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戰國中山“圖存”與“爭雄”之史跡考述

2017-03-07 14:38徐海斌
文物春秋 2016年4期
關鍵詞:史跡內政外交

徐海斌

[關鍵詞]戰國中山;外交;內政;史跡

[摘要]通過結交齊魏、修筑長城、興儒學等一系列舉措,白狄中山得以在紛爭的戰國“倔強其間,久而不傾”;而參與五國相王、伐燕戰趙等種種“不自知”的爭雄行為,又讓白狄中山再次走向滅亡。結合歷史文獻的記載和考古所提供的資料,本文對相關史實進行了考述。

先秦中山乃北方少數民族白狄所建立的諸侯國,其立足于中原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春秋中期,當時稱鮮虞。白狄鮮虞在與中原國家的長期交往過程中,不斷接受中原的先進文化,從而推動了自身的華夏化進程。進入戰國后,白狄開始仿效中原之制建邦立國,早期所建的國家不久便被魏國滅亡,《史記·樂毅傳》:“樂羊為魏文侯將,伐取中山,魏文侯封樂羊以靈壽,樂羊死,葬于靈壽,其后子孫因家焉?!?427這是史籍對中山這一段歷史的簡短記載。大約公元前380年左右,中山趁魏遭趙楚聯軍重創的有利時機而復國。復國后的中山定都于靈壽,歷經桓公、成公、王謦、王姿與王尚五代君主,立國達80余年。在這80余年中,中山抗強趙,筑長城,外結諸侯,內修仁義,參與“五國相王”,討伐“不義”之燕國,譜寫了白狄族最為輝煌的一段歷史。然而其后期又因“不嗇于戰攻之患”,“不自知”而四面楚歌,“五割地于趙”終至“宗廟不血食,絕其后類,君臣離散,民人流亡”的結果,予后人以無盡的遺憾與深深的思索。本文擬結合歷史文獻的記載和考古所提供的資料,對白狄后期所建國家盛衰興亡的相關史實進行考述,以就教于學界同好。

一、圖存:外結強緣,筑長城;內施仁義,舉賢能

據《戰國策》記載,當初魏文侯向趙借道進攻中山時,趙利曾說:“過矣,魏攻中山而不能取,則魏必疲,疲則趙重,魏拔中山,必不能越趙而有中山矣。是用兵者魏也,得地者趙也?!闭\然,趙國對于控制中山具有地緣上的優勢,但中山的存在也嚴重妨礙著趙國的領土完整與國防安全。在戰國中期以前,趙國的領土主要由以晉陽為中心的山西北部、以邯鄲為中心的河北南部以及以今懷來、延慶為中心的河北北部的代地等幾部分構成。其中晉陽地區處晉中盆地北端,這里西鄰秦國,南接韓、魏,土地肥沃,交通便利,趙氏從趙簡子時期便開始著力經營此地,歷代趙君皆視之為根本;邯鄲地區處華北平原中部,這里不但土地肥沃,水源充足,適宜農業生產,而且礦產資源豐富,有著發達的冶鐵業,是趙國發展經濟、進取中原的大本營;代地東接燕國,北接樓煩、林胡、匈奴,是趙國向北擴張領土與防止胡人入侵的前沿陣地,又是重要的戰略物質代馬所出之處,其戰略地位極為重要。然而,由于中山的存在,邯鄲地區通往代地的道路長期不得暢通,《史記·趙世家》載:“惠文王二年,主父起靈壽,北地方從,代道大通?!背浞终f明白狄中山的國都靈壽乃趙國由邯鄲一帶通往代地的障礙所在,如果靈壽為趙國所有,溝通趙國南北的“代道”便能暢通無阻,趙國因之退可以固疆守土,進可以遠略樓煩、林胡、匈奴之地。此外,據《史記·趙世家》記載,趙襄子“未除服,北登夏屋請代王”?!墩x》引《括地志》云:“夏屋山一名賈屋山,今名賈母山,在代州雁門縣東北三十五里。夏屋與句注山相接,蓋北方之險,亦天下之險路,所以分別內外也?!笨梢姰敃r趙國的晉陽地區和代地之間為夏屋、句注二山所阻隔,難以逾越,晉陽地區唯有先與邯鄲地區貫通,方可聯系代地。就當時的山川形勢而言,太行山以西的晉陽地區與太行山以東的邯鄲地區之間,最便捷的通道當數井陘,《左傳·昭公十二年》:“晉荀吳偽會齊師者,假道于鮮虞,遂入昔陽。秋八月壬午,滅肥?!贝呵飼r期的鮮虞位于今河北正定縣一帶,昔陽位于今河北晉縣一帶,荀吳向鮮虞借道入昔陽,強有力地證明井陘乃當時貫通太行山東西的便捷通道。時至戰國,井陘仍然長期為白狄中山所掌控,這種局面嚴重制約著戰爭狀態下趙國各地武裝力量的相互策應與戰略資源的及時調運,給趙國的軍事進攻和國土防守帶來極大不利。因此,趙國自趙襄子侵占代地之日起便開始謀求吞并中山,以期打破這種不利局面,但因礙于魏國的強烈干預和中山國的奮力抵抗,其目標始終未能實現。公元前381年,魏國在軍事上遭遇趙楚聯軍的重創,白狄中山趁機復國。與此同時,趙國吞并中山的行動再一次提上日程。趙敬侯十年(前377),趙國從邯鄲地區出兵,進攻中山國南部的重要城邑房子(今河北高邑縣西);次年,趙國又從代地出兵,進攻中山國北部的重要城邑中人(今河北唐縣西北)。結果,趙國先后兩次進攻均無功而返,處于搖籃中的中山國政權經受住了復國之初的嚴峻考驗。

趙敬侯在連續兩年攻中山失利后黯然離世,其后相繼即位的成侯、肅侯將戰略重心轉移到富庶的中原地區,中山國因此而贏得一段相對和平的時期。然而在這段時期內,中山并沒有滿足于一時的安寧,而是在不斷加強國防建設?!妒酚洝ぺw世家》載,趙成侯六年(前369),中山開始筑長城。根據目前所掌握的考古資料,中山當時所筑的長城總長約89公里,其主體部分在今河北唐縣和順平縣境內,其中唐縣境內約占44公里。長城依山而建,多起于山峰半腰而終于懸崖絕壁或河流水庫,沿山脊蜿蜒曲折而行。長城干線整體呈南北走向,沿線每隔一段距離便附屬有烽燧或衛城。這些烽燧均騎于長城沿線上,或布于地理位置較高的山梁,以安排少量士卒瞭望敵情;或布于較為開闊的谷地,以駐屯較多數量的士卒防御來犯之敵。此外,長城沿線的內側另建有衛城,目前共發現兩處。一處位于唐河谷地的唐縣葛公鄉洪城村北,其東、北二面為山崗,西面為唐河,正當由山區通往平原的咽喉地帶。此城略近方形,面積約42萬平方米,城內散布著當時駐屯士兵留下的夾砂或泥質灰陶罐、豆以及夾砂紅陶釜,考古工作者稱此衛城為洪城遺址,并懷疑這就是當時中山國西北部的重要關隘——鴟之塞(又名鴻上關,在今河北唐縣西北)。另一處位于唐縣灌城村東北,周長約2公里,城呈方形,有東西二門,在城址西北角另建有一較小的外城與大城相連,考古工作者稱此城為灌城遺址,現已為西大洋水庫所淹。距中山國長城主體部分數公里的東部,分布著較多的戰國城市遺址,如位于今順平縣河口鄉中下邑村的夏屋城,位于唐縣山陽鄉南、北固城村的陽邑,位于唐縣南、北城子村的中山城。此外,在今唐縣南伏城村、唐縣北羅鄉西城子村、曲陽縣黨城鄉河東村等地也發現大量墓葬及遺址。顯然,這一地區乃當時中山國北方的經濟文化中心,而中山長城主體部分正起著保衛這一地區以防趙國東侵的作用。在淶源縣司各莊鄉黃土嶺村,考古工作者還發現一處建于東、北兩山間溝谷的較大防御城址。城址長約450米,寬約200米,在城址的東、西兩側均筑有翼墻,兩翼墻分別與城址的東南角、西南角相接,然后各向東南、向西順山梁曲折延伸,止于斷崖或山腳。城墻總長約6公里,寬約3.5米,殘高0.8-3米,內外兩面均用大石塊壘砌,內填以碎石。城址東面與易縣交界㈣,顯系為防御燕國的進攻而建?!稇饑摺R策》曰:“昔者,中山悉起而迎燕、趙,南戰于長子,敗趙氏;北戰于中山,殺燕將?!闭f明當時中山與燕、趙兩國均處于敵對狀態,中山國長城遺址的發現印證了典籍這一記載。

趙國的領土從北、西、南三面包圍著中山,中山之于趙國,仿佛銜于猛虎口中之食,隨時都有被吞噬的危險。在河北中山王陵出土的中山王(舋去掉且加昔)鼎銘文中,王(舋去掉且加昔)語重心長地告誡其嗣王說:“爾毋大而肆,毋富而驕,毋眾而囂,鄰邦難親,仇人在旁?!薄稇饑摺ぶ猩讲摺匪d中山君也極為關心“弱趙強中山之說”。正是在這種憂患意識下,中山國在夯筑長城以加強防御的同時,也在積極開展外交活動以爭取強大的外援?!妒酚洝ぺw世家》趙武靈王說中山“先時負齊之強兵,侵暴吾地,系累吾民,引水圍部,微社稷之靈,則鄗幾于不守矣”,《戰國策·魏策》也說中山“恃齊魏以輕趙”,可見中山一度奉行著結交齊、魏以抗擊趙國的政策。戰國中期,齊、魏與趙國之間,尤其是魏國與趙國之間,在中原地區常有激烈的爭斗,齊、魏二國無疑也希望借助中山牽制趙國的后方。因此,在趙強中山弱且兩國矛盾又不可調和的情況下,中山積極發展與齊、魏的外交關系不失為明智之舉。

在中山王(舋去掉且加昔)方壺及鐵足大鼎銘文中,王(舋去掉且加昔)稱贊其祖父桓王與父親成王不但“慈孝寬惠”、有“純德”,而且能“舉賢使能”“身勤社稷行四方,以憂勞邦家”;在中山王(次下面加蟲)圓壺銘文中,王資又稱贊其父親王(舋去掉且加昔)“慈愛,勉閔篤周無疆,日夜不忘大去刑罰,以憂謫民之有不辜”。此雖不乏溢美成分,但卻也和典籍記載大致吻合,如《太平寰宇記》卷62說中山“興國并稱王五葉,專行仁義,貴儒學,賤壯士,不教人戰”,《韓非子·外儲說左上》說中山君“好顯巖穴之士,所傾蓋與車以見窮閭隘巷之士以十數,伉禮下布衣之士以百數”。清人郭嵩燾在為王先謙《鮮虞中山國事表疆域圖說》一書所做序中指出:“當戰國紛爭之日,中山倔強其間,久而不傾,其故有可思者?!闭\然,彈丸之地不易久守,戎狄民族難立國于華夏,中山倘非外交諸侯結強援、內施仁義納賢才,僅憑“方五百里”的領土與區區長城,豈能長期抵御燕、趙二國的萬乘之師?

二、爭雄:五國相王,伐燕戰趙

經過多年的勵精圖治,中山逐漸發展成為國力僅次于“七雄”的“千乘之國”。中山的強大,不僅改變了周邊國家的“狄視”態度,而且被列入合縱連橫的對象。公元前323年,在縱橫家犀首(公孫衍)的運作下,中山參與了“五國相王”活動。所謂“五國相王”,其實質乃犀首借助于“相與為王”的手段,為魏國約結韓、趙、燕、中山等國,以達到“東抗齊而西抗秦”的目的?!稇饑摺ぶ猩讲摺吩疲骸敖裎鍑嗯c王也,負海不與焉,此是欲皆在為王,而憂在負海?!薄柏摵!奔粗庚R國。為此,齊國在憂慮國家安危的同時,更異常惱怒于一向追隨自己的中山國竟然為“稱王”而與他國結盟。齊王非常生氣地說:“我萬乘之國也,中山千乘之國也,何侔名于我?”斷然“閉關不通中山之使”,并遣使到趙、魏,以割讓平邑之地為條件,勸說二國一同“出兵以攻中山”。后在張登的斡旋下,齊國沒有出兵攻中山,中山也終于達到了稱王的目的。但是,齊國與中山之間的關系從此蒙上了一層陰影。

繼與齊國的關系出現裂痕之后,中山與其東北鄰邦燕國之間的關系也勢同水火。周慎靚王五年(前316),燕王噲在鹿毛壽的勸說下,將王位禪讓給“貴重主斷”的相邦子之。其后,燕“壬因收印自三百石吏以上而效之子之,子之南面行王事,而噲老不聽政,顧為臣,國事皆決于子之”。此事引起王位合法繼承人燕太子平的強烈不滿,三年后,太子平在齊愍王的慫恿下,與將軍市被聚眾圍攻王宮。在攻之不克的情況下,將軍市被率百姓倒戈反攻太子平,結果,將軍市被戰死,燕國陷于數月的混戰之中。此事本屬燕國內政,可中山自稱王之后一直未能正確認識自己所處的地位和所面臨的形勢,悍然出兵征討燕國。中山王(舋去掉且加昔)方壺銘文云:“適遭燕君子噲,不顧大義,不有諸侯,而臣主易位,以內絕召公之業,乏其先王之祭祀,外之則將使上覲于天子之廟,而退與諸侯齒長于會同,則上逆于天,下不順于人兮,寡人非之。賈曰:‘為人臣而反臣其主,不祥莫大焉,將與吾君并立于世,齒長于會同,則臣不忍見兮。賈愿從士大夫,以靖燕疆。是以身蒙甲胄,以誅不順。燕故君子噲,新君子之,不用禮義,不顧逆順,故邦亡身死,曾無一夫之救。遂定君臣之位,上下之體,休有成功,創辟封疆?!敝猩酵酰ㄅg去掉且加昔)鐵足大鼎銘文又云:“今吾老賈親率三軍之眾,以征不義之邦,奮桴振鐸,開啟封疆,方數百里,列城數十,克敵大邦?!睆你懳闹锌?,中山儼然以正統諸侯自居,以維護召公基業、捍衛周朝禮制為己任,不過,其欲長期占領燕國領土的野心昭然若揭,據中山王(次下面加蟲)圓壺銘文,直到王(舋去掉且加昔)去世后,中山仍然占據一部分燕國領土,并于這些“新土”上舉行大規模的會獵。

在中山出兵征討燕國的同時,齊國也“令章子將五都之兵,以因北地之眾以伐燕”,在兩國的夾攻下,“燕王噲死”“子之亡”。飽經動亂之苦后即位的燕昭王深感國破家亡之恥,因而“卑身厚幣,以招賢者,欲將以報仇”。經過多年的努力,燕國終于在趙惠文王十五年(前284)攻破齊都臨淄,齊愍王被迫倉皇退保于莒,燕將樂毅則“盡取齊寶財物祭器輸之燕”,并隨后5年中攻下齊國城市70余座,“皆為郡縣以屬燕,唯獨莒、即墨未服”,一雪當初齊破燕之恥。至于同樣曾經在燕國攻城略地的中山具體得到了怎樣的報復,典籍乏載,但可以肯定,燕與中山之間從此已結下深仇大恨。

正當中山國處于“四面楚歌”之時,趙國早已強烈地意識到中山對其國家安全的危害,吞并中山的決心也因此更加堅定。趙武靈王說:“今中山在我腹心,北有燕,東有胡,西有林胡、樓煩、秦、韓之邊,而無強兵之救,是亡社稷,奈何?”又說:“雖驅世以笑我,胡地中山吾必有之?!睘榱四艹晒Φ毓タ酥猩?,趙武靈王作了一系列精心的準備。首先,改善了與周邊國家的關系:趙武靈王十一年(前315),趙國扶持在韓國為質的燕公子職為王,次年,派樂池送燕王回國,史稱之為燕昭王,從此燕昭王“所親莫若趙”;趙武靈王十八年(前308),秦武王因舉龍文赤鼎而絕臏死,趙武靈王派代相趙固從燕迎秦公子稷回國,立為秦昭王,并于次年秦、韓宜陽之戰時保持中立;二十年(前306),即全面攻打中山的前一年,趙國派“樓緩之秦,仇液之韓,王賁之楚,富丁之魏,趙爵之齊”,廣泛開展戰前外交。其次,從十九年(前307)開始,趙國進行了一場文獻上稱之為“胡服騎射”的改革,這場改革通過推廣胡人服飾、學習胡人騎射技術,達到了優化趙國兵種、提高趙國軍隊作戰能力的目的,也達到了親和趙國北面的胡人,進而使“林胡王獻馬”、東胡與樓煩王“致其兵”的效果,從而在兩年后對中山發動總攻的隊伍中,增加了一支由胡人組成的勁旅。再次,為了能做到知己知彼,公元前309年,趙武靈王親自出九門,命筑野臺,“以望齊、中山之境”。此外,據《戰國策·中山策》載,趙武靈王還曾派李疵深入中山以觀察其國情,結果李疵回來報告說,中山君尊崇儒學、禮賢下士,會導致“戰士惰于行陣”“農夫惰于田”,進而兵弱國貧,伐中山的時機已經成熟,如果趙國不趁早伐之,將會讓齊國或燕國搶先。

在所有的準備工作均已停當之后,趙國分別于公元前307年和公元前306年兩次對中山實施突襲,并先后奪取中山國的房子(今河北高邑西)與寧葭(今河北石家莊市西北),以試探周邊國家的態度。當發現周邊國家尤其是中山一向的依仗齊、魏二國沒有任何干預舉動后,趙國毅然于公元前305年對中山發動規??涨暗倪M攻,命“趙褶為右軍,許鈞為左軍,公子章為中軍,王并將之。牛翦將車騎,趙希并將胡、代。趙與之陘,合軍曲陽,攻取丹丘、華陽、鴟之塞。王軍取部、石邑、封龍、東垣?!边@次趙軍從三個方向出發,分兩路對中山進行打擊:趙武靈王率領的左、中、右三軍從邯鄲地區出發,進攻中山的南部;牛翦率領的車騎從晉陽地區出發,由井陘進入中山,趙希率領的胡、代之兵從代地出發,由飛狐陘進入中山,牛、趙二軍在曲陽會師后,共同進攻中山的北部。結果南路大軍奪取了中山的鄗(今河北柏鄉縣北)、石邑(今河北鹿泉市)、封龍(今河北元氏縣西北)及東垣(今河北石家莊市東北)四座城邑,北路大軍奪取了中山的鴟之塞(又名鴻上關,在今河北唐縣西北)及丹丘(今河北唐縣西北)、華陽(今河北曲陽縣西北)兩座城邑。盡管這次中山丟關失城,但并未構成致命的傷害,南面尚有滹沱之險,北面尚存長城之限。然而,中山為趙國強勁的進攻氣勢所懼,被迫“獻四邑”請和,趙國估計一時也難有大的進展,又怕齊、魏趁機襲其后方,便順勢退兵。

自趙國奪取中山國四座城邑后,又于趙武靈王二十三年(前303)、二十五年(前301)、二十六年(前300),趙惠文王元年(前298)先后四次進攻中山,每次都以中山割地而罷兵,至公元前298年為止,中山已五次割地于趙?!稇饑摺の翰摺吩疲骸爸猩綌蹈顢捣ザS以亡?!壁w惠文王三年(前296),趙國出動20萬大軍對僅存滹沱一帶領土的中山發動了最后的攻擊,中山國滅亡,最后一位中山王被遷往膚施(今陜西榆林南)。

《呂氏春秋·自知》指出:“吳王、智伯不自知而亡,宋、中山不自知而滅,晉惠公、趙括不自知而虜,龐涓、太子申不自知而死?!敝猩降臏缤?,首先在于不自知韜光養晦而急于稱王,以致從此失去齊國的強援;其次在于不自知國力,欲以“千乘之國”而躋身“萬乘之邦”行列,妄興王者之師以伐燕,以致在鄰邦又樹一強敵,蘇秦云:“昔者,中山悉起而迎燕、趙,南戰于長子,敗趙氏;北戰于中山,克燕軍,殺其將。夫中山千乘之國也,而敵萬乘之國二,再戰比勝,此用兵之上節也。然而國遂亡,君臣于齊者,何也?不嗇于戰攻之患也?!毖鄧谥猩降挚冠w國進攻的關鍵時刻趁機落井下石,應與中山的當初不自知有密切關系。中山的不自知還表現在“五割地于趙”,不明白割地求和“如同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的道理。中山有滹沱之險、長城之固,更兼有不少像吾丘鳩般“衣鐵甲、操鐵杖以戰,而所擊無所不碎,所沖無不陷,以車投車,以人投人,幾至將所而后死”的忠勇之士,倘若中山不是從一開始就割地求和,而是誓死抵抗以待時局之變,焉至于過早落得個“宗廟不血食,絕其后類,君臣離散,民人流亡”的結局!

[責任編輯:谷麗珍]

猜你喜歡
史跡內政外交
悠悠歲月外交情
涉僑外交二三事
從“浙派語文”史跡說“人文浙派”
外交活動の二大ハイライト
由岳飛之死看南宋高宗時期的內政與外交政策
杭高臺籍校友名人史跡考——林木順與李蒼降
上海市測繪院編制的《上??箲鹗粉E導覽圖》正式推出
淺析宗教影響在美國內政外交事務中的表現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