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盤江流域生態文化旅游小鎮建設對策建議

2017-03-11 12:52沈凌云曲靖師范學院學報編輯部
消費導刊 2017年12期
關鍵詞:南盤江小鎮旅游

沈凌云 曲靖師范學院 學報編輯部

南盤江流域生態文化旅游小鎮建設對策建議

沈凌云 曲靖師范學院 學報編輯部

南盤江緩緩地流淌在云貴高原的各個壩子間,南盤江流域上游的云南東部,丘陵遍布,湖海聚集,農牧業發達;下游在廣西西北部和貴州西南部,南盤江匯入紅水河、西江后,流進廣西盆地和珠江平原,這里高山峽谷和峰林峰叢相間,地下水道縱橫,匯聚了中國西南部自然山水之大美。在五大發展理念下,圍繞構建“傳統形態、多元文態、宜居生態、旅游業態”,充分利用南盤江流域的自然、生態、文化等資源稟賦,建設生態文化旅游引導的特色小鎮,是促進南盤江流域經濟社會轉型發展跨越發展的有效舉措。

南盤江流域 生態文化旅游 特色小鎮

南盤江是珠江的正源,發源于曲靖市沾益區馬雄山東麓,從源頭至貴州雙江口全長914公里,流經云南省曲靖市南盤江流域、陸良、宜良、華寧、彌勒、開遠、瀘西、羅平,貴州省興義市、安龍、冊亨,廣西河池市、隆林等縣。南盤江出云南省后為貴州、廣西的界河。南盤江在貴州省望謨縣蔗香鄉附近與來自貴州省黔西南州的北盤江匯合后稱紅水河,最終匯為珠江,經珠江三角洲,于廣州附近的磨刀門注入南海。自古以來,南盤江川流不息,哺育著沿岸各族人民,是一條既古老又年輕的大江,古老來自于她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年輕來自于沿岸人民合作共贏的發展。

一、思路與原則

(一)特色鮮明,文化為魂

生態文化旅游小鎮要點是旅游,旅游不是來買從別的地方販過來的商品,是要在這個小鎮買別的地方沒有的手工品,吃別的地方沒有的。說到底,就是這些景點確實有它的內涵,特色鮮明。南盤江流域生態文化旅游小鎮建設,首先要挖掘文化、梳理文化,尋找差異化優勢和獨特性內涵。比如,南盤江流域世代生活著以漢、彝、壯、布依、水、苗、瑤、傣、白、回、蒙古、仡佬等為主體民族的世居民族,創造并承傳了古老的“銅鼓文化”、人神共娛的“節日文化”、以歌代言的“歌圩文化”、以手工織錦為特色的“服飾文化”;用糯米加工的“美食文化”等異彩紛呈物質和非物質文化[1]。在此基礎上,樹立文化主線,整合文化,打造由文化形成的文化景點、文化風貌、文化廣場、文化街區、節點性文化項目以及文化節慶等,以此構建生態文化旅游小鎮的項目體系、游憩方式、游憩節點、體驗活動等。

(二)業態聚集,休閑整合

休閑業態聚集是旅游產業發展的基礎,在大眾度假時代來臨的大趨勢下,生態文化旅游小鎮的業態逐漸趨向休閑化,滿足游客吃、住、行、娛樂、游樂、購物、養生、運動等多種需求。業態規劃首先圍繞休閑主題,形成多樣化業態,從而形成業態聚集,然后形成產業聚集,進而完善城市配套,實現城鎮化結構。比如,南盤江流域有著歷史悠久的農耕文化,在南盤江畔的曲靖市麒麟區珠街鎮堡子村公所陡山扁窟坑新石器時代中晚期遺址內發現了大面積炭化稻,廣西壯族自治區和文山州的多處出土文物、洞穴遺址和崖畫證實,南盤江流域是壯族先民生息的搖籃??梢浴案x傳家”打造休閑主題,水系、親水建筑、林蔭道、游步道是最能體現休閑氛圍的元素,由它們將入口景觀、公園景觀、大型中心廣場等串聯起來,而點綴其間的如燈箱、座椅、鋪裝、廣告牌等,也應充滿詩情畫意,整體上形成休閑愜意的環境。

(三)合理布局,規劃塑形

合理的空間布局,是塑造小鎮形態、形成小鎮肌理的關鍵。夜間聚集是小鎮布局的重點,也是將游客留下來消費的關鍵。人群的夜間集散和業態夜間的聚集,決定了小鎮的空間形態是以休閑集散廣場為核心。多樣化、特色化的業態整合和業態交叉形成的街道(包括步行街和交通干道)構成了小鎮的骨架。由街道圍合的旅游商業街區和居住區,則組成了小鎮的血肉,使小鎮“活化”起來。生態文化旅游小鎮要實現景區化打造,前提是要將自然景觀、生態景觀、人文景觀等資源進行評價與整合,通過資源的整合及文化的挖掘明確小鎮的旅游總體定位及產品譜系,選擇相應的景觀設計模式。

(四)核心輻射,延伸發展

生態文化旅游小鎮圍繞休閑聚集核心,發展城市化配套結構,形成完整的小鎮結構,這是生態文化旅游小鎮的延伸發展模式。其架構可概括為三個層面:核心景區結構:景區、休閑聚集;延伸獨立功能板塊結構:公共服務區、旅游商業區、交通服務區、特色養生區、養老區和安置區等多樣化功能區;城市化發展整體結構:醫院、學校、金融、行政中心、辦公中心和居住社區等城市配套。

二、對策與建議

(一)突出規劃引領,彰顯地域特色

1.科學合理規劃,明確小鎮定位。為避免南盤江流域生態文化旅游小鎮在定位、開發建設中的雷同現象,提高開發層次、建設水平,使小鎮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和旅游賣點,必須搞好統籌規劃,加快旅游規劃和相關規劃的編制工作。在規劃中突出策劃和基礎設施的安排,通過規劃體現發展與保護的關系,通過規劃引導來凸顯生態文化旅游小鎮各自的特色。在加強規劃管理的同時,積極做好生態文化旅游小鎮規劃的技術服務工作。還應以旅游為核心、以城鎮規劃內容為框架、以保護規劃為輔助,統籌旅游規劃、旅游管理、城鎮規劃、城鄉管理、歷史、文化、民族、生態建設等相關領域。

2.堅持山水入鎮,劃定生態紅線。南盤江是一條風光旖旎、景色美麗的自然之河,集奇、險、秀、幽、野、絕于一體,山山水水、大山大水是南盤江流域最具魅力的地域特色和獨特優勢。規劃要遵循生態優先,設計理念中融入綠核引領,以不破壞現有生態環境為底線,引山入鎮、引水入鎮,大山大水、小山小水由點及線、由線及面進行生態串聯,猶如大珠小珠落玉盤,延展山體綠意,點綴湖塘溪流。充分考慮區域承載能力,規劃堅持人口資源環境相均衡、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相統一,統籌人口分布、業態布局、土地利用、生態環境保護,劃定生態紅線,科學布局生產空間、生活空間、生態空間,給自然留下更多修復空間,給子孫后代留下天藍、水綠、地凈的美好家園[2]。

3.用活歷史稟賦,彰顯地域特色。愛默生曾說:“城市文化是靠歷史記憶存在的,歷史與文化是一座城市的永恒魅力,使城市每一片磚瓦,每一條街巷都帶有文化的印記;每一棟建筑,每一處景點都成為特定的文化符號”。豐富多彩的民族民俗風情、民間手工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繼承與弘揚少數民族古老的“銅鼓文化”、人神共娛的“節日文化”、以歌代言的“歌圩文化”、以手工織錦為特色的“服飾文化”、用糯米加工的“美食文化”等等,要突出歷史文化、民族文化元素,規劃建設獨具特色的生態文化商業街、主題公園等形態,提升生態文化旅游小鎮品位,彰顯地域特色。

(二)大力發展都市農業

1.農業休閑觀光園建設。按照優先發展特色農業、大力發展觀光農業為主要思路,積極打造區域特色的農業莊園經濟,同時,大力發展觀光農業,提升林下經濟發展水平,更好地增加第一產業的經濟產值。按照產業相對集中、園區各有特色、區域特點鮮明的原則,整合要素資源,統籌項目資金,著力推進農業休閑觀光園建設。

2.現代精品莊園建設。以“有主體、有基地、有加工、有展示、有品牌、有文化”六有標準作為現代農業莊園的建園標準,積極打造現代農業精品莊園,加快農業產業轉型升級,打造“點線面”結合經濟,開展特色農業、旅游農業、景觀農業建設,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充分發揮現代農業莊園的輻射帶動作用。

3.城郊型現代農業發展。推進農業生產經營專業化、標準化、規范化、集約化,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業,突出城郊型現代農業發展,加快土地經營權流轉,大力培育農業龍頭企業,扶持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加快農產品基地建設,促進種、養、加、貿一體發展,發展提升勞務、畜牧、烤煙、糧食、經濟作物(菜林果?;ǎ?、水產等優勢主導產業。大力發展特色農業、觀光農業、城郊農業,促進現代農業與現代旅游業融合發展。

(三)樹立“筑巢引鳳,經營城鎮”的理念

1.破解資金瓶頸。資金問題是生態文化旅游小鎮建設的難題。特別是地處邊疆民族地區的南盤江流域小鎮,建設資金的籌集更是制約生態文化旅游小鎮建設的關鍵問題。一是落實好各項稅費減免措施。生態文化旅游小鎮建設和參與開發的企業適用于中央和省對西部大開發、支持鄉鎮企業發展、鼓勵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加快縣域經濟發展以及培育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方面出臺的優惠政策。二是拓寬資本投入渠道。確立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觀念,把完善市場與政府職能轉變結合起來,拓寬旅游城鎮發展的資本投入渠道,引進先進的旅游城鎮開發方式,努力實現由單一的政府投入向多元化市場融資的體制轉變,逐步形成市場化的投融資機制。要以項目為載體,以企業為平臺,以資本為紐帶,加快全方位的對外開放體系。要大力發展民營旅游業,為民間資金向生態文化旅游小鎮建設投資提供舞臺,形成政府調控、市場調節和企業運作相結合的旅游投資機制。

2.整合縣級平臺公司。按照政府主導、市場化運作、企業化經營的原則構建投融資平臺,整合分散孤立的縣級投融資平臺公司,注入區內具備條件的土地、實物等優質資產,增加現金流,組建縣級建設投資集團,盤活存量資源,把“死錢”變為“活錢”,放大資金效益,依靠市場手段實現“用未來的錢,辦現在的事,用市場的錢,辦政府的事”,妥善破解發展建設“錢從何出來、投向何處去”的問題,逐步建立“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充分賦予建設投資集團的土地開發、基礎設施建設、運營管理、投融資等方面的職能,從市場中獲取資源,以實現建設投資集團快速擴張、不斷增強自身實力與市場競爭力,從而獲得持續的融資能力。還要管控好投資風險,前瞻性編制資金借用管還方案,對貸款資金、還款資金的財務現金流進行分析和籌劃,確保貸款資金“借得來,用得好,管得住,還得起”,建立開發建設“借用管還”的良性循環機制[3]。

3.推廣PPP新模式。以“國發〔2014〕43號文”為代表的一系列新規定,終結了過去幾年雜亂無章的城投公司盲目舉債,再加上適度對省一級政府“自發自還”債務開閘,對一部分存量債務進行信用置換,解決民生問題的地方政府支出。融資平臺的政府融資職能被嚴格剝離,而生態文化旅游小鎮開發建設需要大量資金的問題仍然需要解決。因此,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投融資模式將成為下一階段的實施重點。應走“存量資產證券化”的發展路徑,提高直接融資比例要求金融機構對金融資產主動定價,對項目的未來現金流有準確的匡算能力,這是PPP項目融資的核心金融技術。

(四)培育旅游產業,帶動第三產業發展

1.以全域旅游理念提升傳統專業鎮。旅游是生態文化旅游小鎮的核心帶動產業。從需求側來看,全域旅游為生態文化旅游小鎮帶來經濟效益和品牌效益。全域旅游由于各行業和各部門的融入,居民共同參與,成為其它產業產品的消費市場,能有效推動交通運輸、郵電通訊、制造業、商業、飲食服務、金融、保險、文化衛生等產業的發展,發展全域旅游將有助于提升旅游目的地的整體形象,促進產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實現區域綜合效益的最大化。

2.探索 “產業+旅游+”融合創新模式。從目前打造的特色小鎮來看,一半以上都側重于產業特色,如金融創新、新興產業、高端制造、電子商務等。全域旅游與生態文化旅游小鎮的融合,可以先從產業著手。由于旅游業具有關聯度高、帶動性強的特點,跨越不同產業、市場和空間,市場無邊、產業無界、創意無窮;帶動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旅游業主動與其他產業融合,將形成更強的產業競爭力??梢酝菩小爱a業+旅游+”戰略,積極探索融合創新的路徑,延伸主導產業相關的旅游,如休閑農業、工業旅游、體驗旅游、會展旅游、學習考察旅游等,挖掘本地比較優勢,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五)推進體制創新,提高小鎮管理水平

1.建立“部門聯動,社區參與”機制。南盤江流域涉及云南、貴州和廣西3?。▍^)、6個州市、30余個縣(市、區),生態文化旅游小鎮的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到供水、排水及污水處理、垃圾處理、燃氣、道路、公共照明、園林綠化、公共交通、鎮容鎮貌、旅游、治安等方方面面。生態文化旅游小鎮建設過程中要建立?。▍^)、州市、縣(市、區)聯動、協調機制,廣泛宣傳有關知識、法規,讓相關部門、本地居民和社會各方面參與到小鎮建設和管理中來,建立部門齊抓共管、群眾共同參與的共建機制。

2.加強小鎮管理。生態文化旅游小鎮“三分建,七分管”,管理水平直接關系著生態文化旅游小鎮的吸引力和生命力。生態文化旅游小鎮建設和運營過程中要積極推進體制創新,大力改革小鎮管理體制,積極利用各相關部門的力量,充分發揮當地居民積極性,并采取適當方式進行游客教育,營造清新整潔的小鎮面貌,以增強小鎮親和力,提高人居環境質量。

[1]岳石林,王啟國.構建“南盤江綠色經濟帶”促進流域經濟社會跨越發展[J].曲靖社會科學,2016(5).

[2]沈凌云,王永兵.曲靖經開區規劃實踐[J].城鄉建設,2017(9).

[3]沈凌云,李明慧.新常態下云南產業園區轉型升級的路徑探析[J].曲靖師范學院學報,2015(5).

沈凌云,曲靖師范學院學報編輯部綜合科科長、經濟師,主要從事區域經濟研究。

猜你喜歡
南盤江小鎮旅游
安安靜靜小鎮
“CK小鎮”的美好
熊的小鎮
小鎮(外一篇)
貴州黔西南“布依八音”與廣西壯族“北路八音”音樂特征分析
南盤江特大橋拱上梁支架法施工技術
南盤江特大橋方案比選與優化技術研究
南盤江沉積物pH值和有機質的分析
旅游
出國旅游的42個表達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