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腸粘連的形成機制及預防措施調查

2017-04-20 07:00李建英孟瑋朱梅
中國衛生產業 2017年6期
關鍵詞:腸粘連腸管腹膜

李建英,孟瑋,朱梅

濟南醫院,山東濟南 250000

腸粘連的形成機制及預防措施調查

李建英,孟瑋,朱梅

濟南醫院,山東濟南 250000

目的 分析腸粘連的形成機制,找出有效的預防措施,為降低腸粘連的發生率提供指導。方法 按照隨機抽樣的方法,選取該院于2014年7月—2016年6月期間收治的140例胃腸手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對其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研究。依據是否接受腸粘連預防措施,將患者分為兩組,即研究組、對照組,研究組110例,對照組30例。比較兩組的腸粘連發生率。結果 研究組的腸粘連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結論 為胃腸手術患者實施綜合性的腸粘連預防措施,有利于減少患者的腸粘連發生率。

腸粘連;形成機制;預防措施

腸粘連指的是腹腔內腸管與腸管、腸管與臟器或者是腸管與腹膜之間存在的異常黏附癥狀[1]。根據粘連特征,可以將腸粘連分為索帶狀粘連、膜狀粘連;根據粘連的本質,可以將腸粘連分為2種類型,即纖維性粘連、纖維蛋白性粘連[2]。此外,根據誘發因素的不同,可以將腸粘連分為2種類型,即先天因素所致腸粘連、后天因素所致腸粘連,其中,8/10的腸粘連患者屬于后天因素所致,如腹腔手術等,據相關調查顯示,腹腔手術患者術后出現腸粘連的概率高達55%~96%[3]。為腹腔手術患者實施科學、有效的腸粘連預防措施,對于降低患者的腸粘連發生率、減少住院時間與住院費用、促進早日康復、改善預后等,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該研究通過回顧性分析140例胃腸手術患者的臨床資料,探討腸粘連的形成機制及預防措施,旨在為降低腸粘連的發生率提供指導,具體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按照隨機抽樣的方法,選取該院于2014年7月—2016年6月期間收治的140例胃腸手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對其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研究。其中,男92例,女48例;年齡為18~60歲,其中年齡≤25歲者26例,年齡在26~35歲之間者44例,年齡在36~45歲之間者56例,年齡>45歲者14例;手術類型:胃修補術21例,胃大部切除術12例,子宮全切術9例,膽囊切除術14例,右半結腸切除術18例,闌尾切除術30例,剖宮產術36例。入選標準:①無腸梗阻病史者;②無嚴重心肝脾肺腎器官功能障礙及內科疾病者;③均無因手術、外傷、出血、腹腔感染等因素誘發腸粘連的病史;④年齡在18~60歲之間者;⑤術前、術后均未使用免疫抑制劑、激素者;⑥接受常規診斷、常規手術治療者;⑦均簽署知情同意書,且經過醫院倫理委員會同意批準。

1.2 方法

1.2.1 分組方法 依據是否接受腸粘連預防措施,將患者分為兩組,即研究組、對照組。將接受腸粘連預防措施的110例患者當作研究組,將未接受腸粘連預防措施的30例患者當作研究組。此外,根據預防措施的不同,將研究組患者分為5個亞組,各22例:I組僅應用化學藥物;II組僅應用機械屏障;III組僅改進手術方法;IV組僅加強飲食控制;V組綜合應用上述4種預防措施。觀察、統計并比較研究組、對照組的腸粘連發生率。

1.2.2 預防措施 根據研究組患者的手術類型、年齡特征及身體素質,為患者制定有針對性的腸粘連預防措施,主要包括4種方法:應用化學藥物進行預防、應用機械屏障進行預防、改進手術方法進行預防以及加強飲食控制進行預防。①應用化學藥物進行預防:臨床上較為常用的預防性藥物主要有抗生素、纖溶制劑、抗凝血劑、抗氧化劑、激素、維生素以及秋水仙堿等,這些化學藥物主要是通過抑制人體纖維組織與細胞增殖,來起到預防腸粘連的效果;②應用機械屏障進行預防:臨床應用的機械屏障主要包括液體屏障、固體屏障2種類型,較為常用的液體屏障有晶體液、艾考糊精、葡聚糖、玻璃酸以及交聯玻璃酸等,較為常用的固體屏障有膠、固體膜以及聚乙二醇、氧化再生纖維素等生物可吸收的或者不可吸收的膜[4];③改進手術方法進行預防:主要是在手術過程中,進行良好腹膜縫閉,以預防腸粘連的形成,與此同時,術者在對患者實施手術的過程中,必須注意準確操作、力度輕柔,在不影響手術效果的前提下盡可能地減少內臟暴露的面積、縮短手術時間,以避免內臟長時間暴露,盡可能地減少因機械刺激造成的腹壁、內臟損傷。手術操作結束后,正確地將器官放回腹腔,在縫合切口時,合理選擇材料,盡量減少異物對內臟器官造成的刺激;④加強飲食控制進行預防:腹腔手術患者在術后,可以食用蛋糕、饅頭、粥、豆漿、奶類等軟食、流食,不可食用硬食、冷食、粘食以及富含纖維的食物,必須切忌暴飲暴食,注意少食多餐,還可以在餐后俯臥1 h,以預防腸粘連。

1.3 統計方法

對該研究中的數據,均采用SPSS 13.0統計學軟件進行整理、分析處理,采用[n(%)]表示計數資料,采取卡方檢驗。當P<0.05的時候,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研究組、對照組的腸粘連發生率

研究組患者中,出現腸粘連的有29例,腸粘連發生率為26.36%;對照組患者中,出現腸粘連的有25例,腸粘連發生率為83.33%。研究組的腸粘連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見表1。

表1 研究組、對照組的腸粘連發生率比較[n(%)]

2.2 不同預防措施對腸粘連的影響

研究組患者中,出現腸粘連的有29例。其中,I組出現腸粘連的有6例,腸粘連發生率為27.27%;II組出現腸粘連的有6例,腸粘連發生率為27.27%;III組出現腸粘連的有8例,腸粘連發生率為36.36%;IV組出現腸粘連的有7例,腸粘連發生率為31.82%;V組出現腸粘連的有2例,腸粘連發生率為9.09%。V組的腸粘連發生率明顯低于其他4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不同預防措施對腸粘連的影響[n(%)]

3 討論

3.1 腸粘連的形成機制

腸粘連指的是腹腔內腸管與腸管、腸管與臟器或者是腸管與腹膜之間存在的異常黏附癥狀。腸粘連作為一種較為嚴重的術后并發癥,得到了醫務工作者的普遍關注與高度重視,臨床上對于腸粘連這一并發癥的研究也在不斷深入。近年來,醫療領域、醫療研究領域的眾多研究學者紛紛開展了對腸粘連的分析與探討,并取得了一些新的研究進展,但就現階段來說,腸粘連的形成機制尚未得到一個明確統一的定義[5]。目前,臨床普遍認為,腸粘連的形成,除先天因素之外,主要由損傷、炎癥2種后天因素所致。

①損傷。首先,患者在手術過程中如果受到了以下因素的影響,就極有可能出現腸粘連,術者動作粗糙、腸管暴露時間過長、創面大、止血不徹底、空氣污染、漿膜層嚴重受損、科室沖洗不凈、術后滲血滲液、腹腔內有異物遺留等;其次,化學藥物所造成的損傷,如,患者以往接受過輸卵管、輸精管粘堵術,在接受腹腔手術時藥物外流、進入腹腔,從而出現嚴重腸粘連[6];最后,腹部創傷,若患者腹部遭受外界沖擊,雖然沖擊部位沒有發生破裂穿孔,但卻已經出現了損傷,之后局部組織有可能出現充血性水腫、血性滲出物,其流入腹腔就會導致周圍組織發生水腫粘連。②炎癥。首先,若患者腹腔內存在炎癥,則有可能導致膿液、炎性水腫滲出物溢入腹腔,從而引發腸粘連;其次,腸結核。對于腸結核患者來說,漿膜面可見灰白色結核結節、纖維素性滲出物,其出現潰瘍,就會導致腸壁血管發生閉塞,與此同時,腸壁肉芽組織增生肥厚,常與鄰近大網膜、腸管發生粘連;最后,結核性腹膜炎,腹膜上可見結核結節、纖維素性滲出物,機化后引發腸系膜、大網膜廣泛粘連。腹膜是人體中最大的漿膜,腹膜由臟腹膜、壁腹膜2層組成,厚度約為25~30 μm左右,腹膜對臟器起著支持與固定的作用,還可以分泌人體所需的漿液、細胞因子、蛋白[7]。通常情況下,外科手術極易對腹膜造成損傷,當腹膜、腸管受到損傷后,其在愈合的過程中極易出現腸粘連?;颊叩哪c粘連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患者對腸管漿膜、腹膜損傷反應的敏感程度。

3.2 腸粘連的預防措施

該研究中,回顧性分析140例胃腸手術患者的臨床資料,并依據是否接受腸粘連預防措施,將患者分為兩組,即研究組、對照組。將接受腸粘連預防措施的110例患者當作研究組,將未接受腸粘連預防措施的30例患者當作研究組;并根據預防措施的不同,將研究組患者分為5個亞組。結果發現,研究組的腸粘連發生率為

26.36 %,明顯低于對照組的83.33%,說明,為腹腔手術患者實施應用化學藥物、應用機械屏障、改進手術方法以及加強飲食控制等預防措施,有利于減少腸粘連的發生;V組的腸粘連發生率為9.09%,明顯低于I組、II組、III組、IV組的27.27%、27.27%、36.36%、31.82%,說明,與單一應用化學藥物、單一應用機械屏障、單純改進手術方法、單純加強飲食控制相比,綜合應用4種預防措施的效果更好。

綜上所述,為胃腸手術患者實施綜合性的腸粘連預防措施,有利于減少患者的腸粘連發生率。

[1]李培寧,羅敏輝,任海濤,等.腸粘連動物模型及模型評價方法的研究進展[J].中國實驗動物學報,2015,3(1):101-104.

[2]程學遠.術后腸粘連的發生機制及研究進展[J].北方藥學, 2014,11(12):101-102.

[3]楊紅江,呂銀祥,劉紀炎,等.防粘連膜預防腹腔術后腸粘連形成的臨床研究[J].中國現代醫生,2014,52(36):113-115.

[4]李建洪.腸粘連的形成機制及預防措施調查[J].中國衛生產業,2015,12(36):37-40.

[5]青梅,白彥滿都拉.蒙醫預防術后腸粘連研究進展[J].亞太傳統醫藥,2015,11(8):16-17.

[6]董永紅,李鵬飛.預防腹部術后腸粘連研究進展[J].中國中西醫結合外科雜志,2013,19(5):608-610.

[7]李坤,劉英姿,高會聰.聚乳酸防粘連凝膠和透明質酸鈉在預防術后腸粘連效果中的對比觀察[J].中國臨床新醫學, 2013,6(11):1071-1074.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intestinal adhesion and preventive measures

LI Jian-ying,MENG Wei,ZHU Mei
Jinan Hospital,Jinan,Shandong Province,250000 China

ObjectiveTo analyze the mechanism of intestinal adhesion formation and to find effective preventive measures to provide guidance for reducing the incidence of intestinal adhesion.MethodsAccording to the method of random sampling,140 cases of gastrointestinal surgery patients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July 2014 to June 2016 were retrospectively studied.According to whether to accept the preventive measures of intestinal adhesion,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namely study group,control group,study group 110 cases,control group 30 cases.The incidence of intestinal adhesion was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ResultsThe incidence of intestinal adhesion in the study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P<0.05).ConclusionIt is beneficial to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intestinal adhesion in patients with gastrointestinal surgery after comprehensive intestinal adhesion prevention.

intestinal adhesion;formation mechanism;preventive measures

R2

A

1672-5654(2017)02(c)-0152-02

2016-11-27)

李建英(1971.4-),女,山東濟南人,本科,副主任護師,研究方向:臨床護理。

10.16659/j.cnki.1672-5654.2017.06.152

猜你喜歡
腸粘連腸管腹膜
超聲引導下床旁鼻空腸管置入術在危重患者腸內營養中的應用研究
基于塞丁格技術的套管法在更換鼻腸管中的臨床應用效果
闌尾炎手術后腸粘連是怎么回事
活血化瘀藥對腹膜透析腹膜高轉運患者結局的影響
山莨菪堿在腹膜透析治療中的應用
導致腸粘連的原因有哪些
腸粘連的治療及預防
新生兒腹膜后膿腫2例
產前超聲診斷胎兒各級腸管回聲增強的臨床價值分析
腹膜外剖宮產術應用于二次剖宮產的療效觀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