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議古籍整理出版中的差錯與防范

2017-04-13 20:19黃金武
出版廣角 2017年3期
關鍵詞:古籍整理引號異體字

【摘 要】 古籍類圖書是一個特殊的圖書出版門類,古籍整理出版對編輯加工環節的要求較高,對編校人員的能力和素質要求也較高。文章從工作實際出發,淺議古籍整理出版中的常見差錯與防范。

【關 鍵 詞】古籍整理出版;差錯;防范

【作者單位】黃金武,岳麓書社。

古籍是人類文明的產物,是中華民族歷史的瑰寶、智慧的結晶和文化的積累。古籍整理出版承擔著積累與傳承文化的重大使命,高質量的古籍讀物可以幫助人們更好地了解中華民族的歷史,提高人們的思想道德素養和科學文化素質,方便專家學者研究和利用。目前國家越來越重視古籍整理出版工作。根據國家“十三五”規劃的總體部署,古籍整理出版工作納入“中華文化傳承工程”和“中華典籍整理工程”兩大國家級重大文化工程范疇之中。2016年國家古籍整理出版資助項目100多個,總額度約3300萬元。所以出版古籍精品、確保古籍讀物的質量非常重要。

岳麓書社自成立以來,秉持“刊行古籍舊書,整理地方文獻,出版學術著作,致力文化積累”的古籍出版理念,高度重視質量管理,出版了一大批極富地方特色的古籍讀物,其中,《船山全書》《曾國藩全集》《左宗棠全集》《魏源全集》《郭嵩燾全集》《湖湘文庫》《走向世界叢書》等,先后獲得國家圖書獎、中國圖書獎,在海內外產生了巨大影響?!肮诺涿占拔膸臁薄皞鹘y蒙學叢書”“韻文三百首系列”“說文解字今釋”“傳統詩詞”“歷代散文選注”“古典通俗小說系列”“四大名著演播版”等一大批普及類圖書,均以其底本好、書品高、裝幀美、價格廉的岳麓版特色,贏得了國內外讀者的廣泛喜愛。

古籍出版要求編校人員具有深厚的知識底蘊和精湛的編校技能。有些古籍因年代久遠,善本很少,傳抄過程中難免有不少錯誤(訛、脫、衍、倒),需要編校人員細加探求和推敲,撥亂反正。當然,也有因編校人員素養不夠,書稿加工不到位的情形存在。下面結合工作實際,淺議古籍整理出版中的差錯與防范。

一、選擇優良的版本作底本

古籍在流傳過程中,往往不止一個版本,因此在標點、??焙陀坝〕霭婀偶畷r,首先要做的就是弄清版本和版本源流,確定底本。有底本之訛、脫、衍、倒及其他錯簡等,必須引他本改正的,應出校注說明。

以我社楊堅老師在整理出版《船山全書》中《春秋稗疏》一書的版本情況和底本選定為例,《春秋稗疏》編校時所知版本有七種,可大致分為三個系統:一為四庫本系統,拜經樓抄本及昭代叢書本屬之;二為京陵本系統,《皇清經解續編》本及太平洋書店本屬之;三為守遺經書屋本,但該版本對船山原著多所篡改,不足為據。四庫本為迄今所知《春秋稗疏》的最早版本,此次編校所用者乃文淵閣本。京陵本則據歐陽兆熊《重刊船山遺書凡例》所述,系“據文淵閣本及舊抄本”。對勘之后,確如其所言。蓋文淵閣本有因諱刪改之處,又有抄寫訛脫之處,京陵本則都已改正。因此決定以京陵本為底本。中華書局轉讓《船山全書》編委會之二十四種船山著作點校稿中也有《春秋稗疏》,系由王孝魚在京陵本上徑施點校。定稿時遂以王本為基礎,而參校其余各本。

在眾多版本中選出優良底本,考驗編輯的學術素養。有了優良底本,既達到了追流溯源的要求,更為后面的??辟|量提供了保證。

二、標點

古籍的標點是一項比古人讀古書之“句讀”要求更高、內涵更豐富的工作,是整理古籍的重要方面。古籍作品一般都沒有標點,后來有些用圈或點以示斷句。在古籍中,一段文字往往由于標點不同,句讀和語氣也不同,其意義也不同甚至相反。如:

金剛薩埵以瑜伽授龍猛,猛授龍智,智授金剛智。唐開元中,智始來中國大建曼荼羅法事,大智、道氤、大慧、一行及不空、三藏咸師尊之?!绶?、宗密繼之,而其化廣被四方。

這段話斷句就有錯誤,正確的應為:“金剛薩埵以瑜伽授龍猛,猛授龍智,智授金剛智。唐開元中,智始來中國大建曼荼羅法事,大智道氤、大慧一行及不空三藏咸師尊之?!绶遄诿芾^之,而其化廣被四方?!本渲小按笾堑离?、大慧一行、不空三藏、圭峰宗密”都是唐代高僧,是指同一個人,中間用頓號隔開就誤作兩個人了。如一行是唐代著名的天文學家和佛學家,本名張遂,法號一行,卒后玄宗賜謚曰“大慧禪師”。

秦有天下,悉內六國,儀禮采擇,其善雖不合圣制,其尊君抑臣,朝廷濟濟。依古以來,至于高祖,光有四海,叔孫通頗有所增益減損,大抵皆襲秦故。

這段話正確的斷句應為:“秦有天下,悉內六國儀禮,采擇其善,雖不合圣制,其尊君抑臣,朝廷濟濟,依古以來。至于高祖,光有四海,叔孫通頗有所增益減損,大抵皆襲秦故?!?/p>

武帝廣開上林,南至宜春、鼎湖,御宿昆吾,旁南山,而西至長楊五柞……

這段話正確的斷句應為:“武帝廣開上林,南至宜春、鼎湖、御宿、昆吾,旁南山而西,至長楊、五柞……”造成此句錯誤的主要原因是不知“御宿”是“漢代宮苑名”,而以為是“帝王出行止宿之地”;長楊、五柞也是漢代的宮名。

由此可見,古籍編校人員應該具有一定的點校古籍圖書的能力,編校古籍讀物時應仔細審讀書稿,除提高自身的古文閱讀水平外,還應借鑒一些由名家點校已經出版過的本子進行比對,發現異同處,可與點校者溝通協商解決。

古籍整理時的標點一般使用現行通用標點符號,其中引號和書名號的使用情況較為復雜。

1.引號的使用

(1)凡以冒號起的引文,如“曰”“云”“謂”等之后加冒號、引號,引文末的句號應放引號內,如《司馬法》曰:“國雖大,好戰必亡;天下雖平,忘戰必危?!比簟霸弧薄霸啤敝蟛患用疤?,則引文末的句號應放在引號外,如:律曰“斗以刃傷人,完為城旦,其賊加罪一等,與謀者同罪”。

(2)間接引文不加引號,但出現“曰”或“云”時注意加冒號,而且須注意只有在全部引文引完后才加句號,引文中間只能使用逗號或分號,以清眉目。直接引文因加有引號,引文中間可使用句號。直接引文必須經核對無誤才加引號,未核對或無從查對的不加引號。

(3)古人引書多憑記憶,與所引原著文字出入較多而不傷文意的現象大量存在。對此現象必須慎用引號或不用引號(引文前加冒號即可);對于引文明顯錯誤、參差過甚而傷及原意者,不但不用引號,且須作校記說明。

2.書名號的使用

(1)書名連篇名者,采用《××·××》表示,前為書名,間隔號后為篇名,如《詩·小雅·鹿鳴》 《史記·蘇秦列傳》。卷次、篇次一般不標入書名號內,但慣用已成特例者除外,如《孟子·告子上》《國語·晉語四》。

(2)古人常用簡省的辦法指稱書名篇名,簡省的名稱不宜加間隔號斷開,如《漢書·藝文志》簡作《漢志》,不能寫作《漢·志》。

(3)共用書名篇名的標號,如“新舊唐書”應標為“新、舊《唐書》”,不標作“《新》《舊唐書》”;“漢書志表”應標為“《漢書》志、表”,不標作“《漢書·志》《表》”或“漢書《志》《表》”;“史記貨殖列傳平準書”應標為“《史記·貨殖列傳》《平準書》”,不標作“《史記·貨殖列傳·平準書》”或“《史記·貨殖列傳》《平準書》”。

(4)古書的注疏不是該書的篇名,不能在書名篇名之后再加間隔號稱注或疏,如“淮南時令注”標為“《淮南·時令》注”,不標作“《淮南·時令注》”或“《淮南·時令·注》”。

(5)行文中出現“毛傳”“鄭注”“孔疏”等專稱時,標為“《毛傳》《鄭注》《孔疏》”。但其他一般泛指“注”“疏”“正義”等都不加書名號。

另外,對古籍中的訛、衍、倒的文字校改,一般有兩種情況:

一種是外加圓括號,其后正、補、乙的文字加六角括號。如:

“野樹林疏寒映雪,(宮)〔官〕河水長暗生潮?!?/p>

“年華漸覺兒童老,巢父深懷燕雀棲。滿地虛寒霜月在,敢忘燈火教(題詩)〔詩題〕?!?/p>

另一種是訛、奪、衍、倒的文字一仍其舊,而于其后加圓括號注明正、補、乙的文字。如:

“便宜十一(二)事,剴切陳未央?!?/p>

三、人名、地名

對古代人名用字要格外留心,否則容易出錯。例如:畢昇錯為“畢升”,范雎錯為“范睢”,華佗錯為“華陀”,貂蟬錯為“貂嬋”等。

人名還有名和字的關系,不直呼其名是古人的禮節,因而古人以字釋名。有呼別號的,如李白字太白,別號青蓮居士。有呼官名封號的,如杜甫至德二年被授為左拾遺,故世稱“杜拾遺”;王安石被封為荊國公,世稱“王荊公”。有用地域代替的,如柳宗元是河東解(今山西運城市西南)人,世稱“柳河東”。有用謚號代替的,如范仲淹謚號文正,世稱“范文正公”。編輯如果沒有這方面的基本功,就很容易弄錯。

古今地名,歷史變遷,名山大川,城市州府,名勝古跡等,都應該做到心中有數,否則很容易出錯。如菏澤錯為“荷澤”,莆田錯為“蒲田”,潁州錯為“穎州”,亳州錯為“毫州“,兗州錯為“袞州”等。

古籍整理中有大量古今地名的注釋,但因行政區域劃分及改置已有變異,如:

(1)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陽(今河南孟縣)人。

“孟縣”已于1996年撤銷,改設孟州市,故括號內“孟縣”應改為“孟州市”。

(2)白帝城:故址在今四川奉節縣東白帝山上。

奉節縣原屬四川省,1997年3月重慶直轄市設立后,屬重慶管轄。故原文中“四川”應改為“重慶”。

(3)孟浩然(689—740),唐詩人,以字行,襄州襄陽(今湖北襄樊市襄陽區)人。

襄樊市已于2010年12月更名為襄陽市,襄樊市襄陽區更名為襄陽市襄州區。故括號內“湖北襄樊市襄陽區”應改為“今湖北襄陽市襄州區”。

因此,古籍出版社的編輯應養成左圖右史的工作習慣,并配置《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簡冊》以備查。

四、年號紀年

歷史朝代知識,是研讀傳統文化的必修課,諸如朝代的起止、公元前后、帝王姓氏名諱、帝王年號謚號以及帝王年號合干支及合公元紀年等,都是不能錯的。如書稿中的“南明弘光元年(1644)”應為“南明弘光元年(1645)”;“唐僖宗在位15年(874—888)”應為“唐僖宗在位15年(873—888)”;“顯慶:唐高宗年號(656—660)”應為“顯慶:唐高宗年號(656—661)”;“天寶元年(724)”應為“天寶元年(742)”;“同治四年(1647)”應為“順治四年(1647)”;“元封,漢武帝年號(前110—105)”應為“元封,漢武帝年號(前110—前105)”。

應特別注意年號“元祐、延祐、嘉祐、景祐”中的“祐”易錯成“佑”。

這類錯誤其實只要查一下《中國歷代帝王世系年表》及《中國歷史紀年表》等工具書就可以糾正了。

五、古代官職名

古籍中有大量官職名,容易出錯的有:“主簿”錯為“主薄”,“典簿”錯為“典薄”,“司寇”錯為“司冠”,“虞候”錯為“虞侯”,“布政使”錯為“布政史”,“太常寺卿”錯為“太常侍卿”,“刺史”錯為“刺使”。這些差錯都是因音同或形似而引起的,編校時應特別注意,可以查閱《中國歷代職官表》等工具書。

六、天干地支里的“乙己巳、戊戌”

古籍刻本中有的形近字常有版刻混用和筆畫增減的現象,如“乙己巳、戊戌戍”等。

十月戊戍(應為“戌”) 晦,日有蝕之。

夏四月戍(應為“戊”)申,立皇太子,大赦天下。

秋七月辛已(應為“巳”),皇太后崩于未央宮。

夏四月乙己(應為“巳”),立皇后王氏。

已(應為“己”)亥,上耕于鉤盾弄田。

編校時遇到這種情況,要有起碼的區分意識,根據上下文語境判斷改正。天干地支相合,總是天干在前,地支在后。如“甲子、己巳、戊戌”,不可能“戊”在后“戌”在前,也不可能“己”在后“巳”在前。

天干地支里沒有“已”字,如果出現在前,肯定為“己”之誤;如在后,肯定為“巳”之誤。

天干地支里沒有“戍”字,如果出現在前,肯定為“戊”之誤;如在后,肯定為“戌”之誤。

七、數字用法

在一些古籍讀物中,常見有將歷史紀年、農歷月日以及概數誤用阿拉伯數字的情況,如:

至元8(應為“八”)年,定國號為元。

臘月24(應為“二十四”)

辛亥年八月5(應為“五”)日

諭令留兵一、二(應為“一二”)萬,分駐永綏、乾州等處,洵為至當不易。

國標《出版物上數字用法》規定,干支紀年、農歷月日、歷史朝代紀年及其他傳統上采用漢字形式的非公歷紀年等等,應采用漢字數字。

八、 規范用字

規范用字包括正確識別和應用繁簡字、異體字。

漢字歷史悠久,經歷了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楷書、草書、行書等不同書體形式,各個時代、各種書體都有不同的書寫特點,而且古籍的刻錄傳抄者也有各自的書寫特征;在古籍中還存在大量通假字、異體字,某些時期還因避諱往往采用改字、增減筆畫等方法。這些復雜的情況,需要我們編輯慎重對待,以免訛誤。

1.有些繁體字和簡體字并不是簡單的一一對應關系,因此,在編輯加工古籍的繁體豎排版或簡體橫排版時,要格外當心,防止產生繁簡字轉換差錯

(1) 得失之初,微於毫發(應為“髮”),及其有吉有兇,則得失之象見矣。

和“發”對應的有兩個繁體字,分別是“髪”和“發”?!鞍l”本義為射箭,引申指發射,如“百發百中”。又指生長、發生,如“發育”。也指揭露、顯現等,如“揭發”。

“髮fà” 本義為頭發 ,如“白發”。又作為古長度名,《新書·六術》:“十毫為發,十發為嫠(厘),十嫠為分,十分為寸?!?引申以形容細微,如“不差毫發”。

這是“一簡對多繁”轉換對應錯誤。簡化字里有些字是一簡對多繁 ,即一個簡體字兼作幾個繁體字的簡化字。這類簡化字轉繁時,必須對應準確,對應錯了,就成為別字。常見的還有“彙編” 錯為“匯編”,“編鐘”錯為“編鍾”,“曆法”錯為“歷法”,“收穫”錯為“收獲”,“繁複” 錯為“繁復” ,等等。

(2)幾(應為“幾”)者,動之微,吉之先見者也。

“幾”既是傳承字,也是“幾乎”“幾多、幾曾,幾次、幾本書”中“幾”的繁體字。作為傳承字,“幾”亦作“機”。指事物出現前或變化前的細微跡象。引申為事端,不能簡化為“幾”。

這是傳承字兼作簡化字轉換時對應錯誤。簡化字里有許多是傳承字,兼作一個或幾個繁體字的簡化字,是一形多字,轉繁時常見將傳承字誤換為繁體字,或對應錯誤。常見的還有“皇后”錯為“皇後”,“鄰里”錯為“鄰裏”,“征討”錯為“徵討”,“準予”錯為“凖予”,“子曰詩云”錯為“子曰詩雲”,“癸丑”錯為“癸醜”,“范仲淹”錯為“範仲淹”,等等。

(3)其詩亦落落無俗韻,惟古詩不知古音,所注葉(應為“葉”)韻多謬誤。

“葉”是古字,音xié,通“協”。是“和洽、相合”的意思,如“葉謀” “葉贊”。

“葉” 是“葉”的繁體,本義是植物的營養器官之一,通稱葉子。也指形狀像葉子的東西,如“百葉窗”“千葉蓮”。還指時期,如“18世紀中葉”。舊同“頁”,如“活葉”“冊葉”。

這是簡繁轉換時誤將古字轉為繁體字。簡化字里有一些古字,是借來作繁體字的簡化字的,但并沒有改變古字的本義,在簡繁轉換時是不能用繁體字的。常見的還有將“黨項”錯為“黨項”,“擊筑”錯為“擊築”,等等。

2.古籍整理出版過程中,還有大量異體字的存在,如果不加注意,就會出錯

《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以下簡稱“一異表”)中確定的異體字可分為嚴格異體字和非嚴格異體字。

嚴格的異體字應當是音義全同、記詞職能完全一樣、僅僅字形不同,它們在任何語境下都能互相替代而不影響意義表達的一些字樣?!兑划惐怼分械膰栏癞愺w字可分為異寫字和異構字。異寫字是指同一個字因寫法不同而造成形體差異的兩個字樣。主要有兩種情況,一是因筆畫組合方式、數量不同而形成的形體差異。如冊(冊)、吳(吳)。二是因構件位置不同而形成的形體差異,如峰(峯)、夠(夠)。異構字是指在任何情況下音義都相同,而在構件、構件數量、構件功能等方面至少有一項存在差別的兩個字樣。如怪(恠)、桌(棹)。

對于嚴格異體字,應統一字形,改為規范字。規范字目前以2013年6月國務院公布的《通用規范漢字表》為準。如:

“木石之恠(應為‘怪),曰夔、蝄蜽?!?/p>

非嚴格異體字包括以下四種:

(1)分化字。是指原來用一個字記錄的詞和義,為了區別,分開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字來記錄,有四種類型。一為分化本義。有些字被常用的假借義或引申義占用后,會另造一個新字來承擔它的本義。如禽(擒)、莫(暮)。二為分化引申義。當引申義和本義距離較遠時,有時會為引申義造新字,將引申義分化出去。如說(悅)、知(智)。三為分化借義。原來本義與借義共用一字,為了區別,用新字形將借義分化出去。如象(像)、采(彩)。四為分化廣義。源字表義很廣,后來這個意義的一部分由分化字承擔,源字和分化字的意義都變得更具體。如受(授)。

(2)通假字。包括同音借用字和同源通用字?!兑划惐怼分械耐僮职ㄋ姆N。①由于長期使用中的義項通用,使兩個字在現代漢語共時層面上的義項完全相同。如鋤(耡),兩者本義不同,“鋤”本義表“松土、除草的農具鋤頭”,而“耡”原指“古代的一種賦稅制度”。在使用過程中,因讀音相同,“鋤”與“耡”在“鋤頭”義項上通用,在現代漢語層面上,兩者義項已完全相同。②義項部分相同,而且正字義項可以涵蓋非正字義項。如煙(菸),在來源上兩者各有本義。因讀音相同,兩者在“鴉片;煙草制成品”等義項上通用,其他義項不通用。在現代漢語共時層面,“煙”的義項可以涵蓋“菸” 的義項,但在“煙火;像煙的東西”等義項上只作“煙”。③義項部分相同,而且正字義項無法涵蓋非正字義項。如修(脩),兩者在“裝飾;學習和研究”等義項上完全相同,但在表示“干肉”義項時只能用“脩”。④義項完全不同。兩字在歷史上曾通用,但在現代漢語共時層面義項完全不同。如淡(澹),歷史上兩者在“某種成分少、稀薄”等義項上通用,但在現代漢語共時層面,“淡”的義項為“含的鹽分少;某種成分少、稀??;顏色淺;飲食簡陋、不講究;銷售不興旺”等,“?!钡牧x項為“水波微微搖動”。兩者的義項已完全不同。

(3)有些字在歷史上某個時段中曾是嚴格異體字,在現代漢語共時層面上義項略有差別,但正字義項可包含非正字義項的字組。如眷(睠),兩者為嚴格異體字,但在現代漢語共時層面,表“親屬”義時只能用“眷”,不能用“睠”。

(4)音義無關字。如婀(婐),“婀ē”,義為“輕盈柔美貌、草木茂盛貌”;“婐wǒ”,義為“女侍”。

對于非嚴格異體字,要針對各自的特點加以區分。對于義項完全能夠被正字包含的非正字,采用正字。對于義項無法被正字完全包含的非正字,除已經規定的特定意義外,仍不能使用。對于義項與正字完全不同的非正字則視其義項分別使用。

綜上所述,整理古籍不容易,編校人員要具有實事求是、盡職盡責的工作態度,加強古文知識與修養,日常工作中多積累總結,勤查工具書。只有這樣,才能出版編校精當、質量上乘的古籍讀物。

猜你喜歡
古籍整理引號異體字
斯鹽最靈,此籍可餐
——鹽業古籍整理新成果《河東鹽法備覽合集簡注》出版
引號的用法
異體字字形類似偏旁的互用類型綜合字圖構建
論“明清實錄藏族史料類編叢書”古籍整理工作
“咕咚”為什么加引號?
偏旁省略異體字研究
常用隸書異體字表(二)
引號和書名號
《音同》中的異體字與訛體字
對敖魯古雅鄂溫克人的古籍整理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