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別把“二十四節氣”當成古董擺設

2017-03-01 19:33梁勇
意林·作文素材 2017年2期
關鍵詞:二十四節氣芒種立夏

梁勇

【適用話題】文化遺產 溝通 文化交流

“二十四節氣”究竟是怎么回事,細想起來并不簡單。

“二十四節氣”的劃分,充分考慮了季節、氣候、物候等自然現象的變化,并綜合了天象、氣象與物象。從命名可以看出,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反映了四季的開始,并與春分、夏至、秋分、冬至配合表示寒來暑往的季節變化;小暑、大暑、處暑、小寒、大寒提示著溫度變化;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則通過水的形態,反映不同的氣溫與降水量;驚蟄、清明、小滿、芒種以鮮明的物候提示農事。

上海地區流行一句俗語:白露赤膊當豬玀。它說的是,白露節氣到了,白天也開始涼了,繼續光著膀子會影響健康。又如,“芒種芒種,樣樣好種”,提示農民抓緊時機投入農事。

但是隨著“地球變暖”以及越來越多的人工干預等因素,節氣變化與實際的季節變遷存在誤差。既然不是非常準確,那么“二十四節氣”豈不是只能當作擺設的古董了?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古代歷法的獨特創造,是中國人的生存智慧和生活哲學。今天,它依然是維護社會生活秩序的重要依據,并內在激勵著民族精神。例如,“一年之計在于春”,督促我們順應天時、勤奮有為;“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提示我們認知和尊重生命節律;“大雁南飛、春燕歸巢”,發酵著海外游子對祖國的情思。

同時,無論科技如何發達,人們仍然無法完全脫離“靠天吃飯”。而有“節氣指南”,農業的品質和豐收就更有保證。作物“不違農時”更受市場歡迎,務農者的收益乃至家庭幸福也就更有保障。

此外還要看到,節氣是中華民族眾多節俗的依存。中華民俗與節氣相依相融,立春對應春節、驚蟄與“龍抬頭”、春分和社日、夏至跟端午節、秋分與中秋節等都有著直接的內在關系;而立春、清明、立夏、冬至等,早已形成豐富多彩的民俗傳習,成為東亞乃至東南亞各民族的文化與感情紐帶。

(摘自《解放日報》2016年12月06日)

【素材分析】古董只能用來觀賞嗎?非也,就如“二十四節氣”,它可以被稱為古董,但是卻不能僅僅是擺設。希望此次“二十四節氣”成功入選(世界非遺名錄),能夠讓我們重新審視古人留給我們的文化遺產!

猜你喜歡
二十四節氣芒種立夏
立夏嘍,碰碰蛋
芒種
二十四節氣之芒種·夏至
立夏
Début de l’été
中國“二十四節氣”列入聯合國非遺名錄
澤草所生,種之芒種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