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亞老年人社會融合路徑擴展研究

2017-03-10 14:20胡靜耿童
智富時代 2017年1期
關鍵詞:三亞老年人

胡靜+耿童

【摘 要】老年人在國際旅游島建設背景下的三亞社會發展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老年人若能更好實現社會融合能夠為地方發展提供更好的人文環境、動員更多的社會資源,同時,老年人的社會融合本身也是切實的民生需求。而要擴展老年人社會融合的路徑,最大程度的實現老年人的社會融合,需要政策、文化以及老年人自身的動力作為基礎,通過政策先行,構建老年人參與社會融合的基本框架;以社區為基礎營造社會融合環境;通過公共服務,體現社會融合應有的人文關懷,;以及充分激發社會資源與力量,在社會互動中增進社會融合等手段來進行。

【關鍵詞】老年人;三亞;社會融合

一、擴展老年人社會融合路徑的必要性

老年人在三亞的社會經濟發展中處于非常重要的地位,一方面做為老齡化社會的核心主體,他們是政府與社會應對未來發展挑戰能力的重要檢驗者;另一方面,由于三亞獨特的氣候資源,使得老年人成為了重要的外來遷移人口,老年經濟成為了三亞發展一個重要機遇。面對這個矛盾,如果能夠通過某些平臺的搭建,讓老年人更好的實現與社會的融合,不僅僅能讓老年人的生活變的更好,更能讓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更加和諧,并在老齡化社會中活躍經濟產業,助力地方經濟發展。

(一)老年人的社會融合能夠為地方發展提供更好的人文環境

作為一個后起發展的城市,三亞盡管擁有了相當的知名度和難得的發展機遇,但城市公共基礎設施建設落后薄弱,原住民對于國際旅游島建設應對不足,加上存在多民族混居、外來人口特別是老年人口大量涌入、早年開發不當帶來的民生后遺癥等問題,良好的人文環境營造面臨巨大壓力。而在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案中,老年人的社會融合無疑是重要一環,從政府管理的角度,如果能夠使三亞的老年人在生活、文化、人際交往等方面實現較好的社會融合,就是解決了相當人口的民生問題和相當數量的流動人口管理問題,并且社會融合的過程不是政府大包大攬,而是優勢視角下對于老年人的個能潛能發揮的引導與輔助,這與傳統的社會管理方法相比,更具有人文關懷也更加經濟。

(二)老人的社會融合能夠動員更多的社會資源

老年經濟發展的關鍵在于老年人的觀念,一個固守傳統思維、遠

離社會生活的老年人,在消費與創造社會價值方面很難有所作為,而老年人并非沒有能力消費和創造社會價值,只是人們經常忽視他們的學習能力、創造能力。例如在三亞四個社區所進行的老年人智能手機使用知識的普及活動過程中,并非所有參加活動的老年人都有智能手機,而是很多老年人希望能夠學習如何使用智能手機以后再進行購買,由此可見在消費能力與消費之間,消費觀念、對消費品的認識和使用能力也會起很大的作用。另外,對于大量的候鳥老人來說,候鳥老人本身就是一種社會資源,三亞候鳥老人中,高知群體、高技術人才眾多,在三亞清平樂、瑞都水郡等幾個高檔小區的摸底調查中,經過隨機抽樣的80位60歲以上的老年人中,學歷層次本科以上的超過了百分之四十。這些老年人往往曾擔任過高級的管理與技術工作,是潛在的優質的人力資源。

(三)老年人的社會融合是切實的民生需求

在家庭養老依然是主流的當今社會,老年人的生活關系的不僅僅

是老年人本身,還會輻射到老年人所在的家庭、社區。如果老年人成為被社會所隔離的個體,社會功能不斷退化,最后造成的結果就是家庭和社區的負擔不斷加重,并以此帶來例如老年人自我評價和他者評價降低、年齡溝壑加深等一系列不良后果。而如果老年人能夠在政府、社區、家庭及相關組織的幫助下更好的適應、參與社會活動,一方面能夠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同時也勢必能夠大大的減輕家庭和社區負擔。而對于三亞大量的候鳥老人來說,完成對本地的社會融合同樣是一項現實需求,候鳥老人長達半年左右的異地生活使其不可能把三亞僅僅作為一個臨時住處,其衣食住行、日常娛樂、感情生活在這里缺一不可,而如何突破異地生活所帶來的種種隔閡,更好的融入當地,是每一個候鳥老人都要面對的問題,同時也是對當地政府社會管理能力的一個重大考驗。

二、三亞老年人參與社會融合的基礎

老年人參與社會融合不是一個必然事件,相反,由于社會的高速發展和老年人的各項機能的退化,老年人逐步被社會隔離,并最終退出社會生活更像是一個必然事件。促進老年人的社會融合就是要避免老年人被社會隔離,最大程度的縮短老年人出現社會隔離到最終退出社會生活的間隔,而這需要一定的外力輔助和內在動力作為基礎。

(一)政策基礎

作為最主要的公共資源掌控者,政府最核心的功能是政策的規劃與執行監督,在促進老年人社會融合這個問題上也是如此。政府在大政方針上應有應對老齡化社會的一攬子方案,特別是在市政規劃、社保、便民措施等方面,而三亞由于在房地產經濟中對于外來候鳥老人的重視,因而對此擁有天然的優勢,特別是在面對外省醫保的問題上——在目前各地社?;鹨钥h級統籌、社保報銷以省市級統籌為主流的背景下,三亞將醫療報銷向黑龍江、北京等多個地區開放,并將繼續向30多個省市逐步開放,無疑開闖了國內社會保障發展的先河,這對于外來老年人融入當地社會,提升地區認同感會起到重大作用。

(二)文化基礎

中國自古以來的“孝”文化,對于老年人生活品質提升起到了

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源于農耕文明的“孝”文化,在現代社會中卻受到了很大的挑戰。但在東亞文化圈中,特別是日、韓證明了在現代化發展過程中只要對社會作適當調整,依然能夠將孝文化做到很好的保留。以三亞來說,傳統的養老觀依然有著很重要的地位,盡管本地的漢、黎、苗、回族以及疍家人各有特點,但總體來說,與中國中原傳統文化并無大的區別,較為有特點是本地人對于外來老年人的態度——在調研中發現,在社區生活中,經常會出現老年人身份本異地分離的情況。這種區別對待同一年齡群體的現象在中國并不是特例,但在三亞尤其突出。

(三)老年人社會融合的內在動力

本地老年人尋求社會融合的途徑是一種常態化的社會需求,在城市開發過程中,部分三亞老年人在開發中受益成為家庭財富的傳承者,有著較好的經濟條件和社區、家庭地位。這部分老年人的社會交往、體驗的需要明顯高于家庭條件較差的老者。而從外來老年人來說,三亞外來老年人有四大特點——第一、社會階層較為分化。盡管能夠成為候鳥老人,必然擁有一定得經濟基礎,但這個經濟基礎卻差距極大,這在居住環境的選擇上便可見一斑。候鳥老人中既有租住或購置高端房產的,也有選擇在一些原生性社區租住改建房屋的,其成本差距非常大,并且有些候鳥老人在三亞生活期間還需要尋找工作來減輕較高的生活消費給自己帶來的沖擊。第二、對新鮮事物的接受度較高。中國人安土重遷的心態在候鳥老人身上明顯弱化了很多,側面反應了候鳥老人對新鮮事物的認知水平也處于一個較高的層次上,特別是這些候鳥老人中有相當多的掌握了一定知識技能的人口,這對于其接受新鮮事物,融入異質社會環境,會有較大幫助。

第四、對于人文環境和自然環境的認知滿意度存在較大差異。三亞吸引外來人口的最重要因素在于其自然環境,但人文環境卻成了阻礙外來人口在此生活的重要因素,在外來候鳥老人中經常會流傳一些本地人如何欺負外來人的段子,在一些外來人口為主的社區還會流行少和當地人交往的風氣,而反過來,這對于本地人口對這些外來人的認知也會產生很大影響。

三、老年人社會融合的路徑

老年人社會融合的路徑如何擴展,要結合當地地方特色和具體環境來有步奏的實施。具體到三亞來說,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開展。

(一)政策先行,構建老年人參與社會融合的基本框架

在后進社會中,構建型的社會發展對于政策的先導作用非常依賴,具體到促進老年人社會融合這個問題上,政府在市政規劃、社會保障、便民服務等方面的政策將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三亞發展老年經濟已經有一段時間,盡管由此而催生的相關政策對于老年人特別是外來老年人參與社會融合有很大促進,但整體來說依然滯后于整體需求。首先,在大政方針應對社會融合的概念有所認識和體現,并在日常生活、文化融合、情感融合等方面制定具體的指標進行衡量,再根據這些具體指標指定相應的達成目標和措施。其次,在具體的社會保障領域、公共設施建設應充分考慮老年人需求。

(二)文化搭臺,社區為本的社會融合環境營造

文化在老年人社會融合的過程中起到的是靈魂作用,而文化的營造應以社區為單位進行開展。一方面社區是老年人進行社會擴展最基本的單位,另一方面社區也是政府對老年進行社會管理最基本的單位。因此,以社區為單位開展文化營造既能照顧到政府的管理能力,更能更加具有針對性的對待不同類型的老年人的社會融合需求。在具體措施上,應充分開展“三社”聯動,并通過文化宣講、標識深化、文化活動等措施提升人們對于老年人參與社會融合的認識。

(三)公共服務為基,體現社會融合應有的人文關懷

社會融合不僅需要政策和文化支撐,也需要物質保障和實踐維護,這就需要一定水平的公共服務來提供這些。目前三亞的公共服務整體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特別是醫療與交通方面,在調研中,交通問題一直是老年人詬病最多的公共服務,而交通的便利程度,將極大的影響老年人的活動范圍和頻率。政府應盡可能加大對公共交通的投入,減少不文明營運的行為的發生,醫療方面主要是提供更為便利的就醫途徑和簡化醫療報銷的程序,并加大對社區醫療的投入和對藥品出售的規范。同時,應對全市無障礙通道、交通警示燈盲人提示系統等老年人經常會用到的體現社會人文關懷的公共服務設施進行檢修和增設。

(四)激發社會資源與力量,在社會互動中增進社會融合

盡管政府占主導地位,但僅僅依靠政府,沒有社會力量的參與,

實現真正的社會融合也是不切實際的。而不同的社會力量的參與所帶來的社會互動則是社會融合的必要條件。在調查中發現,三亞的候鳥老人不僅僅只有松散的個人,也有一些候鳥老人組織了協會性質的公共團體,便于互助和參與社會公益,而這個過程,恰恰就是社會融合的一部分,政府應充分發掘這些資源,除了這些老年人的自發組織,還有高校、商會、NGO等都可以作為潛在的社會資源和力量來開發,通過這些組織參與社區文化營造,組織老年人參與社會公益與互助,擴大老年人的社會接觸面,為老年人參與社會生活提供更多社會支持,最終延緩老年人被社會隔離退出正常社會生活的時間表。

【參考文獻】

[1]耿童,胡靜 “候鳥老人”在海南“原生社區”的社會融合 知與行 2016年第8期

[2]賴新環,張盡暉 大城市候鳥式老人生活狀況研究——以廣州市為例 西北人口 2008 年第5期

[3]耿童 論候鳥老人社區融入的障礙 長江叢刊 2016年第4期

[4]李馨 關于海南發展“候鳥”式養老產業的思考 海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9年增刊第2期

[5]宋國愷,王起 流動人口的社會融合研究綜述 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2年第8期

猜你喜歡
三亞老年人
認識老年人跌倒
老年人再婚也要“談情說愛”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辦
老年人噎食的預防、互救和自救
老年人崴腳之后該怎么辦?
越來越多老年人愛上網購
海南三亞之旅
『貴州小三亞』——羅甸
尚赫訓練營燃情三亞
碰撞:海南三亞與河北遷西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