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佛學視角解讀黑格爾關于哲學的比喻

2017-04-09 11:17楊星
環球人文地理·評論版 2017年1期
關鍵詞:黑格爾

楊星

摘要:黑格爾對哲學作過許多比喻,言簡意賅而又耐人尋味。如“廟里的神”與“密涅瓦的貓頭鷹”、“廝殺的戰場”與“花蕾、花朵和果實”、“同一句格言”與“動物聽音樂”以及“消化與生理學”,這些比喻生動形象卻又蘊含豐富的佛學禪意。

關鍵詞:黑格爾;哲學比喻;佛學禪意

一、“廟里的神”與“密涅瓦的貓頭鷹”

黑格爾借“廟里的神”比喻哲學賦予人類的精神和文化以智慧的靈光,“哲學”無論在這個意義上,還是在其“愛智慧”的詞源意義上講,都與佛學之“般若”有相似之處。另外黑格爾借“密涅瓦的貓頭鷹”來意指哲學的“反思”,亦如佛學之“明心見性”。

(一)“廟里的神”

黑格爾借“廟里的神”來比喻哲學給人生帶來智慧和光明,正如“佛學之般若”使眾生轉癡迷為智慧,去昏暗即光明。另外哲學即指“愛智慧”,是對待智慧的態度,亦如般若猶言“智慧”,為六波羅蜜之莫尚者的態度。

首先,廟之為廟,在其有神,無神不可謂之廟。借用“廟”與“神”的關系,黑格爾在其《邏輯學》上卷中說道:“失去哲學,一個民族即使再有文化,也會像一座失去靈性的廟,即使富麗堂皇,也沒有至圣之神?!盵1]在黑格爾看來,像神靈予廟以“靈光”一樣,哲學也賦予人類以“靈光”,無論是文化生活,還是在精神世界。換句話講,即認為哲學如陽光般照亮人類世界,人類生活將因失去哲學而黯然失色,甚至昏暗無光。

按照這個意義上的理解,黑格爾之“哲學”,猶如佛學之“般若”。佛學之“般若”對于冥昧眾生來說亦是如陽光般去昏暗即光明。我等眾生,自無始曠劫以來,靈臺積垢而神識蒙塵,更逐緣墮幻而執妄為真,以致業障深重,報應不爽。我佛憐憫凡世眾生的沉淪與迷惑,生慈悲心而說般若,希望眾生能解除業障的黏縛,如洗落灰塵般凈如琉璃,轉癡迷為智慧,去昏暗即光明。

其次,在詞源意義上理解,黑格爾之“哲學”,亦如佛學之“般若”?!鞍闳簟闭?,梵語,中國之言即為智慧。在對待“般若”的態度上,佛學認為智慧為莫尚者,如果一心能悟,布施就不會后悔,持戒必然堅定不移,禪定也不會起心動念,忍辱能自發而起,精進能自然而然。攝余五為倍捷,故經經專以智慧到彼岸為治心之徑要也。在此,求智慧、愛智慧,對智慧的態度眾生可見。而哲學,即philosophy,源出希臘語philosophia,是由philo和sophia兩部分構成的動賓詞組,意指“愛智慧”或“追求智慧”,是對待智慧的態度。故黑格爾之“哲學”和佛學之“般若”皆是追求智慧或愛智慧的意思。

(二)“密涅瓦的貓頭鷹”

黑格爾借“密涅瓦的貓頭鷹”來意指哲學超脫表象,通過“反思”,追尋理性自身的圓滿,恰如佛學之“明心見性”,融釋五蘊,而見如來。

“密涅瓦”代表希臘神話中的智慧女神雅典娜,而“貓頭鷹”則是“理性”和“反思”的象征。如果把“認識”和“思想”比作鳥兒在晴空藍天中翱翔,作為“對認識的認識”和“對思想的思想”的“反思”和“理性”之“密涅瓦的貓頭鷹”就只能在夜幕降臨后悄然起飛。黑格爾將哲學比喻成“密涅瓦的貓頭鷹”在黃昏中起飛,意指哲學是一種反思的活動,是一種沉思的理性。

黑格爾說:“時代的艱苦使人對日常生活中平凡的瑣碎興趣予以太大的重視,現實上很高的利益和為了這些利益而作的斗爭,曾經大大占據了精神上一切的能力和力量以及外在的手段,因而使得人們沒有自由的心情去理會那較高的內心生活和較純潔的精神生活,以至許多較優秀的人才都為這種艱苦的環境所束縛,并且部分犧牲在里面?!盵2]

因此在黑格爾看來,哲學反思需要“精神上情緒上深刻的認真態度”,需要從“日常急迫的興趣”中超脫而出,轉回自身,回到內心;更需要排除“空疏淺薄的意見”,追尋理性自身的圓滿。

佛學提倡“觀自在”,可以說,哲學之“反思”,亦如佛學之“明心見性”。我等眾生,本具如來智慧德相,靈明空寂,與佛無殊。只因無明不覺,顛倒妄執,沉迷于貪嗔癡三毒,以致貪贓枉法,投機倒把,甚至結黨營私,搞陰謀,搞分裂,造業受報,輪回不休。是故所有經論,一切法門,皆以明心見性為覺破無明,出離生死之精髓。

明心見性,首在打破妄知妄見,止息狂心,身心消隕,則徹見真性,正如“反思”以“表象”為對象,而追問“思維與存在”統一的根據;明心見性,另在明了“心之妙用,皆依性體而起,從用見體,從流得源”,這正如“反思”對“思維與存在”統一標準的考察斷定;明心見性,更有“明心本無,見性本有”,直至“即心即性,即性即心”,這正如“反思”對“思維與存在”之間更深矛盾的揭示。

二、“廝殺的戰場”與“花蕾、花朵和果實”

黑格爾借用“廝殺的戰場”與“花蕾、花朵和果實”的比喻,意指哲學在否定、揚棄、批判中的發展,正如佛學在“有心”與“無心”論辯中的進步。

哲學是在發展中的系統,哲學史也是在發展中的系統,哲學史上的各種哲學思想是互相反對,互相矛盾,互相推翻的?;谶@個不可否認的事實,黑格爾將哲學史比喻為一個“廝殺的現場”。

同時黑格爾也將哲學史的進程比喻為“花蕾、花朵和果實”,肯定了哲學在否定、批判中的發展,將哲學的發展史看作是一個揚棄的過程,一個結出果實的過程。在這個自我否定的運動中,充斥著高尚心靈的更迭以及時代思想的較量,是對人類思維的撞擊,更是是對人類精神的升華。

在佛學上,最能體現黑格爾“廝殺的戰場”與“花蕾、花朵和果實”之比喻的當屬佛教禪宗神秀與慧能的偈語較量之事。五組弘忍為付衣法,命弟子們各作一偈以呈,神秀作偈云:“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焙肴陶J為其未見本性,未付衣法?;勰茏髻试疲骸捌刑岜緹o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睆亩騽雍肴?,得授衣法。神秀與慧能的較量,促進了禪宗的發展,“南能北秀”,禪宗一時無兩;“南頓北漸”,不同根器的眾生得獲佛法無量利益。

另有“心內觀心覓本心,心心俱絕見真心。真心明徹通三界,外道天魔不敢侵?!敝行牡健吧鷾缃杂行?,心是是非者。生心生是非,無心無生滅,欲超是非外,先求無心訣。心佛兩忘處,自然與道合?!钡臒o心轉變。佛學的進步,從偈語的批判中便可管中窺豹。

三、“同一句格言”與“動物聽音樂”

黑格爾借用“同一句格言”的比喻,意指哲學蘊含著深刻的生活體驗,恰如佛禪之“劈柴擔水,無非妙道,行住坐臥,皆在道場?!绷硗?,黑格爾借“動物聽音樂”之比喻意指形成哲學智慧的艱難,恰如佛學上“人身難得,佛法難聞”以及“智慧該括甚廣,深淺不同”。

(一)“同一句格言”

黑格爾借用“同一句格言”的比喻,意指哲學蘊含著深刻的生活體驗和真切情感,恰如佛禪“劈柴擔水,無非妙道,行住坐臥,皆在道場”之將智慧與生活相合為一。

黑格爾認為,同一句格言,在一個童心未泯、不諳世事的赤子嘴里說出來,與在一個歷經滄桑、古稀之年的老者嘴里說出來,意蘊殊別。

黑格爾用“同一句格言”的比喻告訴世人,哲學不僅僅是一系列概念的運動與發展,而且蘊含著深刻的生活體驗,哲學不僅僅是一種慎思明辨的理性,更是一種體會真切的情感,是一個熏陶的過程,體驗的過程,陶冶的過程,是人把自己培養成人的終身大事。[3]

佛學提倡入世與出世,入世即為紅塵煉心,在日常生活中體悟真理。提及體驗生活,不由讓人想起極富有禪意的一句話便是“劈柴擔水,無非妙道,行住坐臥,皆在道場?!绷碛兴未U宗大師青原行思提出參禪的三重境界:參禪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禪有悟時,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禪中徹悟,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又有詩云:“青青翠竹,無非般若。郁郁黃花,皆是妙諦?!?/p>

(二)“動物聽音樂”

黑格爾借“動物聽音樂”來意指形成哲學智慧的艱難,恰如佛學講“人身難得,佛法難聞”以及“智慧該括甚廣,所得深淺不同”。

黑格爾認為,哲學不是現成的知識性的結論,僅僅記住某些哲學知識,或是會使用一些哲學概念,就會像“動物聽音樂”一樣,可以聽見音樂中的各種音調,卻聽不到這些音調的一致性與諧和性。[4]借此,黑格爾深刻揭示了形成哲學智慧的艱難。

佛學言智慧到彼岸,去癡也。人之智慧,皆從定靜而生,故曰:“定生慧”。

同時佛學上亦認為智慧殊為難得。首先,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此生幸得為人,幸生有佛法處,而可從忙里偷閑,念經拜佛,參禪見性,此乃萬劫難逢之遇。佛云:針入大海,尚可尋摸,人身一失,更難于大海尋針。

另,智慧該括甚廣,所得深淺不同。且就出離三界而言,亦必胸有智慧,然后能勘破無常,明三界之苦,知三世因果之不差,而成聲聞緣覺。若愚癡之人,眼光甚短,只圖暫時之受用,只爭虛妄之名利。雖告以輪回之苦而不能信,安肯到彼岸![5]

四、“消化與生理學”

黑格爾借“消化與生理學”類比“思維”與“邏輯學”,意指“邏輯學”是使人類“思維”自覺其自在自為的本性,通過反思而演繹自身的概念運動過程,這恰如“佛性”與“佛經”,“佛經”亦是使人悉識“佛性”之自在,以“智慧”為用來融釋蘊境,臻至圓滿,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首先,從總體上講,人的“思維”不是“邏輯學”教出來的,而“邏輯學”是使人“自覺到思維的本性”。這正如,人的“佛性”不是“佛經”教出來的,而“佛經”是使人自覺到其“佛性”。

人不用學習“生理學”便會咀嚼、吞咽、吸收、排泄,故“生理學”并不是“教人消化的”,同理,人的“思維”也不是“邏輯學”教出來的。黑格爾借用“消化與生理學”的比喻,指出“邏輯學”是使人“自覺到思維的本性”,即自覺到思維運動的邏輯,展現人類思想發展的概念運動過程,自覺到其辯證本性,達到真理性的認識。佛性人人俱足,不是佛經之所教,佛學經論在于教人像“我思故我在”一般破迷覺性,從而認識到佛性人人俱足,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五蘊聚散,皆是因果機緣,進而明心見性,達到佛性的圓滿。故有語云:緣經以求法,因法以悟覺。亦有:佛性人人俱足,個個圓成,如巨海無邊,包含萬界,圣人不增,凡夫不減,人之所以自小者,為起我相。

其次,“思維”的自在性、表現為各種表象的無奈以及通過反思而把握自身的自為性,正如“佛性”寂照含空,遍周法界,本無一物的自在性,自無明一起而現種種蘊的無奈,假“智慧”照徹而融釋各蘊,臻至圓滿的自為性。

在一般意義上,感官、直觀、想象、欲往、意志等對于“思維”來講皆是表象,恰如佛學之“五蘊”對于“佛性”而皆空,《心經》有云:“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在思維的主觀性上來講,思維本身是沒有規定性的自在存在,基于要表現人性的意識內容而無奈表現為各種表象。佛學之“一心之源,本自清凈,心隨境轉,妄念即遷而落于五蘊”亦是這般揭示了佛性的無奈;在思維的自為性上講,思維以自身為對象,通過反思來超脫表象而把握自身,正如“佛性”體認“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而假“智慧”照徹來融釋各蘊,進而歸于“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有語云:境不自空,必假照以空之,蘊如堅冰,智如烈火,未有不融釋也。

總之,借用上述七個比喻,黑格爾首傳俗諦之法:認為哲學是對智慧的追求、對思想的反思,是在批判、揚棄中的發展,繼而指出哲學蘊含著深刻的生活體驗以及形成哲學智慧的艱難。最后,黑格爾提出真諦之法,即“思維”自覺其自在自為的本性,通過反思而演繹自身。

參考文獻

[1]黑格爾.邏輯學:上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66:2.

[2]黑格爾.哲學史講演錄:第一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59:1.

[3]孫正聿.簡明哲學通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3.

[4]孫正聿.簡明哲學通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4.

[5]李安綱.禪悟金剛經[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4:279.

猜你喜歡
黑格爾
從黑格爾的《懷疑論》文章看懷疑論與辯證法的關系
論黑格爾對辯證法理論規范的創立及其對馬克思的影響
絕對者何以作為實存者?——從后期謝林對黑格爾哲學的批判來看
論黑格爾的史詩觀——以藏族英雄史詩《格薩爾》為例
論馬克思《黑格爾法哲學批判》的三大層次
謝林與黑格爾論笛卡爾——以《近代哲學史》和《哲學史講演錄》為例
試析后期謝林對于黑格爾的批評
論黑格爾《法哲學原理》中的意志概念
黑格爾、馬克思與古典政治經濟學
簡述黑格爾的哲學史觀與方法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