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變的黃土情結

2017-03-22 08:06劉標標
商情 2017年4期
關鍵詞:黃土地精神家園黃土

劉標標

一個作家的創作總是自覺不自覺地受他與生俱來的成長環境的影響,這種潛在的因素往往表現于作品的字里行間,映射在那些膾炙人口的文本主角身上,諸如賈平凹筆下的古樸商州、蘇童書頁上僻靜的香椿樹街,而這種情況在路遙的文學創作中則表現為深厚彌久的黃土情結——對于哺育他成長的黃土高原源自肺腑的長情表白。

生活在風沙侵蝕的黃土坡之間,千百年來維持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農耕傳統,文明的觸角似乎一直延伸不到這里,就連兩千多年前的孔圣人也是西游而不入秦土,荒蠻與本真就在這樣的土地上并駕齊驅,形成了獨具一格的黃土風情。這一切對于路遙而言是再熟悉不過的了,從清澗到延川的過繼并不曾改變他周圍貧瘠的物質與精神家園,但卻給了他認識、感知甚至于思索這土地滿懷慈愛與血淚的機會。

當一個稚童從咿呀學語走過步入而立之年的成熟,始終未走出黃土遮天蔽日的舊景,反復縈繞在心頭終而成為一個無法解開的心結。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是作家心靈情感外化的的載體,一個糾葛于內心的結在輾轉反側時都無法抹去時,普通人往往在復雜的矛盾與折磨中消耗時光,而作家則往往將它揉進自己的每一個筆跡中,路遙即是這樣多感的作家,和著自己辛苦耕耘的汗與淚藏進自己的作品里。

路遙,終其一生應該算不得是一個多產的作家,除了成名作《驚心動魄的一幕》外,最能代表其嘔心瀝血之作的就只剩下《人生》和《平凡的世界》,一如他畢生的履歷:平凡的世界里不甘沉淪,如同魯迅先生筆下的孺子牛一般默默耕耘,要以平凡的血肉之軀完成自己不朽的人生價值。在他的數卷里可以時時窺見這種縈繞心頭的黃土情結。

假如談及路遙小說的特點,凡是讀過他小說的讀者都能道出他筆下廣闊深遠的黃土家園,這是其黃土情節的第一體現,在浩瀚如海的文字里總是有著相似的架構,一個近乎重合的社會背景,將故事主人公的物質家園建構于窮山惡水之間、橫亙于廣袤無邊的黃土高原之上。

那個飽含夢想與激情的高加林在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困頓生活中成長,在教書的營生被人暗地里卸去無所依存時,貧瘠卻厚實的土地接納了他;在進城經歷過理想與現實的煎熬無路可退時,多情而慈愛的黃土地接納了他;在滿懷著良心與道德的譴責心力交瘁時,溫暖且仁厚的黃土地接納了他。盡管作為《平凡的世界》中主人公之一的孫少平最終走出了大山的束縛和局限,可促使他完成獨立生命旅程,支撐他腳踏實地走完探尋自己理想力量的仍是腳下的黃土。

他親手為那些主要人物重塑了一個真實而又理想的物質家園,形形色色的質樸村落,相互關切的鄉土人情,一步一個腳印的耕耘生活,淋漓盡致的將陜北黃土風情蘊含其中,親手為主人公鋪墊最原生態的家園。

這其中的細膩與深情不能不說是路遙黃土情結的體現,這種隱含式的表達往往不足以表達作者內心彌不斷絕的情感,于是在路遙的小說中他更多的時候直接跳出在讀者的面前,以代言的方式來向讀者揭示、去闡發自己的情感與哲思。對于路遙而言他筆下的不僅僅是一部作品,那些穿插架構在小說中的家庭與村莊更是他對于自己所賴以生存的黃土地的熱情謳歌。

外鄉人不曾到過陜北是無法確切體會它獨特韻味的,日日夜夜的辛勤耕作和殘酷的現實環境對抗,在歷史的長河與文明的交替過程中,位于黃土高原的陜北腹地往往可以偏安一隅,不管外界的紛擾和混亂,這里的人們總是能以一種習慣使然般的力量使他們近乎樂天安命的過著自己與世無爭的生活,但這并不代表這一群人沒有他們的信仰與精神。我相信每一個生于斯、長于斯的陜北人身上都有這種精神面貌的體現,無所謂冷酷無情的現實,總要腳踏實地的用一雙手為自己去創造,只要黃天厚土在哪里停駐,哪里就永遠飽含著生存的希望與熱情,我相信路遙的心中亦是如此,不然那一頁頁黃卷之上不會有那么多的親切臉龐。

在文藝學的范疇當中時常會提到一個概念叫“精神的家園”,在物質的家園構建完成之后,隨著一個個栩栩如生的人物便自然而然地走進了他所該出現的那位置,同時隱含在文本深處的人物精神面貌開始凸顯,伴隨而來的則是一個精神家園的突起,如雨后春筍般的快速且富有生機。毫無疑問路遙的文學作品當中這種手法表現得更為淋漓盡致,他不僅僅是在創造一個個停留在書本中的僵硬呆板的人物,更是將自己心中乃至于千萬個人心中陜北黃土高原之上樸實而又自強不息的黃土精神一點點灌注其中。對于高加林的描寫確乎是給予了他最好的安排,他不甘于沉淪在日復一日的俯首勞動中,一心只向往著城里的別樣風景,那種朝氣蓬勃的進取精神以及任勞任怨的耕耘精神是他改變自己命運的惟一途徑。

而典型的則是《平凡的世界》中孫少安與孫少平這一對主人公形象,前者作為一個長兄如同慈父一般的為整個家庭貢獻自己的青春與熱血,他始終以一份腳踏實地的堅持、用自己有力的雙手去取得一切自己理想中的美好;而少平盡管走著與眾多耕作農民截然相反的路,但就其精神層面而言是對于陜北黃土地上積淀已久的開墾與勤勞精神的傳承,他的每一分收獲都是一步一個腳印用自己的血與汗換來的,從最初的攬工漢到煤礦工人的轉變中始終不變的是那種勤勉進取與自強奮斗的民風樸實,這也正是路遙筆下的黃土情結的第二體現,對于美好理想精神家園的向往與寄托如是。

文學作品的話語蘊藉是富于變化的,在這樣一個信息奔涌的時代浪潮里,人們重新拾回了對于文學的鐘情,在文藝界及讀者的共同推動之下路遙先生的作品漸漸被推為經典,在深挖其作品內涵及價值的同時,我們應當去叩問作者內心深處的隱秘思想??傊?,在路遙有限的文學作品之中充滿著不變的黃土情結,那是由他所生長的環境所留下的歷史遺憾之美,在物質家園與精神家園的貧乏之中他馬不停蹄的進行創作,又將這種理想與寄托糅合進每一句話語里,由此形成的濃郁樸實的黃土風情才更具韻味,使得作品在歲月的沖刷中經久不衰。

猜你喜歡
黃土地精神家園黃土
某縣黃土崩塌地質災害問題分析
失樂園
失樂園
黃土辭
牛年感懷(詩)
《黃土地》畫報
彎腰的谷穗
陌生的房間(組詩)
土墳
戀戀黃土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