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文化特色詞誤譯及其英譯策略探析

2017-03-14 20:57徐露
青春歲月 2017年4期

徐露

【摘要】隨著大眾傳媒的發展,負載著深厚中國文化內涵的詞匯不斷被開發出來并傳播出。如今當務之急將這些詞匯準確清晰地英譯出來,使外國讀者了解并接受。遺憾的是,在這些中國文化特色詞匯的英譯實踐中,誤譯錯譯屢有發生。本文通過實例分析,把這些錯誤大致歸結為漢英轉換的僵化對應、逐字直譯,不求甚解、粗略淺譯,忽視文化、譯不到位三個原因。并通過“五講四美三熱愛”等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詞匯的英譯實踐,提出了對等詞翻譯、解釋性翻譯、音譯等翻譯策略,以助于造就為外國讀者接受又保留中國文化特色的翻譯成果,使中國文化更好地“走出去”。

【關鍵詞】中國文化特色詞匯;誤譯原因;英譯策略

在當今全球化的時代,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變化可謂日新月異。作為社會發展的一面鏡子和文化交際的重要載體,漢語中出現了大量具有鮮明中國文化特色的詞匯。而互聯網等媒介的便捷也使得這些詞匯越來越被人們熟知和運用。

此外,從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人們思想的解放和社會翻天覆地的變化,新思想、新政策、新現象層出不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四有青年”等詞匯反映出黨中央對提高人民道德準則的高度重視,“保稅區”、“直轄市”等反映著黨中央引進外資、搞活經濟的果斷決策,而“菜籃子工程”、“家文化”等詞反映了新時期社會、精神生活領域的時代現象。如今世界各國的文化互相滲透,互相影響,中國文化急需“走出去”,如何準確翻譯出這些中國文化特色詞的意思并以外國受眾容易接受的方式表達出其實際內涵,從而達到良好的傳播效果成為翻譯工作者們的一個重要的課題。

一、中國文化特色詞誤譯釋析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翻譯作品粗制濫造的現象日益嚴重。除了胡亂猜譯之外,即使是出于良好意愿的譯者也難免會出現誤譯漏譯、處置不當的情況。導致外國人在看到這些中國文化負載詞匯的英譯時一頭霧水,難以理解其內涵。誤譯錯譯的情況錯綜復雜,但是究其根本,還是由于以下原因:

1、僵化對應,逐字直譯

一般來說,翻譯工作者必須要先掌握兩門語言,對源語要能“窺盡其妙”,對譯語要能“運用自如”。但在翻譯這些中國文化特色詞時,經常會有譯者出現過分拘泥于原文字句,只著眼于字面句式對應而忽視其文化內涵的情況。機械地逐字翻譯、對號入座,翻譯出來的字句往往讓人啼笑皆非。比如“失足青年”一詞就曾被機械直譯為“lost-their-foot youth”,這樣的“中式英語”外國人通過逐字理解也能看懂,但也只會局限于“失去雙腿的青年”,不僅句法上過于死板,意思與原義也相去甚遠。清代嚴有禧曾言“少年兒宜使苦,苦則志定,將來不失足也”,這里使用了“失足”一詞“不慎跌倒”的比喻意義,即“墮落或犯下嚴重的錯誤”,“失足青年”中的“失足”也是同樣的意思,即“墮落的、違法的、沒有走正道的青年”?!皔oung offender of the law”或者“the young who took a wrong step in life”更能使外國人理解其含義。

2、不求甚解,粗略誤譯

美國翻譯學家尤金·奈達曾提出“false friend(不忠的朋友)”一詞來比喻那些形式、意義乍一看都相同,但仍然蘊含了些許差別尤其是在關聯意義上的差別的譯文。這類譯文在英語表達上沒有錯誤,但只是粗略翻譯出這類中國文化特色詞匯的淺層含義,詞語中蘊含的文化特色沒有被揭露出來。譯者需要聯系實際,避免望文生義。比如2008年隨著電視劇《裸婚時代》的播放而興起的網絡新詞匯“裸婚”,有些譯者將其譯為“get married naked”,即“裸著結婚”,“裸”即“無牽無掛、樸實簡單”,中國人因為有著相關的文化背景固然能夠勉強理解,然而外國人卻不能從“naked”一詞中體會其深義?!奥慊椤敝傅氖恰?0后”不買房、不買車、不買婚戒也不辦婚禮就直接領證結婚的一種簡單而樸素的結婚方式,之所以“裸”,大部分都是由于生存壓力過大,沒有經濟能力支撐繁雜的婚禮過程。因此這里翻譯為“bare-handed marriage”,“bare-handed”即“兩手空空的、毫無準備的”,更符合原詞的深層含義。

3、忽視文化,譯不到位

有一些譯文,語法、用詞都沒有錯誤,也能表達出這些中國文化負載詞的含義,但是卻不符合英語的語言習慣。英語與漢語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文化的負載體,不同的語言文化必然也是翻譯時需要考慮的一個重要因素?!坝h語言思維對比研究表明,英語是一種靜態表達法較多或傾向于靜態表達的語言,而漢語則是一種動態表達法較多或傾向于動態表達的語言?!绷硗?,英語也是一種高度抽象概括的語言,因此在將中國特色文化詞匯進行英譯時也要斟酌一番,不能字字照譯,否則強調過頭,反而使原文的力量感和韻味都消失殆盡。

二、中國文化特色詞英譯指導原則

在眾多的翻譯理論中,尤金·奈達的功能對等理論是最適合應用于中國文化特色詞英譯的理論之一。他不追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對應,而是一種動態的關系的對應,即原文讀者以怎樣的方式理解原文,譯文的讀者也應以怎樣的方式理解譯文。也就是說,形式的對等應擺在靠后的位置,意義的對等才是第一位的。因為只追求形式的對等很有可能會掩蓋原文背后的文化意義,造成文化交流的阻礙。為了保證信息的傳輸取得最大的效果,譯者需要隨機應變來來克服語言的差異。以下就“白富美”等詞作簡單分析,說明根據奈達的功能對等理論,選擇不同的翻譯策略來進行中國文化特色詞的英譯是有效可行的。此處僅列舉音譯、對等詞翻譯和解釋性翻譯三種翻譯策略稍加探析,其他如直譯、移譯等策略在相應情況下使用也能取到最佳的翻譯效果。

三、中國文化特色詞英譯策略

1、對等詞翻譯

盡管漢語文化與英語文化存在著一定的差異,但還是有共性的,因此在將中國文化特色詞英譯時,可以將英語中已有的意義相近的詞來轉譯。如將漢語中“綠帽子”一詞譯為“cuckold”,就非常的貼切?!癱uckold”原意為“杜鵑鳥”,這種鳥不筑巢,而是將其他鳥的卵推出巢外,將自己的卵產在其他鳥的巢里,由其他鳥來孵化繁育。外國人認為杜鵑鳥性喜易偶,因此用“cuckold”來比喻那些妻子有外遇的人,和漢語里“綠帽子”的意思不謀而合。還有2012年的年度熱詞“白富美”,用簡單的三個形容詞指替膚色白皙、經濟能力較強、面容姣好的女性,稱贊她們近乎完美,是一個褒義詞。如果根據其字面意思直接譯為“ladies who are fair-skinned,rich and attractive”,中國人理解起來是沒有問題,但外國讀者卻可能會一臉茫然。中國人講究“一白遮百丑”,因此“膚白”成為評判女性魅力的重要標志,外國人卻不盡然?,F在非常多的外國女性以“小麥色”肌膚為美,認為那是健康活力的象征。有些外國人甚至長期在沙灘上曬日光浴,以曬出深色為豪,“美黑素”這一產品一度風靡。因為只有“富而閑”的人才能常去收費高昂的度假區曬太陽,“黑皮”幾乎就代表著身份和地位。因此外國人很難理解“fair-skinned”對于中國女性的贊美。這種情況下不如直接用英語里固有的“Ms Perfect”來翻譯,同樣是對女性的褒揚,也暗含了美麗富有的意義,外國讀者一下子就能理解這是一個“完美的女人”。

2、解釋性翻譯

中國這一有著五千年歷史的古國,文化底蘊深久悠長。在將我國的優秀文化傳播至全世界的過程中,對于中國文化特色詞匯的翻譯,首先應該考慮的是外國受眾是否能正確理解。這些詞語常常是誕生于特定的歷史、社會環境中,對中國的文化、風俗習慣、社會發展知之甚少的外國讀者而言,是很難參透單靠直譯和音譯的中國文化負載詞的。尤金·奈達曾經說過,“in any translation there will be a type of‘lossof semantic content,but the process should be so designed as to keep this to a minimum”。也就是說,在翻譯時要將語義的缺失降低到最小,因此,譯者在翻譯這些具有濃厚中國特色的詞匯時,可以加上背景注釋,酌情插入相應材料,幫助外國讀者了解詞匯的真實意義。如政治詞匯“五講四美三熱愛”,如果直接將其簡單地翻譯為“five talks,four beauties,three loves”,外國人就會理解為“五次談話,四個美人,三個情人”,怎么能想到這是一項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經典口號呢?因此翻譯此類政治性詞匯時,可以加入適當的注釋,使譯文更加明晰。這一句可以翻譯為“the movement of‘fives tresses,four points of beauty,and three aspects of love(i.e. stress on decorum,manners,hygiene,discipline and morals;beauty of the mind,language,behavior and the environment;love of the motherland,socialism and the Communist Party)”。

3、音譯

音譯指的是直接使用漢語拼音、威妥瑪拼音(孫中山Sun Yat-sen)或與漢語相近讀音的英語來翻譯的方法。適用于翻譯漢語里某些特定的名詞,尤其是人名、地名、品牌名等,以及漢語里特有、在英語里并不存在的文化現象。比如起源于中國的博弈游戲“麻將”,只流行與華人文化圈中,外國人對這一中國傳統的娛樂活動并不了解。因此在翻譯時可以直接使用音譯,結合使用注釋的翻譯方法,將其譯為“mahjong(a Chinese traditional game of chance)”,使外國讀者更能體會到它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內涵。

四、結語

漢語是一門具有生命力的語言,漢語里負載著濃厚中國特色的詞匯也越來越走進大眾視野。語言與文化之間的關系密不可分,翻譯則是二者之間的橋梁。譯者不僅要考慮到源語的文化內涵,更要盡力使自己的翻譯成果經過傳播,能被外國受眾理解并接受。這些詞匯的英譯常常并沒有成規可循,譯者需要靈活處理、隨機應變,避免不求甚解、誤譯漏譯,只有對源語內涵進行深刻的理解,注意到漢語與英語不同的語言習慣,才能用譯語準確無誤地傳達出來,使外國受眾獲得準確的信息,感受到我國豐富的文化現象。

【參考文獻】

[1] Nida, Eugene. A.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93.

[2] 杜爭鳴. 時政用語中譯英釋例[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16:41.

[3] Nida. Eugene. A & Taber Charles,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M]. United Bible Societies, 1982.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