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實現糧食生產綠色高產高效的綜合技術途徑

2017-03-16 19:39汪新國
安徽農學通報 2017年4期
關鍵詞:糧食生產高產高效綠色

汪新國

摘 要:該文主要論述了實現糧食生產綠色高產高效的重要性及技術途徑。主要包括:科學使用優良品種、合理品種區劃布局;轉變施肥方式,降低化肥用量;物理、生物、農業防治多措并舉,減少農藥用量等。以期為實現糧食生產綠色高產高效提供技術支持。

關鍵詞:糧食生產;綠色;高產高效;技術途徑

中圖分類號 F326.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7)04-0001-04

2016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落實發展新理念加快農業現代化實現全面小康目標的若干意見》特別提出,“加強資源保護和生態修復,推動農業綠色發展,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農業綠色發展”首次寫入“中央一號文件”。綠色農業是一個綜合性的概念,內容豐富,涉及面很廣,需要從政策支持、資金投入、物質裝備、基礎設施、技術創新等方方面面予以保障。糧食綠色高產高效,涉及方方面面。不僅需要加強農業基礎條件建設,節約水土資源,高效合理利用,提升農田的產出能力。也需要提升農機裝備水平,加快農業新機具的應用,實現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轉變糧食生產方式。更需要加強生產投入品的管理,提高利用率,降低生產成本,保護生態環境。糧食生產需要投入品諸多,種子、肥料、農藥、農膜等都不可或缺。如何用綠色的理念來合理使用這些投入品,確保糧食優質增產、產品與環境安全、農民節本增效,是需要我們研究的重要課題。當前,我省糧食生產投入品的利用存在用量大、浪費嚴重、利用率低等諸多問題,既浪費資源,增加了糧食生產成本,降低了經濟效益,又造成農業面源污染,破壞了生態環境,給糧食生產的安全和可持續發展帶來諸多隱患。因此,實現糧食生產的綠色高產高效,首先要從農業投入品的合理高效利用方面著手,轉變理念,節種、節肥、節藥,提高效益,保護生態,綠色發展。

1 科學使用優良品種,合理品種區劃布局

1.1 充分發揮品種的產量潛力 重點是正確選擇品種類型,構建適宜穗粒結構。水稻有秈、粳,小麥有半冬性白皮和春性紅皮,玉米有緊湊、耐密和松散等類型之分,品種有大穗、多穗、穗粒兼顧等不同穗粒結構。因此,各地在品種選擇時,應根據當地的氣候條件、地力狀況、水資源和種植制度與習慣等,因地制宜加以選用。一般而言,粳稻、半冬性小麥、緊湊耐密型玉米和大穗型品種產量潛力較大,但同時需肥水也較多,只有在各方面條件滿足需求,才能充分發揮其增產的潛力。在綠色增產的理念下,就不能不計成本地增加肥水等投入品,過度消耗資源一味追求產量,而應在保障增產的同時,盡可能少消耗資源,提高資源的利用率,求得產量與效益的最大化。就水稻生產而言,從區域方面看,肥水條件較好的圩區可發展增產潛力較大的粳稻,丘陵崗地肥水條件一般的地區則宜種植秈稻。雙季稻尤其是北緣地區,早稻一般選用秈稻,晚稻選用粳稻。如果晚稻種植秈稻品種,常常受溫光資源的限制,一般需要較早熟品種,且生產風險較大。在品種選育尚未突破的情況下,早稻盲目種植粳稻品種,往往得不償失。在高產示范片,肥水條件能夠滿足的情況下,可以選擇大穗型的品種,以充分發揮品種的增產潛力獲取高產。中等肥水條件下,可以選擇穗粒兼顧類型的品種。而田地比較瘠薄的地區,則可選擇多穗型品種以求穩產。這就是適應的法則,也是綠色的理念。

1.2 強化品種抗逆能力選擇 糧食生產在自然環境條件下進行,受氣候條件等自然因素影響較大。糧食作物作為一種生命的活體,也同時受到其他生物的影響和侵害。人為干預,往往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自然和其他生物的影響,但利用生物體自身的抗逆能力消除或減輕外來的影響,當然是最經濟、最安全的途徑。從理想的角度和綠色發展的需要,希望一個優良品種既能抗高溫,又能耐低溫;既能抗旱,又能耐澇;既能抗病,又能抗蟲;既能抗倒伏,又能抗早衰。這是育種家永恒的課題,也是生產現實的需求。目前生產上應用的品種,在抗高溫熱害與低溫冷害、抗旱耐澇、抗病蟲、抗倒伏、抗早衰能力方面存在較大的差異。諸如水稻特優559抗高溫熱害、兩優0293抗稻瘟病能力,小麥皖麥系列與河南半冬偏春性品種抗低溫冷害、半冬性白皮品種抗赤霉病和穗發芽能力都比較弱,受自然氣候與病害危害較大。但也有不少品種抗逆與抗病蟲害能力較強,生產上表現高產穩產。當然,不能指望一個品種包打天下,具備所有能力。在品種選育時,希望將這些優良基因都聚合到一個品種之中,這是一種理想。但在生產實際中,選用品種必須揚長避短,充分發揮品種自身的長處。水稻生產當前要注重篩選選用抗高溫熱害、稻瘟病、稻曲病能力強的品種。小麥生產淮北產區重點是篩選抗低溫冷害、赤霉病、白粉病、倒伏能力強的品種,沿江江南地區重點抗漬澇害、赤霉病、早衰能力強的品種。

1.3 不斷提升品質需求 糧食尤其是稻米、小麥面粉作為我國居民的主糧,其品質好壞直接影響人們生活。品質的優劣是由品種自身遺傳基礎所決定的,只有品種自身品質優良,才能生產加工出優質的產品。反之,再優越的生產條件和加工手段,也難以生產出優質的產品。用桂朝2號水稻品種,怎么也不能生產出優質的食用稻米,用弱筋小麥品種怎么也不能生產出適合做面包的面粉。綠色增產,無疑是要滿足人們對主糧品質不斷提高的要求。為滿足人們對品質的需求,生產選用的品種首先必須是優質品種和品質符合需求的特用品種。做米飯,應選擇米質達國家三級以上標準的品種;做米線,應選擇直鏈淀粉含量高諸如早秈稻類的品種;進行有機稻米生產時,品種選擇首先要考慮品種自身品質和抗病蟲能力;做餅干,應選擇弱筋小麥品種;做面包,應選擇強筋小麥品種;做餃子面條,選擇中筋小麥品種就可以。因此,不同的用途,對品質的要求是不同的,其標準也就不能一樣。要實現綠色發展,對品種應按用途來選擇。其次,合理區劃布局,形成集中優勢產區;出臺相配套收儲政策,分品種分產地專收專儲專加工;提高消費檔次,豐富人們生活食品。

1.4 科學進行熟制銜接 安徽省糧食生產目前的基本熟制是一年兩熟?;幢钡貐^以麥玉為主,部分麥豆及其他種植制度;沿淮以麥稻和麥玉為主;江淮以麥稻為主,少量麥油;沿江江南基本以麥稻和麥油為主,部分雙季稻。此外,有少量的一季稻空閑田。在一年兩熟的情況下,需要根據前后茬的季節,選擇適宜熟期的品種,合理搭配,才能獲得周年均衡增產。因此,品種的熟期是重要的選擇依據。溫光資源比較富裕的地區,宜選擇熟期相對較長的品種;反之,則宜選擇熟期相對較早的品種。兩季中為主的季別,可選擇增產潛力大熟期相對較遲的品種;次要的可選擇相對較早的品種。一季稻機插和直播的,受溫光資源限制,應選擇熟期較早的品種;而育苗移栽的,則可選擇熟期相對較長的品種。江淮丘陵易缺水地區,受水資源限制,生產上宜選擇早熟品種,而水資源充裕的地區則可選擇熟期相對長點的品種??傊?,選擇品種熟期,要以充分利用當地溫光資源為基礎,根據不同的生產目標,因地制宜加以選擇利用。

1.5 嚴格掌握種子用量 單位面積內,水稻用多少種子,小麥用多少種子,相信大家都很清楚。但就這樣看似簡單的常識問題,在生產實際中很難做到科學用種。2005年,安徽省啟動了小麥高產攻關活動,提出主推4項關鍵技術,其中就有科學播種技術。多年來一直強調推廣小麥精量和半精量播種技術,用種120~180kg/hm2。但10多年過去,這項技術在生產上未能普及被廣大的農戶所接受。不是這項技術不好,用種量不合理,而是用種量受到品種特性、氣候條件、耕地質量、土壤性狀、茬口銜接等諸多因素的影響與制約,也受到生產者求穩心理影響,希望通過增加播種量來抵御風險。我省小麥的播種量目前旱茬麥普遍在225kg/hm2左右,稻茬麥在300~375kg/hm2,實際用量是理論用量的3~4倍。這樣大的用種量,常常造成群體過大,病蟲害蔓延,倒伏嚴重。不僅浪費了大量種子資源,也過多消耗了肥料、農藥和能源等資源,制約了產量的提升,增加了生產成本,影響了生態環境。因此,要用綠色發展的理念,依據品種特性,合理安排茬口,創新播種方法與方式,降低種子用量,真正做到科學用種。

2 轉變施肥方式,降低化肥用量

現階段的糧食生產主要依靠化肥的投入,隨著土地產出率的不斷提高,對地力的剝奪越來越嚴重,土壤有機質含量不斷降低,地力下降的趨勢十分明顯。同時,化肥的大量使用,改變了土壤物理性狀,破壞了土壤結構,土壤板結、土壤酸化、生態環境破壞等問題比較突出。各地的肥料試驗都表明,連續2-3a空白對照,產量幾乎只有正常施肥的50%甚至都不到,說明目前的土壤已十分瘠薄。而且化肥的浪費驚人,利用率僅在33%左右,不到發達國家的50%。因此,要實現綠色增產,就必須在肥料利用上下功夫。

2.1 調整肥料種類 徹底改變糧食生產主要依賴化肥的狀況。針對化肥的過量使用,重點引導調整肥料使用的種類,實行秸稈全量還田,增加土壤有機質;積極應用有機肥,改良土壤結構結構;使用控緩釋肥、配方肥、專用肥,提高肥料利用率。在當前秸稈全面禁燒的情況下,秸稈的利用主要是還田,這是增加土壤有機質的好途徑。稻麥一年兩熟的平均每hm2產量一般13 500~15 000kg,按經濟系數1∶1算,產生的秸稈基本在13 500~15 000kg,若能全量還田,就有將近50%的生物量還到土壤之中。當務之急是要解決好秸稈還田帶來的一些問題,諸如還田方式、播種出苗、秸稈腐爛產生的有毒物質、肥料運籌、病蟲發生的變化等,亟需研究、調整和改進。國家現在大力扶持有機肥、配方肥、控緩釋肥、專用肥的生產,市場上產品的種類較多,需要我們積極引導,配套應用技術,合理正確使用。比如有機肥、控緩釋肥肥效較長,釋放緩慢,作物吸收利用規律不同于普通的速效肥;配方肥、專用肥是針對土壤養分狀況和作物生長發育對養分的需求而量衣定制的肥料,目標性較強,專用而不廣譜。因此,隨著肥料種類的變化,相應的施肥技術必然要加以改進和調整。要實現綠色增產,實行秸稈還田,增施有機肥,運用控緩釋肥、配方肥和專用肥,是必然之路。

2.2 改進施肥方法 傳統的施肥方法,往往比較繁瑣,費時費工,肥料利用率低。比如水稻生產往往從育秧開始就要培肥苗床,施好秧苗肥和“送嫁肥”;大田要施基肥、分蘗肥、穗粒肥和后期的根外追肥等。小麥往往要施好基肥、返青肥、拔節肥、穗粒肥和葉面噴肥。除基肥外,追肥基本上都是人工撒施。流程較為復雜,效率不高,肥料浪費,利用率低下。要實現綠色增產,必須改進施肥方式與方法。改人工撒施為機械溝施、穴施和深施,減少肥料的揮發與浪費;有針對性地使用有機肥、控緩釋肥、專用肥,配套合理施肥方法,減少施肥次數;加強精準施肥研究,種肥同播,肥水一體??傊?,要利用新機具實現施肥的機械化自動化,減少人工的投入;運用新肥料,減少施肥次數,簡化施肥環節;通過深施、種肥一體,水肥一體,提高肥料利用率;創新秸稈還田的方式方法,加速秸稈腐爛腐熟,解決秸稈還田問題。

2.3 降低化肥用量 綠色增產要求,在糧食可持續增產的前提下,逐步降低化肥的使用量,這給我們提出一個嚴峻的課題。大家知道,目前農田的地力十分瘠薄,有機質含量普遍較低,糧食產量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依賴化肥的使用和用量的增加。如何既增加糧食,又降低化肥用量,就必須在肥料種類調整、肥水合理運籌、方式方法改進方面做文章。不能指望既不增加投入,又能提高產出。因此,應在秸稈還田、增施有機肥、改進施肥方法的基礎上,不減少肥料的投入,提高肥料利用率,不斷培肥農田地力,去逐步降低化肥的使用量。

3 物理、生物、農業防治多措并舉,減少農藥用量

減少農藥用量,保護農產品與農業生態安全,已越來越受到社會的普遍關注。然而,在國家糧食安全大背景下,隨著糧食生產水平的不斷提高,對產量的追求是高產再高產,加之氣候條件的變化,糧食作物的病蟲害發生呈多發、重發態勢。近幾年,安徽省小麥的赤霉病、紋枯病、蚜蟲;水稻的稻瘟病、稻曲病、螟蟲和飛虱,都對糧食生產產生重大危害,造成不小的損失。2012年、2014年和2015年,全省小麥赤霉病均呈大發生態勢;水稻稻瘟病2014年全省大流行??傊?,病蟲的危害時刻威脅著糧食生產。然而,作物與病蟲是一種共棲型的關系,作物要生長,就會有病蟲的發生。隨著化學農藥的研制和應用,人們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病蟲危害,減輕了產量損失。但由于農藥的濫用、使用方法不科學,也造成了大量天敵消亡、病蟲抗藥性增強、生態環境破壞、食品安全性降低等突出的問題。因此,要綠色增產,就要轉變理念,創新方法,利用經濟、安全、環保的技術來防控病蟲的危害。

3.1 明確防治原則 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為輔;物理、生物、農業綜合防治為主,化學農藥防治為輔;社會化專業化統防統治為主,農戶分戶防治為輔。

3.2 轉變防治途徑 把重點依靠化學藥劑防治的途徑逐步轉向依靠物理、生物和農業的防治途徑。在物理化學控蟲方面,應加大示范應用頻振式殺蟲燈、性誘劑、誘蟲板等物理化學防治技術;在生物防控方面,要大力推廣天敵、微生物、生物農藥和抗性品種等防控技術;在農業防治方面,重點是合理用肥、節約用水,建立作物合理群體結構,改善通風透光條件,增強植株抗性。

3.3 改進藥劑防治技術 現階段,利用化學農藥防控病蟲仍是主要的有效手段。根據綠色增產的理念,化學藥劑的防控需要改進方法,降低用量,既要保障糧食的增產,又要保護生態的安全。在防控標準方面,要改變見蟲就打,見病就防的傳統觀念,用作物與病蟲動態適應的平衡理念,加強調查研究,重新評估,制定適當寬松的防治臨界標準,力爭以最少的防治次數與農藥用量,達到最大限度降低病蟲危害所造成的損失。比如一季稻孕穗抽穗階段二化螟防治標準是危害株率達0.1%~0.2%,小麥穗蚜目前防治標準是抽穗期平均每百株蚜量500~800頭,就要進行藥劑防治,這些標準是否符合綠色的理念,需要再研究。過去,從生產安全、減少損失、嚴控風險等角度,制定較為保險的防治標準;現在按綠色發展的理念,要從病蟲發生量、藥劑防治時間、節約農藥用量、減少產量損失、保護生態環境等方面綜合考量,制定寬嚴適中的防治標準。在藥劑選用方面,要選擇低毒低殘留、污染小、防效高的化學藥劑,杜絕使用高毒低效、殘留時間長、對環境影響大的農藥。在防治方法方面,一是優化防治機具。實現農藥噴灑的機械化、自動化,徹底改變人背肩扛打藥方式;二是把握好防治的時期。很多病蟲的防治宜早不宜遲,過遲不僅難以抑制病蟲的蔓延危害,而且增加用藥和成本。比如對稻曲病的防治,初次最佳的藥劑防治時期在破口前10~15d,到破口期再防,往往效果較差。三是選擇最佳的途徑。實行種子包衣,利用藥劑浸種、拌種,可以很方便防治種傳與土傳病蟲害;采用肥藥混施,即可施肥,又可防治病蟲,減少作業次數。實行統防統治,提高防治效果。

4 運用綠色發展的理念,集成配套綠色高產高效技術模式

目前,針對水稻生產的發展,有著諸多的配套技術措施、途徑和方法,可供廣大農戶選擇應用。具體選擇什么樣的技術措施、方法和途徑,需要根據國家現行政策、當地資源稟賦、市場稻米需求、農戶目標要求和實際生產條件等綜合考究。從綠色發展的理念出發,以下的技術措施、方法和途徑,可因地制宜加以示范推廣。

4.1 稻鴨共育種養結合的技術模式 稻鴨共育栽培技術是一項綜合、環保型生態農業栽培技術,因其具有其他栽培技術不可比擬的優點,在水稻生產上得到普遍認可。稻鴨共育主要優點。一是除草效果好。稻鴨共育除草效果明顯好于化學除草劑。小鴨時稻田里的草還可以供鴨吃,但成鴨后基本達到無草可吃的程度。一般雙子葉雜草以吃為主,單子葉雜草以踩為主。二是防蟲作用明顯。鴨可以吃稻水象甲、二化螟、負泥蟲等成蟲和幼蟲,減少對稻苗的危害,完全可以不用化學藥劑進行防蟲。三是減少農藥使用和環境污染。養鴨后不使用化學除草劑和殺蟲劑,減少環境污染,有利于發展可持續農業,可實現食品安全,是實現人們健康生產生活的有效途徑。四是改善土壤結構,提高土壤肥力。鴨在稻田里生活,其排泄物成為很好的有機肥。據試驗可增加肥力15%左右,增加水稻產量7%左右。如果連續多年養鴨還可以改善土壤結構,提高土壤肥力,因為鴨有拱地的習性,鴨長大后,可以起到中耕活水作用,疏松土壤,增加氧氣,促進水稻的根系發育,促進活稈成熟,提高水稻千粒重和成熟度。

4.2 稻魚共育技術模式 稻田養魚是根據水稻與魚的共生互利特點及兩物種生長發育對環境的需求,合理配置時空,充分利用土地資源的一種生態種養結合模式。我省稻田養魚歷史悠久,近幾年來,隨著稻田養殖技術進步,稻田養魚方式發生較大變化,已從過去的粗放型養殖向稻魚提質增產型的稻魚共生、穩糧增效型的稻魚輪作方式轉變,形成了“畝產千斤糧、百斤魚、萬元錢”的典型稻魚共生模式,促進了糧食穩定和農民的增收,實現了稻魚的雙豐收。稻魚共育主要是通過強化田間工程建設(加高和固化田埂提高水位、或建造溝坑)、改水稻密植為適當稀植、選種高分蘗能力的水稻品種、改依賴化肥生產為通過加強魚類投飼增肥增產等措施,以建立稻田良性循環的生態體系,達到少施化肥農藥、提高稻魚品質、增加稻魚產量和效益。

4.3 水稻機械化生產技術模式 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技術主要包括:水田耕整地、播種育秧栽植、病蟲草害防治、收獲干燥、秸稈還田等主要生產環節的機械化作業內容。目前制約水稻機械化水平提升的主要環節在于水稻的播種栽插,生產上播栽機械化水平較低。要實現水稻生產的綠色增產和節本增效,大力推廣工廠化育秧和機械化插秧技術勢在必行。由于現有的毯狀秧苗機插技術存在播種量大、秧苗素質差、秧齡彈性小、低播量成毯性差、傷秧傷根嚴重、漏秧率較高、每叢苗數不均勻及返青慢等問題,無法發揮機插水稻增產潛力。因此,推廣水稻缽苗機栽技術勢在必行。稻缽體育苗機插在生長發育和生產適應性等方面具有以下諸多優勢。一是增產效果顯著。缽體育苗移栽采用稀播、稀植技術,有效實現了糧食增產,在各地示范大田廣泛使用,其產量與毯狀機插相比增幅可達8.1%~15%,平均增幅9.5%。二是秧苗素質高、不傷根、受秧齡限制小、彈性大。缽育秧苗的單位面積播種量少,其個體生長空間是常規毯狀育苗的3~4倍,因而秧壯,栽后3d、8d、14d,缽育機插秧苗各項指標均明顯高于毯狀苗。三是水稻莖蘗早發穩升緩落、成穗率高。缽育機插苗移栽后分蘗發生早,分蘗動態相對平緩,呈早發與穩升緩落的特點,高峰苗不高。拔節后動搖分蘗明顯成穗,有效穗增加,群體最終成穗率較高。四是群體中后期葉面積大、衰減慢、光合勢大、凈同化率高。五是水稻物質生產能力強。各生育時期干物重積累量大,后期物質生產能力強。六是水稻抽穗后根系活力強。缽苗抽穗期和乳熟期穎花根流量、實粒根流量和粒重根流量高,抽穗后仍能保持較旺的根系活力,保證地下部能夠與結實器官更好地協調,進而提高增產潛力。七是源庫更加協調。單位葉面積所負載的庫容更大,光合環境更優,灌漿物質積累更多,源庫流更加協調,粒葉比也較高。八是缽體育苗機插水稻株型較好,稈壯穗大粒多。缽苗群體株高較毯狀苗高,上層葉展開更充分;基部節間更粗壯,高光效葉片更長,一、二次枝梗數和粒數均較高。九是缽體育苗機插水稻抗倒伏性強。缽苗各節間的抗折力強,莖稈基部各節間的倒伏指數小,彎曲力矩大,抗倒伏能力強。

4.4 稻-馬鈴薯(番茄、煙草等)連作技術模式 實行稻-馬鈴薯等連作,是調整糧食生產結構的一條有效途徑。利用冬季和早春種植馬鈴薯或其他作物,提高復種指數,既可提高土地、光溫資源利用率,又可以減少作物的病蟲害,改善土壤提升肥力,也能增加農民收益。種植水稻后,采用稻草覆蓋技術種植馬鈴薯,還能很好解決稻草還田問題。

猜你喜歡
糧食生產高產高效綠色
綠色低碳
綠色大地上的巾幗紅
淺談煤礦高產高效型生產區隊建設
中原經濟區農業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