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進首個“中國德文化之鄉”

2017-03-15 14:33唐凌輝
青春歲月 2017年2期
關鍵詞:東安

唐凌輝

【摘要】中國是文明古國、禮儀之邦,歷來注重以德治國,幾千年的文明源遠流長,德文化在中華文明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為何名不見經傳的小縣,會成為首個“中國德文化之鄉”?讓我們來走進東安,感受這塊神秘偏遠的土地上傳承德文化的厚重氛圍。

【關鍵詞】德文化之鄉;東安;崇德尚武

中華文明中影響社會最為深遠的儒釋道三教思想都強調“德”的重要性:儒家經典“四書”之一《大學》開宗明義就指出“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佛家宣揚“行善積德,功德無量”;道家代表作《道德經》中“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指出道是在承載一切,德是在昭示道的一切。為何一個遠離中原,名不見經傳的小縣東安,會成為全國首個“中國德文化之鄉”?讓我們來走進東安,感受這塊神秘偏遠的土地上德文化的厚重氛圍。

一、舜帝南巡駐蹕,孕育德文化基因

東安是“德圣”舜帝南巡駐蹕之地,《史記》載“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尚書》說“德自舜明”,舜帝在東安傳播仁德、教化百姓,留下許多傳說故事,《舜和后母》、《堯皇讓賢》、《舜皇斗壽佛》等都是東安獨具特色的民間故事。東安人民為紀念這位“只為蒼生不為身”的首領,早在1600多年前的東晉初期,就在陽江源口建立了規模宏大的舜帝大廟,每年陰歷八月初一開始,十二日舜帝誕生之日達到高潮,二十日結束。舜皇山、舜皇大廟、舜皇巖、舜石橋、御陛源、天寧寺等地都記錄著舜帝的遺蹤,傳播著德文化。

二、名勝古跡留存,彰顯德文化傳承

東安留存下來的“德文化”名勝古跡眾多,包括舜德、官德、民德、樹德、武德、禪德等六個方面的德文化基地。

舜德方面,以舜皇山、舜皇巖等為代表。舜皇山是全國唯一用“三皇五帝”名號命名的名山大川,《史記·五帝本紀》有“江南有十峰,而舜峰高矣”的記載;陸定一《老山界》中有紅軍部隊的六軍團在1934年11月從廣西全州進入東安舜皇山再到新寧長征北上抗日的記載,其中提到的“翻越陡峭的雷公巖,再過塘坊邊,翻過險峻的雷劈嶺”等地點均在舜皇山;舜皇巖相傳為舜帝的地下別宮,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溶洞。

官德方面,以吳公塔為代表。吳公塔是建于1749年的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原為縣令吳德潤所建,因吳外調,成了“半拉子”工程,后被繼任縣令荊道乾續建,歷時三年建成,取名為吳公塔,塔不以荊道乾之名命名,而以吳德潤之名命名,可見荊道乾之高風亮節。荊道乾歷任知縣、知府至江蘇布政使、安徽巡撫,是當時著名的清官,以清正廉潔聞名于世的大學士劉墉曾稱荊道乾為“第一清官”。時至今日,荊道乾在東安主政期間的德行仍在民間廣泛流傳,并一直勉勵著東安的從政者常修為政之德。

民德方面,以廣利橋、獨成橋、舜石橋、敦倫第孝牌坊等為代表。廣利橋是建于1773年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金雞腳、豆腐腰”的營造技法侗族風雨橋與傳統石拱橋的結合,既是多元文化交流的結晶,又是中國傳統建筑技術的完美表現,表現了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廣利橋為本地富豪文氏兄弟修建,取名廣利橋,是取“廣濟眾人,萬民稱便”之意。敦倫第是建于明朝萬歷年間的一處勉勵族人和睦上進、教以人倫的大宅子,附近還建有鄧禹廟,用于紀念輔佐漢光武帝劉秀興漢的云臺二十八將第一位的鄧氏祖先鄧禹。敦倫第、鄧禹廟都體現了中華民族對于先賢的敬仰和對于自身及后人的鞭策。

樹德方面,以樹徳山莊、耀祥中學為代表。樹德山莊是建于1927年的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為愛國將領唐生智故居。書德山莊大門匾額“樹徳山莊”少一橫的“徳”、堂聯“忠孝節廉繩其祖武,農桑詩禮貽厥孫謀”、中廳的祖德流芳、遹追來孝,都體現了唐生智將軍注重德文化傳承的優良家風。耀祥中學是唐生智將軍1939年在家守孝期間創辦,辦學宗旨是“樹人第一,植道德為大本”和“提倡固有文化,培養社會中堅人士”,辦學特色是“樹德樹人,樹德為本”、“勞力勞心,勞力為本”、“習武習文,習武為本”。耀祥中學不僅在全民抗戰的特殊時期,為國家為民族鍛造了大批能文善武的可造之才,更在七十多年的發展中為家鄉為社會培養了不少棟梁之材。

武德方面,以水嶺鄉冷山村和江東文武學校為代表。東安是首批命名的“全國武術之鄉”,民間歷來有“唱不過祁陽,打不過東安”的說法,東安武術健兒曾多次在全國武術比賽中獲得金牌,東安武術秉承“習武先習德”、“不打第一拳”的武德精神。水嶺鄉冷山村男女老幼都有習武健身的傳統,武德良好,民風樸實,從不尋釁滋事,決不先打第一拳,曾有湖南臺拍攝的《東安武術遍山鄉》電影紀錄片在國內外放映。江東文武學校不僅在各種武術比賽中獲獎無數,更為各大院校、用人單位、部隊輸送了大量文武兼修的行業尖兵。

禪德方面,以沉香寺為代表。沉香寺建于清朝乾隆年間,飛鴿塔、“我心非石”、觀音圣水、水底蓮花等景點都體現了佛家悲天憫人的禪德文化。沉香寺附近的沉香潭被湖湘文化宗師王夫之列入瀟湘十景,并專門作詞《蝶戀花·香塘淥水》,《永樂大典》總編纂官解縉游覽沉香潭時也特地做了《沉香潭山水歌》。

三、民間習俗流傳,凸顯崇德社會風尚

東安人民在生產、生活、歲時、禮儀、交易中流傳的習俗很有地方特色,蘊含著豐富的德文化內涵,凸顯出崇德揚德的社會風尚。四月八吃烏飯和“十大碗”的傳統、孝子潭的故事、插草標和六月六嘗新節的習俗、賽龍舟的儀式、東安雞的來源、白竹村保護古樟樹群的傳統,均有深厚的德文化歷史淵源?!八脑掳?,吃烏飯”,是江南地區的習俗,習俗中流傳的傳說傳承著孝道文化,愛國詩人杜甫、陸游和《本草綱目》對于這一習俗都有描述。孝子潭的故事,流傳的是南宋時東安人李文珍孝感動天的故事,李文珍如同二十四孝中臥冰求鯉的王祥一樣破冰捕魚救母,地方志和明清代都有關于孝子潭的文字記載。賽龍舟的儀式,在端午節為緬懷愛國詩人屈原,東安各地都有賽龍舟的習俗,賽龍舟的過程中有一套隆重而莊重的儀式:由德高望重的長者攜三牲、擺香案,在河邊焚香祭拜,參加祭祀的隊員排成長隊三叩首、行注目禮,與長者一道請求河神允許大家叨擾幾日,競渡幾日后保證恢復河面的清潔與安寧。白竹村有成片的古樟樹群,東安境內有2500年樹齡的“湖南第一古樹”和有“植物活化石”之稱的千年紅豆杉,這些都反應了東安人民愛護環境、順應自然的傳統,而“德”的本意即順應自然、社會和人類客觀規律去做事。

四、歷史名人及厚德家風的傳承,讓德文化發揚光大

南宋禮部尚書鄧三鳳,曾奉敕修撰《宋儀禮制》,家風純清,推崇忠孝節義,教導禮儀廉恥,子孫綿延,人才輩出。如今大廟口鎮石瑞村仍然保留著鄧禹廟、敦倫第、舜石橋等敦促后世子孫傳承優良家風的德文化教育場所,敦促后人,為人處世,遵循倫常,發揚光大。席寶田、唐生智、賓步程、雷鑄寰、文光普等歷史名人的家風和事跡,深得民眾敬仰,成為群眾教育子女、崇德修身的典范。獨具特色的德文化,培育出“崇德尚武、包容納新,樸實誠信,敢于爭先”的東安精神。

習近平總書記要求我們要善于“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作為地處偏遠內地的中西部小縣,經濟欠發達,但具有豐富深厚的德文化素材和積淀,我們要通過創建“中國德文化之鄉”,把東安的德文化宣傳到位,傳播出去,這樣既能傳承德文化,推動地方經濟的發展,又能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

【作者簡介】

唐凌輝(1984—),男,漢族,湖南東安人,本科學歷,中共東安縣委黨校助理講師,研究方向:社會科學。

猜你喜歡
東安
新時代理念下的國土綜合整治與生態修復實踐
再封區
車過東安河水庫
非遺進校園
酸辣香甜東安雞
東安屯詞典
中國航發東安推進網上商城平穩落地的實踐與探索
透過方言詞語看東安喪葬民俗文化
透過方言詞語看東安喪葬民俗文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