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身革命志難移驕骨玉肌耀天地

2017-04-07 02:37馬睿王友平
四川黨的建設·城市版 2017年5期
關鍵詞:江姐紅軍革命

馬睿+王友平

編者:

在中國共產黨歷史上有很多優秀的女共產黨員、女英雄,為了國家、民族、人類,為了心中的理想,毅然投身到革命洪流中,用血肉之軀和堅強信仰,描繪了共產黨員的光彩,譜寫了一曲曲華麗的樂章。在“三八”婦女節來臨之際,本刊刊發三位彪炳黨史的川籍女紅軍、女共產黨員的光輝事跡,以此與廣大讀者共勉。

中華兒女多奇志,不愛紅裝愛武裝。在四川黨史上,有很多女共產黨員、女紅軍、女英雄,她們有的正值豆蔻年華,卻帶著青春才智、殷殷信念為國捐軀;有的錚錚鐵骨,彰顯了共產黨員鋼鐵般的意志;有的用一生來詮釋信仰與道義,閃耀著革命和人性的光輝……她們的英雄事跡激勵著巴蜀兒女特別是前赴后繼的共產黨員永遠堅守信仰,永葆精神追求!

紅軍遠征 巾幗壯歌

川籍百歲藏族女紅軍——楊金蓮

楊金蓮(1875-1977),是參加紅軍長征年齡最大的女英雄。她藏名板登卓,出生于四川靖化縣(今金川縣)一個農奴家庭,一生革命經歷富有傳奇色彩。

1928年丈夫病逝后,全家生活陷入困境,無奈之下,她帶著兩女一兒逃難到理番縣(今理縣)樸頭村,不久再嫁當地漢族男子唐洪山,生育一子。1935年5月,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西進岷江上游,創建松理茂赤區。丈夫唐洪山被推選為村蘇維?;I糧委員會委員,在籌糧時遭遇反動武裝襲擊,不幸犧牲,楊金蓮再度喪夫。這時因被逼外逃的大女兒姜秀英得到紅軍的解救,參加了紅軍。隨后,她又回娘家動員其母親楊金蓮、妹妹姜萍和兩個兄弟分頭為紅軍做“通司”(藏語“翻譯”)帶路。這時,年屆花甲的楊金蓮從自己60年的遭遇、經歷中,深深領悟到“只有紅軍,才能解救窮苦番民”的真理。于是,她毫不猶豫地帶領年方14歲的小女兒姜萍和兩個兒子(其中小兒子唐子全年僅12歲),全家5口參加了紅軍。因為他們一家既懂漢語,又懂藏語,隨后,他們被分配到各個不同的部隊當翻譯:楊金蓮和姜秀英給紅一方面軍當翻譯,姜萍則去了紅四方面軍。

長征途中,楊金蓮在紅四方面軍隨軍家屬隊擔任通司。雖然年事已高,但她隨著部隊轉戰雪山草地,歷盡艱險,與同志們同甘共苦、相依為命。在努力做好翻譯、講解工作的同時還盡可能地發動藏族群眾為部隊籌措糧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懷著堅定的理想信念,這位老人以頑強的意志,克服了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成功地走完了長征路。1936年10月,紅軍勝利到達陜北后,她被分配在紅軍總供給部工作。到達延安后,她又意外地與女兒姜秀英、姜萍相逢,母女重逢,格外欣喜。

姜家母女三人歷盡艱險,先后到達陜北,楊金蓮一度成為延安年齡最長的“老”紅軍之一,毛澤東、周恩來、朱德都曾到她的窯洞探望她。而遺憾的是,楊金蓮的兩個兒子卻很不幸,小兒子唐子全在長征途中失蹤,大兒子姜德成帶著紅軍爬過雪山后,雙足凍殘,不得不返回家鄉,直到新中國成立后才和母親及姐妹取得聯系,并重新確認紅軍身份。

長征途中,紅軍戰士們都一直叫板登卓為“老媽媽”。到延安后,是蔡暢(李富春夫人)給她取了一個漢名叫“楊金蓮”。隨后,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楊金蓮又隨所在機關轉戰山西、河北。1949年,74歲的楊金蓮和大女兒隨軍進駐北平(今北京),被組織安排在中直機關休養,直到1977年11月病故,終年102歲。

楊金蓮的兩個女兒——姜秀英、姜萍,分別在長征途中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并一生發揚著紅軍精神和本色,對黨忠誠,不畏艱險。小女兒姜萍2014年病逝時,人們送上一副挽聯“翻雪山過草地出生入死巾幗不朽;系民眾思國家磊落襟懷戰士留名”。這正是對這一家三位女紅軍的真實褒贊。

天上的云霞 七月的榴花

“紅色女特工”——張露萍

張露萍(1921-1945),是一個讓國民黨反動派戰栗、膽寒的“紅色特工”。她原名余家英,投身革命后化名黎琳、張露萍,四川崇慶(今崇州)縣城(今崇陽鎮)人。讀中學時因受到車耀先的教育引導,追求進步,積極參加抗日救亡斗爭。1937年12月,張露萍帶著車耀先的介紹信,和十多個有志革命的青年奔赴延安,1938年加入共產黨。

1939年秋,中央組織部、社會部決定利用她的社會關系,派她到國統區重慶工作。從此,她化名張露萍,扮成嫻靜、文雅的千金小姐,遷入牛角沱新居,與軍統電訊處地下黨黨員張蔚林以兄妹相稱、相處,傳遞情報。從這年冬天開始,她將電訊處、電訊總臺和重慶衛戍司令部稽查處監察科的密碼、呼號、波長、圖表和通訊網分布,以及國民黨蔣介石降日、反共等絕密情報,源源不斷地送到南方局軍事組或黨中央,成為我黨插入敵人心臟的一把尖刀。在他們的辛苦工作下,南方局根據情報,安全轉移已暴露的重慶地下黨組織和黨員。黨中央根據他們破譯的密電,及時捕獲了受戴笠派遣妄圖潛入延安的特務小組。

1940年軍統局以張蔚林燒壞一支真空管為由逮捕了他。搜查其住處時,發現了密電碼和申請加入共產黨的志愿書,并搜出張露萍給張蔚林的暗語條和成都來信。特務們假托張蔚林之名,去電張露萍返渝,將她逮捕,囚于重慶稽查處看守所。戴笠對張露萍親自刑訊,張露萍堅強不屈,后被轉囚于白公館。次年3月,又被移禁于軍統局貴州息烽集中營。期間,在獄中地下黨支部領導下,張露萍接受羅世文、車耀先、韓子棟的指示,參加縫紉廠勞動,還參加文藝演出,傳播進步思想,繼續同敵人作堅決斗爭。

1945年春,張露萍在距息烽監獄3公里的快活嶺軍統特務被服倉庫前英勇就義,犧牲時年僅24歲。她曾作詩“前程是天上的云霞,人生是海里的浪花”,希望趁自己在青春的“黃金時代”,在革命的大道上綻放出“燦爛的光華”。她說“七月的榴花”是先烈們的鮮血染成,“我們在血海中新生,我們在血海中邁進”,她對推翻反動統治,對革命的勝利充滿了火熱的憧憬,“要去準備著更大的流血,去爭取前途的光明!”endprint

張露萍正值青春韶華,猶如榴花紅艷的時節,卻早早獻身于革命,雖然令人扼腕嘆息,但她的名字永遠鐫刻在了革命豐碑上。

紅梅花開 俠骨柔情

《紅巖》女主角——江竹筠

江竹筠(1920-1949),是一位家喻戶曉的革命女英雄,人們習慣稱她江姐,她的英勇事跡更因經典革命小說《紅巖》,而被久久傳頌。

江竹筠原名竹君,生于四川省自貢市,1939年入黨。1944年進入四川大學學習,從事黨的秘密工作。1947年,她在“反內戰、反饑餓、反壓迫”的學生運動高潮中組織大中學校的學生與國民黨反動派進行英勇斗爭。在丈夫彭詠梧的直接領導下,江姐還擔任中共重慶市委地下刊物《挺進報》的聯絡和組織發行工作。彭詠梧到下川東開展武裝斗爭,江姐也跟隨前往,并擔任下川東地工委和川東臨委聯絡員。1948年春節前夕,彭詠梧在組織武裝暴動時不幸犧牲,頭顱被敵人割下掛在城門上示眾。江姐強忍悲痛,毅然接替丈夫的工作。她對黨組織說:“這條線的關系只有我熟悉,別人代替有困難,我應該在老彭倒下的地方繼續戰斗?!?/p>

1948年6月14日,江姐由于叛徒的出賣被捕,被關押在重慶渣滓洞監獄。國民黨軍統特務用盡各種酷刑,甚至殘酷地將竹簽釘進江姐的十指。面對敵人的嚴刑拷打,江姐始終堅貞不屈。1949年11月14日,江姐被國民黨軍統特務殺害于重慶歌樂山電臺嵐埡,年僅29歲。她從容淡定、大義凜然、堅守信仰的精神,跨越歷史,震撼人心。

江竹筠曾寫下《到解放區去》的詩歌,語言樸素,率真熱烈。她寫道:“我要到敵后去,到解放區。我厭惡,住在腐爛了的城市,跟著爛下去。我恨不得,早點離開那政客們所玩弄,就是特務的盯梢,獰笑和狂吠的這些學校。烈火,在地面燃燒;烈火,在我心里燃燒呵!”不是為了一己之私,不是為了坐享其成,而是“去為著這里有無數痛苦貧窮的農民……要求著世界來一個改變”。為了民族的解放、人民的幸福、社會的進步,這一字一句,凸顯了共產黨人的無私無畏、一心為民的博大胸懷。

面對死亡,她不畏懼;面對親人,她情真意切。江竹筠在獄中遺書里托付親人,讓云兒(江竹筠烈士的兒子彭云)“吃的飽,穿的暖,可別驕養”,她對弟弟說:“假若不幸的話,云兒就送你了。盼教以踏著父母之足跡,以建設新中國為志,為共產主義革命事業奮(斗)到底!”這不僅是對親人的囑托,也是對后來者的拳拳期望。(作者單位:馬睿/中共四川省委黨史研究室;王友平/中共四川省委黨校)(責編:張微微)endprint

猜你喜歡
江姐紅軍革命
李紅軍美術作品欣賞
紅軍不怕遠征難
紅色基因與藝術傳承
中國的出行革命
江姐的信使 :一生無悔的選擇
十送紅軍
歌劇《江姐》的故事(三)
粉紅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
“江姐”大戰“鼠小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