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沖突適應效應研究范式概述

2017-04-12 13:16李哲
祖國 2017年6期

摘要:沖突適應效應是目前認知控制研究領域里的熱點問題,研究者們采用不同的沖突范式對沖突適應效應進行了大量研究,并且在不同條件下可以用不同的理論進行解釋。

關鍵詞:沖突適應效應 沖突監測 特征整合 認知控制

一、沖突適應效應及其理論解釋

沖突適應效應是Gratton等(1992)發現的,指在沖突任務序列中,經歷過沖突試次之后被試能夠更好的解決當前試次沖突。用字母I代表不一致試次,C代表一致試次,沖突適應現象可以表示為IICC。即當前試次的一致性與前一試次的一致性出現交互作用??赏ㄟ^公式 (CI-CC)- (II-IC)計算,數值越大,沖突適應效應越強。沖突監測理論認為沖突適應效應是由于個體對先前沖突的監測, 提高了認知控制及調整, 更好的完成當前試次中的任務。沖突監測理論認為前部扣帶回(ACC)會對沖突進行監測,之后把沖突信號傳遞到負責執行控制的背外側前額葉(DLPFC)提高認知控制,通過調整注意資源對之后試次的相關信息分配更多的注意,并且減少對無關信息的注意從而更好的解決沖突(Botvinick等,2001)。特征整合理論完全重復和完全改變試次都是CC或II試次,而部分試次為IC或CI,所以后兩者的反應時大于前兩者,IC>CC,CI>II。前后試次出現交互作用,表現出沖突適應效應(Hommel et al.,2004)。

二、沖突適應效應的研究范式

要對沖突適應進行研究首先要選擇沖突任務,實驗室研究中經典的沖突任務為stroop任務,Flanker任務,simon任務。神經研究發現不同的沖突類型有不同的神經機制進行加工處理(Egner et al 2007)。

(一)Flanker任務的沖突適應效應

Flanker任務又稱側抑制任務,該任務是呈現一列字母或箭頭符號,如HHHHH,<<<<<,要求被試對中間字母或箭頭反應,忽視兩邊的干擾。目標和干擾可以構成一致和不一致試次。沖突適應效應研究中經常采用的Flanker任務有字母,數字,箭頭,詞語Flanker任務。Gratton(1992)最先應用flanker任務研究沖突適應效應,他使用字母Flanker任務,選擇H,S兩個字母組成一致試次HHHHH,SSSSS;不一致試次HHSHH,SSHSS。結果發現前一試次與當前試次出現交互作用,即相比于一致試次后,不一致試次后的干擾效應顯著減小,表現出沖突適應效應。Botvinick認為沖突適應效應是由于自上而下的認知控制的作用。但有研究者認為沖突適應效應完全可以由刺激—反應的重復啟動或特征整合進行解釋(Mayr et al.,2003; Hommel et al.,2004)。以往研究是使用的刺激和反應都為兩種,因此前后試次不可能完全排除特征重復。雖然通過擴大刺激和反應集,可以達到排除特征重復作用,但是這樣又會導致關聯學習的干擾(Schmidt JR et al.,2007)。然而一些研究者發現在排除重復啟動和聯結學習后Flanker任務的沖突適應效應依然存在(Weissman et al.,2015)。排除特征整合和聯結學習后Flanker任務中沖突適應效應是存在的,支持了沖突監測理論,但是也不能完全否定自下而上的整合和學習作用。因為在一些Flanker任務中特征整合足可以影響沖突適應效應。

(二)Stroop任務的沖突適應效應

Notebaert 等發現完全改變試次的沖突適應效應小于部分重復和完全重復試次的沖突適應效應。表明認知控制和特征整合的迭加效應。這說明在Stroop任務中沖突適應效應是存在的,并且可能是認知控制與特征整合共同作用的結果。另外,Stroop任務變式如面孔-詞Stroop任務,情緒面孔—詞Stroop任務也發現了沖突適應效應(Chechko et al,2014) 。在Stroop及變式中控制特征整合后依然出現沖突適應效應,支持了沖突監測理論,但是當特征整合存在時,沖突適應效應會更大。

(三)Simon任務的沖突適應效應

Simon 等(1967)發現,當任務要求被試對呈現在屏幕單側刺激的顏色屬性進行判斷并按鍵反應時,如果刺激和實際反應在空間的同一側, 其反應速度快于二者在不同側的情況, 這種空間相容性現象被稱為 Simon效應。Stürmer等(2002)實驗采用Simon任務,排除刺激和反應重復試次后發現了顯著的沖突適應效應。作者認為沖突監測機制覺察到錯誤反應的直接路徑激活,引發了對之后試次的直接路徑激活的抑制。Hommel認為這是特征整合的作用。并且Weissman等人(2014)采用Simon任務通過實驗設計排除特征整合作用后發現了顯著的沖突適應效應,而在Flanker任務和Stroop任務沒有出現沖突適應效應。已有的ERP研究發現simon任務中刺激的無關位置激活的反應要比Flanker任務中干擾的激活早100ms(Mansfield等, 2013)。研究者認為分心物先于目標激活的程度是沖突適應效應大小的決定因素。因此Simon任務更容易出現沖突適應(Weissman et al 2015)。

三、小結與展望

首先,大多數研究者認為沖突監測和特征整合是沖突適應效應的主要理論解釋。其次,對于不同沖突任務中沖突適應的神經機制還有待進一步的研究。因為研究者發現在不同的任務之間沖突適應效應是消失的,這就說明不同的沖突任務有特定的神經環路,因此揭示不同任務的神經機制對于深入理解沖突適應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Wühr, P. (2005). Evidence for gating of direct response activation in theSimon task. Psychonomic Bulletin & Review,12,282-288。

[2]Weissman, D. H., Egner, T., Hawks, Z., & Link, J. (2015). The congruency sequence effect emerges when the distracter precedes the target. Acta Psychologica,156,8–21.

(作者簡介:李哲,在讀碩士,東北師范大學,研究方向:基礎心理學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