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采石礦場的死與生

2017-04-09 15:59劉詩堯
環球人文地理·評論版 2017年1期
關鍵詞:生態修復

劉詩堯

摘要:采石業作為歷史悠久的工業活動,一方面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面也帶來嚴重的環境問題。本文通過上海辰山植物園的“礦坑花園”案例,簡要分析廢棄采石礦場的修復技術以及基于生態層面上潛在的景觀價值。

關鍵詞:采石礦場;生態修復;景觀塑造

一、背景:

工業革命之后,社會發展加快,采石場的數量與規模呈幾何式增長。由于缺少完善法律約束和嚴格管理,采石業在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嚴重的環境問題。資源枯竭、廢棄礦區環境污染、自然災害問題等已經危害到人們的生活、社會經濟發展與城市景觀建設等方面,對廢棄采石礦場的科學修復與重建迫在眉睫。

西方一些發達國家較早認識到廢棄礦場對環境造成的危害,制定了較完善的法律體系和生態修復與景觀建設理論體系。如美國在1977年后一律實行“誰破壞,誰復墾”,要求復墾率達到100%,而在1977年以前破壞的礦坑則通過國家籌集復墾基金來進行治理。此外,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利用軟件測評環境調查數據,建立相應的數據模型和評價體系,從而構建合理設計的推斷過程。

我國作為石材礦產需求大國,現有8000多座大中型礦山,約23萬座小型礦山,占地面積近40000km2。采礦破壞的森林面積高達10600 km2,破壞的草地面積約15700 km2,這個數字每年都在增加,而復墾率卻不到20%。據1990-1995年的統計,全國累計恢復的各類廢棄土地中,1526家大中型礦區恢復廢棄地約46700hm2,而鄉鎮小型礦區生態恢復率幾乎為零。雖然在2000年后有所改善,但由于我國在該領域的研究理論尚不充分,修復時不能多學科交融來綜合考慮,實施過程缺乏有效監督,修復效果與設計不符等問題亟待解決。

因此,借鑒和學習成功的修復案例,并有效地運用十分必要。作為國內最著名的修復項目成果——辰山植物園礦坑花園,對未來采石礦場生態修復有著重要的啟示。

二、采石廢棄地的修復模式:

1.生態復綠模式:

1)單一復綠:多用于重要交通干線兩側可視范圍內,場地面積較小、邊坡穩定的礦山廢棄地。適用于區位條件不佳,復墾后可獲得的土地資源有限,開采面基本無特殊的景觀價值的情況??赏ㄟ^建立生態環境保護區,運用生態復綠與修復山體傷疤等方法進行修復。

2)農林漁業復墾:在一些生態環境破壞不太嚴重的區域進行復墾,改造后可進行農業、林業、漁業、牧業等綜合利用。根據“宜農則農、宜林則林、宜漁則漁、宜牧則牧”的原則,將礦山廢棄地塌陷區復墾為土地利用結構與布局更趨合理的高標準用地。

2.景觀再造模式

1)城市開放空間:城市開放空間包括各類主題公園、礦山公園、自然山水園林綠地。這是近年來國內外常見的改造方式,如上海辰山植物園“礦坑花園”。

2)礦業遺址旅游地:結合周邊的產業遺址景點,呈現多種旅游主題。對廢棄地給予全新的功能定位,通過藝術手法,與周圍的自然環境結合形成全新的礦產旅游景區。如銅綠山古銅礦遺址。

3)文化產業創意空間:可用于改造舊建筑群及構筑群,有利于礦業城市的轉型。將閑置廠房、廢舊設施進行改造,保留歷史痕跡,繼承歷史文脈。

4)博物館:利用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遺址建筑建造博物館、展覽館。適用于污染小且有較多廢棄礦業遺存元素的礦山廢棄地,具有歷史紀念和教育學習價值。如冶山國家礦山公園博物館。

3.綜合利用模式:

此類礦山廢棄地,可利用礦山廢棄地周邊區域的生態、用地優勢,通過延伸城市功能來進行綜合整治,打造新型城市功能板塊,帶動周邊地區發展。適用于位于重要城鎮周邊的影響、面積較大及具有開發價值的礦山。如蘇州旺山。

三、案例:上海辰山植物園礦坑花園

(一)基礎資料:

“礦坑花園”平面圖

1.地理位置:礦坑花園位于上海市松江區辰山植物園西北角,臨近西北入口

2.場地規模:設計面積:4.3hm2

3.設計時間:2007-2010。

4.項目主持:朱育帆(清華大學)

5.歷史沿革:礦坑舊址為百年人工采礦遺跡,自上世紀五十年代開始被不斷開挖。30年后,形成一個巨大的“礦坑”,并坐擁1萬平方米的開闊湖面。

(二)現狀特征:

人工采礦使辰山南坡半頭被削去,東西出現兩個較大礦坑,表面風化嚴重,表層植被剝離,部分區域因長期暴露和自然力作用形成明顯的皴紋。在礦坑花園內,地形變化多樣,大致分為四級結構:山體、臺地、平臺、潭水。山體裸露部分風化嚴重,整體表面較光滑;臺地植被茂盛,靠近崖壁留有出入口;北部因采石留下的斷面形成平臺,邊緣有生長良好的水杉林;深潭面積約1hm2,高差約有30m。

(三)設計概念與思路:

在辰山植物園的規劃中,礦坑的改造方向為精致的特色花園——修復式花園。首先考慮的是修復生態環境,治理污染,改善土壤與植被狀況,減少地質災害如水土流失、滑坡等。同時在改造過程中充分挖掘和利用礦坑自然條件,保留和加強礦坑遺址的特色,在達到修復的同時,創造特色景觀,開發場地休憩游覽等價值。

立意源于中國古代“桃花源”隱逸思想,利用現有山水條件,將景觀與自然地形密切結合,升華人類對自然的感悟,體現中國山水畫的形態與意境。

(四)整體布局:

礦坑花園的設計保留了場地中的工業元素,將歷史文化與植物園主題相結合,建有深潭區、臺地區、鏡湖區。鏡湖區是新置為主,臺地區是以原置為主,山壁深潭則是新舊并置。

深潭區是礦坑花園的景觀重點,也是西礦坑的中心,是唯一連接東西礦坑的關鍵地段。崖壁上不僅開鑿山瀑,營造飛瀑景觀。設計者更是大膽創新,做出棧道、一線天等設計。彎曲的鋼道、搖曳的浮橋和采石磯的山洞相輔相成。深潭入口采用桃花源的設計意象,使游客走進入口建筑物時,恍然有“初極狹,才通人”之感。鋼筒(利用懸崖模仿采石時的爆破之態)——棧道(觀賞采石留下的山石皴紋)—— 一線天(從殘留的卷揚機坡道上開辟而來)的游覽路線,結合蜿蜒的浮橋,營造豐富的空間體驗。

臺地區充分利用了現存遺址。臺地邊緣改造原有擋土墻形成以銹鋼板為主要特色的序列景觀,以局部覆蓋來打破勻質階梯的單調感。同時在內外分別側種植陰性植物和陽性植物,以秋色葉植物如銀杏、三角楓、馬褂木等創造秋景園。

鏡湖區以鏡湖為主要景觀,位于平臺中心,采用小當量爆破而成,以此來平衡深潭強烈的負向空間。利用“倒影原理”,借水景倒影周邊自然姿態,使從各個角度都能將山體完全倒影于湖中。同時改善小氣候,促進生態恢復。位于鏡湖南側的望花臺充分利用開闊的空間來塑造適宜植物生長的環境,是植物景觀空間的核心。以現有的水杉林為基礎,喬灌木與地被花卉相結合。

(五)修復技術與工法:

考慮到該場地的特殊形態,其生態修復采用 “加減法”原則,主要體現在重塑地形、增加植被和減少干預,尊重自然。

減法:對于裸露的山體崖壁如深潭北側,設計者尊重崖壁景觀的真實性,沒有采取爆破整形或包裹等方式,而是采用利用崖壁在雨水、陽光等自然條件下的自我修復,同時利用水面的鏡像作用消除影響。以通風井為基礎建造的水塔則成為北部崖壁界面的視線焦點。而由原場地要素改造而來的崖壁棧道、“一線天”、隧道等也為突兀的崖壁增加了多樣的功能和新的審美視角。

加法:對于臺地邊緣的擋土墻,設計者用銹鋼板這種具有工業符號的材料進行包裹,不僅形成有節奏變化和光影韻律的景觀秩序,更是對場地歷史的表現和紀念。

此外人為改變局部地形,構建新型植物群落,促進自然修復和景觀營造,也是修復的重要內容之一。對于一些有必要增加種植量的崖壁,常固定土壤以便植物生長,如在巖石上特定部位開鑿水平凹槽,種植自然式植物群落;同時按照國畫中皴紋的畫理來布置巖石凹凸和走向,從而修整巖壁表面,形成獨特種植展示面。

礦坑花園內按植物配植而形成的春夏秋冬四季園為場地的景觀的一大亮點。春季可觀錦帶花、杜鵑、櫻花、芍藥、花毛茛等;夏天可賞耬斗菜、蛇鞭菊、唐菖蒲、醉魚草、千鳥花及國內少見的重瓣八仙花品種。秋天可觀挪威槭、鵝掌楸、南天竺等秋色葉樹,以及菊花、一串紅、百日草等經典的秋季花卉。嚴寒時節可觀賞松柏類。礦坑花園臺地區有羅漢松、北美香柏,以及稀有 的“垂枝”歐洲紅豆杉等。

(六)生態與景觀評價

上海辰山植物園礦坑花園的總體景觀等級為Ⅰ 級,可認為該礦坑花園的各項指標均較為優秀。

四、問題延伸——采石廢棄地的重生:

繼第一、第二、第三自然之后,第四自然即被破壞的自然逐漸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對待各類廢棄地的處理,已不再是單一領域的問題,而是多學科的交互與融糅。對于諸如采石場等的廢棄地的處理,生態應當漸漸發展為“底線”,成為必須達到的目標,而達到此目的手法和技術應該向高性價比、尊重自然、多樣化的方向發展。在此基礎上,應重視生態與景觀的結合。如修復采石廢棄地可以結合地理位置、規模、經濟條件等在生態基礎上營造特色景觀,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此外,景觀設計師的任務還應有發掘其景觀潛質,將場地的潛在價值通過適當的形式表現出來,進而帶來精神和物質雙收益。

參考文獻

[1]吳越,趙延鳳,王云. 采石類礦坑花園景觀評價和模型建構[J]. 上海交通大學學報(農業科學版),2016,(03):90-96.

[2]李東嚀. 風景園林視角下礦業廢棄地再生研究[D].北京林業大學,2015.

[3]. 辰山植物園礦坑花園,上海,中國[J]. 世界建筑,2014,(02):86-93.

猜你喜歡
生態修復
遼河生態廊道景觀恢復之路
景觀都市主義思想下的“廢棄景觀”修復研究
濱水駁岸景觀生態修復及空間藝術設計策略
天津海域牡蠣礁區生態修復示范區域調查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