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盧漢鐵路籌款問題探析

2017-03-20 23:18陳冠宇
環球人文地理·評論版 2016年10期
關鍵詞:清政府

陳冠宇

摘要:盧漢鐵路是晚清政府大規模修建鐵路的開端,而資金問題成為了盧漢鐵路修建的瓶頸。

在前期“自辦”嘗試失敗后,清政府被迫舉借外債,最終與比利時公司簽訂借款合同。盧漢鐵路籌款體現出晚清政府的“自救”動機,但在內憂外患的情況下“自救”難以實現。

關鍵詞:盧漢鐵路;清政府;中比籌款

甲午中日戰爭后,清政府決定把建設鐵路作為一項“自強要策”[1],而張之洞籌議修建由盧溝橋至漢口鎮的盧漢鐵路,更是被視為“有益于國”的重要議案。雖然清廷有意于鐵路,但面對財政入不敷出的局面,經費問題成了修筑盧漢鐵路的瓶頸。據張之洞最初的預計,全部預算造價為銀1600萬兩,每年籌款200萬兩,分八年建成。后經奕譞等人全面預算,非3000萬兩不能竣工,而籌款的辦法,以商股、官股和洋債“三者并行,是能集事”。[2]在官款不足、商股難集的情況下,借洋款成為盧漢籌款的主要用款來源。 在英法德俄美比幾家外國資本的激烈爭奪下,經過了一系列復雜、曲折的談判,清政府最終與比利時公司簽署了借款合同,才籌得了相應的筑路資金。

筆者擬從清政府籌集相關款項前后實行的過程,深入探究盧漢鐵路“自辦”的可能性及其借款間的聯系,旨在重塑興建盧漢鐵路的歷史語境。

一、“自辦”設想的失敗

作為國民經濟的一項基礎性工程,鐵路耗材多、工期長,需要投入大量資金。前文提及盧漢鐵路“非3000萬兩不能竣工”。在張之洞的爭取下,清廷原對盧漢鐵路修建有每年200萬兩的撥款,但為了抵御沙俄西伯利亞鐵路修建對中國東北和朝鮮形成的威脅,又把用于修建盧漢鐵路資金移做關外鐵路的建設用款,“惟荒瘠難招股,擬即勘路,明年盡部款二百萬造成二百里路,逐節前進” [3],早期盧漢鐵路的修建也暫時終止。甲午戰后,清政府財政更加困難,無余款支撐盧漢鐵路的修筑。

可見,僅依靠清政府財政撥款修筑鐵路難以實現。清政府開始擬采用商辦的辦法來解決資金的問題,但也困難重重。光緒二十二年,晚清洋務重臣、時任湖廣總督的張之洞與盛宣懷商議盧漢鐵路事宜時,提出了“官款難撥而注意商辦,洋股不準而注意華商”的籌款思路,并在利用華商資本方面進行了嘗試。同時,劉坤一也贊同張之洞的思路,建議“以官發其端,以商任其事”[4],籌民股以資筑路。胡燏棻更是主張“準民間自招股本,而一切窒礙之處,如買地勘界等類,必須官為保護”,提出以政府助力商辦。[5]

雖然清廷朝野重臣以政府名義號召富商集股,但應者寥寥。其原因在于十九世紀六十年代以來,清廷雖然創辦了大量的洋務企業,但這些企業在“官商合營”體制下發展并不順利。而清廷“官權重而商利輕”的經營理念,也致使有愿投資的華商大多持觀望態度,不愿與清廷當局“合辦”。再者,彼時華商實力比較弱小,加上對官商合辦形式心存疑慮,熱情不高,因此,利用華商資本的效果也不理想。光緒二十二年,在上海負責招商股事宜的黃遵憲等人復電張之洞說:“滬商尚無人股,電詢粵商,亦無應者,察訪商情,意謂官商頗難合辦?!辈⒔ㄗh“專歸商辦,定能集股?!盵6]

4月,清政府同意“富商如有集股千萬兩以上者,準其設立公司,自行商辦,一切贏絀,官不與聞,如有成效可觀必當加以獎勵”[7]。但民間資本依然反應冷淡,固有商人響應,然一經查實,這些所謂“商股”,“皆有洋東在其身后”。例如,美、英兩國資本家曾利用監生呂慶麟、廣東商人方培垚等,向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謊報以籌集完相應款項,要求承建鐵路。這又與清廷所要求“不得有洋商入股”相悖。商辦鐵路無望,而清政府財力不足,向外國借款便成為當時惟一可以嘗試的辦法。

二、中比筑路條款的簽訂

考慮到官款不濟、民股難籌的實際情況,光緒二十二年,清政府批準盧漢鐵路籌借洋款,并設立鐵路總公司,任命盛宣懷為鐵路督辦大臣,負責洋款籌借事務。西方列強也開始了對盧漢鐵路借款權的激烈爭奪。

在清廷批準盧漢鐵路借款同年年末,盛宣懷即同美商有聯絡,但盛認為美國動機不純:“華士賓非為借款而來,意在包掃一切”[8]。有鑒于此,清廷此時對美國資本并無興趣。與此同時,英國資本也在積極謀求盧漢鐵路投資。光緒二十二年春,盛宣懷與中英公司初步談判,達成借英款400萬鎊,債息4.75厘,此后分二十九年還清,以建成鐵路作抵押。[9]雖然盛宣懷對英商頗為中意,但張之洞對此卻有疑慮。張之洞認為英國等大國會假借貸款之機,日后必定會趁機提出更多要求,故對其顧慮頗多。正因清廷對英美等大國有戒備之心,比利時此時逐漸進入清廷視野,并由此參與到借債競爭中來。事實上,比利時對于盧漢鐵路一事,也并非全然置身事外。早在光緒二十一年使,比利時就通過其駐華公使與清廷聯絡,提出過助修鐵路一事。此外,比利時財團也表示愿意提供400萬英鎊的借款。張之洞通過興辦漢陽鐵廠之機,對比利時此國展開過考察。張之洞之所以傾向從比利時國借款,其原因在于他認為:“比究是小國,不過圖工作之利,別無他志。若用大國之款辦此中權干路,實多不便,千萬宜防”[10]。

光緒二十二年,比利時駐漢口領事法蘭吉面會張之洞,雙方開始恰談盧漢鐵路借款事宜。張之洞在雙方會談中,提出“息僅四厘”、“絲毫無扣”、“物料各國投標”、“路工章程利益,比國絲毫不得干預”、“借款惟有以路抵押”的五條要求。[11]比方除利息“欲索五厘五毫”外,其余各項皆認同。張之洞對此表示滿意,并囑咐盛宣懷到滬與比方進一步談判。

光緒二十三年,盛宣懷和比方開始續談合約。但比方此時態度驟變,要求利息調整至五厘,并且在擔保上除鐵路抵押外,還要國家作保。盛宣懷考慮到比方要求還在合理范圍之內,故請示朝廷后告之對方:“總公司系奉旨承辦,且經國家核準,其利權必能歸還借款?!盵12]雙方經過磋商后,比方同意以此立定草約。雖然在簽訂草約的過程中,有英德資本向總理衙門施加壓力,企圖阻撓簽約。但在王文韶、張之洞的支持下,《盧漢鐵路借款草合同》終得簽訂。

雖然草約已經簽訂,但比方并不打算遵守此合同,而是希望能此以為基礎,在原有條件下,再立新章。比利時此時的策略是先簽定草約,然后再加以勒索。雖然“比系小國”,但其掠奪盧漢鐵路的野心并不遜于英美等西方大國。由于此時盧漢鐵路的外債借款已持續多月,并且在清廷既有的計劃中,并沒有其他選項。正如張之洞所分析,此時與比利時的談判,清廷正處于兩難境地:“比款議已數月,此款不成他事難辦,改借他國,必須再奏,必致枝節橫生”[13]比利時此時也正好利用光緒二十三年年末,德國強占膠州灣、沙俄強占旅順、大連等一系列國際事件為借口,提出此時局勢劇變,先前簽訂的草約不能照辦,伺機向清廷施壓。

比利時此時所提出的要求,較之第一次商定草約時,已有大幅加價。雖然比利時在與清政府的談判中,有俄國為其后盾。但此時清廷已無力應答比利時提出的要求,甚至產生了擺脫比利時另找他國借款的想法。駐美大使伍延芳此時就嘗試與美商磋商,以震懾比利時。且不論清廷此舉,究竟是假意作勢,以此迫使比利時;亦或是真欲另開談判。比方明顯受到此舉的影響,并放低姿態,最終在光緒二十四年簽訂《盧漢鐵路比國借款續訂詳細合同》。[14]

第三、余論

清政府的盧漢鐵路資金解決方案,暴露出晚清政府的一系列問題。從其資金構成中可以看出。根據金士宣等人的統計,盧漢鐵路建設資金除了盧保段由清政府自籌資金外,其余大部分資金是由比利時公司提供的借款。其中官款只占全額的三分之一,折合銀元共計兩千九百萬元,而比利時借款則高達銀元五千五百萬元。[15]在盧漢鐵路的修筑上,外國借款無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在與比利時的交涉過程中,清廷內部洋債之爭、拒絕“國家擔?!钡仁录?,體現出其近代金融概念的淡薄,也影響了鐵路的修筑。但在官款不濟、民股難籌的大背景下,清廷興接外債的舉動,應該給予肯定的評價。

事實上,晚清鐵路建設利權和主權淪喪往往相伴而行。清朝后期財政困難,而修筑鐵路往往意味著要舉借外債,而舉借外債則或多或少的意味著權利的淪喪。盧漢鐵路借款是清末大規模鐵路借款的開始,清末其他鐵路借款合同許多都以盧漢鐵路借款合同為藍本。再者,從國際局勢而言,近代列強矛盾日益尖銳。英法德俄美比等國,在華鐵路建設權的爭奪實際上是利益爭奪和勢力范圍的爭奪。各國列強在盧漢鐵路上的爭奪,與其說是爭利,不如視為爭奪勢力范圍。

從另一個層面而論,盧漢鐵路也帶動了近代企業的發展。盧漢資金籌集雖帶有諸多弊病,但它畢竟使我國鐵路長大干線能夠得以開筑,也開啟了我國交通運輸近代化的進程。以建設盧漢鐵路為動力,中國其他相關領域如鋼鐵、采礦也得到了一定發展。

總之,盧漢鐵路籌款反映出晚清政府的自救愿望。清政府籌款動機的主要方面是發展中國的鐵路交通事業,并盡量減少利權的損失。但由于國際、國內多種因素的影響和制約,特別是列強環伺對清政府進行要挾和壓制,清王朝國勢衰微、財政困頓,國內政局動蕩不安,使其難以達到預期的結果,反而造成了中國利權特別是路權的大量喪失。從這一點來看,當時的鐵路政策無疑是失敗的。但它畢竟開啟了中國近代化的步伐,這點就是值得肯定的。

注釋

[1]《清德宗實錄》卷269,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第599頁。

[2]《中國近代史資料書刊·洋務運動(六)》,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年,第257—256頁。

[3]《李鴻章致張之洞電》,張之洞:《張文襄公全集》卷 134,臺北文海出版社,第 9709 頁。

[4]劉坤一:《劉坤一遺集》,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第883頁,

[5]宓汝成:《中國近代鐵路史料》第一冊,北京:中華書局,1963年,第201頁。

[6]《黃道、容道、葉丞來見》,苑書義等主編:《張之洞全集》第9冊,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第6880頁。

[7]《清實錄》,第57冊,第49頁。

[8]盛宣懷:《愚齋存稿》卷26,思補樓藏本,第1頁a。

[9]參見張慶峰:《論盛宣懷與盧漢鐵路籌款》,《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2期。

[10]盛宣懷:《愚齋存稿》卷27第6頁a、b。

[11]盛宣懷:《愚齋存稿》卷26,第12頁a、b。

[12]盛宣懷:《愚齋存稿》卷21,第7頁a、b,第8頁a、b。

[13]《愚齋存稿》,卷27,第26頁a、b。

[14]王鐵崖:《中外舊約章匯編》第一冊,北京:三聯書店,1957年,第773-779頁。

[15]金士宣、徐文述著:《中國鐵路發展史(1876-1949)》,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1986 年,第99頁。

猜你喜歡
清政府
太平軍圍攻長沙第二階段
擱淺的富國夢——甲午戰后清政府主導的第二輪開礦高潮(1895—1899)
新軍:清政府的掘墓人
晚清政府的海權意識與海軍實踐
晚清民間辦報高潮與清政府官方應對
淺析晚清政府滅亡的軍事經濟原因
清政府在西藏用兵駐軍及其歷史作用
清政府對軍事威懾戰略的一次充分運用——日本侵臺事件中清政府的軍事斗爭方略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