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溫度對雜交水稻恢復系和不育系生育期的影響研究

2017-03-06 10:57鄧云
現代農業科技 2016年21期
關鍵詞:積溫

摘要 研究分析了6個水稻恢復系和6個水稻不育系的播始歷期、積溫同溫度的關系,結果表明:水稻恢復系和不育系的播始歷期隨日均溫度平均值的升高而降低;當日均溫度平均值高于26 ℃時,恢復系和不育系的積溫隨溫度的升高而升高;但苗期持續高溫會加速水稻的生長而縮短積溫,這種效應僅對于積溫較高的恢復系及不育系表現明顯。

關鍵詞 恢復系;不育系;播始歷期;積溫;生長速度

中圖分類號 S5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21-0011-03

水稻制種生產中,恢復系和不育系的抽穗揚花期是否相遇是制種產量高低的關鍵,恢復系和不育系的播種至抽穗所需時間(播始歷期)除受水稻品種自身特性影響外,溫度這個外界環境因素是最關鍵的影響因子[1-2]。

試驗于2013年分7期詳細記載6個恢復系及6個不育系的生育期,并結合生長期內日均溫度情況分析水稻恢復系及不育系的生育期同溫度之間的關系,為制種生產上恢復系及不育系的花期相遇提供理論基礎。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材料

6個恢復系:南恢008、南恢565、明恢86、多系1號、S165、制2;其中南恢008、南恢565為南平市農科所自主選育的優良恢復系,明恢86、多系1號、S165、制2為生產上常見的優良恢復系品種,親和力好;6個三系不育系:金23A、宜香A、川香A、天豐A、瀘香90A、谷豐A;6個不育系均為生產上應用較多且表現較優的品種。

1.2 試驗方法

6個恢復系及6個不育系于2013年在南平市農科所試驗基地(建陽南山路口)春季開始分7期播種,每期播種間隔10 d。均采用單本插植,每期種50叢,密度為22 cm×22 cm。試驗田土壤、肥料、灌溉、病蟲害防治等大田管理均趨于一致,均為常規栽培。

1.3 調查內容與方法

對12個品種的7個播種期分別標記,記載播種期、移栽期、始穗期、齊穗期,計算播始歷期。氣象資料由建陽農業氣象局提供。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育系及恢復系7個播種日期的播始歷期情況

從表1可以看出,6個恢復系的平均播始歷期平均為96 d,6個不育系的平均播始歷期平均為77 d;其中恢復系中制2的平均播始歷期最長,為106 d,明恢86的平均播始歷期最短為90 d;不育系中川香A的平均播始歷期最長,為85 d,金23A的平均播始歷期最短,為64 d;且恢復系及不育系的播始歷期基本都是隨著播種日期的延遲而縮短。

從表2可以看出,隨著播種日期的延后,日均溫度平均值隨著播種日期的推后而逐漸升高,恢復系在播始歷期間的日均溫度平均值在23.34~27.35 ℃之間,不育系在播始歷期間的日均溫度平均值在22.25~27.29 ℃之間,表1和表2顯示出恢復系及不育系的播始歷期隨著日均溫度平均值的升高而縮短。進一步對所有品種在播始歷期期間的積溫情況進行分析,結果如表3所示,可以看出,所有品種的積溫并未隨著播種日期的推后、日均溫度的升高而出現明顯的線性關系,而是呈上下小幅波動。

恢復系中,5月5日和6月5日播種的積溫平均值相對較低,4月5日播種的積溫平均值最高;品種上,明恢86所需的平均積溫最低,制2所需的平均積溫最高;其中南恢008的積溫平均值為2 393.20 ℃,最高積溫出現在播種日期4月5日(2 557.14 ℃),最低積溫出現在播種日期5月25日(2 251.65 ℃);南恢565的積溫平均值為2 440.90 ℃,最高積溫出現在播種日期4月5日(2 557.14 ℃),最低積溫出現在播種日期6月5日(2 325.60 ℃);明恢86的積溫平均值為2 280.70 ℃,最高積溫出現在播種日期4月5日(2 349.06 ℃),最低積溫出現在播種日期6月5日(2 209.68 ℃);多系1號的積溫平均值為2 376.28 ℃,最高積溫出現在播種日期4月5日(2 437.05 ℃),最低積溫出現在播種日期6月5日(2 296.56 ℃);S165的積溫平均值為2 451.59 ℃,最高積溫出現在播種日期5月15日(2 511.36 ℃),最低積溫出現在播種日期5月5日(2 357.96 ℃);制2的積溫平均值為2 710.32 ℃,最高積溫出現在播種日期4月25日(2 748.98 ℃),最低積溫出現在播種日期6月5日(2 655.86 ℃)。

不育系中,5月15日播種的積溫平均值相對較低,5月25日播種的積溫平均值最高;品種上,金23A所需的平均積溫最低,川香A所需的平均積溫最高。其中金23A的積溫平均值為1 547.05 ℃,最高積溫出現在播種日期6月5日(1 723.68 ℃),最低積溫出現在播種日期5月15日(1 475.00 ℃);宜香A的積溫平均值為2 014.71 ℃,最高積溫出現在播種日期5月25日(2 175.46 ℃),最低積溫出現在播種日期4月15日(1 958.88 ℃);川香A的積溫平均值為2 123.96 ℃,最高積溫出現在播種日期4月25日(2 244.06 ℃),最低積溫出現在播種日期6月5日(2 016.50 ℃);天豐A的積溫平均值為1 776.18 ℃,最高積溫出現在播種日期6月5日(1 885.77 ℃),最低積溫出現在播種日期4月15日(1 718.25 ℃);瀘90A的積溫平均值為1 852.81 ℃,最高積溫出現在播種日期6月5日(1 989.98 ℃),最低積溫出現在播種日期4月5日(1 782.81 ℃);谷豐A的積溫平均值為2 059.69 ℃,最高積溫出現在播種日期4月15日(2 109.30 ℃),最低積溫出現在播種日期6月5日(1 989.98 ℃)。從積溫變化的規律上,平均積溫低于2 000 ℃的3個品種,金23A、天豐A、瀘90A的積溫在5月15日播種日期出現相對低值后,隨著平均溫度的升高,積溫也隨之升高,最高值出現在6月5日;而平均積溫較高的3個品種,宜香A、川香A和谷豐A的積溫變化更接近于恢復系,在5月15日和6月5日出現積溫相對低值。

3 結論與討論

當日均溫度達到某溫度值后,溫度的升高并不會加快水稻的生長速度,即在水稻生長發育過程中有一個有效的日均溫度上限值(屬于品種特性)[7-8]。在這個上限溫度以上時,水稻的生長速度不隨溫度的升高而加快,本試驗中當播始歷期間的平均溫度高于26 ℃時,恢復系和不育系的有效積溫都隨之升高,例如,恢復系在5月5日的播種的積溫較低,而5月15日后的播種的平均溫度高于26 ℃,積溫隨之提高;不育系在5月15日的播種日期積溫較低,而5月25日后的播種的平均溫度高于26 ℃,積溫也隨之提高;且積溫越少的品種,如金23A(平均積溫為1 547.05 ℃),受溫度升高而積溫升高的影響越大。

播種后10 d內的苗期,如連續日均溫度高于24 ℃,會迅速提高恢復系及不育系的生長速度,例如,本試驗中2013年5月11—16日,6月6—11日,這段時間連續日均溫度在24~27 ℃,持續高溫會加速苗期的生長而縮短積溫,這種效應對于積溫較高恢復系及不育系表現明顯,從表3可以看出,南恢565、明恢86、多系1號、S165、制2等5個恢復系和宜香A、川香A、谷豐A等3個積溫較高的不育系受到苗期高溫的影響表現出在5月5日播種和6月5日播種時的總積溫明顯降低。值得提出的是,試驗中播始歷期間積溫低于2 000 ℃的不育系品種金23A、天豐A和瀘90A在日均溫度平均值高于26 ℃時并不受苗期高溫的影響而出現積溫降低的現象,而是隨著日均溫度的提高積溫明顯提高。

本試驗研究數據可為試驗中的品種在今后的制種過程中提供參考,本試驗僅統計和記載了1年的數據,試驗結果具有相對性。另外,水稻的生長在不同的地理環境、不同的年份氣候影響下還受到光照、土壤、人為等多種因素的制約,希望下一步能夠通過多年多點試驗,得到更豐富的試驗數據,更有利于分析溫度和水稻生長速度之間的互作關系。

4 參考文獻

[1] 許顯濱,橫正幸,矯江,等.氣溫對水稻生育模型影響的研究[J].黑龍江農業科學,2005(2):5-7.

[2] 王尚明,張崇華,胡逢喜,等.空氣溫度對水稻生長影響的數學模擬[J].江西農業學報,2007,19(10):16-18.

[3] 楊稚愚,汪漢林,鄒應斌.播種期對雜交水稻生育期和產量的影響[J].耕作與栽培,2004(3):18-19.

[4] 劉桃菊,唐建軍,殷新佑,等.水稻葉齡動態的模擬研究[J].江西農業大學學報,1996,18(2):145-149.

[5] 襲鋒,龔振平,周桂芳.水稻葉齡進程與植株生長速度田間檢測標尺[J].現代化農業,2006,9(326):35-36.

[6] 馮陽春,魏廣彬,李剛華,等.水稻主莖出葉動態模擬研究[J].中國農業科學,2009,42(4):1172-1180.

[7] 陳小虎,谷松林,蔡冬華,等.雜交水稻親本播始歷期與實效積溫的相關性研究[J].湖南農業科學,2008(4):56-58.

[8] 鄧云,江文清,謝冬容,等.溫度對水稻不育系圣豐1A生育期影響的研究[J].福建稻麥科技,2012(1):4-6.

猜你喜歡
積溫
湟源縣30年0℃活動積溫變化特征分析
玉屏縣≥10 ℃積溫的時間演變特征分析
鳳城地區氣候變化及其對玉米產量的影響
氣候變化背景下周口市冬小麥農業氣候資源時空變化特征
積溫對春玉米葉面積和產量的影響分析
湖北省小麥適宜播期的葉齡積溫法確定
氣溫變化對哈爾濱市呼蘭區玉米生長發育的影響
博克圖地區常見天氣現象
開原市主要界限溫度初終日、持續天數和積溫的變化特征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