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全護理對于全身麻醉患者恢復期的應用效果

2017-02-27 01:00阮瑜
中外醫學研究 2016年32期
關鍵詞:恢復期全身麻醉

阮瑜

【摘要】 目的:分析在處于恢復期的全身麻醉患者中進行安全護理干預的效果。方法:選取筆者所在醫院收治的90例在治療過程中采取了全身麻醉措施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并將其隨機分成對照組45例與觀察組45例;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護理干預,觀察組患者在常規護理基礎上進行安全護理干預,對比兩組患者的護理結果。結果:經護理,觀察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為31.11%,對照組患者為53.33%,觀察組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另外,觀察組患者對護理服務滿意度為97.78%,對照組為82.22%,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處于恢復期的全身麻醉患者采取安全護理措施進行干預,有助于減少患者在恢復過程中的并發癥風險因素,對加快其恢復進程以及建立友好護患關系具有積極意義,護理效果較佳,可推廣。

【關鍵詞】 安全護理; 全身麻醉; 恢復期

doi:10.14033/j.cnki.cfmr.2016.32.051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6)32-0092-03

全身麻醉是臨床治療中十分常見的麻醉方式,為患者順利治療提供了基本的安全條件;一般來說,經過全身麻醉后的患者在蘇醒前需要度過恢復期,該時期同時也是患者極易出現疼痛、墜床、掙扎等安全意外的階段,通常以相應的護理措施進行干預控制[1-2]。安全護理模式是針對處于術后恢復期的全身麻醉患者制定的一系列干預措施,主要以該階段患者的安全事故為目的進行護理優化;據有關臨床護理研究數據顯示,安全護理模式對于控制全身麻醉恢復期患者的風險因素具有顯著效果。為了進一步對安全護理的工作價值進行驗證,本研究通過對比常規護理與安全護理模式取得了較為滿意的驗證結果,現將本研究的具體內容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筆者所在醫院于2014年12月-2015年12月收治的90例全身麻醉患者作為本次研究的對象,采用數字表法將其隨機分為45例觀察組以及45例對照組。觀察組男20例,女25例;年齡最大88歲,最小10歲,平均(42.21±13.36)歲。對照組男22例,女23例;年齡最大85歲,最小9歲,平均(44.13±12.06)歲。從兩組患者的疾病類型看,觀察組中屬于骨科疾病11例,泌尿科疾病5例,神經外科疾病7例,婦科9例,普外科13例;對照組中骨科疾病10例,泌尿科疾病7例,神經外科疾病5例,婦科12例,普外科11例。本次研究所選取的所有患者在手術過程中均采用了全身麻醉法,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尿管留置。兩組基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存在可比性。

1.2 護理方法

對照組:對本組患者采取常規護理措施,主要包括幫助患者平臥、給予流質食物護理、定期觀察記錄病況并及時反應、定期清潔氣管等輔助機械。

觀察組:對本組患者采取常規護理基礎上的安全護理措施,其具體內容包括:(1)對患者的恢復環境進行細節化護理,首先定期對室溫進行檢測與調節,根據氣溫變化與室內同期程度將室內溫度盡可能控制在25 ℃左右,使患者處于舒適的狀態,避免炎癥、流汗、受寒等情況發生;其次,對室內濕度水平進行嚴格控制,一般以50%為標準;同時,護理人員應對患者病房內各項設施進行細節檢查,包括衛生狀況、運行狀態可以及功能效果等,保證病房設備的正常使用,避免出現由于設備故障引發的安全問題。(2)護理人員應定期對患者進行呼吸狀態檢查,對其呼吸的基本情況進行密切關注與記錄,記錄項目主要包括呼吸頻率、呼吸深度及氧飽和度等,避免患者在恢復過程中出現呼吸障礙,如誤吸、窒息等情況。(3)護理人員應嚴格遵守交接班制度,包括術后病房交接以及病房的日交接,向麻醉師詳細了解患者在手術過程中的麻醉情況提及生命體征,為進一步護理提供確切依據。(4)護理人員應嚴格觀測患者在恢復過程中的生命體征狀況,平均每15分鐘進行1次詳細記錄,一旦患者出現異常應立即向醫生反映并協助采取相關的應對措施;在全身麻醉患者的恢復過程中,護理人員應使其保持頭部偏側一方的平臥狀,并進行去枕處理,可根據患者具體情況對其頭部偏側方另一方進行墊高處理。(5)護理人員可根據醫囑采取必要的約束護理措施,以約束帶的常規應用為主,于患者的膝關節上部10 cm處以及患者手腕部位進行約束帶約束,并避免出現局部血液循環障礙的情況;若患者的掙扎情況相對頻繁或難以控制,可在其胸腹部進行約束帶約束;在約束過程中,護理人員應嚴格控制好約束帶松緊度,使患者盡可能處于舒適狀態。(6)護理人員應密切關注患者在恢復以及治療過程中的引流管道運行情況,對其引流管道中的引流量進行實時監控,包括形狀、流量以及流速等,一旦發現存在異常情況,護理人員應立即與醫生取得聯系并協助處理。

1.3 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

本研究主要觀察并發癥發生率以及護理服務滿意度兩個指標。其中,并發癥發生率所囊括的觀察評價項目包括躁動、疼痛、低氧血癥、低溫以及惡心嘔吐五個方面;護理服務滿意度以筆者所在醫院自擬護理服務滿意度調查問卷為基礎,對患者家屬進行包括非常滿意、滿意以及不滿意在內的調查,統計分析總滿意度。

1.4 統計學處理

本次研究所得數據均使用統計軟件SPSS 19.0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并發癥情況對比

觀察組患者在恢復過程中并發癥發生率為31.11%,對照組為53.33%,觀察組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護理服務滿意度情況對比

觀察組患者家屬對護理服務的總滿意度為97.78%,對照組為82.22%,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

3 討論

從臨床治療以及護理工作實踐來看,一般采取全身麻醉處理的患者其疾病程度相對嚴重,而在術后麻醉藥物與患者完全清醒恢復的階段期間,常常容易發生因患者耐受、病況等因素引發的安全事故,對患者的治療恢復進程以及生命安全不利。針對這種情況,護理上通常采取針對性的護理措施,而與常規護理模式相比,安全護理模式對處理全身麻醉患者清醒前的恢復期事故具有更為顯著應用效果[3-5]。為了進一步探究安全護理在處于恢復期的全身麻醉患者的應用價值,本研究通過護理模式的并發癥與滿意度對比取得了較為滿意的研究結果。

安全護理模式兼顧了全身麻醉恢復期患者包括生命體征、呼吸道、舒適度、傷口感染等在內的隱患因素,通過環境護理、體位護理、呼吸道護理、管道護理以及意外護理等措施為患者提供了安全、細致、人性化的治療與恢復環境;不僅有助于解決患者在恢復過程中的突發風險,且為其麻醉恢復以及疾病的治療進程奠定了良好、舒適的基礎,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6-8]。從本研究的具體結果看來,觀察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中,觀察組患者的惡心嘔吐癥狀得到明顯控制;這說明安全護理模式在呼吸道的定期清理以及氣管分泌物的及時處理基礎上,為患者的呼吸功能障礙提供了較大的緩解基礎,達到了明顯的防止刺激的目的,且安全護理在總體上降低了患者恢復過程中的并發癥風險水平,應用價值較高。另外,觀察組護理服務總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可見,該護理模式有助于建立和諧友好的護患關系。

綜上所述,對處于恢復期的全身麻醉患者采取安全護理模式,有助于降低其并發癥風險,滿意度高,可推廣。

參考文獻

[1]黃曉明,廖瑞熹,賴妮,等.安全護理在全身麻醉術后的應用效果[J].中國當代醫藥,2014,21(29):106-108.

[2]胡傳美,丁玉華,汪宇虹.腹腔鏡膽囊切除全麻術后患者轉運的安全護理[J].當代護士(??瓢妫?,2015,23(9):56-58.

[3]周曉嬌.200例全身麻醉患者麻醉復蘇期特殊護理體會[J].中國初級衛生保健,2014,28(5):105-106.

[4]高燕平,劉燕君,胡琳,等.兩種全身麻醉方法對患者術后恢復期躁動影響的觀察及安全護理[J].齊魯護理雜志,2014,20(10):61-62.

[5]趙愛平,賈彥彥.麻醉恢復室復蘇病人的安全護理[J].全科護理,2014,12(18):1694-1695.

[6]沈蔽.安全護理在全麻患者麻醉恢復期中的應用[J].中國醫藥指南,2016,14(1):233-234.

[7]曹喜華.淺析手術室安全護理與職業道德[J].中國實用醫藥,2014,9(6):258-259.

[8]周月輝,宿穎嵐,李涵葳,等.麻醉恢復室患者并發癥的分析與護理[J].長春中醫藥大學學報,2014,30(3):537-539.

(收稿日期:2016-07-23)

猜你喜歡
恢復期全身麻醉
中西醫結合護理對急性心肌梗死恢復期患者的效果觀察
補陽還五湯配合針刺治療中風病恢復期的規范化研究
咪達唑侖與鹽酸右美托咪定對子宮切除術患者全身麻醉恢復期影響
椎管麻醉和全身麻醉對髖關節置換手術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分析
康復新噴劑對支氣管插管術后咽喉并發癥的影響
針灸聯合康復訓練治療中風后遺癥的臨床效果觀察
喉罩全麻在老年下腹部短小手術中的應用
重復經顱磁刺激對腦卒中恢復期認知功能障礙的療效觀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