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研閩西漢劇現代戲音樂演奏的創新體會

2017-03-28 20:21吳丹青
戲劇之家 2017年4期

吳丹青

【摘 要】筆者從事戲劇工作30余年,對胡琴演奏情有獨鐘,并深深體會到創新的重要性。本文以閩西漢劇《紅翎子草鞋》為例,談談創新方面的幾點心得體會。

【關鍵詞】閩西漢??;遇繁思簡;遇簡思繁;二胡常規弓指法;提胡非常規弓指法

中圖分類號:J82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04-0089-02

閩西漢劇隨著客家人從中原洞庭一帶往南遷移至閩、贛、粵,已有200多年的歷史了。這朵“南國牡丹”被列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歷史的發展進程中,隨著民族思想感情、欣賞習慣和自身規律,閩西漢劇也在逐步演變。為了保護和傳承這份傳統民族文化遺產,我們這一代人要做的是,順應其自身的發展規律,保留好其藝術形式和表現特點,并大膽創新。

現代大型漢劇《紅翎子草鞋》講述1929年初,朱毛紅軍進入閩西開展才溪鄉調查報告后,組織群眾打土豪、分田地,保衛家園的故事。劇情跌蕩起伏,音樂以漢劇風格為主,場景音樂融合了閩西特有的音樂元素,使這出現代漢劇散發出濃濃的鄉土氣息。該劇是筆者所在劇團現階段主創的一部弘揚先烈革命精神、傳遞社會正能量的力作。

眾所周知,音樂是靈魂,要把樂譜上的音符轉化成為音響,是一次藝術再創作的過程。然而,我們的樂譜基本上不標注弓指法(忽略了這一基本環節),這就給演奏者更多自由創作的空間。筆者作為一名有著多年藝齡的演奏員,會憑借著以往的經驗,先把每一場標題逐個進行分析,再唱旋律譜(這是弓指法修定前最先的一個步驟)。因為通過演唱更能找到氣口、樂句乃至音樂的感情起伏,等等。如有配器部分,則可以聽一聽指揮的分析講解,再通過一遍遍演奏實踐,進行較為合理的弓指法修正。

一、應用遇繁思簡的創新理念,規范二胡組弓、指法修訂

為了加強音樂效果,筆者所在劇團外聘了幾位二胡演奏員,樂手們在操控能力和認知漢劇音樂內涵等方面也都不盡相同,所以更應該重視弓指法的修訂,使它能夠趨于合理化、規范化和常規化,這樣才能解決因為多人演奏,造成二胡聲部音色不統一、情感表達不一致的問題。

在修訂過程中,筆者會按照基本可行的傳統指法,即食指按住基礎音作為do或sol音(這也是最常用的音階指法),其他音則根據手指變化依此類推。這樣的基本指法同樣可以應用在其他把位中。如第一場的序幕曲和第六場的幕間曲,其中很大篇幅是由密集的十六分音符組成,筆者按照傳統指法設定左手指法,并遵循“多演奏空弦、少演奏按弦;多演奏內弦、少演奏換把”的原則,這種指法設定對于演奏者來說比較省力、容易掌握。

在弓法修訂時,筆者則是用一弓一音的分弓(分弓不僅具有重音感,而且還有鮮明的節奏感,當音樂本身具有內在動力,很激動地向前發展時,用分弓演奏能較好地烘托氣氛);在十六分音符的弓法設定中,筆者用第一音的重音和后三音的非重音來凸顯分弓帶來的顆粒感和清晰度,音樂旋律的上揚用加大弓的幅度來表現,音樂旋律的下行用減小弓的幅度來表現,很好地體現了劇中槍林彈雨以及恐懼、血腥的戰爭場面。

在修訂一些速度中等、音樂變化不大的敘事性唱腔(慢板、大板、退板、馬龍頭等板式)或場景音樂時,筆者一般會以半拍(八分音符)為一個單位來演奏一弓,一拍的兩個八分音符用分弓演奏,可使音與音之間呈現凌角分明的特點。一拍中的四個十六分音符分別演奏兩弓(兩音一個小連弓),這種在統一中又有變化的處理方式,使音樂更具律動感。例如,在曲牌【家余茶】的修訂中,全體樂隊是以行進的速度大齊奏,即簡單又古樸的演奏,再現了劇中人物被游街沉潭的凄涼場景。

對于劇中三位人物的二六唱腔(有板無眼的一四拍子),二胡聲部在配器中使用了較有規律的伴奏音型。在設定弓法時,筆者按照唱詞里有規律的句、頓來劃分;非句頓的音樂在后半拍反復用拉弓演奏輕音(弓毛緊貼琴弦,手腕帶動手指有彈性地演奏后八分音符),代表句和頓的音是在前半拍,用推弓演奏重音,這種順勢的弓法更好體現了唱腔的句、頓感,也很好地體現了漢劇音樂曲式結構的工整性。

二、應用遇簡思繁的創新理念,借鑒其他樂器中的技法進行提胡非常規的弓、指法修訂

提胡是閩西漢劇音樂演奏的四大件之一,其音色稚嫩,具有代表性,可以說,沒有提胡的演奏,就沒有閩西漢劇音樂。在此劇中,多次出現提胡的領奏和獨奏,足以說明它的重要性。

筆者通過對音樂的理解,再借助二胡的滑揉技法,在實踐中做了一點大膽嘗試,更加細膩、獨到地刻畫了劇中音樂。

劇中的主題音樂是以閩西漢劇兩大聲腔——二黃、西皮中的二六過門為元素,相互融合發展而成的,其中一段深情的主題音樂,筆者通過右手手腕把弓子帶出輕柔的聲音后,利用把握弓速、調整弓壓來體現主人公內心的起伏。左手則是在不同的音位上做同指而不同把的滑揉處理(前臂略為主動帶著手腕虎口,在手指不離弦的情況下帶指換把),使音樂更加柔和,有種“剪不斷、理還亂”的愁緒,和阿炳站立行走時所用的定把滑指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它的滑揉效果,充分發揮了二胡善抒情的特點,使主題音樂更具藝術感染力。

另一段以閩西鼓樂“八角樓”為素材,音調為紫調式的樂句,其低沉的旋律主要是用四分、八分和句末的二分音符交替組成,很像民間哀樂,在緩漫、平穩的速度中,筆者應用了飽滿的長弓結合管子技法,即主音是在它的向上三度音上,用三或四指壓放后才出現,這種指法的關鍵是在拍點前,非主音的手指要力度適中,先觸到琴弦后再靈敏地放開(體現手指在琴弦上的張力)。筆者是借鑒了原管子獨奏曲《江河水》而獲得靈感,借用吹奏樂的這種技法,非常貼切地表現了劇中人物悲傷、苦悶的情感。

此劇的末尾段落,劇中主題音樂也隨著劇情的不斷變化而發展著,提胡的獨奏部分音樂被修訂為時而顫弓、時而分弓,連弓交替進行,而句末較長的音符之前的半拍,筆者會把這些音符修訂為拉弓,緊接著用弓尖部分演奏顫音,這樣處理會使音和音之間的過渡更加連貫,樂句感更加分明,三種弓法的結合應用,使音樂之間有了對比,體現了寧靜、夢幻的意境。

以上的常規修訂和非常規修訂只是相對而言,弓指法修訂是二度創作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個環節,不能被忽略掉,它為作品起到了技術上的支撐。在修訂前還要多了解演奏員實際的操控能力,在排練期間,對弓、指法的修訂還要做不斷調整,使其趨于合理。除此之外,修訂者還應具備一定的藝術修養和審美情趣,綜合能力要不斷提高,這樣才能有助于分析作品和詮釋作品。

誠然,我們要營造和諧氛圍,激發創新意識,提高創新能力,努力修訂創新,使演奏更富音樂性。

筆者把這些體會與大家分享,目的是為了進一步研究所需,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以推動客家人的“家鄉戲”以及胡琴音樂演奏技法的深入開展,為新的歷史時期精神文明建設和呵護客家文藝百花園中的“南國牡丹”做出微薄的貢獻。

參考文獻:

[1]王卓模.閩西漢劇與民間音樂研究[M].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

[2]王遠廷.閩西戲劇史綱[M].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1999.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