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藏在川式早餐里的深意

2017-03-27 08:18☉張
家庭醫藥 2017年24期
關鍵詞:酥油茶糌粑下河

☉張 琳

巴蜀大地上復雜且多變的地形阻隔了四川先民的腳步,人們藉由水系而分隔,飲食文化也由此劃割出區域:岷江流域的上河幫,沱江流域的小河幫,嘉陵江流域的下河幫,橫斷山的藏區飲食。山川刻畫了四川境內菜系的脈絡與特質,即便是一日三餐中最容易被忽視的早餐,也能從中瞥見美食背后的深意。

吃一次有故事的公館菜

四川的公館菜起源于20世紀三四十年代,當時的達官顯貴、文化名流爭相聘用各菜系的名廚,研制風味獨特且創意十足的私家菜品,與川菜同源,又異于川菜,具有厚重的文化內涵和獨特的養生哲理。

比較有名氣的公館菜,有劉湘(原國民黨四川省政府主席)公館的醪糟紅燒肉、楊慎修(原國民黨四川省教育廳秘書長)養病時食用的香橙蟲草鴨等。成都有不少主打公館菜的餐廳,經營口味清淡的高檔川菜,講究“一菜一格,百菜百味”。

上河幫:在四川,當我們談論清淡

上河幫菜系以岷江流域的成都、樂山為中心,菜品多為老川菜及宮廷菜、公館菜一類的高檔菜,用料講究,裝盤精致,口味相對清淡、溫和、綿香,與通常印象中重麻重辣的川菜有較大反差。酒店高級宴會中的川菜,多屬上河幫菜系。

其實,四川人嗜辣不過是近兩百年的事,在此之前,川人多以糖來調味。魏文帝曹丕曾把蜀人吃烤肉蘸蜜糖當作奇聞異事,在《與朝臣詔》里記載道:“蜀睹豚雞騖味皆淡,故蜀人作食,喜著飴蜜?!鼻迩∧觊g,辣椒開始作為一種蔬菜被中國人食用,最早吃辣椒的是位于長江下游的江浙人,隨著四川歷史上的多次移民,江浙人將辣椒帶入四川,辣椒的引入成為川菜的轉折點,川菜開始由老川菜的清淡轉向現代的火辣。

開水白菜,是上河幫的高級清湯菜,幾片溫潤的白菜葉靜臥在一泓晶瑩剔透的清水中,湯里不見一點油腥,食之卻有葷味。這道菜看似至簡,背后的工序卻極其繁復,精髓都在“開水”上。以雞為主料,加入鴨、干貝、豬排骨、云腿等作為配料,慢火熬4~6個小時,直至熬出鮮味,再經過吊湯,“開水”才算完成。

抄手則是尋常百姓家的吃食,燉雞抄手、高湯抄手、酸湯抄手,常出現在成都的早餐桌上,亦飯亦湯。抄手沿襲了開水白菜在湯上做文章的特性,廚師非??粗販^的味道。一家抄手老店,通常有骨湯、紅湯、三鮮、海味、酸湯這5種湯頭,其中骨湯最受食客歡迎,同時也最見功夫,湯濃味鮮是最基本的要求。棒子骨經過數小時熬制,湯里還有入口即化的筋腱肉,沒有其他調味的附著,熟客吃完一碗抄手,通常還會跟老板再要一碗帶肉的骨湯過過癮。

小河幫:舌尖上的千年鹽味

小河幫菜系又稱鹽幫菜,以沱江流域的鹽井之都自貢為中心。

自貢的井鹽有2000多年歷史,早在秦孝王時期(公元前302年至公元前250年),蜀郡太守李冰就帶領人民鑿井汲鹵制鹽。南宋初年時,自貢已有深井制鹽的技術,井深可鉆到250~300米,產量大增。自貢井鹽入沱江、進長江、溯赤水,入川北、進川東、出三峽,歷史上曾有兩次川鹽濟楚。各地鹽商溯水逆流,云集自貢,日漸形成了獨特的鹽幫飲食文化,以鮮嫩、怪異、麻辣、鮮香為特色,在川菜里獨樹一幟。

豆花是鹽幫菜里的一道經典小食。自貢鹽業發達,鹽工的工作異常辛苦,一年四季揮汗如雨,每日要飲用大量豆漿解渴。一次,一位煮鹽工的妻子端來一碗滾燙的豆漿,鹽工一時疏忽,將煮鹽剩下的鹵水灑在豆漿碗中,當時并未在意,收工后,他發現一碗雪白的豆漿變成了花絮一樣的東西,漂浮在清水之上,因為舍不得丟掉,便抿了一口,竟有一絲絲甜味,就這樣,豆花在不經意間被創制出來。

富順豆花以“滾、嫩、綿、白”的豆花和“麻、辣、香、鮮、甜”的蘸水而廣受食客好評。富順人尤愛早上來一碗豆花,把豆花倒進米飯里,米粒吸入了豆花的水分變得松軟,再用勺子舀一點蘸水涂在嫩滑的豆花上,裹了鮮辣之味的豆花滑入嘴里,感覺酣暢淋漓。

早年富順豆花多是家中自制,蘸水的調料可以隨性增減,口味由此變化多端,或辣或咸。如今縣城街道上滿是“李二豆花”“雷三豆花”“黃六豆花”,卻沒有一家自稱“富順豆花”,只要口味獨到,就能得到認可。

下河幫:不拘一格的“江湖菜”

下河幫菜系以嘉陵江流域的達州、南充一帶為中心,這里曾經水系發達,舟來船往,下河幫菜系的不少菜式,是碼頭工人、乞丐利用他人丟棄不用的牛羊內臟所制,粗獷豪放,用料大膽,善于將尋常材料做出新花樣,但多少有點難登大雅之堂,所以也稱“江湖菜”。

網絡上一度熱議的甜咸湯圓之爭,在達州是個偽命題。達州特色的早餐肉湯圓,是將肉餡、肉松、豆沙等不同口味的餡料混煮于一鍋,裝在盛有海帶湯的碗里,有的攤主還會在湯里配上鵪鶉蛋、鹵過的豬心、豬肺。咬破湯圓,不同口味的湯汁溢出、碰撞,讓海帶湯變得醇厚而鮮香。

從南充的早餐米粉,也可一窺下河幫菜系的粗獷?!昂确邸笔悄铣淝宄康囊淮缶坝^,每天天一亮,當地人便紛紛涌入街上的粉館,一條不足300米的小街上擠著七八家小店,家家座無虛席,于是一排簡易矮桌就擺上了街,食客窩在桌前,端起海碗,大口吸溜著。米粉是提前用冷水泡好的,店家拿一撮放到竹絲漏子里,在滾燙的開水里汆燙,然后瀝干水,盛到羊骨、筒骨熬成的高湯中,根據食客的口味放上牛雜、肥腸、羊雜、雞雜、三鮮等臊子,再淋上紅油。

藏區:雪域高原的樸素之作

四川盆地西部邊緣地帶,地勢陡升,海拔高達6000余米的橫斷山,橫亙在四川盆地與青藏高原中央,高山峻嶺,河谷縱橫,“斷”了古時四川東西往來的交通。地勢的阻隔,也孕育了與巴蜀大地不同的族群與文化,川西一帶的甘孜、阿壩及木里世居著嘉絨藏族,在長期的自然和文化選擇中,發展出了適應當地自然環境的獨特的文化形態。

川西藏區的飲食屬于藏菜而不是川菜體系,早餐以酥油茶和糌粑為主。酥油茶是每餐必備的飲品,黑色磚茶經過長時間煮沸后,加入酥油和鹽巴,在茶桶中用茶桿攪拌至水乳交融即可。藏族人十分依賴茶葉,民間有“一日無茶則滯”的說法,這緣于藏族人的飲食結構——以肉食為主,蔬菜、水果較少,所以要用酥油茶佐餐,以解油膩。高寒地帶的藏區并不產茶,古時,藏族人需要茶葉,內地則需要騾馬用于耕地和征戰,具有互補性的茶、馬交易應運而生,在橫斷山脈的高山深谷中,形成了一條自唐宋延續至今的茶馬古道。

酥油茶要搭配糌粑。糌粑是藏族人的主食,以耐寒、耐旱、耐貧瘠的青稞為原材料,早在三千多年前,藏族先民已開始在高海拔地區種植青稞。糌粑與北方的炒面有相似之處,但制作流程不同,炒面是先磨后炒,糌粑則剛好相反,先曬干炒熟,后磨細成糌粑面。吃糌粑時,在碗里倒上一些酥油茶、奶渣、糖,加點糌粑面,用手攪勻、捏成團,即可享用。

猜你喜歡
酥油茶糌粑下河
穿著紙衣服下河(異域箴言)
小石頭跳下河
糌粑中風味物質研究
藏區酥油茶飄香
飄香的藏區酥油茶
食用糌粑對家兔血糖和膽固醇的影響研究
獨具特色的藏族酥油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