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詩、壯歌中悲傷隱喻的認知探析

2017-04-09 18:59蘇慧慧譚麗萍
中國民族博覽 2017年10期
關鍵詞:壯歌唐詩

蘇慧慧 譚麗萍

【摘要】悲傷是人類基本情感之一,是抽象的、難以直接用語言表達的感覺與體驗。根據人類隱喻認知機制,需將這種抽象概念域投射到具體概念域。人類具有相同的生理結構、情感體驗等,因而形成相同或類似的概念系統與語言表達。在跨越歷史長空、處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唐詩與壯歌中,其悲傷隱喻的概念系統與語言表達具有共性,主要共享的概念隱喻有“悲傷是‘下”“悲傷是暗的、冷的” 及“悲傷是身體器官出現的毛病”等。在這些概念系統下,有許多相同或類似的語言表達,且大多表達都以意象為載體。

【關鍵詞】唐詩;壯歌;悲傷隱喻;認知探析

【中圖分類號】H15 【文獻標識碼】A

情感是人類最普遍、最重要的人生體驗。正如諾爾曼.丹森所言:情感規定著人的存在。沒有情感,日常生活將是一種毫無生機、缺乏內在價值、缺少道德意義、空虛乏味而又充滿無窮無盡交易的生活。[1]可見情感對人的重要作用。人類的情感豐富多彩,主要包括喜、怒、衰、懼等。這些情感都是抽象的、無法觸摸的、難以表達的感覺與體驗。為了能更生動形象地描述或表達這些情感,我們不得不將它們隱喻化,于是就有了很多對情感隱喻的研究。[2]詩歌或歌曲的主要功能便是利用大量的情感隱喻生動表達人類的各類情感。而在這些情感中,抒發悲傷情感的應該是最能打動人心的,因為悲傷是人類最基本、最普遍的情感之一,人類對其體驗較為深刻,悲傷可使主體“刻骨銘心、肝腸寸斷”。唐詩是中國詩歌歷史長河中的璀璨明珠,歷經淘沙,如今依然燦爛于中國文學的長空中;壯歌是壯民族詩化的語言,是壯族人民用樸素、詩意的語言表達、抒發其內心情感的主要方式。兩者都以大量的悲傷隱喻生動地表達各種哀婉、凄涼、傷痛、悲切等悲傷之情感。從認知角度闡釋、理解悲傷、悲傷隱喻,有助于深入解讀唐詩、壯歌中這些悲傷隱喻的深刻內涵,提高我們對唐詩、壯歌的鑒賞能力與認知能力。

一、悲傷的概念、悲傷隱喻的認知基礎

按照普通心理學的解釋,悲傷是個體失去某種他所重視和追求的事物時產生的情緒體驗,失敗、分離、失去會引起悲傷。悲傷的強度取決于失去的事物對主體心理價值的大小,心理價值越大,引起的悲傷越強烈。[3]而如何描述、表達悲傷的強烈程度及因悲傷引起的心理、生理反應及其產生的后果等,直接言語通常難以表達,因情感的表達具有抽象性,根據人類的認知機制,就需將這種抽象的概念域投射到具體的概念域,即隱喻的結構投射。

而隱喻的結構投射不是憑空產生的,它源于人們的日常生活經驗,是概念性、自發性和無意識的認知過程。隱喻基于人們的生理、生活經驗及所產生的結構相關性,因此隱喻認知具有生理和物質基礎。[4]

Lakoff也表明,人們在使用隱喻時并不是隨意的、任意的,而是建立在一定的基礎之上的,這個基礎就是人類的生理與心理的經驗。[2]而這些基礎是人類共有的,因而人類的概念隱喻系統與隱喻表達都有其相通之處。我們試圖將處于不同時代屬于不同文體的唐詩與壯歌聯系起來,探討其中悲傷隱喻具有哪些相同的概念系統與隱喻表達。

二、隱喻及悲傷隱喻的相關研究

從認知角度看,“隱喻的本質是用一種事情或經驗理解和經歷另一種事情或經驗?!盵5]隱喻包括概念隱喻和語言隱喻兩個層次。概念隱喻是隱喻的深層結構,語言隱喻則是外在表現。語言隱喻的多樣化表明隱喻并不是單一的語言現象,而是呈系統性地從一個概念域向另一個概念域進行映射,是從源域到目標域的映射。[6]這種映射通常是陌生的、抽象的概念域映射到熟悉的、具體的概念域。

情感在本質上具有抽象性,因此在極大程度上依賴隱喻機制進行概念化和表述。情感隱喻是通過一系列概念隱喻得到理解的。悲傷,與其他情感一樣,是一種抽象的、無法看見、無法觸摸而只能感知的情緒體驗。要將這種體驗用語言表達出來,并且能讓聽者或讀者理解并接受,就需借助隱喻得以更好地表達。有許多學者從認知角度對悲傷隱喻進行了研究。陳家旭(2005)從認知角度對英漢語悲傷情感隱喻進行了對比分析,提示了英漢語情感隱喻的共性與個性。[3]萬熙卿(2006)碩士論文《從認知角度剖析英漢文化中的悲傷隱喻》中具體將英漢文化中的悲傷隱喻進行了對比分析,找出了英漢文化中悲傷隱喻的異同點;[7]袁紅梅、許先文(2013)利用英國國家語料庫(BNC)和北京大學漢語言研究中心語料庫(CCL)兩個英漢語料庫,在Lakoff和Kovecses等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借助認知語言學的概念隱喻理論對英漢日常語言中的“悲傷”隱喻進行分類細化和系統的認知對比。[8]

而目前以唐詩、壯歌為語料,從認知角度對其中的悲傷隱喻進行研究的并不多見。隱喻是詩歌的家園,唐詩也不例外。壯歌極富詩意,也算詩歌的一部分。中國詩歌傳統之一是“以悲為美”,因此悲傷隱喻在唐詩及壯歌中普通存在,且有許多相通之處。本文以《唐詩鑒賞詞典》[9]《壯族民歌古籍集成》[10]與《壯族傳統古歌集》[11]為語料,探討其中悲傷隱喻的共性。

三、意象及唐詩、壯歌中的悲傷隱喻

認知隱喻觀認為隱喻映射并非任意而為,而是基于我們的身體、經驗、體驗等。人的思維、心智、概念離不開現實世界、感知經驗和身體運動,不可能與心理、生理神經無關。而現實世界則包括人類所處的自然界、人類社會及人類本身。唐詩、壯歌都承載著中國的詩學與文化傳統,大多寄情于自然,在物我交融中蓄藏、突顯悲傷之美。正如晏殊所言“落花風雨更傷春”,亦即唐詩、壯歌中大多借用各種事物來承載或表達其悲傷之情,悲傷不乏離別、相思、衰老、貶官等人生的無奈與失意。 這表明隱喻映射有的基于自身的感知經驗,有的基于包括自然界、人類社會在內的現實世界。正所謂“近取諸身,遠取諸物”,這就突出了人在認知過程中的主體性與主動性,也表明了人在認知世界時主要基于自身或周邊諸物的認識與體驗上。而此處的“物”,在詩歌中稱為意象,即詩歌意象,區別于認知語言學中的意象。

詩歌意象分為“意”與“象”兩大要素,是詩人主觀審美情感的“意”和審美客體窮情寫景的載體——“象”的結合。詩人通常借用相關意象通過隱喻間接地表達其內心情感。唐詩、壯歌中常見此類表達。概念隱喻是認知模式的基本類型。

(一)悲傷是“下”

沮喪、悲傷時會出現身體彎曲、雙肩下垂、腦袋耷拉等特征。在悲傷為“下”的概念系統里,就有與之相關的多種表達,如“落”“垂”,而這些表示往下的詞與相關意象結合,就可更好地表達詩人的悲傷情感。如“花落”“葉落”“日落”,也有直接用生理反應及悲傷為下的概念系統相結合的“落淚”來表達悲傷,如“淚垂”或“落淚”等。如唐詩[10]:

1)洛陽城東桃李花,飛來飛去落誰家?

洛陽女兒惜顏色,行逢落花長嘆息。

今年落花顏色改,明年花開復誰在?

古人無復洛城東,今人還對落花風。

公子王孫芳樹下,輕歌妙舞落花前。(劉希夷《代白頭翁》)

3)紗窗日落漸黃昏,金屋無人見淚痕。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滿地不開門。(劉方平《春怨)

4)槲葉落山路,枳花明驛墻。(溫庭筠《商山早行》)

5)芙蓉如面柳如眉,對此如何不淚垂。(白居易《長恨歌》)

劉希夷用“落花”之意象寫盡其傷老之情。劉方平用“日落”“梨花滿地”等意象來烘托、表達女主人在日暮天晚、梨花落地時產生的寂寞傷感之情。而溫庭筠與友離別時依依不舍而生的悲意也用“葉落”來表達?!皽I痕”是落淚之后留下的印痕,也暗含落淚之意。

壯歌亦有類似表達,如:

6)Youq daengz daengngoenz roengz, saeb laep doengz gwnheiq.(住到太陽落,傍晚妹憂心。)

7)Liengz baenz mbawfaex loenq,Mbawfaex loenq reihlaz.(涼象樹掉葉,樹葉掉地下。)

8)Raemxda loenq ndi gvang, hawj baed ranz bae ndij.(淚水落為哥,讓祖神去陪。)

(二)悲傷是暗的、冷的

“悲傷”被概念化成黑暗和寒冷便與人們對該情感的身體知覺有關。明暗、冷熱是人類感覺器官對光線和溫度的直接體驗。悲傷難過、心情抑郁時,人們會血壓、體溫等下降、血液循環不暢,導致臉色失去光澤,面容黯淡,且易產生寒冷的感覺,即“心寒身亦寒”。唐詩都有借用一些意象來渲染黑暗、寒冷或凄涼等知覺。如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10]:

9)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

散入珠簾濕羅幕,狐裘不曖錦衾薄。

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

瀚海闌干百丈冰,愁去慘淡萬里凝。

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

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

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詩中借用了多種意象表達了離別之悲情,如北風、梨花、飛雪、羅幕、狐裘、錦衾、角弓、鐵衣、闌干、冰、紅旗等。這些都與冷、濕等溫度的知覺有關。離別時因悲傷而“心冷”,心冷時看到的都是冷冰冰的外界,“身”也就跟著變得更冷,悲傷也就更甚。

壯歌亦有此表達。如:

10)Simliengz sawz raemx haij, haih liuh haih.(心涼似海水,害死人。)

11)Naih ngeix naih siliengz, ciengznienz goet gyauz namh.(越想越凄涼,尸骨拌泥寒。)

與唐詩相比,壯歌中借用意象來表達悲傷情感的不是很多,而更多的是用自身的器官“心”,即“心臟”,對溫度的感知的“涼、寒、冷”等來表達其悲傷之情。

(三)悲傷是身體器官出現的毛病

表達悲傷情感時,漢語中經常出現“傷心欲絕”“撕心裂肺”,還有借用其他身體器官出現的毛病來表達的,如“肝腸斷”“心碎”“破膽”等。

白居易的《長恨歌》可堪稱傷感詩的代表。詩中應用很多的悲傷隱喻來表達唐玄宗在失去愛妃楊玉環后的悲傷情感。其他的如李白、杜甫等也有類似詩句,如:

12)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腸斷聲。(白居易《長恨歌》)

13)腸斷未忍掃,眼穿仍欲稀。(李商隱《落花》)

14)長相思,摧心肝。(李白《長相思》)

詩中劃線部分以心、腸、眼、肝、膽等人體器官出現的毛病及其各種生理變化隱喻主體的悲傷之情,形象并淋漓盡致地刻畫主體肝腸寸斷、傷心傷肺的悲切的相思或生死離別之情。但詩中并未出現一個“悲”字,都是通過借用各種因悲傷而出現的各種毛病或引起的生理反應來表達其悲傷之情。

壯歌中除了用心、腸、肝等出現的毛病來表達悲傷之外,還有用肚、喉等器官的毛病來表達,如“simin”(心痛),“simciengz”(心傷)、“get dungx”(傷肚)“hozsae goenq”(咽喉斷)等,這與唐詩有所區別。如:

16)Beix byag hoiq bae ging singz, saihoz nangz ndi goenq.(離妹做京賊,妹肝腸要斷。)

17)It saet liux ranzlimz (ranznden), caen simin.(失去好近鄰,真痛心。)

18)Niemh gvaqgonq doxgyaez, hozsae gvang yaek goenq.(念過去相戀,哥喉嚨要斷。)

四、結語

隱喻是人類認知世界的基本方式之一,唐詩與壯歌在概念隱喻、語言表達等方面都有其相通之處,表明了悲傷是基于人類共有的認知體驗,人類具有相同的概念系統,也使用非常類似的語言表達。而人類由于所處時代背景、生活經驗、教育水平等各因素不同,對于悲傷情感的感知與表達也會有所差異。其差異性有待進一步探討。

參考文獻:

[1]諾爾曼.丹森著,魏中軍,孫安.情感論[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9.

[2]彭增安.隱喻研究的新視角[M].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2006.

[3]陳家旭.英漢語悲傷情感隱喻認知對比分析[J].民族論壇,2005(6).

[4]周健.英漢語言中“悲傷”概念隱喻的認知解讀[J].哈爾濱學院學報,2011(4):98-100.

[5] Lakoff,G & Johnson,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6]劉文,趙增虎.認知詩學研究[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14.

[7]萬熙卿.從認知角度剖析英漢文化中的悲傷隱喻[D].外交學院,2006.

[8]袁紅梅,許先文.基于語料的英漢“悲傷”隱喻的對比研究[J].閱江學刊,2013(6):133-139.

[9]蕭滌非.唐詩鑒賞詞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4.

[10]張聲震.壯族民歌古籍集成.情歌(二)歡堓[M].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2004.

[11]梁庭望,韋文俊,程文顯,等.壯族傳統古歌集[M].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2011.

作者簡介:蘇慧慧(1975-),女,壯族,廣西河池人,玉林師范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英語教學、翻譯學及認知語言學;譚麗萍(1985-),女,漢族,廣西桂林人,廣西師范大學漓江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認知語言學。

猜你喜歡
壯歌唐詩
江城子·應約襄陽師專同學會
馬識途與《清江壯歌》
十二生肖·馬
唐詩賞讀
唐詩賞讀——馬詩之四
唐詩賞讀
唐詩賞讀
唐詩賞讀
挽留天空的翅膀
新世紀以來我國抗災救災的文化內涵探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