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談甲午戰爭中李鴻章的功過問題

2017-04-10 22:34周憶君
理論觀察 2017年3期
關鍵詞:光緒皇帝甲午戰爭李鴻章

周憶君

摘 要:1895年甲午戰敗,李鴻章替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承擔了戰敗的責任,簽訂《馬關條約》,被視為賣國賊。但是,甲午戰爭,是隨著中國的“宗藩體系”瓦解和日本經過長期謀劃的“大陸政策”而發生的一場戰爭,是兩個國家共同學習西方而逐鹿東亞的一場戰爭,李鴻章作為影響戰局的重要人物,功過問題在史學界一直存在重大爭議,隨著檔案搜集和史料的發現,重新討論李鴻章在甲午戰爭中的功過問題實有必要。

關鍵詞:甲午戰爭;李鴻章;日本;光緒皇帝;朝鮮

中圖分類號:K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17)03 — 0113 — 04

關于李鴻章評價問題的研究,目前學術界已經取得比較豐富的研究成果 ,在開展本課題之前,對前輩學者所取得的成果作出梳理。對李鴻章評價問題的研究頗多,就成果形式來看,主要有專著和論文兩大方面。學術專著方面:首先,1901年梁啟超先生出版《李鴻章傳》,主要從李鴻章的生平事功方面對李的才識、功過、地位等進行了評價,是本課題的重要參考文獻。之后,雷頤《李鴻章與晚清四十年》出版,該書從“為官”、“外交”、“洋務”三個方面評價了李鴻章的為人與事功。本世紀董叢林(2012)出版了《刀鋒下的外交:李鴻章在1870—1901》出版,該著作對李鴻章在1870—1901年的外交做出了重要探討。學術論文方面:蔣易皇(2014)《甲午戰爭前后李鴻章的外交活動及其分析》一文對李鴻章在甲午戰爭前后的對日交涉做出了探討,是本課題的重要參考文獻。王雙?。?013)《李鴻章“和戎”外交與甲午之敗》從“和戎”外交的由來與發展探討其對甲午戰爭的影響,論證了李鴻章奉行的“和戎”外交是導致甲午戰爭失敗的重要原因。關于李鴻章評價問題的研究成果還有很多,筆者不在一一贅述。筆者立足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以甲午戰爭的視角來探討李鴻章的功過是非。

一、甲午戰敗是否系李鴻章一人之責

晚清中國在經歷了“太平天國起義”和“英法聯軍”,從統治階層和地方大員之間都有學習西方先進技術的共識,洋務運動拉開序幕,這個幾經折騰的政權又恢復了生機,并略有“中興”的氣象,經過30多年的努力,全國上下沉浸在“同光中興”的氣象之中,在大國崛起的幻覺中悠然自得,然而,在中國東方的日本,1868年開始明治維新,脫亞入歐,學習西方。國家實力迅速崛起,不甘久居島國的日本,便在1887年就做出了《清國征討方略》圖謀中國。隨著中國宗藩體制瓦解,戰爭的爆發只不過是時間問題而已。

(一)李鴻章的洋務和海防

近代中國,李鴻章是最早提出海防建設思想并創建北洋海軍的人,李鴻章是近代海軍的創始人。

1862年,剛剛平息了太平天國的李鴻章,見識了西洋武器的在戰爭中的作用,因中國向用之器械,不敵彼等,是以受制于西人〔1,51〕提出了學習西方技術和海防建設的思想:歐洲諸強國皆齊聚于中國是“三千年一大變局”,以后“欲保和局守疆土,亦非無懼而能保守之地”,“國家諸費皆可省,惟養兵設防、練習槍炮、制造兵輪之費不可省”?!?,51〕

1874年,日本入侵臺灣事件發生后,李鴻章上奏朝廷:歷代備邊多在西北,其強弱之勢、客主之形皆適相埒,且猶有中外界限。今則東南海疆萬余里,各國通商傳教,來往自如,聚集京師及各省腹地,陽托和好之名,陰懷吞噬之計,一國生事,諸國構煽,實為數千年來未有之變局?!?,51-52〕

再次建議國家應該重視海防。

1876年江華島事件后,李鴻章向清廷奏請訂購鐵甲船,著手北洋海軍的創建。

1879年,日本吞并琉球,李鴻章日益察覺到“日本恃有新購鐵甲,肆意妄為…中國須急購鐵甲數船,代謀制敵”?!?,31〕并于1880年、1881年先后向德國訂購了定遠、鎮遠兩艘鐵甲艦。

1888年,李鴻章在“財力未充、勢難大舉”〔3,163〕的困難局面下初步創辦北洋海軍。中法戰爭后,在清政府“以精練海軍為第一要務”的主張下,李鴻章趁勢全力經營北洋海軍。他注重培養海軍人才,先后兩次奏請清廷派遣船政學生赴歐留學,他認為,“日本蕞爾小邦,歲遣聰穎弟子數百人分赴西國學藝,近年水師整練,頗與西方抗衡。中國欲求自強而自封其征,此陋儒孔之見也”?!?,29〕此外,又上奏朝廷撥款向國外訂購鐵甲艦和巡洋艦,并致力于旅順口和威海衛兩大軍港的建設。

日本通過一步步侵略中國領土的藩國來刺激中國,在困難的局面下,李鴻章加強海防建設是基于對日本的侵略野心和實力的認識:“日本狡焉思逞,更甚至西洋各國。今所以謀水師不遺余力者,大半為制馱日本起見”?!?,24〕整個北洋海軍的建立過程中李鴻章皆以日本為假想敵,后甲午戰爭爆發的事實也證明李鴻章這一假想的正確性。

在近代中國,李鴻章首創北洋海軍,推動洋務運動發展,在中國近代化方面的貢獻實屬無二人可比。對于封閉了近幾百年的中國來說,李鴻章對于世界大勢的把握也遠超同時代的同殿為臣者,但時運不濟,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李鴻章因北洋、外交成晚清第一重臣,甲午戰后也因北洋覆滅和《馬關條約》被世人所唾罵!

(二)戰敗的另面

北洋海軍在創立之初曾是亞洲第一的艦隊,創立之初雄踞亞洲,但是創立之后未曾增添任何設備,在未添任何一艘戰艦,以致甲午之前,雖然船體噸位上中國略勝于日本,但是總體性能還是落后于日本,日本裝備又新型的速射炮和快船,航速也比中國快。在講求絕對性能壓制的海戰方面,中國其實已經輸了。

此時全國上下都沉浸在“同光中興”當中。都處于大國崛起的幻覺之中,慈禧太后為了享受“中興”氣象,積極準備自己的六十大壽,挪用軍費修建頤和園,大肆講究排場,在她“大擺壽宴,賞戲三天”的時候,日本的刺刀已經攻破了中國的東大門,光緒帝此時雖然已經“親政”但是作為少年天子,沒有了解世界大勢,在大臣的誘導下,一味的催促李鴻章開戰,而并沒有了解自己軍隊實情。

除了海軍,在陸軍方面,八旗兵在康熙帝鎮壓三藩之亂時,就已經被淘汰出局,綠營兵更是毫無戰斗力可言,在地方只充當相當于維穩警察的職責,地方團練雖然在挽救晚清政局當中做出過貢獻,頗有戰斗力,但是多年的腐敗和操練不勤,戰斗力下降,李鴻章所依賴的淮軍,此時也是夕陽西下,并不能在戰斗中有多少實力存在。

多年的戰爭創傷和戰敗賠款導致清政府國庫空虛。朝廷揮霍無度,慈禧為了修建頤和園更不惜挪用軍費進行填補,為了解決資金問題,李鴻章更是用“海防捐”的手段斂財,弄得被清流和民間一片罵聲。作為清王朝堅定的捍衛者,李鴻章深知清朝的實力,他明白,戰爭的代價太大,如果戰敗,不但一手建立起來的北洋海軍可能就此葬送,清王朝也會付出慘痛的代價。他認為能通過和平方式解決的問題就不要因一時憤恨和沖動而輕易使用武力。因此,在甲午戰前,李鴻章為力保和局,進行積極的外交活動。這體現在《酌度日朝情勢應預籌辦理厚集兵餉折》中,李鴻章言:“臣久歷兵間,深知時勢艱難,邊釁一開,勞資無已。但使挽回有術,斷不敢輕啟釁端”?!? ,122-123〕為避免中日戰端,李鴻章先后尋求于西方列強尤其是俄國和英國的斡旋調停。李鴻章深知俄國和英國在遠東和中國有著巨大的利益,并且兩國之間矛盾重重,俄國不希望中國舍俄而求英,致使英國有插手朝鮮問題的機會,當然英國也不希望如此。因此,當李鴻章請求俄國公使碦西尼出面調停時,俄國政府表示同意調停,并指派希特羅渥會見日本外相陸奧宗光,進行調停。與此同時,李鴻章也請求英國公使歐格拉出面調停中日爭端。在英俄的調停下,日本曾一度出現議和姿態。終究,李鴻章所希望的調停失敗。

1897年7月25號,高升號事件發生。日本不宣而戰,中國還是陷入戰爭的泥潭,這是李鴻章沒有想到的。但是我們應該看到,李鴻章利用列強在遠東的厲害矛盾關系,采取以夷制夷的外交策略,是在充分估計自身實力的情況下做出的努力,他的這種行為在當時復雜多變的國際背景之下是正確的選擇,相比那些空喊和日本開戰而不顧及自身實力的人要明智很多。

李鴻章身為北洋大臣,對戰爭責任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總理海軍衙門大臣奕劻為逢迎慈禧,供其享樂,以“挪援、挪墊”的名義將大量的海軍軍費挪用于頤和園工程,而海軍衙門也未對其行徑加以節制。帝師翁同龢更是一味慫恿光緒皇帝進行戰爭,排擠李鴻章,作為李鴻章的政敵。翁同龢在甲午期間主戰、主和的態度也曾影響有光緒帝。而朝中局勢也對李鴻章不利,大臣之間的無端猜忌和朝廷內斗,如:黃體方參奏:“水師并非沿海之水師,乃直隸天津之水師,乃李鴻章之水師,再閱數年,兵權益盛,恐用于御敵之不足,挾之于自重則有余”?!?,188〕

此外,自1885年成立海軍衙門以后,負責海軍建設的五大臣都另有要職,海軍衙門內無一人專職,致使海軍缺乏統一的指揮,互不統屬,結果海軍力量分散。時任北洋海軍顧問的畢德格對此曾指出:“中國素不以與外國戰事為事,其兵皆分散布各省,由各督撫主政,兵部堂官并無調度會和之權,兵散則力分,故不能與外國爭鋒”?!?,175〕正是如此,才使得北洋海軍在甲午戰爭中不能發揮有效的作用,國家如此,李鴻章有回天之術,也難救中國。

甲午戰敗后,雖在戰前李鴻章為保和局,積極奔走于列強之中尋求調停,但調停失敗后,李鴻章知與日一戰不可避免,便轉而“主戰”。

在黃海戰役初始,李鴻章就急切地電示丁汝昌:“各船損毀處,趕緊入塢修理,防日艦復擾北洋”?!安蝗蝗罩覠o船,隨意派數船深入,到處窺伺,若再護運兵船長驅直入,大局遂不可問”?!?,20〕

李鴻章探知日軍準備攻占旅順的意圖,又即電示丁汝昌:“師船速修,擇其可用者,常派出口外,靠山巡查,略張聲勢,雷霆應往小平島及其附近旅口梭巡”?!?0,1〕

在得知丁汝昌無意將兵艦派出游弋,李鴻章斥責丁汝昌將兵艦“全數伏匿,將欲何為?”〔10,2〕并在戰爭期間反復電示丁汝昌要嚴守以待,與日本一拼而不能避戰。

為何李鴻章又從“主戰”者轉為“主和”者?

威海衛戰役失利后,李鴻章電示戴宗騫,令“乃與雨亭和商,勸其沖出,設法保船,則失臺之罪或可少減?!薄?1,778〕并電示丁汝昌:“無論如何危急,必不使我艦為敵所得?!薄?1,779〕后又指揮丁汝昌“令其速帶船乘夜沖出,向南往吳淞,但可保鐵艦?!薄?1,783〕此時李鴻章開始采取保船的策略,于是他極力反對北洋官兵出洋尋機殲敵,他電令北洋水師:“海軍現船僅五六只船可出海,未能大戰,致再損失?!薄疤貏e是鐵艦,能設法保全尤妙?!薄?2,317〕并再三警告丁汝昌:“有警時…不得出大洋浪戰,只能緣岸擊賊?!薄?3,302〕此做法被后人詬病,認為其為“避戰保船”而“主和”。殊不知,主戰與主和并不是一個李鴻章能決定的,在中國傳統的政治體制下,他只能是一個執行者而已。

在《花隨人圣庵摭憶.甲午戰敗之因》一文中,黃濬就指出甲午主和出自慈禧的事實:“西后蔑日而輕戰,戰不勝而欲以餓制之,……當時世但傳李文忠主持重,后又傳文忠最主與聯俄,而不知戰與聯俄,皆翁常熟為之介,其實出自西后意?!钪摱?,亦翁承后意督促成之?!w有一西后于上,雖有十李文忠,其主張亦無所用?!薄?3,303〕

二、《馬關條約》與李鴻章

《馬關條約》的簽訂,使中國蒙受了巨大的損失,更是掀起了前所未有的民族危機,帝國主義開始趁火打劫,準備瓜分中國。更是被日本打敗的事實,讓許多知識階層的人認識到中國真正的落后不再兵器,而在制度。一個民族在經歷了沉痛的打擊后,從大國崛起的夢幻中蘇醒。

甲午戰敗后,清廷派往日本議和的使臣被日本方面遣送回國,并稱:“中國另派大臣議和,若無商讓地土及辦理條約畫押之全權,即毋庸前往?!薄?4,256〕慈禧迫于無奈,隨頒布:從“宗社為重,邊徼為輕”的指導思想出發,決定給李鴻章“以商讓土地之權,令其斟酌輕重,與倭磋磨定議”〔15,256〕,交予李鴻章“畫押之全權”。

1895年3月底,李鴻章受命奔赴日本與之議和。4月1日,日本提出割遼東半島,臺灣及其澎湖列島和賠款3億兩白銀的要求,對此李鴻章認為“如不將擬索兵費大加刪減,并將擬索奉天南邊各地一律刪去,和局必不能成,兩國惟有苦戰到底”。他將此要求報告清廷,并表示對于日本的無理不能答應,清廷卻“意總在速成”〔14,338〕,急于停戰求和。4月14日,李鴻章接到總理衙門來電:“奉旨:……即尊前旨,與之訂約。欽此?!薄?4,259〕此“旨意”當然是慈禧和光緒的決定。李鴻章迫于朝廷的壓力,于4月17日和日本簽訂《馬關條約》。

與日本談判過程中,李鴻章為維護清朝的利益,放下自己身為朝廷命官的尊嚴,做到了“能爭回一分,即少一分之害”〔16〕,憑借自己的外交努力為清朝挽回損失。并在此過程中差點喪失自己的生命。

中日第二次談判中,伊藤博文提出:“日本軍隊須占領大沽、天津、山海關以及該處城堡,在上述各處之中中國軍隊須將一切武器、軍需品交給日本軍隊?!薄?7,20〕面對日本如此苛刻的條件,李鴻章軟中有硬地問:“再無其他條約可以代替?”伊藤博文說:“閣下如不能接受此條件,只有繼續交戰,此外別無他策?!崩铠櫿職鈶嵉卣f:“如果日方固執起見,中國人民將永遠不忘復仇,即使和氣恢復之后,此種惡感,將深深地印于腦海,以致不能除去?!薄?7,21〕

中日第三次談判之后,李鴻章在返回住處途中遇刺。李鴻章遇刺事件給整個談判帶來了轉機。他借遇刺為由停止談判回國,德、美、英等國也在聽聞李鴻章遇刺之后,插手調停一事。他們深恐東亞局勢會因此改變從而威脅歐美國家在東亞的政治經濟利益,事發之后次日,德、美、英聯合發表聲明,譴責日本。迫于這些國家干涉,日本在談判上作出了大幅度讓步,放棄對山海關、大沽、天津等城市的占領,并將賠款由原來的3億兩減至2億兩,通商口岸也原來的7處減至4處,撤回將子口稅為值百抽二的要求等。

1895年4月15日,李鴻章接到北京發來的電報:“奉旨:李鴻章十九日三電均悉,十八日所諭各節,原冀爭得一分有一分之益,如竟無可商改,即遵前旨與之定約。欽此。號?!?8,107〕

1895年4月17日中日簽訂《馬關條約》。在甲午戰敗,《馬關條約》的簽訂上,李鴻章替滿清最高統治者背了黑鍋,引得萬世罵名,梁啟超在《李鴻章傳》中說:“西報有論者曰:“日本非與中國戰,實與李鴻章一人戰耳?!逼溲噪m稍過,然亦近之。不見乎各省大吏,徒知劃疆自守,視此事若專為直隸滿洲之私事者然,其有籌一餉一旅以相急以相急難者乎?既有之,亦空言而已,乃至最可笑者,劉公島降艦之役,當事者致書日軍,求放還廣丙一艦,書中謂此艦系屬廣東,此次戰役,與廣東無涉云云。各國聞者,莫不笑之,而不知此語實代表各省疆臣之思想者也。若是乎,日本果真與李鴻章一人戰也,以一人戰一國,合肥合肥,雖敗亦豪哉!〔1,66〕

《馬關條約》的簽訂,使得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一落千丈,日本依賴戰爭賠款迅速發展,實力更加雄厚,日本也更加加緊了侵略的步伐,一步步向中國邁進,而中國經過甲午戰爭,全國上下興起維新運動,痛定思痛,面向西方學習,進行政治體制改革,然而這一切在1898年的政變下經過百天就匆匆落幕,民族面向了更加深重的災難。

李鴻章從一個刀筆小吏到晚清第一重臣,從剿太平天國、滅捻軍、辦洋務、做外交、創北洋、簽《馬關條約》、東南互保、簽《辛丑條約》。一生起起落落,宦海浮沉。所謂能力越大,責任越大,凸顯于天津教案的外交處理,落于《馬關條約》的簽訂,成也外交,敗也外交。挽救晚清政治危局,成中興名臣之一,在中國近代化方面的貢獻無人能及。

歷史是人的歷史,從沒有好壞功過評價的標準,更不可能標簽好壞。世界大勢,浩浩蕩蕩。順之則昌,逆之則亡。李鴻章把中國拉近世界,以便順應潮流。實現國富民強,怎奈時局艱危,寸步難行。只可全力以赴。

三、總結

晚清歷史當中李鴻章和袁世凱的功過問題一直是學術界爭論不休的話題,面對清廷內部封建頑固派的重重阻撓,李鴻章曾雄辯地提出“處今日喜談洋務乃圣之時”。他認為在追求自強的過程中,必須堅持“外須和戎,內須變法”的洋務總綱,也就是在列強環伺,外侮日甚的環境中,盡最大可能利用“以夷制夷”的外交手段,為中國的洋務——自強建設贏得盡可能多的和平時間。為此,他一生以外交能手自負,處理過許多重大的對外交涉,如梁啟超稱之為“數千年中國歷史上一人物”、“十九世紀世界歷史上一人物”;美國人認為:“以軍人來說,他在重要的戰役中為國家作了有價值的貢獻;以從政來說,他為中國人提供了公認的優良設施”。貶之者,則多以“賣國賊”三字以蔽之。那么,這種種評價是否就能準確地概括李鴻章的全人呢?以往由于史料的限制,對準確評價李鴻章帶來了難度。

隨著新史料的大量披露,對李鴻章的評價也會隨著研究的深入而不斷深化細化,由以往宏觀的定性的評判,轉向微觀具體的、有特指對象的量化分析。如李鴻章和淮系集團的研究,可以著重剖析這一集團在中國近代社會進程中的功用和地位;李鴻章在近代軍事外交每一件具體事情上的具體做法,都有詳盡的資料可供研考;再如李鴻章的吏治手段,李鴻章的賑災舉措,李鴻章的富民思想和理財經驗,李鴻章的人際關系,李鴻章的教育改革,等等,無論其成敗得失,對于今天仍然有著一定的參照作用。

〔參 考 文 獻〕

〔1〕梁啟超.李鴻章傳〔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2〕李文忠公全集(僚函稿.第18卷).

〔3〕洋務運動(第3冊)〔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4〕李文忠公全集(海軍函稿.第1卷).

〔5〕張俠.清末海軍史料〔M〕.北京:海洋出版社,1982.

〔6〕戚其章.甲午戰爭國際關系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7〕李侃.中國近代史:1840—1919(第四版)〔M〕.北京:中華書局,1994.

〔8〕李鴻章.李鴻章全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9〕李文忠公全書(電稿.第17卷)〔M〕.北京:中國人民出版社,2006

〔10〕李文忠公全書(電稿.第18卷).北京:中國人民出版社,2006

〔11〕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光緒朝上〔A〕,清史編年(第十一卷)〔M〕.北京:中國人民出版社,2000.

〔12〕中國史學會,主編.中日戰爭(四).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13〕中國史學會,主編.中日戰爭(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14〕王蕓生.六十年來中國與日本(第2卷)〔M〕.上海:三聯書店.

〔15〕中日戰爭(第2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16〕蔣易皇.甲午戰爭前后李鴻章的外交活動及其分析〔J〕.長江大學學報,2014,(37卷)10期.

〔17〕陳志敏,肖佳靈.當代外交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18〕國家清史委員會編.李文忠公全集(電報)〔M〕.合肥:安徽出版社.

〔責任編輯:張 港〕

猜你喜歡
光緒皇帝甲午戰爭李鴻章
李鴻章的尷尬
光緒引發的清末英語熱
慈禧將光緒帝囚禁于瀛臺是為保護?
李鴻章的崛起
改變李鴻章一生的那頓早飯
清朝戊戌變法期間的保舉活動研究
淺談中國在甲午戰爭中失敗的原因
美國在甲午戰爭中偏袒日本的經濟原因
戊戌政變前后的慈禧太后與光緒皇帝
俾斯麥奚落李鴻章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