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鳳翰和蒲松齡的忘年交

2017-03-08 08:49宋和修
老年教育 2017年2期
關鍵詞:淄川聊齋蒲松齡

□宋和修

高鳳翰和蒲松齡的忘年交

□宋和修

圖1 蒲氏松齡

圖2 松齡留仙

圖3 留仙

圖4 “柳泉”肖形印

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春,高鳳翰的父親高日恭,從山東諸城調赴淄川,出任教渝(相當于今縣教育局長職)。當時,年僅14歲的高鳳翰也離開膠州南三里河,村隨父宦居游學于淄川。

少年高鳳翰從窮鄉僻壤的小村莊來到淄川縣署,眼界頓開。一方面,受教于父親,“因得假以書笥管鑰,乃大搜所藏書,得唐人集讀之,雖意未了了,然自是頗知作詩體制”;另一方面,高鳳翰隨父住淄川,游般陽,去新城(桓臺縣),有幸結識了王士禎、張歷友、高梓巖、李希梅、劉肇昌等文壇老蒼名宿,這些人皆卓著有才氣,頗有文名。其父和他們過往甚密,為高鳳翰的進學成才提供了有利條件。

在淄川期間,高鳳翰在李希梅家里結識了已負盛名的蒲松齡。蒲松齡比高鳳翰年長44歲,高鳳翰尊蒲松齡為師長,很傾慕他的才學;蒲松齡也鐘愛高鳳翰的聰穎好學,一老一少,成忘年之交。高鳳翰游學于蒲松齡身邊達5年之久,其詩句“憶昔見君正寥落,豐頤雖好多愁顏”,正是他面命耳提,獲益終生的佐證。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18歲的高鳳翰隨父離開客居5年的淄川歸里。因高日恭在淄川教授弟子,廣會文友,培育人才,所以,當高氏父子離開時,淄川傾城相送,其盛況,高鳳翰在其父的傳記里有詳盡記載。高日恭的好友張歷友在送別詩中說:“佳兒弱冠弄柔翰,筆體橫掃千人軍?!辟潛P高鳳翰詩作出手不凡。少年高鳳翰在淄川已才華初露,蘊含了蒲松齡等對高鳳翰的教誨和影響。

在淄川蒲松齡紀念館里,收藏著4方傳為蒲氏生前使用的印章:蒲氏松齡(圖1)、松齡留仙(圖2)、留仙(圖3)、“柳泉”肖形?。▓D4)。據高鳳翰《印存自記》云,他在八九歲時便跟他的伯兄高愧逸學篆刻,“時游至今日(18歲)頻年舟車所至,交游投贈,所積累累成冊?!鼻∮诖藭r,高鳳翰與蒲松齡已交往5年,完全有可能為他刻??;何況已有專家定為高氏早年有些稚嫩的刀筆。遺憾的是,原石未刻邊款,所以不能妄加確論。

《梅石圖》清·高鳳翰

蒲松齡的《聊齋志異》,有5篇虛構膠州人的故事,其中《張貢士》專寫高鳳翰與其好友安丘詩人畫家張卯君的逸事,表現了蒲松齡對高鳳翰由衷真摯的褒揚。清雍正元年(1723年)秋七月,即高鳳翰闊別蒲松齡20年后,曾為已故先師蒲松齡《聊齋志異》奮筆作跋題詩。

跋云:“余讀《聊齋志異》,競不禁推案起立,浩然而嘆曰:嗟乎!文人之不可窮如是夫!聊齋少負艷才,牢落名場無所遇,胸填氣結,不得已為是書。今觀其寓意之言,十因八九,何其悲以深也!向使聊齋早脫耕去,奮筆知渠天祿間,為一代史局大作手,豈暇作此郁郁語?托街談巷議,以自寫其胸中磊塊詼奇哉!文士失職而志不平,毋亦當事者之責也。后有讀者,茍具心眼,當與予同慨矣。雍正癸卯秋七月南村題跋?!?/p>

詩曰:“庭梧葉老秋聲干,庭花月黑秋陰寒?!读凝S》一卷破岑寂,燈光變綠秋窗前。搜神洞冥常慣見,胡為對此生辛酸?生抱奇才不見用,雕空鏤影摧心肝。不堪悲憤向人說,呵壁自問靈均天。廬家冢內黃金碗,鄰舍桑根白玉環。亦復何與君家事,長篇短札勞千言。憶昔見君正寥落,豐頤雖好多愁顏。彈指響終二十載,亦與異物成周旋。不知相逢九地下,新鬼舊鬼誰煩冤!須臾月墜風生樹,一杯酹君如有悟。投枕滅燭與君別,墨塞青林君何處?”

研讀高鳳翰40歲時所作的題跋和詩,再比較當時其他文人學士的跋語和題詩,可知,高鳳翰頗能理解蒲松齡“不堪悲憤向人說,呵壁自問靈均天”之意;領會其“憶昔見君正寥落,豐頤雖好多愁顏”之情;闡發《聊齋志異》“寓意之言”“何其悲以深”之奧。

猜你喜歡
淄川聊齋蒲松齡
聊齋書介
聊齋書介
聊齋書介
淄博少兒美術中心淄川校區劉亞群老師輔導的學生作品
蒲松齡:努力換來逆襲
宋代淄川名人王樵與奐山
蒲松齡
同題駱賓王《秋晨同淄川毛司馬秋九詠》
讀破聊齋
淄川渭頭河窯址發現數百年窯神廟舊址和玉石街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