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云五研究四十年:回顧與述評

2017-03-08 12:52鄧文池
河北科技圖苑 2017年1期
關鍵詞:商務印書館圖書館研究

鄧文池

(湖南圖書館 湖南 長沙 410011)

王云五研究四十年:回顧與述評

鄧文池

(湖南圖書館 湖南 長沙 410011)

20世紀70年代中期以來,隨著王云五個人著述及研究資料的整理和出版,學術界興起了王云五研究的熱潮。這些研究主要涉及王云五與出版、王云五與圖書館、王云五與近代政治、王云五與近代經濟、王云五與近代教育、王云五與同時代名人等方面。當前的王云五研究雖已有斐然的成果,但仍有繼續深入的空間和可待挖掘的方面,如:加強各領域中王云五的資料整理和系統性研究;深化王云五與同時代名人的比較研究及聯合研究;重視王云五等為領軍人物的近現代出版人群體的研究;融合多學科視域開拓王云五研究;王云五研究的學術交流。

王云五;研究回顧;研究述評

王云五(1888-1979)是中國近現代史上富有傳奇色彩且備受爭議的人物,他不僅是出版界的巨擘,也是圖書館界、經濟界無法繞開的重要人物。對其褒者,認為他為近現代中國的出版、圖書館、文化、教育事業均發揮過重要作用;對其貶者,認為他在政治取向、經濟改革以及社會活動方面有不少值得商榷的地方。文章擬全面梳理和客觀分析近四十年海內外王云五研究的成果,并對相關研究成果進行扼要回顧與述評,以期推動王云五研究走向深入和開闊。

1 有關王云五的資料整理和研究著作

資料整理是王云五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王云五一生留下的大量日記、信件、作品等著述是研究其思想和中國近代出版、圖書館、文化教育事業極具價值的參考資料。盡管王云五在世時,就已刊行了其部分著述,如《岫廬論教育》、《岫廬論國是》、《岫廬論學》、《岫廬論經濟》、《岫廬論為人》、《岫廬八十自述》、《中國政治思想史》、《中國教育思想史》、《商務印書館與新教育年譜》等,但是專門、大規模的資料整理和出版主要還是起步于20世紀70年代中期的臺灣學界。

王云五研究多出自臺灣學者,其原因主要是王云五遷居臺灣之后,為臺灣出版事業、圖書館事業、教育事業,甚至民主政治的進程都有過重大貢獻,而且王云五還在臺灣政治大學培養、指導了三四十名碩士和博士,這些弟子不僅有深厚的學術功底,部分人還受聘于商務印書館,如王壽南、金耀基、徐有守、周道濟等,他們對王云五的生平和經歷有一定的了解。1975年,時值王云五八十八歲壽辰,其門下弟子、生平好友紛紛撰文祝賀,最后由楊亮功等人共同編著了一部文集《我所認識的王云五先生》,文中除過多的溢美之詞外,也有不少其生活中的細節,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1979年,臺灣新聞史研究學者朱傳譽主編的《王云五傳記資料》收集了《中央日報》、《聯合報》、《華美日報》等有關王云五在臺灣從事出版事業的文章,對王云五在臺灣的文化貢獻有總體上的參考認識。王云五逝世后不久,其弟子王壽南主編了一部《王云五先生哀思錄》,收錄了大量有關回憶和哀悼王云五的文章。1987年,為紀念王云五誕辰100周年,受王云五之子王學哲和時任臺灣商務印書館總經理朱健民的委托,王壽南利用王云五留下的資料和在臺灣“行政院”、“考試院”、民國大會、故宮博物院、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商務印書館等機構查閱的檔案資料,以及王云五親友和弟子們提供的來往信函,完成了《王云五先生年譜初編》的編寫,文中詳細記載了王云五的全部生平和活動事跡,具有相當高的史料價值。同年,蔣復璁等編的《王云五先生與近代中國》總結了王云五對中國出版事業、教育事業、圖書館事業以及民主政治等方面的貢獻,研究較為全面,對王云五的評價也較高。2004年,王云五弟子徐有守著的《出版家王云五》涵蓋了王云五在大陸和臺灣從事的各方面的所有活動。從整體上看臺灣王云五研究,成果作者多為王云五的學生和親友同仁,紀念性的成分居多,學術性、公正性、全面性均可能有所欠缺,但如果把這些資料與內地學者的研究成果結合起來考察,對王云五必然能有更全面、客觀的認識。

在大陸,由于相當一段時間里,國內局勢屈從于政治和意識形態的爭論,尤其是王云五在新中國成立之后還偏居于臺灣,繼續發揮著不小的政治、文化影響力,其“幣制改革方案”和著力推行的“科學管理”長期被冠以“資本剝削”的帽子,致使不正常的評議充斥其間。

直到80年代之后,對其的研究才逐漸回歸到客觀軌道。但是在資料整理和研究著述方面,直至1997年才由學林出版社出版王云五的《舊學新探——王云五論學文選》,這是大陸自王云五赴臺之后出版的第一部王云五著作,標志著大陸王云五研究進入新階段。1999年,上海書店出版社出版了大陸第一部王云五傳記——郭太風的《王云五評傳》,該書通過對王云五生平事跡的梳理,基本勾畫出一個立體、真實的王云五形象,作者還在此基礎上相對客觀地評論王云五的其人其事,是當時王云五研究的新突破。2000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王建輝的《文化的商務——王云五專題研究》,該書以王云五在大陸商務印書館從事出版的活動為主要線索,對其經營管理方法和思想進行了重點考察和客觀評價,文中充分肯定王云五在商務印書館二十五年所做的功績,是世紀之交王云五研究的力作。此后,大陸出版社陸續整理出版王云五的著作和關于王云五的研究著作,如2004年遼寧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我怎樣讀書:王云五對青年談求學與生活》、2006年廣東人民出版社出版《文化奇人——王云五》、2007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岫廬八十自述》(節錄本)、2008年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王云五文集》、2009年山東友誼出版社出版《王云五與商務印書館》、2013年九州出版社出版《王云五全集》等,這些彌足珍貴的資料,尤其是王云五自述、文集和全集的出版為王云五研究提供了更加翔實、豐富的佐證,也會使得王云五的形象更加真實、豐滿。

2 王云五研究的主要論題及觀點

改革開放之后,大陸學術界逐漸回歸到正常軌道,王云五研究也慢慢回到學者們的視野。與王云五的資料整理與研究著作出版情況不同,對王云五研究的論文出現較早,如朱蔚伯的《王云五與商務印書館》[1]、唐錦泉的《回憶王云五在商務印書館的二十五年》[2]、汪家熔的《王云五的“四百萬”事業》[3]、吳迪的《王云五:半生年華獻“商務”》[4]等,這些出現于20世紀80、90年代的論文主要是對王云五出版活動的回憶和總結。隨著王云五的資料整理和研究著作出版,以及臺灣學者對王云五研究的深入和交流,大陸對王云五的研究觸角開始伸向他在出版、圖書館、政治、經濟、教育等領域的各個方面。

2.1 王云五與出版

王云五在20世紀的上海商務印書館工作25年(1921-1946),先后擔任過商務印書館編譯所所長、總經理等職,曾數次挽救商務印書館于危難之際,領導商務印書館走向近代的輝煌時期,確實為近代中國的文化、出版事業做出了貢獻。退出臺灣政壇后的王云五又回到臺灣商務印書館工作10余年,為臺灣出版事業奉獻余生,且不論功績如何,就此兢兢業業的工作態度和對出版事業的感情,也足以讓人心生敬佩和感動。學術界對王云五的出版經營管理實踐和思想及其對出版事業的貢獻是著墨最多的方面。賀平濤通過對王云五的出版和經營管理理念的研究,認為他對出版事業的貢獻巨大,需要就事論事的重新認識和評價[5]。高生記主要論述了王云五在出版理論與實踐方面的成就,認為王云五為中國出版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堪稱我國出版大家[6]。鄧詠秋探討了王云五作為出版家的素質,重點論述了王云五在做學問、為人處世以及個人性格等方面的獨特之處[7]。莊金還詳細介紹了王云五在臺灣商務印書館的經歷,認為王云五為提升臺灣文化氛圍和推動兩岸文化交流做出了努力[8]。對于王云五的科學管理之法,郭太風客觀評價了王云五在商務印書館推行科學管理法的功過是非[9]。孫漢生認為王云五的科學管理思想中存在著人本管理的成分,值得深入探討[10]。丁孝智從工商管理的角度分析了王云五的管理思想中“注重實效”的重要特點[11]。此外,惠萍還對王云五與《萬有文庫》出版的相關事跡進行了研究[12],劉洪權對王云五與商務印書館的古籍出版情況進行了剖析[13]。

2.2 王云五與圖書館

王云五對圖書館事業的貢獻曾長期被學者們忽略,“非但建國后編寫的幾部重要的圖書館學史著作絕少提到他,就連其舊著《叢書集成》、《萬有文庫》扉頁上的主編者王云五的名字往往都被抹去”[14]。事實上,正如王云五自己所說:“我在學校的時期很短;我在圖書館的時期卻很長。我不是職業的圖書館館員;但我大半生消磨于圖書館的時間恐怕比一般職業的圖書館館員尤多;一個職業的圖書館館員至多與一二十所圖書館發生過關系,而與我有關系的圖書館至少有幾千所?!盵15]其參與創辦并擔任館長的東方圖書館曾被譽為“東亞聞名的文化寶庫”、“亞洲第一圖書館”,退居臺灣后的王云五還曾創辦云五圖書館,由此可見王云五與圖書館的關系極為密切,而這方面的研究直到近20年才為學者們關注。徐祖友研究了王云五發明的四角號碼檢字法(章錫琛、葉圣陶、陳原等認為四角號碼檢字法是所高夢旦發明),認為該法極大提高了圖書分類的效率及科學性[16]。全根先對王云五的圖書分類實踐進行了分析,認為王云五的圖書分類方法是對舊法的創新[17]。朱淵清、紀曉平、王鳳華等人認為王云五開創了“新目錄學”,并對其“新目錄學”的有關成就進行了闡述[18]。李輝詳細論述了王云五創辦東方圖書館的過程及貢獻[19]。張喜梅認為王云五的圖書館實踐對中國近代圖書館事業貢獻良多[20]。林象平、莫偉鳴、何瓊、張雪峰等也都撰文褒揚王云五對圖書館事業所做的貢獻[21]。劉應芳還總結王云五對新目錄學實踐、公共圖書館建設工程和圖書館人才的培訓等方面的貢獻,認為王云五是中國現代圖書館事業的奠基人[22]。

2.3 王云五與政治

王云五的從政經歷主要分兩個階段,前段是在進入商務印書館以前曾擔任南京臨時大總統府秘書,臨時政府北遷后,在教育部專門教育司任科長、僉月事、主任秘書、司長等職,還曾在全國煤油礦事宜處任編譯股主任、蘇粵贛三省禁煙特派員等職[23]。后段是王云五在抗戰爆發后投身政界,連任四屆國民參政會參政員、政協代表;尤其是在抗戰結束后,離開商務印書館擔任國民黨政府經濟部部長、行政院副院長、財政部部長等職,還先后擔任臺灣當局政府的“行政院設計委員”、“總統府國策顧問”、“考試院副院長”、“行政院副院長”等職。金炳亮對王云五后段的從政經歷進行了全面描述,直指其從政的“錯位”[24]。郭太風主要研究了王云五在臺灣的行政改革,指出其改革雖阻力重重,但對臺灣政局仍有一定的影響[25]。何智玲對王云五棄商從政的思想淵源進行了探討,認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學而優則仕”思想和前段的從政經歷,是王云五后來棄商從政的思想淵源[26]。鮑丹禾也對王云五的從政之路進行了梳理和評論[27]。

2.4 王云五與經濟

學者們對王云五在經濟領域的探討主要是關于其“幣制改革”的論述及評價。何揚鳴對王云五幣制改革的過程進行了論述,對其幣制改革的評論基本持否定態度[28]。郭太風認為王云五是金圓券風潮中的一個關鍵人物,客觀分析了王云五實施幣制改革中的真實處境,最后也認為幣制改革是王云五一生中的“敗筆”[29]。巴圖對1948年國民幣制改革的內情作了分析,認為王云五進行的幣制改革初衷很難實現,最后“成就”了蔣介石[30]。張皓也對王云五的幣制改革進行了分析,他通過對比當時社會經濟現狀和國民黨的財政狀況,指出幣制改革失敗是必然的結果,但是他認為導致幣制改革失敗的根本原因是國民黨的軍事迅速失敗,不能把改革失敗的原因歸結在金圓券方案本身和王云五身上[31]。

2.5 王云五與教育

王云五一生很多時間都在直接或間接地與教育打交道,他對20世紀中國的教育也產生過或多或少的影響。李輝通過對從張元濟到王云五的商務印書館出版事業的探討,分析王云五在出版事業中的“普及教育”思想及實踐,并進一步闡明其教育情懷[32]。張根華闡述了王云五對圖書館社會教育的認識及其對推動近現代圖書館社會教育的主要貢獻,并分析了王云五圖書館社會教育思想產生的內在原因[33]。肖郎、張秀坤以王云五的《商務印書館與新教育年譜》為切入點,站在教育學的視角考察了中國近代出版與教育的互動,并結合時代背景和內在機理探討了近代教育出版家的主體意識[34]。張秀坤還專門發文系統論述了王云五的教育普及思想[35]。陳燕青的碩士論文對王云五教育思想及實踐進行了系統總結,并分析了其教育思想及實踐的淵源。

2.6 王云五與同時代名人

王云五在商務印書館的成就離不開商務人的群策群力,他也需要與出版界同仁保持良好的關系,還需要同眾多政治、文化界的人有著不錯的交往。將王云五推薦商務大門的胡適是學者們關注較多的。郭太風探討了王云五與胡適的師生情誼,認為王云五雖做過胡適的老師,也是胡適的摯友,他倆在年輕時相互將對方救出困境,改變了對方卑微的地位,促成對方成名成家,并終生保持友情[36]。羅爾綱[37]、蘇育生[38]也簡要敘述了王云五與胡適的師生之情。王云五與張元濟的交往也是學者們關注的重點。在商務印書館引進王云五之后,張元濟、王云五二人精誠合作,開創了商務印書館事業的新局面,但后期又出現新的矛盾。王建輝在著作《文化的商務——王云五研究專題》中,用一個章節的篇幅論述了張元濟和王云五的交誼、二者的若干相同點以及他們在抗戰后的不同面目和分道揚鑣的原因[39]。郭太風以戰后二人的往來函電為主要線索,嚴密分析、論證二者關系破裂的原因和經過,指出“在如何規復商務事業,尤其在人事安排上,兩人發生了矛盾,最后因選擇不同的政治道路而分道揚鑣”[40]。此外還有學者研究了王云五與蔡元培、與教育界以及與中共的交往[41]。

3 王云五研究的反思與展望

綜觀近四十年王云五研究的成果可以發現,王云五研究已經在出版史、圖書館史、教育史、經濟史、文化史等領域取得長足發展,也推動各領域在相關問題的研究上走向深入和開闊。但回顧近四十年的研究歷程和成就,不難發現其中的一些不足和問題:已有資料的整理和利用不夠充分;已形成的論著多止于資料堆積和史實陳述,缺乏深入分析和思考,所獲結論習慣于人云亦云或妄下斷語;研究的深度、廣度仍然不夠,研究方法稍顯單一,較少借鑒其他學科理論或方法;學術視野也不夠開闊,更多局限于對單個人物的思想及實踐問題上,鮮有從時代背景或學科整體上去解讀個體行為或思想的初衷及走向,等等。筆者以為,要拓展當代王云五研究并推進該研究進一步走向深化和開闊,可以從以下五個方面著手。

3.1 加強各領域中王云五的資料整理和系統性研究

王云五研究的資料整理與出版在此前的工作中已有大量成果,尤其是他的自述、文集、全集等資料的出版,為研究者從不同角度研究王云五提供了重要的史料基礎。但是從當前研究中不難發現,對王云五相關資料的挖掘和利用仍然不足,各領域中王云五研究的資料整理和出版也不夠系統,多散見于各篇研究論文或部分著作的章節,對王云五在各領域中做出的貢獻及互動缺乏專門、系統的研究,僅見只有王建輝著《文化的商務——王云五專題研究》是專門對王云五在文化領域中活動及貢獻的論述。蔣復璁等編的《王云五先生與近代中國》雖然全面總結了王云五對中國出版事業、教育事業、圖書館事業以及民主政治等領域的貢獻,但具體深入到各個領域的論述仍顯薄弱,不少領域值得繼續研究。

3.2 深化王云五與同時代名人的比較研究及聯合研究

如前文所述,王云五與商務同事、出版界同仁甚至政治界、文化界的名人均有交往,但目前的研究還僅僅停留在史實的陳述、人物關系的簡單介紹上,還沒有在更深層次上將他們的交往及思想變化置于整個時代大變遷的背景中考察,也沒有觸及他們的交往在溝通各社會階層進而影響社會時局的重要社會運行機理。此外,作為不斷在政界和文化出版界身份切換的知識分子,王云五的事業選擇和價值認同在很大程度上與同時代知識分子近似,但又有明顯不同,他的從商、從政理念也與同時代商人、政客的理念有所異同,深化王云五與同時代名人的比較研究及聯合研究既有助于客觀認識和掌握王云五的真實面貌及內心世界,也會推動其他相關人物的研究,更能通過人物研究探尋人物在時代變遷下社會性變化及參與歷史進程的時代意義。

3.3 重視以王云五等為領軍人的近現代出版人群體的研究

社會群體研究是社會史研究的重要范疇,“對歷史上眾多社會群體的研究不僅能夠重新透視各個歷史時期社會轉型與變遷的特點,而且還能填補過去史學研究中的一些空白或是彌補某些薄弱環節,因而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理論意義?!盵42]由此看來,出版人群體的研究對出版史研究的意義重大。一方面,以王云五為代表的商務印書館群體在近代籠絡和培養了大批知識分子,他們不僅在整理和保存中國文化、傳播近代文明、宣傳和普及近代教育等方面貢獻巨大,還對近代出版業、圖書館事業的管理與建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與之類似的出版人群體存在于中華書局、大東書局、世界書局等。另一方面,從整個出版界階層看,所有的出版人集合也構成群體,他們大多屬于社會精英,他們不僅在出版領域踐行著文化出版、保存及傳播的使命,更是作為精英群體影響和推動社會變遷的重要社會力量,值得深入研究。

3.4 融合多學科視域開拓王云五研究

王云五一生做事頗多,身份復雜,尤其是跨領域的經歷更是讓眾多研究者顧此失彼,但是終歸有一點是王云五一生無法擺脫的情愫——書刊,這一助其成才、使其立足、促其輝煌的特殊朋友,直至最后他又回到書刊的世界、圖書館的懷抱。由此,我們可以融合圖書史、出版史的學科視域,從“作者—出版—讀者—閱讀—作者”這一視角,窺探一個微觀文化循環、更替、再造的運行軌跡,從而引發類似王云五的出版人、圖書館人在改善閱讀風氣、提升民眾素質、再造社會文明的時代思考。

3.5 加強王云五研究的學術交流

從目前國內的學科設置情況來看,不少院校的出版學科與圖書情報學科同屬一個院系,出版界也時常組織與圖書館界的交流與討論,兩個領域在對王云五的研究方面也均有比較豐富的成果,開展日益密切深入的學術交流是促進當代王云五研究不容忽視、亟待加強的重要方法和途徑。

[1]朱蔚伯.王云五與商務印書館[M]//文化史料叢刊(第8輯).北京:文史資料出版社,1984:204-224.

[2]唐錦泉.回憶王云五在商務印書館的二十五年[M]//商務印書館九十年——我和商務印書館.北京:商務印書館,1987:253-264.

[3]汪家熔.王云五的“四百萬”事業[J].民國春秋,1988,(2):25.

[4]吳迪.王云五:半生年華獻“商務”[J].編輯學刊,1998,(5):35-38.

[5]賀平濤.王云五——一個需要重新認識的出版家[D].蘇州:蘇州大學,2003.

[6]高生記.王云五的出版理論與實踐[J].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29(2):143-147.

[7]鄧詠秋.王云五的出版家素質[J].出版科學,2003,(3):54-55.

[8]莊金.王云五與臺灣商務印書館(1964—1979年)[D].上海:東華大學,2007.

[9]郭太風.王云五在商務印書館推行科學管理的功過是非[J].東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1(1):15-19.

[10]孫漢生.從科學管理到人本管理——讀《出版家王云五》札記[J].中國編輯,2005,(6):85-86.

[11]丁孝智.王云五的工商管理思想[J].華夏文化,2000,(4):62.

[12]惠萍.王云五與《萬有文庫》[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05,25(4):32-33.

[13]劉洪權.王云五與商務印書館的古籍出版[J].出版科學,2004,(2):51-59.

[14]劉應芳.王云五:中國現代圖書館的奠基人[J].圖書與情報,2005,(2):89-92.

[15]王云五.舊學新探[M].上海:學林出版社,1997:26.

[16]徐祖友.王云五與四角號碼檢字法[J].辭書研究,1990,(6):128-134.

[17]全根先.王云五的圖書分類實踐與創新[J].新世紀圖書館,2007,(2):22-24.

[18]朱淵清.王云五的新目錄學及其實踐[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3):110-116.

[19]李輝.王云五與東方圖書館[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1999,(5):43-46.

[20]張喜梅.王云五和近代圖書館[J].太原師范??茖W校學報,1999,(2):82-84.

[21]林象平.王云五與中國圖書館事業[J].津圖學刊,1998,(3):149-156.

[22]劉應芳,王云五.中國現代圖書館的奠基人[J].圖書與情報,2005,(2):89-92.

[23]王云五.岫廬八十自述(節錄本)[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24]金炳亮.王云五錯位從政[J].同舟共進,2006,(5):25-28.

[25]郭太風.王云五與臺灣的行政改革[J].世紀,2004,(1):46-47.

[26]何智玲.王云五棄商從政的思想根源[J].湘潮,2007,(12):73-74.

[27]鮑丹禾.王云五的從政之路[J].讀書文摘,2014,(13):59-62.

[28]何揚鳴.試述王云五與金圓券的關系[J].浙江學刊,1994,(4):104-107.

[29]郭太風,王云五.金圓券風潮中的一個關鍵人物[J].檔案與史學,1999,(4):51-59.

[30]巴圖.1948年國民黨幣制改革的內情[J].百年潮,2000,(2):62-67.

[31]張皓.王云五與國民黨政府金圓券幣制改革[J].史學月刊,2008,(3):66-74.

[32]李輝.從張元濟到王云五:以教育為己任——商務印書館早期出版選題普及教育內涵初探[J].中國出版,1998,(9):51-53.

[33]張根華.王云五與近現代圖書館的社會教育[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9,19(34):41-43.

[34]肖朗,張秀坤.王云五與近代教育出版家的主體意識——以《商務印書館與新教育年譜》為考察中心[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41(4):77-89

[35]張秀坤.王云五教育普及思想及探析[C]//賀國慶.教育史研究觀念、視野與方法——中國教育學會教育史分會第十一屆學術年會論文集.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9.

[36]郭太風.王云五與胡適的師生之誼[J].民國春秋,2001,(2):4-8.

[37]羅爾綱.胡適與王云五[J].讀書文摘,2007,(4):52-53.

[38]蘇育生.胡適與王云五[J].名人傳記(上半月),2010,(4):68-72.

[39]王建輝.文化的商務——王云五專題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171-218.

[40]郭太風.抗戰后王云五與張元濟往來函電述評[J].檔案與史學,2003,(2):39-43.

[41]李輝.王云五與蔡元培的交往[J].文史月刊,2005,(8):35-38.

[42]朱英.從社會群體透視社會變遷[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6):62-63.

Forty years Research of Wang Yunwu Retrospect and Review

Deng Wen-chi

Since the mid of 1970s,with the publication of Wang Yunwu’s personal writings and research materials, the academic circles have sprung up a boom of research toward Wang Yunwu’s works . These studies mainly involve Wang Yunwu and publication, Wang Yunwu and the library, Wang Yunwu and the modern politics, Wang Yunwu and modern economy, Wang Yunwu and modern economy, Wang Yunwu and modern education,Wang Yunwu and contemporary celebrities, and so on. Although there have been remarkable achievement of current research on Wang Yunwu, but there is still available space can be excavated, such as: strengthening data collection and system research in the field of Wang Yunwu; deepening the comparative study and joint research of Wang Yunwu and contemporary celebrities; attaching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research of modern publisher groups in which such as Wang Yunwu is the leader; multi-disciplinary perspective pioneering study of Wang Yunwu. Finally, the academic exchange of Wang Yunwu’s research is also to be added.

Wang Yunwu;The Retrospect;The Review

G238

A

10.13897/j.cnki.hbkjty.2017.0018

鄧文池(1986-),男,碩士,湖南圖書館館員,研究方向:圖書館史、圖書館管理。

2016-09-25 責任編輯:劉麗斌)

猜你喜歡
商務印書館圖書館研究
FMS與YBT相關性的實證研究
遼代千人邑研究述論
最有思想的句子
視錯覺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與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統研究
圖書館
商務印書館120年
商務印書館喜迎120年大慶
商務印書館
去圖書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