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文化”下學生價值觀的新特征及教育路徑

2017-03-20 09:07蒲麗娟
教學與管理(理論版) 2017年2期
關鍵詞:新特征微文化教育路徑

摘要:在問卷調研及相關理論指導下,對當前“微文化”這一新型文化形態進行解讀,分析微文化對學生價值觀的影響及微文化影響下學生價值觀的現狀,揭示其“微”與“博”、“微化”與“多元”、“離散性”與“多變性”、“平民化”與“草根化”等新特征,并提出了微文化下學生價值觀教育的原則及具體的教育路徑。

關鍵詞:微文化 價值觀 新特征 教育路徑

一、“微文化”內涵及對學生價值觀的影響

1.微文化的基本內涵

“微文化”是發軔于微博的一種新型文化形態?!拔⑽幕?,首先以“微”著稱,同時也包含著精深或精妙之義,因此是一種“微妙文化”;以“微博”為主要表現舞臺,并非只局限于口頭或書面等表達方式,因此是一種“微言文化”;以充分彰顯和尊重個體為行為前提,同時依托個體形成的強大凝聚力,成為一種“微行文化”;最后,以平民百姓為主體驅動,又廣泛發動社會各個階層參與其中,成為一種“微民文化”。隨著“微動力”、“微需要”、“微服務”等一系列“微”成員的加入而不斷發展壯大,微文化對人們生活的影響力逐漸擴大。其中微博是這種新型文化形態的主要載體和表現形式。

2.“微文化”對學生價值觀的影響

價值觀作為一種基本觀點,強調個人在生活、事物、現象、自身價值等方面的不同認識或評價,價值觀對個人發展起著決定作用。每個人的價值觀往往表現為兩大方面,一是價值取向,以及這種價值取向下所形成的價值目標;二是價值尺度和準則。學生處于“微文化”的環境中,其價值觀正是生成或形成時期,學生具有什么樣的價值觀,影響或決定著學生的在校行為,決定著今后進入社會后的行為。

當前,由于社會意識形成呈現多元化,社會文化形態呈現多元化,并且互相交織并存,尤其是網絡時代的快節奏和即時性下“微文化”的產生與發展,更加沖擊和影響著學生價值觀的形成與發展,因此,處于此環境中的學生,其價值觀明顯呈現出一些新特點。一方面,“微文化”中那些積極、健康的內容,融入到學生的價值觀中,對學生主流價值觀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微文化”中那些消極、不健康的有害因素,影響著學生價值觀念的形成,甚至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

二、“微文化”下學生價值觀現狀調查

本調研以某校學生為研究對象,發放調查問卷300份,回收285份,其中有效問卷276份,有效率為92%。調查問卷涉及“微文化”的內涵、學習、生活、道德、政治等各個維度的價值觀判斷。

1.學生的價值標準方面

調研顯示,80%以上的學生有微博,而且過半的學生把“微博”作為自己的社交平臺之一。超過70%的學生表示“微文化”應該起源于微博,并視其為不斷壯大的新型文化形態或文化時尚?!拔⒉?、“微公益”和“微動力”等成為學生視野中“微文化”形態的前三名??梢?,當前大多數學生的價值標準并非單一與固化,他們會與時俱進地更新自我的價值體系。

2.學生的價值取向方面

調研顯示,約21%的學生對休閑旅游感興趣,20%的學生喜歡關注娛樂八卦,17%的學生比較關注時事政治,12%的學生關注體育資訊信息;一旦發現他們比較感興趣的熱門話題,近半數學生都會追蹤了解,并通過微博或者其他途徑轉發討論,在更大范圍內引發更多關注和討論;在日常生活中遇到麻煩或者不快時,學生便可以借助微博這個平臺進行傾訴。事實表明,學生關注與認可時事政治、各類公益,展現了學生熱愛祖國、熱愛人民、對社會擔當的態度,也充分說明了學生在政治觀、公德觀、生活觀等各方面的正確價值取向。然而,調查問卷中也有少數學生對此并不關心或缺少關心,表明當今學生的價值取向呈現出多樣化與差異化。

3.學生的價值規范方面

調查問卷中,通過借助學生對當前社會熱點問題、新文化現象等的評價,對學生的友情觀、財富觀、文化觀、法律觀等進行各個方面的了解。例如,對于“職業粉絲”一類新群體的調查中,半數以上的學生認為這是商家新的營銷手段;20%的學生認為創造了自我財富,它將會成為一種新職業。再例如,對于網絡上出現的“淘寶體、甄嬛體、凡客體、TVB體”等新現象,近三成的學生認為比較新潮,符合網絡時代特征;30%的學生認為很無聊,對自己基本沒有影響;16%的學生認為這只是一時的流行,也許很難發展下去。而在“杜甫很忙”到“包拯很忙”的新文化與傳統文化碰撞中,48%的學生以非常包容的態度將其理解為娛樂化時代對歷史的解構和社會壓力下的消遣方式,更有17%的學生認為不應這樣褻瀆先人們。對于“微文化時代下的法律規范”等問題,近七成的學生認為關于微文化方面的法律并不健全,亟待完善;近30%的學生認為因自由不用負責任,因其虛擬性并不用太較真。對“自我認知”方面,25%的學生認為能夠充分肯定其他學生的創意和才華,但42%的學生認為在張揚個性和宣泄情緒時,要把握好一個尺度。

4.學生的價值目標方面

調研顯示,91%的學生表示自己的價值標準不會因為當前流行的價值判斷標準而輕易改變,學生能夠理解當前的社會壓力對文化形態的影響,并分別有將近20%的學生能夠理解新的文化形態是網絡時代的新需求和個性張揚的時代需求。對于“未來五年最大的愿望”等問題,近25%的學生把“學業有成”排在第一位,“生活快樂”排在第二位,其余的“事業有成”、“家庭安好”、“多賺錢”、“身體健康”等依次排列。上述排列,也充分說明在尊重個體的微文化下,學生更加注重自我的價值和利益的實現。

三、“微文化”下學生價值觀的新特征分析

1.價值觀的載體:“微”與“博”并存

微文化下的信息表達方式,一般表現為短小、精悍。例如“微博”,僅設計了1百多字符的“表達空間”,其他像微公益、微整容、微表情等一系列“微文化”形態也都是“迷你型”的。然而這些微形態都借助手機和互聯網等平臺,以方便快捷的方式廣泛傳播,其中蘊涵著特定的價值觀念,會對具有相同或相似價值觀和行為方式的社會群體產生影響,形成較大的社會效應,體現出以“微”聚“博”的效果?!拔ⅰ苯o了微文化下每個學生表達自身價值理念的充分尊重與自由,“博”卻為所有學生提供了一種凝聚力和行動力。

2.價值觀的形態:“微化”與“多元”并存

“微化”與“多元”是微文化下學生群體在價值觀形態上的鮮明特征。從“今天早上天氣不錯”話題引發的“織圍脖”,到明星八卦、社會名流、樓市股市、政治熱點、體壇資訊等,都成為學生表達自己看法的關注點。在微時代中,學生通過各種“微言”進行交流、互動,讓自身的情感和價值觀念得到更加充分的表達。不同價值觀念的學生,通過“評論”、“轉發”等交流方式,進行話語傳播、擴散,從而使價值觀更加豐富與多元。

3.價值觀的標準:“離散性”與“多變性”并存

一方面,以“微”聚“博”產生的巨大聚集效應令微民振奮;另一方面,“微言”承載多元信息的碎片化、瞬間性也讓微民們備受困擾。鋪天蓋地的海量微信息、實時更新的即時微資訊使我們在享受著微文化方便迅捷的同時,也倍感龐大數據背后的不確定性所帶來的壓力與風險。不同的價值判斷就在此時將微民們進行了分流,在產生巨大凝聚力的同時也產生了離心力,而在不同時間階段和事件背景中,價值判斷變化則更是無窮的。調研中,學生面對同一事件不同的看法和在流行評價下看法的可變性即是離散性和多變性很好的例證。

4.價值觀的落腳點:“平民化”與“草根化”并存

微文化賦予了廣大民眾自由和平等溝通交流的廣闊平臺,沒有身份要求,也不講究職業與年齡等條件,更沒有時空的限制,“微民”自己的個性在這個平臺上發揮得淋漓盡致。實際上,“平民化”和“草根化”并存,青年學生才會被“微文化”這個平臺所吸引,這些學生在此,用自己的身份和方式來充分表達“自我”,更在此處了解社會、關注民生,在此處學會甄別真、善、美,實現自我價值與人生追求。

四、“微文化”下學生價值觀教育的原則與路徑

1.價值觀教育的原則

(1)積極融入原則

微文化中積極向上的因素,用以豐富和融入到學生的主流價值觀中。通過“以微聚博”的聚集效應,那些優秀的文化精髓與成果通過微文化加以演繹和傳播,使其中正確積極的價值觀更加深入人心。例如“微生活”、“微公益”,就充分表達了人們健康生活和熱衷公益的價值訴求。

(2)小眾游離原則

“微文化”可以營造一種瑣碎、平實、無害的“小眾文化”,游離于主流價值觀之外。多元化和平民化讓微文化可以讓更多微民產生自己的興趣愛好和生活品位,或關注八卦,或熱衷探險等,在不影響他人的情況下“獨樂樂”。

(3)消極化解原則

“微文化”可以制造一種消極、頹廢、有害的反文化,消解和抵消主流價值觀。微視頻對古代名人的惡搞、微故事對他人隱私的曝光、微笑話對經典文化的低俗演繹等,這些比較盛行的“微文化”現象,從某種程度上侵蝕著主流價值觀,也讓公眾為微文化的發展趨勢擔憂。在上述文化背景下,樹立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十分迫切,為此,要真正將中華民族價值體系中最本質的部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到教育中去,并使其成為自覺追求。

2.價值觀教育的具體路徑

(1)更新工作理念,擴大工作領域

微文化下的價值觀教育必須著眼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細節,關注他們的物質和精神生活需求,根據其變化運用學生工作的基本規律給予及時的預判和引導,進行積極的“介入”。同時,拓寬多渠道工作領域,除了傳統的思政課程等價值觀教育領域,更要積極開發微文化中的新領域,如開通微博,使價值觀教育覆蓋到更為廣闊便捷的移動信息網絡。

(2)豐富工作內容,創新工作方式

豐富并整合價值觀教育的內容,積極關注學生喜歡的社會熱點、焦點,即時引導與策劃學生感興趣的話題,提供積極的社會問題素材,增強價值觀教育的關注度和吸引力。轉變并創新價值觀教育方式,一方面要發揮傳統教育手段的作用,另一方面要實施主動教育,利用微文化平臺以更加平等的方式與學生達成共識,強化學生的價值理念。

(3)傾聽微言,關注微行

在微文化背景下,必須保障學生的話語權,尊重學生的現實需要,讓學生有釋放情緒的時空,形成學生對某一價值觀的認同感;還要留心關注學生的微行,借助微文化,搭建學生參與各類事件的微平臺,增強學生的主人翁意識。當然,由于學生群體思維相對活躍,在傾聽微言與關注微行方面,必須搭建學生廣泛參與、自我管理的平臺,著眼于學生的實際需要與現實表達,積極引導并開展價值觀教育。

(4)管理微文化,關愛學生微民

微文化需要管理,微民需要關愛,因此要積極引導、因時制宜地加強微文化的管理,充分發揮微文化中那些主流價值觀的統領作用,吸收微文化中積極向上的價值觀,適當引導那些“小眾文化”,批判與改造“反主流文化”價值觀,讓積極、健康、向上的價值觀成為學生的共識。設身處地、真心實意地關愛學生微民,這需要全社會尤其是廣大教育工作者積極情感的投入。

————————

參考文獻

[1] 高國偉,張光華.“微”傳播語境下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探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2(31).

[2] 王倩,張立杰.“微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的發展與創新[J].技術與創新管理,2012(2).

[3] 郭晴,王立東.當代微文化的社會效能研究——以微博、微信論[J].和田師范??茖W校學報,2016(4).

[4] 夏愛萍.關于微文化背景下學生價值觀培育問題的思考[J].紡織服裝教育,2016(3).

[5] 都曉琴.“微文化”背景下青年學生的價值認同:問題與對策[J].思想理論教育,2016(10).

[6] 唐泓林.論微文化生態下的正能量效應[J].山西農經,2016(1).

[7] 張瑋,唐獻玲.大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調查研究——基于微文化視角[J].人才資源開發,2016(4).

[8] 黃杏芬.基于“微時代”開放教育校園微文化的構建[J].教育教學論壇,2016(14).

[9] 舍娜莉.微文化背景下學生核心價值觀培育探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6(15).

[作者:蒲麗娟(1981-),女,吉林省吉林市人,南昌工程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碩士。]

【責任編輯 楊 子】

猜你喜歡
新特征微文化教育路徑
“微文化”背景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微時代”背景下大學生文明行為養成教育路徑探索
民族文化傳承的家庭教育路徑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