廊的重要作用。隴西走廊中民族成分復雜,古代活躍在隴西走廊中的氐羌民族最終融入其他民族中,近代則不再見諸史冊,但是在現今各民族特別是藏族身上還能看到氐羌民族的影子,這充分體現了氐羌民族的旺盛生命力?,F在隴西走廊中的民族主要是不同歷史時期的外來移民與土著民族通婚后繁衍生息下來的,各民族構成了大雜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呈現出包容性特點。由于各民族信仰宗教的不同,隴西走廊中的宗教格局也表現出交錯分布的特點。

西北政法大學民族宗教研究院王燁博士討論了內蒙古邊疆地區移民與地區農業文明的興起。她認為,隨著內蒙古地區移民活動的展開,內蒙古地區漢族移民人數日益增加,形成蒙漢雜居格局。在與漢族移民的生活交流中,內蒙古游牧地區傳統生產方式逐步發生轉變,由單一的游牧社會逐步向農牧并行的社會過渡,使得中原農耕文化和草原游牧文化實現全面對接、交流、碰撞、融合。從秦漢至清代,中原農民遷入內蒙古地區,改變了當地的產業結構,推動了當地農業的發展,密切了當地與中原地區的經濟聯系。首先是農業生產方式得以傳播,然后出現商品糧交換。大批漢人進入草原腹地,促使內蒙古西部游牧地區的生活方式逐步吸收了中原地區的農耕民族特性。飲食方式、風俗方式都發生了改變。例如,內蒙古西部地區蒙古族人民也像漢人一樣鳴鞭放炮、貼對聯、貼門神、燃旺火。此外中原地區的釀酒、榨油、制堿、制革、制氈、制衣、燒磚等傳統手工業技術以及文化、教育等觀念也跟隨旅蒙商人進入草原地區。中原地區移民大量遷入內蒙古邊疆地區,不僅有利于緩和中原地區因人口急劇增長與耕地相對減少而造成的人地矛盾,也促進了游牧地區的開發進程,對草原地區經濟結構的完善、市場體系的形成、文化的發展、社會的進步等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

(三)家風與家祠文化

云南師范大學哲學與政法學院宋錫輝教授認為,家風就是一個家庭或家族的傳統風尚。家訓是家庭的核心價值觀,家規是家庭的“基本法”,家風是家族子孫代代恪守家訓、家規而形成的具有鮮明家族特征的家庭文化,是一個家族最寶貴的財產,是每個家族成員自豪感的源泉。家風是融化在我們血液中的氣質,是沉淀在我們骨髓里的品格,是我們立世做人的風范,是我們工作生活的格調。因此,大家一致認為優良家風的傳承,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的現實功能。

宜春學院蔡宇安副教授以祠堂功能的嬗變為切入點,發現在祠堂舉辦各種節慶活動等民間傳統風俗活動的習慣存留至今。但現代社會節奏不斷加快、農村空心化程度日益嚴重等諸多原因,使得很多農村古祠堂處于空置狀態。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很多村鎮充分利用這些閑置的資源,將保存較好、規模較大的古祠堂改建成為多功能的文化活動中心或娛樂活動中心,如文化室、農家書屋、健康中心等。她指出,祠堂功能具有穩定的結構,可分為宏觀、中觀和微觀三個層次,祠堂總體功能為宏觀層次,而宗教功能、文化功能、教育功能、社會功能和經濟功能等則為中觀層次的功能要素,每一中觀層次的功能要素又可細分出具體的微觀層次的功能要素。中觀層次的各項功能要素基本保持不變,而其微觀層次的功能要素因時代不同、地域不同和宗族不同而有所變化?,F代社會里,祠堂功能的嬗變主要表現在各中觀層次的功能性質的變化,即由傳統性向現代性轉型。許多宗親結合自家祠堂、宗祠的現狀和功能發表了自己的意見。

貴州穆氏宗親文化研究中心代表穆榮海以“傳承‘和穆家風”為主題進行了交流。和穆二字與太始祖高風亮節的有機組合而形成的“和穆家風”,穆姓人世代相傳?!昂湍隆奔仁悄滦盏募绎L,又是祖訓。穆姓人尊崇祖訓、盡忠報國、浩氣長存。在弱肉強食的歷史長河中,受戰亂、瘟疫、饑荒的威脅,他們始終相互包容、求同存異、族內不爭、共謀發展、自強不息、眾志成城,延續了生命、傳續了后人。他認為家風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家風正而民風順,家庭和而民族興,民族團結而社會穩定,有穩定的社會才有國家的昌盛、民族的富強,這是幾千年的文化積淀,也是不爭的文化現象。傳統教育,要從家庭做起,家庭是整個社會的細胞。

同時,與會代表也認為在宗親組織蓬勃發展、優良家風代代傳承的背景下,當下宗親文化研究還必須關注以下問題。

第一,宗親文化的學術研究要進一步探索。一是中國人類學話語體系中家風文化的構建;二是宗親文化研究評估體系的建構;三是民族學中的宗親文化與傳統儒家文化的關系;四是宗親文化及其學術功能、社會功能的定位。

第二,傳承與傳播宗親文化亟待關注的實踐問題。一是宗親文化發掘傳承傳播中怎樣處理本姓自豪與家國興亡的關系;二是現代科技發展變遷對宗親文化的傳承與傳播的影響;三是宗親文化研究中的族源追溯、始祖尋求中的真實性問題;四是宗親文化研究中黨和政府、學者、企業家的結合路徑。

第三,宗親文化發展研究的方法與現實問題。一是探索宗親文化的建設路徑方式方法,可以用互聯網+,尤其用視頻來紀錄鄉規民約、族譜、家風、家規、家訓的口述史;二是要弘揚精華、剔除糟粕,如剔除傳統家風族規中對女性的歧視;三是挖掘家風族規中更多的社會功能,如莊孔韶教授拍攝的紀錄片《虎日》,探索了運用族規來幫助族人戒毒的方法;四是關注獨生子女時代家風家規的獨特性表現及相關對策。

最后,周昆山先生做了總結發言。他指出本次會議是中國宗親文化的一次盛會,與會的學者從年齡上來看,涵蓋了老中青等不同年齡層次;從學科背景來看,涉及哲學、人類學、民族學、倫理學、社會學等不同學科;從地域來看,來自甘肅、云南、貴州、寧夏、湖南、四川等十多個省、自治區;從民族成分來看,涉及數十個民族。不同年齡、不同學科、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專家學者、宗親代表濟濟一堂,共襄盛會;各抒己見,相互學習交流;各展風采,彼此取長補短。大家無論是對中國宗親文化的求索,還是對單一民族、單一姓氏的宗親文化的探究,無不體現出專家們的認真和較真,無不彰顯學者們的親善和盡善。本次論壇會討論范圍廣泛、形式多樣、視閾開闊、內容充實,將學術研討與現實社會研究相結合,達到了虛實結合的交流目的,對優秀宗親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責任編輯:楊義芹

猜你喜歡
宗親家訓家風
宗親文化視角下愛荊莊鄉土遺產保存研究
勤勞節儉傳家風
家風伴我成長
家訓伴我成長
幽默好家風(二)
陳氏宗親珠寶聯盟2016年新春聯誼會圓滿舉行
家風
《朱子家訓》(四)
《朱子家訓》(二)
《朱子家訓》(一)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